公开课——诗歌内容鉴赏技巧示例训练
诗词鉴赏训练示范教案

诗词鉴赏训练示范教案课程目标:通过鉴赏中国古代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感和审美能力。
通过此教案的示范,学生将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与技巧进行诗词鉴赏,提高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一、教学内容概述本节课将以《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两首著名的古代诗词作为示范,引导学生通过鉴赏诗词的技巧和方法,加深对于诗意的理解。
二、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一段短暂的介绍,激发学生对于古代诗词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发言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对《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两首诗进行简单的讨论,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归纳总结鉴赏技巧通过学生的讨论,老师总结出一些常用的鉴赏技巧,如字词的含义、作者的意图等。
4. 配对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老师给出的鉴赏技巧,共同分析鉴赏《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两首诗。
5. 小组展示与讨论老师引导各小组展示分析结果,并对各组的观点进行进一步讨论和澄清。
6. 个人写作老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短文或诗歌,来表达对于中国古代诗词的认识和感受。
7. 作品分享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与其他同学分享,增加彼此的学习和启发。
8. 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学到的内容和体会,并提供一些建议以进一步提高对诗词鉴赏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讨论、展示、写作等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思考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估与检测教师将根据学生在小组讨论、个人写作和作品分享等环节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及时给予肯定与指导。
五、教学资源准备1. 保留时间给学生准备个人写作的材料和工具。
2. 提前准备好《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两首诗的背景知识和相关解读。
六、教学延伸学生可在家中或课后进一步鉴赏其他古代诗词,并通过撰写读后感或感悟等方式进行延伸学习。
教师也可为学生提供更多古代诗词的参考资料或欣赏材料。
通过本节课的示范教案,学生将获得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欣赏。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诗歌鉴赏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与技巧1.2 教学内容诗歌的定义与分类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艺术特色1.3 教学方法讲授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二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一——比喻与象征2.1 教学目标理解比喻与象征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比喻与象征进行诗歌创作2.2 教学内容比喻的种类与作用象征的含义与运用比喻与象征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2.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2.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三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二——拟人与托物言志3.1 教学目标理解拟人与托物言志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拟人与托物言志进行诗歌创作3.2 教学内容拟人的手法与效果托物言志的技巧与运用拟人与托物言志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3.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3.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四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三——对比与排比4.1 教学目标理解对比与排比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对比与排比进行诗歌创作4.2 教学内容对比的运用与效果排比的种类与特点对比与排比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4.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4.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五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四——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5.1 教学目标理解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进行诗歌创作5.2 教学内容寓情于景的手法与效果借景抒情的技巧与运用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5.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5.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六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五——叙事与抒情6.1 教学目标理解叙事与抒情在诗歌中的结合方式学会在诗歌中运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6.2 教学内容叙事与抒情的相互关系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技巧与运用叙事与抒情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6.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七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六——用典与引用7.1 教学目标理解用典与引用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用典与引用进行诗歌创作7.2 教学内容用典的种类与作用引用的手法与运用用典与引用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7.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7.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八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七——叠词与反复8.1 教学目标理解叠词与反复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叠词与反复进行诗歌创作叠词的运用与效果反复的手法与特点叠词与反复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8.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九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八——节奏与韵律9.1 教学目标理解节奏与韵律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节奏与韵律进行诗歌创作9.2 教学内容节奏的种类与运用韵律的特点与效果节奏与韵律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9.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十章:诗歌鉴赏的综合实践10.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所学的诗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与创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创作水平10.2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实践方法诗歌创作的步骤与技巧诗歌鉴赏与创作的案例分析10.3 教学方法指导与实践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10.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十一章:诗歌鉴赏的语境分析11.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语境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语境分析进行诗歌鉴赏11.2 教学内容诗歌语境的种类与特点语境分析的方法与技巧语境分析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案例11.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二章:诗歌鉴赏的风格与流派12.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风格与流派的基本概念学会区分不同风格与流派的诗歌12.2 教学内容诗歌风格的种类与特点诗歌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常见诗歌风格与流派的案例分析12.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三章:诗歌鉴赏的主题与情感13.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主题与情感的关系学会分析诗歌主题与情感的表达13.2 教学内容诗歌主题的种类与内涵诗歌情感的体现与解读诗歌主题与情感分析的案例分析13.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四章:诗歌鉴赏的修辞手法14.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修辞手法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诗歌鉴赏14.2 教学内容常见诗歌修辞手法的种类与特点修辞手法的运用与效果修辞手法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案例14.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五章: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15.1 教学目标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批评水平15.2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评价标准与方法诗歌鉴赏的要点与技巧诗歌鉴赏综合评价的案例分析15.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艺术特色3. 比喻与象征的运用4. 拟人与托物言志的手法5. 对比与排比的效果6. 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结合7. 叙事与抒情的融合8. 用典与引用的应用9. 叠词与反复的运用10. 节奏与韵律的把握11. 诗歌语境的分析12. 诗歌风格与流派的识别13. 诗歌主题与情感的解读14. 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15. 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难点:1. 诗歌表达技巧的深入理解和运用2. 诗歌语境、风格、主题、修辞手法的综合分析3. 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包括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和批评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您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提升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公开课诗歌鉴赏教案

公开课诗歌鉴赏教案第一篇:公开课诗歌鉴赏教案诗歌鉴赏教案一、《夜归》作者是宋朝文学家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一开篇“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
为什么要连夜赶回去呢?诗中没有交代,但是联系以下几句,读者可以想象,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黑赶路,以致深夜到家。
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的情景。
“倚筇行”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
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心理。
第二句看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田野里的土埂子上,影影绰绰的鬼火、星星点点的流萤。
通过深夜荒径冷气森森、幽光闪烁的环境,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也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
途中越是阴冷,就越是令人急于早点回到温暖的家中。
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
在昏暗的月色衬托下, 村店显得寂静而冷漠,但在归客的眼中,家乡的村店却给深夜的荒野带来了生机,一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转过村店,不就快到家了?“泥径滑”三字,正是写归客脚下加快步伐,因而更感觉到路滑难行。
他就在这一步一滑中,匆匆转过村店,越走越近盼望已久的家门。
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竹窗斜漏补衣灯”。
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独自家竹窗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
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温暖的家吗?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烈叩击着归客的心扉。
二、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听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白发苍颜。
破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常往来于一博山道中。
这首词是作者被贬官为民,在江西上饶闲居,游历博山时所做,时间约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作者约为45岁。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获奖课件

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刻画,深 刻体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感伤和哀怨情绪,突出 了“闺怨”主题。
“寻常”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情感? 作者写了这样一种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 认为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他乡游 子对家乡亲人无尽怀念。
第28页
6、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体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 ①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冷,反衬雪之大,这是 从触觉角度来写。 ②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 看到越明亮,反应雪也就越大。 ③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雪大,积压在竹上雪就多, 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第18页
鉴赏诗歌用典重要明确两点: (1)典故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作用。用典作用在唐此前诗歌中重要体现 为增长诗歌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后 来诗词曲中重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愿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 项羽英雄气概,训斥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 行为;简洁而故意味,颇显豪气。
第30页
8、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之士幸福而牺牲
自己崇高情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环境里产生 情怀。
第31页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第26页
4、动静 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互相映衬
在某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 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不一样样,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 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烘托,有时为写 动景而以写静景来烘托。
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二)

绝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 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 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四读——“意 象”
“意象”是寄予诗人主观 情感的物象,领悟“意象”中 的寓意,就能把握诗歌的思想 感情。
杨柳 黄昏 梅花 青鸟
长亭 芭蕉 翠竹 鸿雁
孤帆 寒霜 松柏 雁足
离别、游子 驿路 浮云 凄凉、悲愁 杜鹃 苦雨 幽兰 菊花 高洁、隐逸 音信、思乡 尺素
4、边塞诗
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 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情感: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 怨、思乡思亲、厌恶战争、同情批驳等 典例:《出塞》(王昌龄) 《凉州词》(王之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渔家傲》(范仲淹)
5、羁旅行役诗
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 鸿雁、客、浮萍、飞蓬等 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 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怀远等 典例:《夜雨寄北》(李商隐) 《秋思》(马致远) 《旅夜书怀》(杜甫)
总结:
读 懂 诗 歌 八 法
一读题目 二读作者 三读情语 四读意象 五读注释 六读题干 七读典故 八读题材
牛刀小试
(高考真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思考: 诗歌蕴含了哪些丰富的感情? 解读方法: 读题目、读作者、读意象、读情语、读题干 参考答案: 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 饱含热爱之情,为进一步抒情做铺垫;第三句“泪 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望”字写 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期盼,一个“又”字 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王朝迟迟没有收 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熟悉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的基本题型和特点。
2、能够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
方法和过程:熟知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消除学生畏难情绪,让学生能鉴赏也能欣赏诗歌表达技巧,能训练有素地解答表达技巧鉴赏题。
【教学重难点】1、熟练掌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构思等相关概念。
2、熟练掌握解题思路,用“自我诊疗法”有效提高答题技巧。
3、规范答题思维,掌握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解读考情,典例解析,随堂诊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自主性,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2、讲练结合法:例题解析,随堂巩固练,随讲随练,随错随改,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1课时(方法点拨)【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中,古诗词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艺术的星空中熠熠生辉,又像是一股升腾了千年的香气,在文学艺术的长廊上弥漫、缭绕,也像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温暖而博大,学会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犹如找到了一条回家的路。
二、知识回顾1、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2、知识框架1三、真题体验1、考向一——表达方式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登XXX小台【唐】XXX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一、教案背景简介诗歌是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表达技巧和美感。
因此,鉴赏诗歌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表达形式和特点;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敏感性和审美能力;4.通过诗歌鉴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内容1.诗歌的表达形式和特点a.韵律:诗歌的节奏感以及押韵的形式;b.意象:通过意象的运用,使诗歌更具生动性;c.节奏与抑扬顿挫:表达情感和意境的手段;d.语言的美感:通过词语的选择和运用,创造诗歌的美丽和独特性。
2.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a.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b.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c.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d.体验诗歌的美感和表达;e.归纳总结诗歌的特点和意义。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敏感性和审美能力a.通过诗歌朗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敏感性;b.展示优秀诗歌的鉴赏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c.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分享,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诗歌的表达形式和特点,传授相关知识;2.示范法:通过朗读和解读优秀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能力;3.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和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意义;4.创作法: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教学过程安排1.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诗歌的重要意义和鉴赏诗歌的意义,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讲解诗歌的表达形式和特点(20分钟)a.讲解诗歌的韵律和押韵形式;b.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c.解读诗歌的节奏和抑扬顿挫。
3.示范鉴赏优秀诗歌(20分钟)a.选择一首优秀的诗歌进行朗读;b.分析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手法;c.引导学生欣赏和感悟诗歌的美。
4.小组讨论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意义(25分钟)a.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诗歌鉴赏和分析;b.让每个小组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认识;c.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提炼诗歌表达的技巧和意义。
诗歌语言风格鉴赏公开课教案

诗歌语言风格鉴赏公开课教案诗歌语言风格鉴赏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培育学生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2、提高学生解答古典诗歌鉴赏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阅读诗歌的重要环节,抓住关键词句读懂诗歌。
教学难点:针对不同的题型选择恰当的答题角度。
教学方法与思路:1、从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考查的内容归纳所要复习的重点;2、掌握阅读和解题的具体方法;3、实例训练,形成能力。
教学内容:一、知识梳理(一)诗歌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以下类型1、人物形象:诗人形象,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
例:《寻隐者不遇》中有隐者(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和寻隐者(诗人)的形象。
2、蕴含某种思想或品质的物例:虞世南的《蝉》,蝉的形象就蕴含了“不需外界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品质。
塑造这类形象的诗歌往往是托物言志。
3、景物古诗中的景有乐景和哀景。
以写景为主的这类诗歌往往是借景抒情。
(二)诗歌语言1、诗歌语言结构特点:(1)叠词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个叠词除了产生音韵效果外还分别写出了落叶纷飞秋天景象和江水涛涛的壮阔景象。
(2)倒装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正常语序应该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但原诗是写晚上赶路,一抬头看见星星,接着头上淋到雨,所以最先进入他视觉的星星,而后感觉到的是雨滴,然后看见群山。
(3)意象名词的罗列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通过九个意象名词的排列,使描写的景物像特写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2、诗歌语言的内容(1)意象语言:写景、物等的语言。
(2)情感语言:流露出诗人情绪、情感的语言——悲、孤、独、愁、强、不堪等等。
(3)特定称谓的语言:多指典故、前人诗句。
3、诗歌语言的风格平淡朴素工整华丽委婉含蓄质朴真率清新自然雄奇奔放苍凉慷慨沉郁顿挫(三)诗歌内容大体概括为:1、风景诗2、咏物诗3、田园诗4、送别诗5、思乡(羁旅)诗6、怀古诗7、伤春(叹年华易逝)诗8、悲秋诗9、边塞诗10、讽刺诗11、爱情诗(四)诗歌的思想感情1、忧国忧民2、建功报国3、思乡怀人4、超尘脱俗5、感时伤事6、怀古讽今(五)诗歌的艺术手法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诗歌中多采纳描写、抒情和议论等表达方式,记叙多简要概括。
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 公开课课件 完整带练习

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记叙: 就是记述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
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议论: 就是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
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描写: 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
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抒情: 就是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
恶、喜怒等主观感情。
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方式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就是直抒胸臆。
说说下列诗歌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注解】①这首诗写在长安落第之后。 “远上人”为作者的高僧友人,名远。 ②三径:指退隐家园。
直抒胸臆。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 闷。
(二)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 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中, 通过描写此景予以抒发,这种抒 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先出现景物,再借景抒情)
说说下列诗歌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劳劳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劳劳亭
鸟儿飞得迟缓。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江
边树木饱含雨滴润滋。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
限,沾襟泪水象江面的雨丝。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描写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抒情:在作品中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和 思想感受。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与间 接抒情。
以动衬静
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和表达形式;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3.通过诗歌的鉴赏,让学生培养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4.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诗歌的定义与特点;2.诗歌的表达形式与技巧;3.诗歌的鉴赏方法与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诗歌朗诵音频或展示一首美丽的诗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对诗歌的表达方式进行初步了解。
2.知识讲解(30分钟)2.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首先,讲解诗歌的定义和简要介绍其特点,如诗歌是通过特殊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情感和意象的艺术形式等。
2.2 诗歌的表达形式与技巧a.韵律:诗歌常常采用特定的韵律,如平仄、押韵等,通过声音的变化来增强诗歌的美感和节奏感。
b.节奏与音乐性:诗歌有自己独特的节奏和音乐性,通过重复、对偶等手法来达到艺术的效果。
c.意象与修辞:诗歌常常运用生动、形象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比喻、拟人等。
d.排比与对偶:通过排比和对偶的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鲜明,表达更加深刻。
e.叙事与抒情:诗歌可以以叙事的形式表达故事情节,也可以以抒发感情的方式来传达作者的情感。
3.教学实践(70分钟)3.1 分析诗歌的表达形式与技巧选择几首经典诗歌,组织学生分析其中的韵律、节奏、意象和修辞等表达形式与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鉴赏价值。
3.2 鉴赏与欣赏诗歌组织学生朗读、欣赏各种类型的诗歌,安排学生就诗人的用词、语言表达和意境感受等方面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4.课堂反馈(1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诗歌朗诵或写作等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思考和总结这堂诗歌鉴赏课程所学到的知识与技巧。
四、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品展示等进行评价,评估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气氛特点。营造了宁静(或静 谧、幽静等)(1分)意境,
③分析作者思想感情。表示了诗人闲适(或恬淡、
自在)(1分)心情。
第4页
巩固练习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 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
(1)诗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情怀?请简明分析。
【答题思绪与环节】①分析详细诗句写了什么。诗后两句
写答了:部诗属后奋两力句出击写,了全部歼属敌奋人力豪出情壮击志,。全歼敌人
②利豪用情何壮种志表。示抒技发巧。了(作无者表作示为技镇巧守,不边写疆)将领,
③抒斗发志了昂什扬么,情坚感信,暗必寓胜了豪什迈么情。怀抒。发了作者作为镇守边
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情怀?请简明分析。
【答题思绪与环节】①抓住诗歌中主要意象描绘诗歌呈现 图景画面。诗前两句描绘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夜景:
昨答夜:深诗沉前,两秋句风描咆绘哮是,一长幅驱初汉秋关边;关天阴空沉阴凝云重密夜布景,: 边关 冷昨月夜高深悬沉,,西秋山风战咆鼓哮犹,急长。驱汉关;天空阴云密布, ②③张分概边张。析括;关作景也冷者物反月思所衬高想营边悬感造关,情气将西:氛士山特反誓战点衬死鼓边。破犹关阴贼急将沉、。士凝决暗誓重战示死,必着破暗胜边贼示豪境、边迈局决境情势战局怀紧必势。胜紧 豪迈情怀。
②利用何种表示技巧。诗人看到此情景,想象自 己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回家。
③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思家之情愈加 浓重。
诗歌赏析技巧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古诗鉴赏•直是我们在平常作业练习和考试中遇到的难题,比分也比较重。
一、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一是写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方法)三是为什么写的?(主题)读懂古诗的写法,就能快速有效的答题。
二、答题方法1、捕捉信息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对象就是人、事、物、景。
(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
(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列清单)“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表面是闲,实际是烦。
抒发的是屋内寂寞、无聊的情感。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列清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闻笛-一折柳一-故园情。
情感:(故园情)思乡怀远之情。
技巧:接物抒情。
列举古诗的清单,可操作性强,但应注意:所列举的信息要紧扣题中所问,要起到为解题提供分析材料的作用。
三、抓住关键词语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
什么是关健词语?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
动词、形容词、能反映诗人辛勤的形容词。
秋词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试析此诗写了生活中那个“寻常”的细节?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开”字,动词。
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又打开信封,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的无限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又要补写,是应为有说不尽的思念的话。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做简要赏析。
找出名词,分类:金河、玉关、黑山,地名,边塞的地名。
物名:马策、刀环、青冢,黑山。
动词:贵、绕、诗题:怨、地名、物名都有边塞特征。
怨是表达征人心情的动词。
诗歌欣赏赏析表达技巧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答案: 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题,且
表现了诗人急于到达目的地急切心情,是全篇 精神之所在,因此说是开门见山;而尾联又写 诗人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天际,是那样璀璨 美丽,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尖顶所在吧。 “坐看”照应“望”字,“霞色晓”与诗题中 “晓”和次句中“遥”相呼应,表明是同一个 早晨,而所表示都是诗人急切心情。因此说, 全诗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除此之外,还应尤其注意下列结构特点: 开 门见山、欲扬先抑、伏笔照应、情景分写、情景 合写、小中见大、画龙点睛、起承转合。
2.寻找诗词中标志性语言
如以时空为序诗要注意寻找表示时空转换词 语、句子;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诗要注意末尾卒 章显志抒情议论句。
第23页
例9: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诗歌欣赏
—赏析表示技巧
第1页
一、修辞手法 考点解读: 古典诗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修辞手法,为古典 诗歌增添了许多风采、情趣和内涵。 古典诗歌中常见修辞手法有: 比方、拟人、夸张、 对比、对仗、反问、设问、重复、互文等。 鉴赏修辞手法要辩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 掌握和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特点,分析和评价其对 塑造形象、表现感情和表达主旨作用。
第19页
例9: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
里长。 注: ①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②潇湘,潇
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 这首诗送别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它虚实
结合,扩大了诗意境,深化了诗主题,请结合 全诗简明分析。
第8页
技法解密: 1、区分表示方式 要正确判别四种表示方式,应尤其注意区分描写中直接描写、间接 描写,细节描写和白描;抒情中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还应注意同 一首诗中,可综合利用各种表示方式。 2.洞悉表示效果 注意间接描写与细节描写、白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即事感怀〕; 末尾议论等不同表示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诗人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对北斋雨后进行描写 的?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文同《北斋雨后》)
5、本诗怎样—突—出概洞括庭方湖面“,漫答漫内”容的特征?请结 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白居易《题岳阳 楼》)
——结合内容答手法
小结
答:颔联写洞庭湖春涨之时远连云梦、西近长安,用夸 张手法正面写洞庭湖的浩瀚无际;②颈联写善飞之雁难 以渡湖,侧面烘托洞庭湖的浩瀚无际。
1、简析全诗是如何围绕“思”这个关键词来展 开的。(《秋夜思南郑军中》)——答内容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 作简要分析。(罗邺《早发》—)—答内容
有答题思路,扣住“思”来答,但对“思”的内容答
得过于概括,不具体,分点作答 。 (0.5分)
有答题思路,扣住“思”来答,但对“思”的内容挖
掘得不深入,分点作答 。(2.5分)
小结:
❖ 1、扣住关键词(“思”)来答。 ❖ 2、具体、深入地作答关键词(“思”)的
内容。
❖ 3、分点作答。
❖ 参考答案:
❖ 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 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 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 刚黎明时分,“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 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有路” 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 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浊 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诗人主要借 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
首联用五丈原和亚夫营两个典故点明作 者思念昔日军营生活;颔联写当年在军营思 获重用立功事;颈联忧思今日的朝中无北伐 能人;尾联表达久思不可得的无奈。
课堂训练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题岳阳楼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元和十四年春,白居易自江州赴任忠州刺史, 经过岳阳时写下该诗。 ②梦泽:云梦泽。
❖ 本诗怎样突出洞庭湖“漫漫”的特征?请结合颔联、 颈联简要分析。(4分)
回顾:三诊诗歌鉴赏题
秋夜思南郑军中
陆游
五丈原头刁斗声,秋风又到亚夫营。 昔如埋剑常思出,今作闲云不计程。 盛事何由观北伐,后人谁可继西平? 眼昏不奈陈编得,挑尽残灯不肯明。 简析全诗是如何围绕“思”这个关键 词来展开的。
回顾:诗歌鉴赏答题思路
❖ 1、读懂诗歌大意(读标题,读歌,读 注释);
❖ 2、读懂题目要求,确定答题方向; ❖ 3、回顾答题步骤; ❖ 4、整合答案作答。
❖ (2)全诗通过以下两点来表现“愁”: ① 以乐写哀,以夜宴之乐反衬愁苦; ②借景抒 情,江头月半,寄托愁情。
课堂小结
❖ 鉴赏诗歌内容,需要明确答题技巧,但更重 要的则是把握诗歌内容,正如我们之前总的, 要具体、深入地将它展现出来,不然诗歌鉴 赏就成了无源之水。
❖ 多思、多想,才能拿到令自己满意的成绩。
【设问方式】: A.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xx的? B.诗歌是如何围绕xx字展开的? C.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对xx进行描写的? 以上设问方式,答内容(问到“方面”,要
概括是哪些“方面”)。 【设问方式】:
诗歌是怎样突出(如何突出)xx特点的? 以上设问方式,要结合内容答手法。
拓展练习: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诗中“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诗是 如何表现“愁”的? 第一问:答“愁”的内容,第二问,答 写“愁”的手法
参考答案:
❖ (1)“愁”的主要内容是兵乱家危身被病困, 富贵欢乐短暂一现,安宁难保。
北斋雨后
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放吏衙:免去吏卒定时参见知府的惯例。
❖ 诗人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对北斋雨后进行描写的?请联系 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从环境的清幽、生活的闲适两个方面来描绘北 斋雨后的景象,(2分)首颔两联联用双禽戏竹、一 蝶寻花来表现出环境的清幽,颈尾两联的扫壁赏画、 留客品茶则表现了诗人生活的闲适。(2分)
秋日怀弟 谢榛
生涯怜汝自樵苏① ,时序惊心尚道途。 别后几年儿女大,望中千里弟兄孤。
秋天落木愁多少,夜雨残灯梦有无。
遥想故园挥涕泪,况闻寒雁下江湖。
[注] ①樵苏:打柴割草,代指一些农业劳动。 诗的前四句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弟兄孤”的?(3分)
①前两句,生计上,怜想弟弟打柴割草,自己飘 泊江湖,兄弟二人各自奔波孤苦;②第三句,时 间上,我与弟弟一别数年,儿女已然长大,分别 之久,更见孤独;③第四句,空间上,“望中千 里”,极言相距之远,又添孤寂之情。
诗歌内容鉴赏技巧 示例训练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巩固诗歌鉴赏的答题思路。 (2)巩固诗歌内容鉴赏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典型题目训练,使学 生掌握诗歌内容鉴赏的答题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发展学生的审美能 力,提高学生诗歌内容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典型题目训练,使学生掌握诗歌内容鉴赏 的答题规律。
下面这些诗歌问题,我们又应该怎么回答
呢?答题步骤和我们之前做的这两首诗歌有没 有不同之处呢?
❖ ①诗的前四句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弟兄孤” 的?(谢榛《秋日怀弟》)(3分)
❖ ②诗人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对北斋雨后进行描 写的?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文同《北斋 雨后》)(4分)
❖ ③本诗怎样突出洞庭湖“漫漫”的特征?请 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白居易《题岳 阳楼》)(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