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启示

马克思晚年提出的俄国等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极富理论创新精神,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马克思晚年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是理论上深刻的反思和升华,是直接针对先前关于资本主义的普适性和东方国家不可逾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而提出来的。马克思一直认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只能首先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发生。但是后来形势的发展出乎马克思的论断,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或垄断的出现都没有达到激发革命的程度,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通过社会机体的自我调节缓解了阶级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显然不可能发生。与此同时,东方特别是俄国的革命却在形成。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不但没有使国内的阶级矛盾得到缓和,反而空前地尖锐起来。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俄国犹如一座活火山,随时都可能爆发革命。马克思在致《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设想。这封信及以后致查苏利奇的信不是一般抽象的理论探讨,而是极有针对性地回答俄国革命胜利后面临的迫切课题,即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问题。按照历史的常规和马克思从前的论断,俄国和一切东方国家一样,只能走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之路。但是,这个逻辑和结论对俄国革命即将胜利的条件显得十分严酷,它和马克思一生的理想和理论极不协调,形成十分尖锐的矛盾。这使马克思感到,无论如何也不能使俄国重蹈西方资本主义的复辙,必须重新审视和修正自己先前的认识和结论,给革命后的俄国找到一条直接通往共产主义的切近道路。在这种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下,马克思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其中心内容是从俄国存在村社土地公有制的特殊国情出发,借助和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存在”的历史条件,使之“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36页)

马克思晚年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一件大事。它说明,马克思的学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面对历史环境的变化,受到时代条件的影响,也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需要我们用动态的思维方式来把握。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变化的影响,是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的理解。虽然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探索只是他在书信中表露出的一种设想,这种设想还不十分完备,其实现还依赖俄国国内外革命等必备条件,但它反映了马克思晚年真实的思想动向,而且这种探索决不是仅限于几封信的孤立行为,它和人类学笔记相呼应,构成一个浑然整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冲破了先前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背景的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探讨了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跃向社会主义的可能性问题,这是唯物史观视野的巨大拓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跃进。由于这个设想的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在根据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真实涵义得到了新的诠释:东方落后国家可以不等待生产力的自然发展而借助外在的资本主义的肯定成果,首先通过人民革命,夺取政权,然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自己为自己创造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这实际上就是后来中国革命所走过的道路。由于我国是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的,还要吸取资本主义肯定成就,这种社会主义还不合格,必须实行开放政策,只能是一种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可以看出,在许多主要之点上,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晚年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一脉相承,是指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