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复习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 个体经济存在
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手段(是 管理权部分下放,尝 否采用市 试推行“物质利益原 场规律) 则” 综合平衡 (农、轻 推行新农业的政策 、重的比 例关系)
重点在重工业,使经济 结构比例更失调
赫鲁晓夫改革
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 积极 统观念的束缚,并取 得一定成效 评 价 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 制的束缚;脱离了实 局限 际,具有盲目性;反 性 复无常,造成了人们 的思想混乱 相同 比 较
①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 夫改革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②前两次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改革未见成效的情况下专项政治改革,导 不同 致苏联解体;③前两次改革失败是因为没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 ,只是对细节的修修补补;戈尔巴乔夫改革虽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却缺乏可行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①应该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②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会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步完善
“斯大林模式”与中外其他制度的比 较
斯大林模式 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公有制 所有制 工业化道 优先发展重工业 路 农业制度 全盘集体化 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 英国模式 生产资料私有制 先轻工业 后重工业 资本主义农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 所有制成分并存
农、轻、重协调发展
新经济政策 重要企业:仍归国有
中小企业:私人经营 固定粮食税 允许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背景不同
2、内容不同
3、影响不同: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纠正赫鲁晓夫时 期的混乱 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 改革前期主要在经济方 面,后期在政治方面
指导思想 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具体内容 首先从农业开始,重 点在农业领域 重点在工业,且 是重工业领域
所有制形 式
未突破
未突破
注意运用价值规 律 优先发展工业, 尤其是军工企业
(1)新政通过国家立法干预经济;
材料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2)新政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民生
说启示
罗斯福新政对我们的启示
1.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2.必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适时调整经济的运行机制 3.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建体系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国家的大力干预 战后资本主 义经济调整: “人民资本主义” 和“经营者革命 福利国家的出现 70年代的新变化 生产社会化 资金社会化 管理社会化 分配社会化 解决“滞涨”
(3) 手段不同:前者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后
者是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特点和本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强调市场经济,强调多种
经济成分并存;后者是在保证私有制经济的前提
下,强调运用经济计划,发展资本主义。
2.相同点: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都为以后的世
界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模式。
夯基础 二、调整的开端---罗斯福新政(实践)
股市崩溃 银行倒闭 整顿银行 与金融业 1929---1933 年 经 济 危 机 的 表 现 实 现 复 兴 经 济 , 克 服 经 济 危 机 根 本 目 的 : 维 护 资 本 主 义 制 度
企业破产 农产品 价格猛跌
复兴工业
调整农业
工人失业
社会救济 以工代赈
总之:要 符合国情 实事求是
建体系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调整原因:自由放任政策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创新: 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国家的大力干预 调整表现: “人民资本主义” 和“经营者革命 福利国家的出现
调整影响: 黄金时代
滞涨时期
解决办法
夯基础
原因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 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 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有正确的理论
作指导。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的发展水平.
暂时缓解 只能 ___________ 不能 ___________ 根本解决
资本主义 的基本矛盾.
总结: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异同点
1.不同点
(1) 目的不同:前者目的是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
到社会主义;后者目的在于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统
治。 (2) 措施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农业方面;后者 侧重于对工业的调整。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一、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
具体原因:产销矛盾; 开始爆发: 纽约股市崩溃 股票投机过度
表现: 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 特点: 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大 对策: 以邻为壑,转嫁危机
经济上:世界经济更加混乱,危机加深
影响 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政治上:社会动荡,法西斯势力抬头, 资本主义面临严重政治危机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背景不同
2、内容不同
3、影响不同: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找到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②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 ③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新经济政策:
④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
二.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历史背景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 益暴露
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水平!
夯基础
战 后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调 整
原因
经济大危机 的惨痛(教训) (1)_____________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验)
实践:
罗斯福新政 凯恩斯主义
理论:
(3)第三次科技革命 _______________的需要
五 个 角 度
“国家”
1) 国家干预的方式 2) 各国干预经济的侧重点 3) 影 响
勃列日涅夫改革
推行新经济体制,收 到了一定的效果 没有突破原有框架; 后期趋于保守,改革 陷于停滞;与美国进 行军备竞赛,80年代 初经济全面滑坡
戈尔巴乔夫改革
使经济继续滑坡, 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最终导致了苏联 解体
都是为了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都在工业方面进行了调整;都脱 离了苏联实际;改革成效都不显著;
局限性: 无法根除经济危机
方法指导: 评价=实质(性质)+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局限性)
练能力
材料1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新 政 法 律 整顿银行 《紧急银行法》 指导工业 《全国工业复兴法》 调整农业 《农业调整法》 社会救济 《联邦紧急救济法》 以工代赈 《民用工程紧急救济法》《全国劳工关系法》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险法》 危机期间,美国共出台了700多个法令
•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确立阶段 启示 社会主义经 济改革阶段
鉴现实
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和教训 从积极作用中概括 经验(成)
注意方法的指导
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挥重要作用
教训(败) 从消极影响中概括
比例失调、 处理好农轻重比例关系
人民不满、
体制僵化、
注意维护人民利益 计划市场结合、遵循经济规律
夯基础
评价: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实质: 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①使美国走出危机阴影,恢复社会生产力 ②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形成国家垄 经济:断资本主义,为其它资本主义国家解决经 济危机树立典范
积极性
③经济策由自由主义向凯恩斯主义转变
政治: 缓和社会矛盾,遏制法西斯势力,恢复和保存 美国民主制度,联邦政府权力扩大。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背景不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政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误,
权,新政权面临严重危机
ຫໍສະໝຸດ Baidu
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背景不同
2、内容不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工业 农业 商业 分配 收归国有 大中企业: 实行监督 小型企业: 余粮征集制 取消商品贸易 国家集中分配


措施
人民资本主义
“企业”
“个人”
概念 实质 影响 概念 实质 影响
经营者革命
1)福利资金的组成 2)社会福利的特点 3)影响


滞 胀 期
实质:
1)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的
________________
自我完善
2) 经济体制必须适应 3)资本主义经济调整
生产力 _________
第三单元
单元要旨概览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 • • • • • • • • 课标要求: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创新 2、斯大林模式 创新 3、二战后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调整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1、1929至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创新 3二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调整
认识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
同:1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2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3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 4结果都失败了
异:1 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 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所有制和商品 经济入手; 2 成效不同,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 转向政治改革; 3 败因不同,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 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资本主义市场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济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君主立宪制、内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阁制、两党制 政治协商制度
苏维埃体制(高 政治制度 度集权)、一党 制、终身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