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园画传》历史价值的审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芥子园画传》历史价值的审视

作者:何永祥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0年第11期

[摘要] 《芥子园画传》成书与清代中期,集合我国历史上对绘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画家的画理、画法精髓,较详细地讲解了中国画创作的基本程式,以及用笔、写形、构图等基本方法。是一本初学中国画较为系统的教科书。

[关键词] 编著体例绘画技法普通大众

清代是中国画在原有程式里走向烂熟的阶段,有关画理,画法,画论的著述层出不穷。《芥子园画传》是当时影响较大的一部绘画启蒙教科书,传模的人很多,在此书出现之后的两百年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芥子园画传》又称《芥子园画谱》,共四集。第一集“山水”谱,由沈心友邀请当时山水画名家王概经3年时间整理增编而成。于康熙十八年(1679)以木版彩色套印成书,并以沈心友岳父李渔的别墅“芥子园”为书命名。不久,沈心友又请杭州著名画家诸升编画第二集,后合编为“兰竹梅菊”谱,介绍中国画中最常见的四种花卉的画谱及绘画技法。第三集“草虫花卉翎毛”谱,由王蓍、王概、王臬三兄弟合编而成,介绍了各种花鸟草虫的画谱。因为寻找《芥子园画传》第四集的人很多,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书商把丹阳传真画家丁臬编的《写真秘诀》,杂凑上官周的《晚笑堂画传》等图谱,假借《芥子园画传》第四集的名义刻版行世。至光绪(1875—1909)年间,原书经多年翻刻已模糊不清,于是海上画家张熊的弟子巢勋临摹了《芥子园画传》前三集并加以付印。此书一经出版,便风行一时。由于巢勋不满意原书第四集的拼凑内容,所以重新编辑第四集人物画,今天看到的《芥子园画传》,多为光绪时巢勋临摹本的版本。

《芥子园画传》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对于绘画基本技巧的介绍比较科学,能够发启童蒙,引导后学。

《芥子园画传》虽然只是一部以图解技法为主要特征的绘画图谱,但是它的图解和文字论述并非仅仅停留在具体技法层面上,而是以对绘画创作规律的具体要求来诠释技法。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此书在对各科绘画技法的分析和讲解中渗透了浓烈的文化审美情趣,不仅讲解了具体物体的绘画技法,如“树谱”下分“树法”、“叶法”等,“树法”下又分鹿角法、蟹爪法等,而且在具体图解过程中也留意以文字来阐释技法带来的美感。如初集山水卷中“人物屋宇谱”之“点景人物”,写到:“明月荷锄归”、“独立苍茫自咏诗”,就是以带有诗意的的语句来描述的,增

加了画谱的可读性。这都是将单纯的绘画技法通过带有诗意的文字来加以图说,这样的例子很多。

第二,本书中关于画理的论述总能做到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如“胸贮五岳,目无全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然这些理论大多是撷取了前人画评、画论之中的精髓文字。这能够使学习者首先在较高的视点上对画学宏旨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第三,本书对具体绘画技法、绘画风格的论述,并未单纯停留在历史断面之上,而是把握住了绘画技法一千多年来发展变化的大过程,使学习者和研究者一目了然。如编者所引用的:“人物自顾陆展郑,以至僧繇道元,一变也。山水则大小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李成范宽,一变也。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

二,《芥子园画传》汇集各名家的画论、画理,论述精辟,编著合理。这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探讨:

第一,体例完备。《芥子园画传》在编著体例上,并不是按现代意义上的写意与工笔、疏体与密体等简单的绘画语言特点而分类的,它依据清代主流绘画中的传统分科方式依次划分,从人们熟悉的具体形象入手,并将画法画理贯穿于其中。每一集的编撰都是从具体形象着手,并且采用了大众相对熟悉的题材来编撰。编者在每一集的开篇都要综述画理、源流,如“画学浅说”,“画花卉浅说”等,能够使学习者对绘画的整体框架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和把握。又对具体形象的临摹和创作进行逐步分解,把每一种形象自起笔至守成,都做了非常清晰明了的图示和极富诗意的文字讲解。除此,编撰者还配以名家画谱以便借鉴。

第二,法度严谨。“青在堂画学浅说”中提出:“先矩度森严,而后超神尽变。”在以标秉古法为风尚的时代审美思潮的前提下,《芥子园画传》的编订于每集之首均概述源流,例如:画兰源流、画竹源流等,为的是使学习者能够明白其发展的历史大要和在传承过程中的来龙去脉。在整部画传每一集的图例中,以临摹唐宋元明诸家名迹的局部或者全图为多。而崇尚古人法度,这一绘画思想一直贯穿画谱的始终。这也是传统中国美术教育思想的一大特点。初习者可以按照书中的文字提示去练习和领会,不至走入歧途。

第三,以文人趣味为主旨,面向大众。自苏轼提出“士人画”的说法之后,元四家潜移默化的继承了这一传统,明代的吴门画派更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再加之董其昌所极力鼓吹的“南北宗论”,到了清代四王时,不管是正统派,遗民派,还是自我派的集大成者全部都是文人画家。《芥子园画传》从其编撰美学观点、立场、内容体例、图例的选择上,可以明确看出都是将文人画思想做为全书的旨趣。因此,《芥子园画传》的编排受文人画的直接影响极深。如“闲赏步易远,野吟声自高。”等都是历代文人思想的反映和体现。又李渔的序言道:“……有是不可磨灭之奇书,而不以公世,岂非天地间一大缺陷事哉!”因为编者的目的是要将其公之于世,那么所面临的受众的文化层次必然是不尽相同,所以编者既要能够做到深入浅出,易于让初学者上手,又要在文字论述方面显出较高的理论素养,而不至于很快被社会所淘汰。

三,芥子园从刻书的品种看与明晚期十竹斋书画谱渊源较深,与十竹斋一样采用了套印技术。第三集“草虫花卉翎毛”谱是清代套色版画的典范。

因为《芥子园画传》在编著思想上的保守性,新文化运动后,此书一直遭到多数研究者的非议。而对于此书的其它述说,大多散见于前代画家的自叙,并且少有深入论述,亦未能全面审视其价值和意义。加之翻刻影印的版本质量相较原刻本愈来愈差,所以,长时间以来它的价值被定为绘画创作的反面教材而谈及。

《芥子园画传》的出版和广泛流传,使中国画的创作更进一步从贵族、文人士大夫阶层走向了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普通大众。因为诸多原因,学习者往往不能深究其理,还将此作为附庸风雅的捷径,仅只虚摹其表,不求深入变通,最终多数人还是不得要领,这成了此书面世之后的一大流弊。黄宾虹就此感慨道:“后人购一部《芥子园画谱》,见时人一二纸画,随意涂抹,已觉貌似。作者即自鸣得意,观者亦欣然许可,相习成风,一往不返……。”但是作为一本旨在将中国画大要悉数收入其中的绘画普及教科书,学习者应当在学习过程中去分辨它的优与劣,而不是囫囵吞枣,生吞活剥,被此书列举的法则、程式所限制。

参考文献

1著作:阮荣春胡光华《中华民国美术史》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2论文:刘越《的版本及流传》文艺评论2008年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