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句式(2014-3-20)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动句
• 叙述句中的主语,或为动作行为的施事(主动 者),或为动作行为的受事(被动者、受动者), 前者称为主动句,后者称为被动句。例如: • 冬,晋文公卒。《左传僖公》 •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 •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 •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左传宣公二年》 • 谏行言听。《孟子离娄下》
• 句法上,放在动词之前的数词是做状语, 修饰谓语动词。 • 有时为了强调动作行为的数量,这种做状 语的数词可以移到句尾作谓语,变为全句 的焦点,数词前面加上“者”,“者”字 结构变为全句的主语。公式表示如下: • S+数词+V+OS+V+O+者+数词。 • 士会进者三;桓公合诸侯者九。
• 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 终不肯受。《战国策赵策三》 •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史记项羽本纪》
• 古汉语中,即使 前置的宾语是代词,也可 以采用这种复指句法。例如: • “我指怀矣,自诒伊慼”,其我之谓矣。 《左传宣公二年》 • 大甲曰:“天做孽,犹可违,自做孽,不 可活。”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 • 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 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孟子滕文公上》
否
• 古代汉语中,作为应答之词,独立成句, 意为“不”“不是的”,与肯定的应答之 词“然”相对。如: •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 然。”曰:”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 “否,许子衣褐。”《孟子滕文公上》
非
• “非”一般用于判断句,否定主语和谓语之 间的关系。如: • 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 • 管仲非仁者与?《论语宪问》 • “非”用于否定某一事实,多见于否定一个 行为或性质。如: •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论语雍也》
• 被动句中,是句子中的动词用于被动的意 义,而不是介词“被”“于”“见”等表 示被动,这些介词的功能是引出动作行为 的主动者。
否定句
• 否定句,顾名思义,表示否定的句子就叫 做否定句。 • 古汉语中用于表示否定的方法有三种:一 是通过否定副词 “不”“弗”“勿”“毋”“未”“否” “非”等;一是通过表示“没有”的动词 “无”;一是通过否定姓无定指代词” 莫”。
复指句
• 所谓复指句,是指通过代词“之”或“是” 复指前置宾语的一种句子,它是宾语前置 句的一种。 • 古汉语中,有的叙述句为了强调动词宾语, 将宾语前移到动词谓语之前,而后在前移 的宾语和动词谓语之间用代词“之”或 “是”复指前置的宾语,这样的句子我们 称为复指句。
• 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 四年》 •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而类。”其是之 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左传隐公元年》
• “毋”后动词一般带宾语,“勿”后动词一 般不带宾语。但是区别也不是非常严格。 如: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孟子梁惠王 上》 • “毋”“勿”之后的词语如果为名词,则名 词活用为动词。如: • 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 •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 王上》
未
• “未”一般用于表示将来的否定句中,其否 定的事情还没有实现。如: •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 • 宣子未出山而復。《左传宣公二年》 • 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未闻好学 者也。《论语雍也》
• 上古汉语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分为两种,一是 无标记被动句,一是有标记被动句。也有学者称 为意念被动句,和形式被动句。 • 前者的被动意味需从小句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义 关系体会,后者通过介词“于”、 “为”“见”“被”等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 先秦时期,真正的被动句所占比重较小,需要使 用被动句时,一般是通过介词“于”引进动作行 为的主动者。
双宾句
• 叙述句谓语动词分为两类:或为及物动词,或为 不及物动词;前者带宾语,后者不带宾语。 • 叙述句中有的谓语动词能带两个宾语,一是直接 宾语,由指物的名词语充当;一是间接宾语,由 指人的名词语充当,间接宾语位于动词谓语和直 接宾语之间,这样的句子我们称为双宾句。有的 学者称为近宾语和远宾语。例如: •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 食舍肉。《左传隐公元年》
•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孟子梁惠王 上》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 如人和也。《孟子公孙丑下》 • 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孟子梁 惠王上》。
• 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余 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下》 •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赵策三》 • 身死,卒为天下笑。《战国策赵策三》 • 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成公二年》
• 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 于人。《孟子梁惠王上》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太史 公自序》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 国策齐策》 •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否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 •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庄公十年》
毋、勿
• 两者词汇意义相同,用于祈使句,表示禁 止或劝阻,意为“不要”“别”。“毋” 有时常常写作“无” • 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九年》 • 毋妄言,族矣。《史记项羽本纪》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 无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 • 无令舆师陷入君地。《左传成公二年》
• 古汉语句中,与否定句有关的一个语言现 象是宾语前置句。 • 如果一个小句是否定句,而且其宾语为代 词宾语,则代词宾语置于谓语动词之前。 尤其是“不”“毋”“未”“莫”所在的 否定句。
• • • •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其不能也。”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 语微子》 •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 也《礼记大同》 • 我无而诈,而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宣公二年》
古汉语通论· 句式、语气词
句式
• • • • • • • 叙述句 双宾句 复指句 数词谓语句 被动句 否定句 疑问句
语气词
• 语气词: 句尾语气词:也、矣。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焉。 疑问语气词:乎、诸、与、耶(邪)、哉
叙述句
•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杨树达《文言 语法》都将古汉语中的句子分为三类:叙 述句、描写句和判断句。 • 三分法是基于句子的谓语构成而划分的, 名词谓语句是判断句;动词谓语句为叙述 句;形容词谓语句为描写句。 •
• 古汉语中常见的双宾动词为:赐、与、予、 馈、遗、语、告、为、夺等。例如: •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诗经· 邶风· 静女》 • 夫人使馈之锦与马。《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 •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 隐公元年》 •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多予之重器,不若令 有功于国。《战国策· 赵策四》
•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不如早为之所,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左传隐公元年》 •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左 传宣公二年》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 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左 传成公二年》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焉《左传僖公三十年》
• 一般而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 置。但如果否定副词是“非“””弗“” 勿”无”,则不受此制约。 • 原因在于:“非”否定整个谓语,常见于 名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而 “弗”“勿”所修饰限制动词为及物动词, 但受否定标记的影响,其宾语句法上一般 不出现;而”无“本身就是动词
• 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名词,则不受此规 律的制约。 • 谁能足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 也》 •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 惠王上》 • 吾不能早用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 公三十年》
• 古汉语中,有的前置宾语之前还有句首语 气词“唯”“惟”等,构成“唯…是…”, 或“惟……之…”的用法。例如: •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左传僖公五年》 • 裹粮坐甲,固败是求。《左传》 • 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荀子 王霸》 • 成语: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唯你是问 。
• 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 化的句子。古今汉语叙述句的结构基本相同。例 如: • 冬,晋文公卒。《左传僖三十二年》 • 晋侯秦伯围郑。《左传僖三十年》 •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 •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左传隐公元年》 •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 • 马逸不能止。《左传成公二年》
不、弗
• 两者都表否定,词汇意义相同。 • “不”后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或不及物动 词,可以带宾语或不带宾语。 • “弗”后谓语动词为及物动词,其后宾语 受否定标记影响,句法上宾语不出现。 • “不”“弗”修饰动词,据此可以判定词 类或用。
•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 廐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 党》 •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左 传隐公元年》 •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食,弗得则死。《孟子 告子上》 •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 学记》
• “未”的第二个功能是用于表示委婉的否定, 多见于对话之中。如: •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战国策 齐策四》 •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阳而补牢,未 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 “未尝”是一个固定格式,用于否定过去。 如: • 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 尝见也。”《战国策齐策四》 •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庄子养生主》 •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述 而》
数词谓语句
• 上古汉语中,数词直接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数词之后没有表示动量的量词。例如: •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左传宣公二年》 •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宪问》 •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 文公上》 •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 舍。《荀子劝学》
• 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论语公 冶长》 •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左传隐公元年》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 • 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 之知也。《论语宪问》 •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 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邪? 《庄子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