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否定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原理
唯物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1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
2辩证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连接的环节.
3作为发展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科学的否定观在唯物辩证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是通过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己否定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即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事物就不会发展和前进;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即新旧事物又通过否定的环节联系起来,新事物是从旧事物中生长出来的,并以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是事物发展中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简言之,辩证的否定就是包含肯定因素的否定。
形而上学把事物的否定看成是单纯的外在否定;把否定看成是全盘抛弃。他们割裂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其公式是,肯定就是绝对的肯定,肯定一切;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否定一切。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民族虚无主义,二是复古主义:对待外来文化也要防止两个倾向:一是闭关自守,二是全盘西化。
民族虚无主义:认为中国现实的发展可以割裂和历史的联系,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
复古主义:片面台高传统文化,用传统的价值观点来看待、衡量、评价现实的实际,否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本质的区别。
全盘西化:一方面把现代化等与西方化,另一方面把现代化和中国固有文化对立起来,因而把现代化的过程看作是西画文化的移植于我们民族的过程。
闭关自守:绝对的排斥外来文化,特别是对体现现代文明的西方文化畏之如虎,这实际上是不思变革,抱残守缺。
以上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就是否定之否定,是科学的否定观,运用辩证的否定观,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其错误的东西,继承其积极的东西,并加以改造;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有鉴别的,有选择的学习,努力走出一条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能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现代化道路。
一、对立统一规律

基本概念: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内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




2、意义:

第一,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视。

第二,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

二、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基本概念:

联系,发展,运动,静止,规律,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2、意义:
第一,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质必然联系,具有客观性。真理则是对规律的认识,属意识领域。

第二,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不等于承认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社会历史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生作用,并不是历史事件的重复发生。历史事件是历史活动中主客体、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它是不可重复的,这一点与自然发展的规律有所区别。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基本概念:

肯定,否定,新生事物,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

2、意义:

第一,明确否定之否定的含义。

第二,发展的上升性、前进性,这是事物发展的总的趋势。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循环。

第三,事物发展呈现周期性,特别要注意出发点的确定,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事物自身具有的,并不是人为加在客观事物上的。

第四,重复性,但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简单的循环。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实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的其他规律、范畴的中心线索,是各个规律和各对范畴的实质;③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把握对立统一是辩证认识的实质;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要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自相矛盾;辩证

矛盾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两个方面。

①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统一性。

②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另一方面,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①辩证认识的实质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才具有不可分性;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对立才有相反性质。

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的工作方法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的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方法。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着的各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我们党的历史上关于统一战线中的"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和现阶段改革开放中"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的方针,就是成功地运用对立统一学说的范例。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所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统一,或者说矛盾的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事物发展变化。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推动事物发展中各有作用。

①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相互包含,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彼此相通,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②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备考关键词:


一性的三个表现:条件、包含、相通斗争性的两个表现:造成量变、实现质变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

(3)全面把握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重要意义。

斗争性和同一性都是矛盾所固有的基本属性,对于矛盾本身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矛盾转化的原理。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转化而实现的。矛盾转化是指矛盾双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是具体矛盾的暂时的或最终的解决和新旧矛盾的交替,它既是矛盾同一性的最高形式和最终确证,又是矛盾运动的最重要的表现。矛盾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否认矛盾转化,是形而上学。抹煞转化的条件,空谈对立面转化,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二、量变质变规律

【基本观点】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就是不断经过量变到质变,新的量变达到新的质变,这种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向前发展的。

【方法论】 坚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①坚持适度的原则;②要重视量的积累;③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错误倾向】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蛮干;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瞻前顾后,贻误时机。

【方法论运用】 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要点: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规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它是客观的、普遍的,其表现形式又是多样的、特殊的。



事物自己运动中的肯定和否定



(一)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由于事物的矛盾运动,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1. 肯定方面

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别物的方面。

2. 否定方面

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它物的方面。

肯定和否定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在它们既相对立又相排斥的斗争中,当肯定

方面居于优势时,事物保持其原有性质和自身存在;一旦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居于优势、取得了支配地位时,就使事物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达到对事物自身的否定。事物的自我否定,也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

(二)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

肯定和否定不但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而且又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具体地说:

1. 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例:(略)

同时,认识事物就得首先肯定它是什么,肯定了它是“这个”也就意味着否定了它是“那个”。

例: (略)

2. 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

例:(略)

同时,当我们对某物某事发表确定的否定意见时,否定了它是“这个”,也就意味着肯定了它是“那个”。

例:(略)

承认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是坚持辩证的否定观的前提。



辩证的否定观



(一)辩证否定的含义

辩证否定有下列两层含义:

1. 辩证否定的实质

辩证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因为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一事物被否定而转化为它事物,根本原因在于该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而引起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己运动、自我发展。任何事物都要被它自己所否定,从而引起事物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2. 辩证否定的特点

辩证否定有两个特点:

( 1) 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否定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 2 )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它在否定旧事物时,保留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通过否定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了。

辩证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即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克服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保留则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

(二)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1. 辩证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从承认矛盾出发认为:

( 1 )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自我否定,因为事物内部包含着肯定否定的对立统一。

( 2 )任何否定都是一种“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2. 形而上学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从否认矛盾出发认为:

( 1 )否定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是简单的消灭。

例:(略)

( 2 )它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其公式是:

① 肯

定就是肯定一切。

② 否定就是否定一切。

例:(略)

(三)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1. 坚持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片面性错误。

2. 在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对待外国文化、对待历史人物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又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一)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矛盾而引起的自我发展。起初,事物内部肯定方面居于优势,事物这时处于肯定阶段,在肯定阶段,由于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矛盾发展出现了不平衡,否定方面逐渐地居于优势,于是事物便由肯定到否定表现为对立面的展开,进行一次否定,进入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里,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矛盾发展又出现了新的不平衡,这时,事物又由否定发展到肯定,进行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重新达到了对立面的统一,进入第三阶段,即新的肯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这就是事物发展的两次否定(对肯定阶段的否定和对否定阶段的否定)和三个阶段(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和否定之否定阶段)。

*注意:

I .否定之否定规律关于事物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理论,其前提是事物的发展是由无数个周期构成的,在每一个周期内都要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II .一个事物由生到死,至少要完成一个周期,因此,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规律有时要在事物发展的全过程结束时才能表现出来。

(二)事物发展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事物经过否定之否定以后,第三阶段作为第二阶段的对立面必然与第一阶段(也是第二阶段的对立面)有某些特征相似,因此,产生了仿佛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的现象。但第三阶段经过了两次扬弃,吸收了前两个阶段的优点,抛弃了其片面性,是更高级的新东西,即是在更高阶段上的回归和更高基础上的回复,而不是真的“回来了”。表现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完善。

(三)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运动

1. 事物的发展方向是上升的

这是由辩证否定的本性决定的,否定意味着事物的前进,不断否定就是推动着事物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事物每完成一个周期进入高级阶段,都是在更高阶段上的回归,而不是简单的循环。这是因为,在由辩证否定所组成的发展链条中,每一个环节,每一次否定,都是一次“扬弃”,

都产生出新东西,把事物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并为事物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创造了条件。所以,事物在总的发展方向、趋势上的上升性、前进性是必然的。

2. 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循环往复,前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后一个周期的起点,前后接续,形成波浪式或螺旋式的发展链条。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不是直线前进的,

事物发展的这种曲折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1 )反复性

反复性是说在一定阶段上,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并不是直线的,有暂时的停顿和倒退。

( 2 )周期性

周期性是说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要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节奏的周期运动。

周期性既表现着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又体现着事物发展的上升性、前进性,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例:(略)



*注意:

I .不能把事物的发展链条理解为一系列否定的简单相加,似乎是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离出发点越来越远,同出发点越来越不相干。

II .在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中,当一个周期完成时,仿佛出现了向出发点的复归,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重复第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特点,但决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在更高基础上的回归和更高阶段上的重复。

III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和回复性,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体现了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IV .在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时要注意这一规律起作用的特点,它要在一个较长的过程中,在事物完成了一个发展周期后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 割裂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关系会导致以下两种错误观点:

I . 循环论

循环论过分夸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周期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一种消极悲观论。

II . 直线论

直线论把发展的前进性简单化,看成直线上升,否认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是一种急躁冒进论。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实际工作中的方法论意义

懂得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人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1. 既然事物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奋斗中,首先要满怀信心。

2. 事物的发展又是曲折的,因此要头脑清醒,看到我们前进中的困难,不要幻想一帆风顺,在遇到挫折时不要丧失信心。

总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否定之否定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

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一规律在不同的条件下又有着特殊的表现形式。因此,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行动指南,而不是单纯的证明工具。

( 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是说 这一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中普遍起作用的基本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已被大量的科学事实和人类的社会实践所证实。

例:(略)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殊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从总体上来看,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1. 否定形式的特殊性

事物的否定形式是复杂多样的,但总括起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

( 1 ) 不同性质的事物有不同的否定形式。

例:(略)

( 2) 同类事物在不同的外部条件下也有不同的否定形式。

例:(略)

2. 曲折发展的特殊性

事物曲折发展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总括起来也有两种基本情况:

( 1 )“回复”或“复归”,这是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形式。

( 2 )“倒退”,这种情况是由特殊条件造成的,是暂时的。

例:(略)

3. 否定之否定规律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具体表现都是特殊的,在运用这一规律时,要把它当作研究的指南去分析事物实现否定之否定的具体道路,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证明工具,当作公式到处乱套。


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但不能离开中国既有的文化土壤和条件,而且也离不开世界文明发展的环境和营养。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必须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推进我国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形式是多样的,但核心系统是思想,即以儒家思想为主,通过融汇吸收各家思想和外来思想文化,而形成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思想体系。

第一,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超越。这就是说,要把中国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站在世界的高度,视野宽阔了,就不会囿于传统而固步自封,也不会因世界变化无穷而不知所措,而是冷静辩证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历史局限,做出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选择。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有一基本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中国典型的封建制相适应的,其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守旧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尖锐的对照,这就

决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进行辩证分析,这是基本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要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应该站在世界的高度对待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彻底否定,也不能全面复兴,只能是对优秀传统实现弘扬超越。所谓弘扬,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继承性,弘扬就是不割断历史,而是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它充分体现出民族的历史继承关系。二是选择性,弘扬不是全面复兴,一定要有所选择,不能让封建腐朽的东西在社会上流行,也不能让优秀的文化传统丢掉。三是时代性,弘扬不是原封不动地复古,而是将传统中的优秀成果为新的时代所用,解决好古为今用的问题。所谓超越,是指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超越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创新性,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东西,一定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突破;二是超越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优秀的成果,又包括传统的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不仅作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也在现代社会中产生影响,只有对传统的负面效应进行系统清理,才能超出古代的圈子,实现时代的跨越;三是前瞻性,文化的进步性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前瞻性,前瞻性就是前瞻未来,把传统、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在超越传统的基础上,面向世界与未来。对于关系到人类未来的世界性课题,从文化价值观的视角进行解释和阐发,是前瞻性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可以焕发这种前瞻性的意识。总之,弘扬超越作为一种整体性思维,是讲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弘扬,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

第二,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看世界,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鉴、相互补偿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外来的东西做出符合中国特点的选择。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一个文化礼仪之邦:有着近四千历史的优美的汉字,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灿若星辰的文学之秀,浩如烟海的古籍图书,众彩纷呈的哲学思想,悠久富宏的教育传统,绚丽辉煌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农林牧渔水利经验,卓越领先的科技理论及发明创造,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丰富精湛的医药卫生知识及技能,珍爱生命的养生之道及体育传统,出奇制胜的军事权谋,五光十色的宗教文化,以及建立在这些文化科技哲学基础上的强国兴邦爱国爱民的治世经验、仁爱礼义的人伦道德

规范、崇德齐贤高风亮节的情操修养……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承传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继承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毛泽东同志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我读《论语》,一读就是六年。”1938年10月,他在延安特别叮嘱全党:“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可以预言,中华智慧必将而且正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儒家文化的核心——伦理道德精神、社会伦常、天道自然观、人性修养,被东方诸国所尊崇。《论语》被称为东方人的“圣经”,被尊为日本工商界的“圣经”,日本近代工业之父涩泽荣一所著《论语加算盘》一书,提倡道德经济合一论,成为企业家们的必读书。王阳明(宋明理学集大成者)的心学自明治维新以来在日本、在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中都被作为精神的源泉和动力,影响着一代代东方各国政治家、企业家的思想,连《菜根谭》这种普及读物也被日本借鉴为商业经典。不仅如此,中国传统的医学、军事权谋学等等也极大地影响着世界,中医中药已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部分,日本、韩国的中药已占领了世界市场的主要份额。世界许多国家的军校都要开设孙子兵法课。至于“四大发明”,古代的许多科技发明,早已被外国人接过去发扬光大。……外国人尚且如此崇尚中国传统文化,热衷于“中为洋用”,我们华夏子孙,不好好地承传这宝贵的遗产,多么可惜!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反对那种一概否定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说得一团漆黑,斥之为腐朽陈旧的过激行为。但是也不主张一古脑儿因袭照搬。正确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毕竟,由于丰厚而沉甸甸的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奴隶制、封建制社会中积淀下来的,自然会烙印上一些统治阶级的意识,会渗入一些剥削阶级的观念,所以,我们在了解、吸纳承传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吸收其民主性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糟粕”的原则。比如说,儒家学派所提倡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在今天,就要实行“拿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挑选,占有”的原则。

(一)解读中国传统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文化。它包括儒、墨、道、法、佛等,以儒家文化居主导地位。


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仁爱、入世

、忠君。

基本准则:“仁”,“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忠恕、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基本规范:忠、孝、礼、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基本手段:以德服人、以德治国

墨、道家:核心是“无我”,主张避世、重道轻器,小国寡民,回归自然。

法家:以荀子为代表。主张法治。

佛家:主张出世,修心养性,以世无争。

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朝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建立了以儒家
为核心的中国封建伦理思想体系。

2、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封建关系及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以伦理政治为核心的文化系统,
重德治轻法治,重社会轻个人,重内在超越轻外在形式、重人伦轻自然、重道轻器、崇古
重老、重教轻法等特质。

3、中国传统道德在人生修养中的精华所在:

(1)“以修身为本”。《大学》开篇明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
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
为本。”

(2)反身内省。《论语》曾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而不习乎?

(3)主敬,慎独。主敬:敬畏也,内心存德,不敢放纵;慎独:独自一人情况下,亦能按
道德准则办事。

(4)存心修性,清心寡欲。保存与扩充人性中本有的善端,不致被物欲引诱所掉失。

4、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封建的愚忠、愚孝,有利维持封建统治。

片面强调人的社会性,扼杀了人性和人的个性。

5、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1) 它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心理基础。

(2) 它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乃至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

(3) 它对于扭转社会风气、保证社会的有序运作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4) 它是大学生进行人生修养的重要课题。

(二)对西文化的借鉴及批判

1、 西方文化主要流派及观点

(1)宗教文化:

基督教是西方影响最大的宗教文化。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是赎罪论。把“爱、信、望”作为
人生的基本原则。主张仁爱、信仰上帝、把希望寄托在来世。

(2)合理利己主义: 添加评论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

、守旧主义、封闭主义。辩证地继承和发展。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2、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自己发展自己,自己联系自己,吸收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剔除消极部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解放思想,立足于实践,与时俱进。
3、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