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教材分析】
《归去来兮辞》是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辞,属于古代抒情散文。是一篇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和为了追求精神自由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能引起很多文人的共鸣,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学情分析】
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好充分预习,自主学习,提出疑难,疏通文意。
三.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方法。如何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意,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是重点的授课方向。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疏通文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知识现象。
2、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三.德育目标:
学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现象。
2.了解作者的归隐原因及其在文中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
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法设计】
1、自读法。本篇的词句理解难度较低,课文注释较为充分。因此,这堂课可以提前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完成疏通课文的任务,然后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文句,学生之间相互解答,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课的文言常识。
2、研讨法。对于文章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针对其复杂情感的流露,教师可组织学生充分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点拨提示,促使学生的深层思考。
3、诵读法。这篇文章是讲求音韵的辞赋,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诵,学生才能更深刻
的了解文章的内涵。
【课堂设计】
一、导入
“源中一日,渔耕自得其乐,无论魏晋
世外千年,饱暖皆为使然,何须有汉”
借这幅对联引出《桃花源记》,。桃花源记,向我们描绘了一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境界。正是有着对田园,对自然这么美好的憧憬,陶渊明才这么义无反顾的回归田园。把学生带入一种世外桃源般的意境中,让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内容。
二、明确学习目标(幻灯片展示)
1、掌握辞的特点,诵读全文
2、学习归纳重点文言现象
3、分析作者归隐的原因,体悟其复杂情感
4、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三、整体感知,学习辞这种文学体裁,诵读全文
辞: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
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和六言为主。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重在抒情。节奏:六字句时,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根据辞的特点,让学生听录音范读,把握其节奏和韵律,体味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四、自读课文,梳理重点文言知识点
在课堂上给学生少许时间,提出难以理解的词句,学生之间相互答疑,老师从旁予以纠正。
检查翻译语句,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分别从句式,古今异义,重点实虚词,综合翻译等角度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知识点的能力和预习效果。扫清字词障碍,在课堂上注重归纳,梳理知识体系
①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征夫:行人。以:用。介词结构后置,“以前路问征夫”恨:遗憾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只恨晨光朦胧,天还不亮。
②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悦、乐:意动用法,以…为喜悦。情话:知心话。亲戚: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
跟亲人们谈谈知心话能使人愉快,弹琴读书又能够消愁解忧。
③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窈窕:幽深曲折的样子。壑:山谷。经:登上,到。
既要探寻曲折幽深的沟壑,又要经过高低不平的山丘。
五、归隐原因
1、题解:归去来兮,两个虚词连用强烈表达想要回归田园的感受(板书)。具体研讨小序第一段,从哪里回归?官场。为何作者那么强烈的想要由官场回归田园呢?
自读小序,找出作者回归田园的原因。并讨论哪一个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主要板书)联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深愧平生之志
程氏妹丧于武昌
2、自读第一段
这一段中哪些话也体现出了作者回归的原因?
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
作者不愿成为官场倾轧的棋子,不愿成为为五斗米折腰的小人,不愿违背自己质性自然的本性。因此才发出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样的慨叹。
这句话也成为千古名句,翻译并赏析。
翻译:之:主谓之间。谏:谏正,劝止追:挽救,弥补。
是:对,正确。而:连词,表并列。非:错误。
认识到过去的错误(指做官)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指归隐)还来得及补救。
确实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觉悟到今天做的是对的昨天是错的。
赏析:自责自恕
寥寥数句,既有沉痛的自白,又有愤怒的抗议;既是觉醒的宣言,又是对官场污浊的揭露。前后对比,鲜明有力。
3、引入写作背景
从作者归隐的原因可以引入写作背景,帮助学生从作者的经历来理解文本,加深对其感情的理解。
陶潜(365-427)一名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人,我国晋代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苍生”的志向。曾做过小官,但时间不长。
在他41岁任彭泽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到任80多天就弃官归隐。
在辞官时,写下这篇著名的与官场决裂的宣言书《归去来兮辞》。表现他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对田园生活的热切向往。
由写作背景出发,再回归文段,具体探讨作者回归田园的复杂情愫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逐步加深对作者思想的把握。
六、具体研讨作者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