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性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与教学原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趣味性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与教学原则
作者:靳馥玮
来源:《速读·中旬》2019年第11期
趣味性教学法是指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心理情趣为主导,教师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与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材料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学习的愉悦性,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

一、趣味性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趣味性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教育心理学和对外汉语教育学。

(一)教育心理学理论
1.激发认知兴趣
教育心理学表明,人类从出生起就有想要去认知一切事物的本性,而这种求知欲望或者说是认知兴趣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分化,一些学生的认知兴趣会随着在学习上所取得的成就而增长,另一部分学生则会因为学习中的挫败感而丧失认知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他指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按照先后顺序可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了,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缺少某种需要而引起,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和自我实现。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很好地阐述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结合一定有意义的材料,在新的环境中以建构的方式来获取,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学习来对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分析、加工与重组,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仅仅是教师单向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二)对外汉语教育学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在其著作《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中提出了五个第二语言习得的假说: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总称为输入假说理论。

克拉申认为要学好一门第二语言的关键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