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_刘素珍

合集下载

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疏导与社会融入指导研究报告

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疏导与社会融入指导研究报告

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疏导与社会融入指导研究报告引言:社区矫正是一种切实有效的刑事政策,在减少监狱资源负荷和帮助犯罪分子重新融入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对于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疏导和社会融入指导的研究仍然不够充分。

本报告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心理疏导和社会融入指导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实现积极的心态转变和重新建立在社会中的地位。

第一部分: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状况分析社区矫正对象多半有刑罚服刑经历,心理上常常处于焦虑、自卑和失落的状态。

他们由于犯罪行为受到社会的谴责和家庭的厌弃,缺乏自信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因此,心理疏导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心理疏导可以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重新建立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促进他们对自己的正面评价。

通过心理疏导,他们可以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疏导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犯罪行为背后的原因,增强责任感,并有助于改变消极的价值观念。

第三部分:心理疏导方法为了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需要采用多种方法。

首先,矫正机构应设立心理咨询服务,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

其次,矫正人员应与社区矫正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用耐心和理解倾听他们的困惑和焦虑。

最后,培养社区矫正对象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导他们参与一些积极的活动,如文艺创作、体育运动等。

第四部分:社区融入的障碍社区矫正对象重新融入社会常常面临各种困难和障碍。

一方面,他们在呈现罪犯身份的同时,需要承受来自社会的歧视和排斥。

另一方面,他们在法律限制下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和住所。

这些问题给社区融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第五部分:社会融入指导的重要性社会融入指导可以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解决融入社会的问题。

指导包括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提供职业培训、建立社交关系和改善家庭关系等方面。

通过社会融入指导,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重建信任并实现自我发展。

第六部分:社会融入指导方法社会融入指导需要制定具体的计划和行动方案。

首先,矫正机构应与雇主合作,提供就业保障和培训机会。

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社区矫正是一种将罪犯转移到社区进行改造的方法,旨在实现对罪犯的惩罚和改造。

在社区矫正过程中,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社区矫正对象常常是刑满释放人员或者轻判犯罪分子,他们在犯罪过程中可能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心理创伤。

另外,由于监狱环境的剥夺和限制,他们的心理状态可能更加脆弱。

因此,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二、心理健康问题对社区矫正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导致社区矫正对象的再犯率升高。

一方面,心理问题可能导致犯罪者再次陷入犯罪行为中,从而无法真正融入社会。

另一方面,心理问题可能引发社区矫正对象对社会的不信任,使其对矫正期间的各项安排产生反感,继而对整个社区矫正体系失去信心。

三、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有多种成因。

首先,来自家庭、教育环境的不良因素是导致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监狱环境的限制和剥夺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此外,个体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四、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与评估方法针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心理测量工具来进行识别和评估。

例如,可以采用心理问卷或者面谈等方式,了解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问题,并进行评估,为后续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五、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方法针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干预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来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解决心理问题。

其次,可以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训练,提高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

另外,鼓励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增加社交支持,也是一个有效的干预手段。

六、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策略预防是最重要的。

首先,社会应该加强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健康的家庭环境,减少不良家庭因素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其次,监狱应该改善环境,提供良好的心理服务,降低因环境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社区矫正对象心理调研报告

社区矫正对象心理调研报告

社区矫正对象心理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社区矫正旨在帮助罪犯重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救赎。

然而,社区矫正对象由于长期的罪犯身份和刑罚经历,心理状态普遍存在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状况,我们进行了此次心理调研。

二、研究目的通过心理调研,旨在探究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问题种类、原因及其对其社会融入的影响,为今后的社区矫正工作提供参考。

三、研究对象本次调研选取了50名社区矫正对象作为研究对象,他们的罪行范围广泛,包括盗窃、贩毒等。

他们年龄在25岁至45岁之间,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教育背景。

四、心理问题种类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自卑、焦虑、抑郁、病态窥视、人际关系障碍等。

这些心理问题多为长期的犯罪行为导致。

五、心理问题原因导致社区矫正对象心理问题的原因众多。

其中,家庭环境差、经济压力大以及人际关系紧张是主要原因。

家庭缺乏温暖和关爱,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消极的心理状态。

六、心理问题对社会融入的影响社区矫正对象心理问题对其社会融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常常缺乏自信心,对未来充满负面情绪,导致无法顺利融入社会,并面临再次犯罪的危险。

七、解决方案为了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解决心理问题,我们提出了几个解决方案。

首先,社区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

其次,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最后,加强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八、心理调研中的困难在本次心理调研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其中,一些社区矫正对象隐瞒了自身的心理问题,不愿意接受调查。

此外,由于心理调研的敏感性和隐私性,很多人对我们的调研持怀疑态度。

九、心理调研的局限性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次心理调研仅选取了有限数量的社区矫正对象。

因此,研究结果不能代表全体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问题情况。

十、总结与展望本次社区矫正对象心理调研揭示了他们的心理问题种类、原因及其对社会融入的影响。

社区矫正人员心理健康评估报告

社区矫正人员心理健康评估报告

社区矫正人员心理健康评估报告社区矫正是指社区对一些刑满释放的犯罪分子进行监管和帮助,促使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然而,在重新适应社会的过程中,这些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忽视。

本报告旨在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估和分析,为其提供恰当的帮助。

一、背景介绍社区矫正人员是指已服刑的罪犯,他们已经被判决并参与社区矫正计划,接受社区的监管和指导。

矫正期间,他们需要改正不良行为、重建自我认同,并逐步恢复社会功能。

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社区矫正人员往往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刑满释放后的焦虑、抑郁和自卑等。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可能会导致他们再次陷入犯罪的轨道。

三、心理评估的目的心理评估旨在了解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状态,确定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治疗和支持。

评估结果可为制定个性化的矫正计划提供依据。

四、评估方法针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评估,常采用面谈、心理测量和观察等方法。

面谈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和经历,心理测量可以客观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观察则可以了解他们在社交和适应能力方面的表现。

五、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犯罪经历、社交支持和自我认同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心理健康问题的综合影响。

六、心理健康问题的分类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分为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和人格问题。

情绪问题包括焦虑、抑郁等,行为问题包括攻击性行为、自伤行为等,人格问题则涉及自卑、自大等方面。

七、心理健康支持的重要性社区矫正人员需要得到相应的心理健康支持,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困境、提升自我意识和适应能力。

在社区矫正计划中,心理健康支持是其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

八、心理健康支持的形式心理健康支持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教育和社交支持等方式提供。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可以帮助社区矫正人员解决心理问题,心理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社交支持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跟踪评估报告

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跟踪评估报告

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跟踪评估报告社区矫正是一种对于犯罪分子进行监督和改造的手段,旨在帮助他们重回社会,并且保护社会的安全。

随着社区矫正对象增多,关注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健康进行跟踪评估,探讨其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背景介绍社区矫正对象是指被判决刑期较短且有悔过表现,适合接受社区矫正的犯罪分子。

社区矫正主要通过定期报到、座谈会等方式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管和教育,以期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心理健康问题1. 创伤后应激障碍社区矫正对象中,很多人曾经经历过暴力、虐待等创伤事件,导致他们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些创伤事件可能会导致社区矫正对象产生焦虑、恐惧、失眠等心理问题,甚至引发自残或自杀的行为。

2. 社交障碍由于长期在狱中生活,社区矫正对象失去了与社会的联系,难以重新适应社会生活。

他们在面对陌生人和人际交往时,会感到紧张、自卑,导致社交障碍,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入能力。

3. 物质依赖某些社区矫正对象在服刑期间形成了对毒品或酒精的依赖。

一旦完成刑罚并回归社会,他们很有可能再次陷入物质依赖的泥沼中。

物质依赖问题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

三、影响因素分析1. 长期监禁导致的心理问题社区矫正对象在长期监禁后,往往会面临心理问题的困扰。

长时间的禁闭、孤立与暴力环境,使得他们的心理状态变得脆弱和不稳定。

2. 社会歧视和排斥社会对犯罪分子存在歧视和排斥心理,这种心态会进一步增加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产生自卑、焦虑等问题,阻碍他们正常融入社会。

3. 缺乏心理健康支持和指导社区矫正工作中,心理健康支持和指导方面的不足也是导致社区矫正对象心理问题的一个因素。

社区矫正对象需要有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指导,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四、解决措施1. 制定心理健康干预计划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制定针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干预计划,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例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服刑人员心理状况调查

服刑人员心理状况调查

・学术交流・服刑人员心理状况调查那龙,彭超英,徐勇,王斌红,张克让,康小军,贾晋萍,丁志奇,程淑红,杨丽君 摘要: 目的:了解服刑人员在服刑过程中的心理健康状况。

 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 L 290)对山西省各地市监狱共399名服刑人员进行调查。

 结果:SC L 290中各因子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01)。

 结论:在服刑期间,服刑人员的心理状况偏离较为显著,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服刑人员的心理教育工作。

关键词: 服刑人员; 心理状况; 症状自评量表中图分类号: R39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3220(2008)022*******Psychological status of criminals NA Long ,PENG Chao 2ying ,XU Yong ,WANG Bin 2hong ,ZH ANG K e 2rang ,K ANG Xiao 2jun ,JIA Jin 2ping ,DING Zhi 2qi ,CHENG Shu 2hong ,Y ANG Li 2jun.Mental Health Center o f Taiyuan City ,Taiyuan 030045,ChinaAbstract : Objective :T o investigat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criminals being in pris on. Method :Sym ptom checklist 90(SC L 290)was used to test psychological sym ptoms of 399pris oners. R 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 L 290factors between the pris oners and normal controls (P <0.001). Conclusion :There are differ 2ences in the mental status between criminals being in pris on and normal pers ons.I t must be further enhanced the psy 2chological education for criminals.K ey w ords : criminal ; mental state ; sym ptom checklist 90 服刑人员中的人格障碍及心理健康状况已逐渐受到关注。

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汇报

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汇报

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汇报一、背景介绍社区矫正是指对犯罪行为较轻、无需服刑或已服刑人员进行社会化回归和矫正的一种方式。

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是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着矫正对象的复原和重新融入社会的能力。

本篇文章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入手,探讨社区矫正对象面临的心理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心理问题的现状社区矫正对象往往面临着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首先,他们可能因为犯罪行为而产生的内疚感和自卑感,导致其自我价值感低下。

其次,他们往往面临着负面的社会评价和排斥,使得他们产生孤立和失落感。

此外,矫正对象可能经历了短时间的监禁,而在监狱环境中的压抑和剥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健康对于其社会化回归和矫正的成功至关重要。

只有心理健康良好的矫正对象才能够积极面对挫折和困难,调节情绪,适应社会的变化。

四、心理健康促进措施为了提升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建立心理咨询团队,为矫正对象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

咨询团队应包括心理学专家、社工人员和心理辅导师等,通过个别和集体心理辅导,帮助矫正对象解决内心问题。

其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矫正对象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通过讲座、培训等形式,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引导矫正对象积极面对问题。

最后,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会关爱。

社区应该提供一个支持和理解的环境,减少矫正对象的孤立感和挫败感。

五、心理治疗方法对于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问题,心理治疗是一种重要的干预方式。

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庭疗法、艺术疗法等。

通过与心理治疗师的互动,矫正对象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犯罪动机和行为模式,并逐渐调整和改变负面的想法和行为。

六、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支持体系为了更好地促进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健康,社区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心理支持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家庭、朋友和社会机构的支持。

社区可以鼓励家庭成员参与矫正对象的生活,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服刑人员心理健康

服刑人员心理健康

•引言•服刑人员心理问题及成因•心理健康评估与诊断方法•心理干预与治疗策略目•康复与回归社会支持体系建立•总结与展望录01心理问题普遍自杀风险高犯罪心理未消除030201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现状促进改造效果降低再犯风险增强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对服刑人员重要性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挑战服务需求大随着监狱人口增加和罪犯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

专业人才缺乏目前从事监狱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人员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由于专业水平和经验差异,监狱心理健康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实际效果。

02常见心理问题类型01020304焦虑与抑郁自尊心受损社交障碍敌对与攻击性环境因素犯罪经历、童年阴影、家庭关系等个人经历对服刑人员心理问题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个人经历社会支持不足问题成因分析监管难度增加心理问题可能导致服刑人员不遵守监规、抗拒改造,增加监管难度。

自我伤害与自杀心理问题严重时,服刑人员可能出现自残、自杀等行为。

再犯罪风险心理问题未得到有效干预的服刑人员,出狱后更容易重新犯罪。

问题影响与后果03心理测验风险评估量表评估评估工具选择与应用1 2 3诊断标准诊断流程诊断依据诊断标准与流程评估结果解读与反馈结果解读反馈方式干预建议0403人本主义疗法01认知行为疗法02心理动力疗法团体心理治疗家庭治疗针对服刑人员面临的突发事件或应激情境,如亲人离世、家庭变故等,提供紧急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帮助其度过难关。

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危机事件处理自杀预防05家庭关系修复家庭教育培训定期家庭探访家庭支持体系建立与完善合作模式建立志愿者服务与社区参与社区资源调查社区资源链接与合作模式探索职业技能评估对服刑人员的职业技能进行评估,确定适合的职业培训方向。

职业培训课程提供针对性的职业培训课程,帮助服刑人员提升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就业指导与推荐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帮助服刑人员了解就业市场,制定就业计划,推荐合适的工作岗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刘素珍X1 朱久伟2 樊 琪3 梅玮3

(1南京军区八五医院心理科,上海,200235)(2上海市司法局社区矫正办公室,上海,200235)(3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上海,200234)

摘 要 以探讨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特点为目的,以康健街道社区服刑人员为范围,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及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社区服刑人员的人格、心理健康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社区服刑人员在总体上虽基本属于正常人群在其人格特征仍与罪犯人群所特有的特点具有少量共性;其心理健康也普遍存在一定问题;同时,证明了社区服刑人员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有一定的联系,其结果可以在今后的社区心理矫正工作中加以关注和应用。关键词:社区 服刑人员 心理测量 心理矫正

1 导言 在人类社会中,犯罪是极其普遍而常见的现象。人为什么会犯罪?因素之多,不一而终。但是,已有不少理论表明犯罪是同心理问题相连接的。自从马歇尔(I.H.Marshall,1981)将监狱领域中的医学模式和实证主义犯罪学派的发展联系起来之后,国外的研究者开始提出犯罪与心理疾病之间有重叠关系;犯罪行为是一种异常行为;犯罪行为是精神-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等观点,最终得到心理治疗方法既能够有效矫正犯罪人,又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的论断[1]。罪犯的心理问题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的过程,有社会文化等认知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等在其成长的不同阶段对其心理状况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现代犯罪学家安倍淳吉于1990年对犯罪心理作了具有层次结构性的表述,认为,犯罪者的/基本自我0(即基本欲求)与/中心自我0(具体目标)在犯罪行为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边缘自我0(实现目标的方法)则处于手段性的位置[2]。莱根(Lykken,1957)、艾森克(Eysenck,1964)则认为,具有犯罪人格倾向者极易陷于犯罪;极端外向者不易受他人控制和接受社会化,在犯罪人口中较为常见[3]。所以,犯罪与人格倾向有密切的关联。社区服刑是有别于监狱服刑的一种新的服刑形式。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这种服刑模式更有利于人的改造。我市已在部分社区开始尝试此种服刑模式。然而,如何矫治更有效,是广受关注的问题。根据犯罪心理学理论,心理矫治(psychologicaltreatmentforoffender,psychologicaltreatmentforinmate)是指促使罪犯的心理和行为发生积极变化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等活动的总称[4],它是有效矫治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矫治工作开展之初,只有对服刑人员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assessment),在了解服刑人员的心理特征和其他有关情况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开展包括心理矫治在内的其他工作[5]。根据文献检索,未见关于我国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专门研究报道。本项研究通过对社区服刑人员人格特点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内部因素)))人格特点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心理矫治工作的影响。2 对象和方法2.1 对象康健街道22名社区服刑人员,其中女性4位、男性18位,年龄在20~60岁之间。案由分别为盗窃、斗殴、敲诈、交通肇事、受贿、虚开发票等。小学文化程度9.1%,初中文化程度22.7%,高中文化程度36.4%,中专文化程度13.6%,大专文化程度9.1%,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9.1%。未婚31.8%,已婚54.6%,离异13.6%。2.2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社区服刑人员以团体方式进行调查,答卷当场回收。采用问卷为:¹症状自评量表(SCL-90)[6]:由90个问题组成,统计指标为总分及各症状因子分,症状的严重程度从1(没有症状)至5(极严重)分为5级,根据各因子分高低来评估心理健康水平,分数越高表明其心身症状越严重;º艾森克人格问卷(EPQ)[7]:共88项由P、E、N、L4个分量表组成,主要调查精神质(P)、情绪稳定性(N)、内外向(E)、受试者的/掩饰0倾向(L)。由训练有素的专门测量人员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团体测量,对于有阅读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实施个别测量。统计学处理:应用t检验、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和分析3.1 与普通人的常模比较 社区服刑人员SCL-90的总均分和阳性因子高于中国普通人群常模,且各因子中,在躯体化、强迫、抑郁、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均分高于中国普通人群常模,在躯体化因子上与中国普通人群常模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社区服刑人员EPQ的4个维度中只有内外向(E)略高于常模均值(p<0.05,见表1),且存在显著差异。但这4个维度的分值分布均在正常范围内。3.2 阳性症状及心理问题检出率

X通讯作者:刘素珍。E-mail:liusuzheng@hotmail.com

1452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Science 2006,29(6):1452-1455根据有关报道,SCL-90的因子分达到1分以上为阳性症状,SCL-90的因子分达到2分或2分以上,表示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SCL-90的因子分达到3分或3分以上,则表

示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8]。以因子分\2分为界限值,则发现社区服刑人员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和其他(一般症状)因子上的症状相对表现突出。表1 SCL-90各因子、人格与常模比较(M?SD)

因子社区服刑人员(n=22)普通人群常模tp躯体化1.61?0.481.37?0.482.3720.027*强迫1.67?0.471.62?0.580.4820.634人际关系1.52?0.431.65?0.61-1.4580.160抑郁1.51?0.451.50?0.590.1760.862焦虑1.37?0.341.39?0.43-0.3030.765敌对1.44?0.531.46?0.55-0.3680.717恐怖1.17?0.221.23?0.41-1.3050.206偏执1.45?0.441.43?0.570.1980.845精神病性1.40?0.371.29?0.421.4690.157其他1.51?0.52)))))))))总均分1.48?0.331.44?0.430.6000.555阳性项目数29.59?17.5924.92?18.411.2460.227精神质(P)49.32?9.9250?10-0.3230.750内外向(E)56.14?10.4650?102.7520.012*

情绪稳定性(N)46.14?9.2550?10-1.9590.063掩饰性(L)48.86?9.2550?10-0.5760.571 注:**p<0.01;*p<0.05(以下同)。 在SCL-90中检出1个或1个以上因子为阳性症状的概率平均为81.36%,其中检测出2个或2个以上因子表现为有心理问题的总人数为9人,检出率为40.91%,其中强迫症状存在问题人数最多,检出率为31.82%,而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仅表现在敌对上,占4.55%(见表2)。

表2 SCL-90各因子得分情况统计项目\3\2\1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较明显的心理问题有阳性症状N%N%N%躯体化00522.732090.91强迫00731.822195.45人际关系00313.642090.91抑郁00313.642090.91焦虑0014.551986.36敌对14.5529.091777.27恐怖00001045.45偏执00313.641881.82精神病性0029.091777.27其他(一般症状)00418.181777.27表3 社区服刑人员人格特征(EPQ)情况统计项目高分(%)中间(%)低分(%)精神质(P)20.858.320.8内外向(E)54.233.312.5情绪稳定性(N)12.545.841.7掩饰性(L)16.762.520.8

3.3 人格特征(EPQ)情况统计从表3可以看到,在社区服刑人员中精神质(P)项得分分布基本为正态,而大多数人(54.2%)在内外向(E)上表现为高分,那么可以理解,同时有41.7%的人在情绪稳定性(N)上表现为低分。掩饰性(L)高分主要出现在精神质(P)和内外向(E)两项均为高分的对象上(见表3)。另外,根据前人对EPQ的T分划分标准[9]可得在本研究中,典型外向且情绪不稳定者或趋稳定者、典型内倾且情绪稳定者均只有4.

5%,典型外倾且情绪稳定者约占31.8%,典型内倾且情绪趋不稳定者约占18.2%,情绪趋稳定且内外向中性者占36.4%。3.4 SCL-90各因子与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通过相关分析可从表4中得到,人格特征中情绪稳定性与SCL-90中躯体化、抑郁、敌对因子之间呈高度显著正相关,情绪稳定性与SCL-90焦虑、恐怖和偏执因子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人格特征中精神质与SCL-90中躯体化因子之间呈高度显著正相关。总体而言,情绪稳定性人格特征与SCL-90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最高,其与SCL-90总均分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609(p<0.01,见表4)。3.5 SCL-90均分与人格特征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SCL-90的总均分为因变量,人格各特征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在A=0.05水平进行回归模型且有

刘素珍等: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1453 显著意义的因素只有1个(见表5),即情绪稳定性(N),拟合图如图1。此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为0.609,判定系数为0.339,但是由此拟合优度并不是很理想,因此只能解释为SCL总均分的变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情绪稳定性(N)因素的变化所影响的,但还未达到决定其变化的程度。

表4 SCL-90与人格的相关分析项目精神质(P)内外向(E)情绪稳定性(N)掩饰性(L)躯体化0.626**-0.0470.592**-0.219强迫0.169-0.3520.349-0.080人际关系0.055-0.1810.6260.145抑郁0.319-0.3000.609**-0.062焦虑0.207-0.2800.501*-0.203敌对0.3640.1580.590**0.017恐怖0.245-0.2950.434*0.052偏执0.3280.0580.445*-0.103精神病性0.047-0.1510.1530.086其他(一般症状)0.178-0.0260.228-0.286总均分0.351-0.2020.609**-0.100

表5 人格特征对Scl-90总均分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模型BtSig.(常数)0.4891.6590.113情绪稳定性(N)0.0223.4290.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