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及策略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研究

1引言

中国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了解中国,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掌握中文。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辉煌的文化,中文博大精深,词汇丰富,比喻贴切,能表达细腻的感情,许多优秀文学巨作都是由中文创作的,一部《红楼梦》就足以让世界上所有的文学作品黯然失色。掌握中文就是掌握了灿烂的中国文化。学习中文,掌握中文,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中文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中文和其他亚洲语言关系密切,如:日语,朝鲜语等,掌握中文对学习其他语言也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世界各国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他们拥有不同的背景和经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把中文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学习。在本文研究过程中,笔者主要关注了来华的留学生,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来华学生这一群体进行研究,通过对相关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和研究,进一步了解了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情况,具体包括学习时间、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等方面,一方面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另一方面大大丰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有序开展,有利于帮助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进而达到运用汉语进行语言交流的最终目的。

2研究综述

学习动机是学习者个体差异的重要方面,被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和语言教师视为影响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结果的重要因素。自 Gardner 将动机理论引入二语习得领域以来,关于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研究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根据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心理和社会文化两大研究范式和学派及四大模式:社会心理学模式侧重研究学习者个体对第二语言和第二语言社团的态度如何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结果;认知心理模式主要研究学习者内在因素如何影响他们学习第二语言;过程导向模式强调学习者动机发展的动态性与暂时性;后结构主义模式侧重研究社会环境通过语言媒介对学习者个体的影响以及学习者在语言活动中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

语言态度可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Gardner将态度分为两类:学习目标语言的态度和对目标语言群体的态度。他指出,第一种态度与学习语言的成果相一致,第二种态度则表现出一种更加多变的关系。高一虹等将语言态度分为社会地位与意识和经济地位与意识这两个因素。并且指出,在经济发达地区,社会和经济地位融为一体。同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远大于语言社区、地理位置和民俗文化的差异。[由于语言态度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专门针对汉语态度的研究更是有限。高一虹、王学松、顾颖、李建国、倪传斌等等人分别对日本人、

法国人、印尼人、越南人的汉语态度进行了探索。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语义微分量表、变语配对法、直接调查法和间接调查法等。上述研究得出了一些有启发性的结论,如对汉语态度影响因素进行了筛选,认为民族与文化会影响到二语态度,母语和二语之间有削弱和加强两种对立影响等。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针对某一国留学生展开的,而对外国留学生汉语态度进行全面调查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使用问卷法,在外国留学当中进行调查,使用因子分析法归纳留学生的汉语态度,并探索对汉语态度可能产生影响的背景因素。

学习策略宏观研究在这里指的是对外国学生在汉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学习策略情况进行全面的研究。在以往的汉语学习策略微观研究中,主要涉及到留学生汉字、阅读、听力、词汇、口语等多项或单项微观技能或要素的学习策略研究。江新、赵果研究发现“留学生最常用的是整体字形策略、音义策略、笔画策略和复习策略,其次是应用策略,最不常用的是归纳策略”。其研究结果与赵果、江新发现的“应用策略对提高汉字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字形策略很可能不利于汉字书写的学习”结果有出入。从结果差异可以看出,使用频率最高的策略未必是对学习最有效的,所以要鼓励学生经常刻意地去使用能促进他们学习的策略,避免做无用功。虽然随着研究的不断扩大和深入,研究方法上也在不断成熟,研究者们已经逐渐摆脱了传统的经验谈和总结式研究风格,将科学的实践观察和理论论证相结合,利用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大大增强了结果的说服力 ;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突破了以欧美、日韩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局限性,研究范围扩展到越南、泰国等其他亚洲国家的学生,但范围还是不够广,对亚洲和非洲等国家学生的研究还是很少,导致研究结果的概括性和说服性不强。

3.数据描述与统计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华中师范大学90名来华学习的母语为土耳其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事实测试时间实际发放问卷为90份,回收有效问卷89份,有效回收率98.8%,剔除缺失值后,受试者的个体差异因素特征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特征统计

4.留学生汉语学习调查

4.1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

20 世纪 50 年代末期,R ·Gardner 和 V ·Lambert 提出了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理论及模式。认为基于融合型动机学习外语,通常更容易获得成功。因此,他们认为,外语教学应当寻求融合型动机与工具型动机之间的相对平衡。只有当融合型动机与工具型动机配合起来使用,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语言学习组合。学习动机理论在上个世纪不断更新和发展,因为语言是人的交际工具,我们更要从研究人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所以语言学习动机研究也成为备受关注的领域。加拿大学者 Lambert 和 Gardner 最早开始研究语言学习者的动机问题,确定了态度、动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作用,阐释了语言学习者的动机构成及其对语言学习的作用,他们所提出的学习动机模式直接影响了之后的动机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Gardner 的动机理论在 20 世纪 80年代末开始受到了一系列质疑和挑战,相关研究有Au ,Crookes &Schmidt ,Dornyei 和Oxford &Shearin 等。动机研究不再局限于关注社会环境对动机的影响,而是打开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

表2 汉语学习原因

表3是否通过HSK 考试

根据表2与表3 连表分析发现,大多数人出于工作需要学习汉语,其中出于工作需要学习汉语的人中,绝大多数通过了HSK 考试,而对汉语感兴趣的任重考试通过概率相对较少,由此可推测,工作需要更能促使汉语学习。

4.2留学生汉语学习态度

语言态度可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Gardner 将态度分为两类:学习目标语言的态度和对目标语言群体的态度。他指出,第一种态度与学习语言的成果相一致,第二种态度则表现出一种更加多变的关系。

图1是否喜欢汉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