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传说的流传与历史编纂的诞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古传说的流传与历史编纂的诞生

一、口耳相传的时期

语言的出现比文字早,口述的传说也就比记录下来的历史更早。如果我们可以把传说也看作是一种口述史,那么传说与史学之间关系演变的轨迹就更加清晰了。对于这个问题,瞿林东先生就曾发表过的意见:“远古的传说,是否可以看作是文字发明以前,先民口耳相传的原始的‘口述史’,是先民原始历史意识的反映。当文字被发明出来后,这种原始的‘口述史’被人们整理、记述下来,并写入诗歌和官文书之中,于是前者成了半是诗歌、半是历史的作品,后人谓之‘史诗’,如《诗经》中的雅、颂;而后者则成了半是历史、半是现实的作品,如《尚书》中的有关篇章。”①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远古历史传说是我国最早的口述史。迄今为止的各种历史保存方式中,有口述、考古、文字记载等多种形式,其中以口述史存在的时间最长。口述史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而又与文字记载的史籍同时存在,口述史还对史籍起着补充作用。这就是现代人们所说的口头史学、口碑史学或口述史学。

口述历史知识的传播者与听众是直接交流的,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传授者通过自己的理解把知识口头传授给听众,听众同时就将信息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由于语言这种传播的媒介并不像后来的有文记载的史籍那样稳定,所以传播者使用的“话语”在形式上会有所不同,表达的知识也被赋予了很多的时代特点。“先民们在保存和传播古史传说的过程中,往往对其加以修改,并对那些历经久远、难以理解的传说,按照他们的理解结合当时的社会生活进行了符合他们意愿的推演和附会。”。由于传播者并不能解释关于创世起源和自然灾害的原因,所以他们不得不加入神灵的因素。有时为了教育氏族成员,还要加入一些简单的哲理和关于道德的教训。于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口述史被代代相传并一次一次的添枝加叶,就变成了后人口中的传说。

当时,口述这些知识的主要靠氏族中的年长者。其中有一些擅长这种工作,他们记忆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强,热心传诵祖先的光辉业绩。讲述先辈们同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其中既有受挫折的教训,也有获得成功的经验。“为了便于传诵,口述史往往要用韵语、用整齐的语句来传唱,很多民族的最初的历史都是保存在史诗里。”。这种传递先辈事迹的活动,是原始先祖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活动。

但是“口述史的传播方式、传播范围都受到极大的限制,而且它容纳的信息量有限,表达的认识随着口述者的变化而有差异,加上人神混杂、虚构的成分的增加,都会削弱它的积极意义。”。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口口相传的方式不再适合社会的需要。文字的产生,不仅改变了历史知识的传播方式,更为后人留下了有据可循的历史痕迹。

二、成文记事的时期

文字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先民们是采用结绳或者刻木的方式来记事。我国的很多少数民族到后世还保留这种习俗。结绳记事,是依据绳索的上下来表示时间的先后,绳结的大小来表示事件的重要程度。木刻的情况也大致相似,刻痕深的表示大事件,刻痕浅的便是事件较小。当时的先民们根据这些简单的记号进行记录,由年长的人依据痕迹来传述氏族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重要

程度都包含在记号里,所以“木刻作为引起回忆的对象,可以看成是从口述史向文字记载历史的过渡形式。”⑧

从目前可以确定的情况来看,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就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西周时期的金文记载。“迄今为止,经过ZO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甲骨文、现代考古与历史学、民俗学等的综合研究,结论仍然是中国自商代开始进入成文记事的历史时期。具体时段,大体在商王先公上甲至示壬、示癸的时代。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发表以来,经‘甲骨四堂’的不断探索,在上个世纪30年代即已经形成这样的认识:‘殷之自上甲以下入于有史时代,自上甲以上则为神话传说时代。’”。

甲骨文记事很简略,对历史的记载仍带有原始的性质。金文记事由于是与金属器物相联系,并常于结尾处记载“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就包含了传世的明确意识。但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都只是记录当时的人和事,一般不会对过去的历史或是传说进行追溯,而且记录的对象也多为王侯贵族。

虽然先民进入了有文字的文明时代,但是他们还不具备把一切口耳相传的材料搜集、整理、记录的能力。文字出现于商朝,可是在《国语》中邵公还建议周厉王“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警献曲,史献书,师篇嫂赋,嚎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警、史教诲,警、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让列卿列士献呈民间诗歌,乐官献呈民间乐曲,史官献呈史书,师氏进l}`c言,嫂者朗诵,嚎者吟咏,百工劝谏的情况。可见,当时并没有搜集整理传说的传统,是全社会出谋划策集体纳谏,才使得口述传说被推广,并被记录,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由此也可以看出,口述传说传统的持续比文字记录的出现还要晚。而传说的整理与成文,是和口述传说并行的。所以“在中国没有‘口述传说’向‘成文记事’演变的清晰过程。”⑧口述传说的传统一直伴随着文字的产生,史籍的出现,贯穿了成文记事的整个时代,

三、历史编纂的诞生

商周时期虽然口述传说与成文记事并行,但能够流传下来的却总是零散、片断的往事。西周末年的献诗、献曲、献书,不仅推动了口述传说的流传,而且推动了口述传说的整理。整理反映过往的素材,并以一定的体裁编纂成书,历史编纂应运而生。

关于《诗》的整理编纂,《史记·孔子世家》写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翟,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了孔子时,他把重复的删掉,选取其中合乎义的用于礼义教化,最早的是追述殷始祖契、周始祖后极,其次是叙述殷、周两代的兴盛,直到周幽王、周厉王的政治缺失。虽然《诗》中的《雅》、《颂》作为史诗,其中有艺术夸张的地方,但也包含着文明时代以前的传说部分。因此“在史学萌芽时期,当各种历史记载还很不完备的时候,史诗作为一种独立的创作形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面貌,而且也可以同其他形式的历史记载(如《尚书。周书》、《逸周书》中的有关篇章以及金文)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成为当时历史记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尚书》的整理、编纂,“完整地反映了早期历史编纂诞生的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尚书》最初的编纂,亦在孔子所处时代。今传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其中《虞书》二篇、《夏书》二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七篇。其成文时间,早可至商末周初,晚可讫战国末年。如《盘庚》篇记载了商朝中期盘庚迁殷这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