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语与设问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妙设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语与设问词
轵城三中李雪琴
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是一名出色的引导者,一堂好质量的数学课,首先要看教师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巧妙的导入和恰当的提问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只有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才能诱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之一半。一个好的导入语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整节课的成功将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导”就是引导,“入”就是进入学习.导入技能就是教师以教学内容为目标,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通过巧妙的方法和语言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上来的教学活动方式。初中的孩子年龄还小,好奇心比较重,玩心也比较重,有些孩子还不能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所以我在数学教学中,总是精心组织导入语,把他们的注意力迅速的集中到课堂上来,并且产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问题的设计很重要。作为教师一定要灵活的使用教材,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孩子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引入情境,设计巧妙的导入语来引起他们的共鸣。那么如何优化课堂的导入与设问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疑问加悬念
教师的导入语里要加入适当的疑问和悬念,刺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教师的指挥棒下,演绎一堂堂精彩又生动的课。
例如:在学习乘方的时候,可利用学生已有的对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折纸”这种常见的活动出发,让学生体会一张薄薄的纸片只需对折不多的次数,其厚度就会大幅增长。那么教师可以这样设问“有一种纸板的厚度是1 mm,对折两次高度是两毫米,对折四次是16毫米,那么大概要对折多少次就可以达到珠穆朗玛峰高度呢?”学生会猜测一个很大的数,然后教师告诉他们只需将其对折23次其厚度就可超过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论断,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时,可以这样导入:
“金字塔那么高,我们该如何测量它的高度呢?”或者问“怎样不过河能测量一条河的宽度呢?”这时孩子们在下边小声议论,于是教师可以说“我们现在也许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学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可以轻松的解决它了.那么过一会请你们给我答案好吗?”学生听了这些话,知道解直角三角形的现实意义,可以引发他们的兴趣,能专注于本课的内容。
(二)趣味加陷阱
在学习认识三角形时,我对前排一个男生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和XX同学一起去寻宝,挖到了80个金元宝,你们每人几
个?”这个学生听到这样幼稚的问题感觉好笑,“每人40个啊。”我接着问:这个问题是很好解决,可是你和你的同学还发现了一块肥沃的土地,是个三角形的,你们要将它平分,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才会使两人分得的一样多呢?”这个同学回答不出来了,这时把问题抛给大家,“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呢?要用我们学过的三角形知识来回答。”有的孩子说作“三角形的高”,有的说作“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有的说只要作“三角形的中线”就可以了,很快学生就讨论出三角形中线可以平分三角形的面积的结论了。
再例如:
在教“圆”这个概念时,教师就先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觉得问题太简单了,便笑着回答:“圆形。”
师又问:“为什么要造成圆形呢?难道不能造成别的形状?比方说,造成三角形,四边形……。”
同学们的兴致立刻就高涨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
师再问:“那就造成这样的形状吧(老师信手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椭圆和椭圆的中心),行吗?”
同学们始而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忽高忽低。”
师紧接着进一步追问:“为什么造成圆形就不会忽高忽低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
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
至此,自然就引出了圆的定义。
教师要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出新课主题。
例如:在学习方程的应用时,可以选择这样的导入:将来有一天你做生意了,准备处理一批电脑,原来是按成本价上涨百分之二十,现在你打算按进价把它处理掉,所以你决定再下降百分之二十,那么这批电脑的价格有没有回到原来的进价?是亏了还是赚了?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没亏也没赚,因为……”;有的说:“不对,是亏了……”。有的学生就会用具体数字去算,最后会得出了矛盾的结论,在同学们的议论中,这时教师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那么到底是亏了还是赚呢?告诉你一个好的方法,用方程可以替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导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
(三)生活加思考
教师的导入语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调动他们的情绪和积极性,才能引发他们的思考。例如,在学习方程的应用时,下面的一段导入语:“暑假的时候我一家准备去游玩,想选择比较便宜的旅行社,那么现在有两家旅行社,所标的价格是一样的,可是优惠条件不一样,请你们帮我参谋一下,去哪家更便宜一点呢?可要替我算好了啊,谁帮我省下钱来了,老师奖励棒棒糖”
这类的题目都比较长,是许多学生头疼的问题,他们没有耐心去看题目,这样一说呢,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说教师导入的语言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
审题导入法也是数学上常用的方法,是指新课开始时,教师先板书课题或标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完成导入的方法。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了,也有它的好处,有些内容就比较适合用这种方法。例如,在学习整式的运算时,学生会将同底数幂的乘法和幂的乘方,积的乘方混淆,于是,我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板书课题课题之后问:“同学们,请看黑板,大家都看到了,我们今天将学习什么呀?”
学生会去读课题:“同底数幂的乘法。”
我接着问:用两个字来回答我刚才的问题,我们将学习什么?
学生会答:乘法。
于是我继续问:学习什么的乘法?(请用一个字来回答)
学生回答:幂。
我接着问:什么样的幂?
学生回答:同底数的幂。
此刻,教师总结,我们将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
“那么谁能写出两个同底数的幂?我们试试它的乘法运算是怎么回事。”通过这样一分析,学生很清楚我们这堂课要进行的运算是什么,而且也大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这堂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进行“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时,我又采用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