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童区寄传》教学案例

一、教学背景: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语言表达和人文陶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互动的学习方式。”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

以此为出发点,在课前布置了一些启发性的预习题,要求学生通过查找有关资料,扫除了本文的文字障碍,弄清了文章的大意,并收集了一些有关区寄及课文的相关信息。

二、教学案例: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思考,区寄若生活在现代,他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并讲出理由。”

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可见学生对此问题颇感兴趣。

生:“可当警察,因为他机智勇敢,临危不惧。”

生:“可当密探,因为他随机应变,很有头脑。”

生:“可当媒婆,因为他能说会道,使人迷惑。”

其他还有说可以当演员、将军、商人等等,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且都说明了一定道理。这一招真灵,我估算了一下,在不到3分钟之内,一共说出了十几种职业,且基本都能自圆其说,发掘出区寄的种种长处。看来此招数不错。

片段二

师:“为何叫他做官不肯?”

这个问题有些难度,需要一番思索。允许学生考虑半分钟。不一会,下面就举起了十多只跃跃欲试的手。

生:“区寄喜欢自由自在地做人”

生:“他不愿在官场争名夺利”

生:“区寄不谙世事,没有认识到做官会有许多好处”

此问题很抓人,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有可探讨性,而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看来此招有深度。

第三个思考题便直逼课文主旨:

师:“当时明明有许多强盗,而官府为何不管?”

我建议大家小组合作,可以开展争论,以挖掘课文深层次的东西。

这样,学生便四人一组,聚在一起交头接耳,面对面地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发现此时教室里一片嘈杂声,大家十分投入,参与面较广,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我综合大家的意见;

师:“本文看起来是写区寄勇敢机智,不畏强暴,而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无比黑暗,豺狼当道,民不聊生。”

这样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十分明确了。

其间我还提了一系列颇有启发性、研究性的话题,师生配合默契,研究性氛围很浓。

片段三

最后上演本课压轴戏一—记者采访。我提醒大家,区寄成名了,若在当今社会,可能有记者要采访他,请推荐一名男生扮演区寄,一名女生扮演记者。这是学生万万没想到的,也是在以前上课中从未遇到过的。学生的胃口又一次被吊起来。

准备就绪后,现场采访便开始了。只见“记者”手持话筒,不停地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

题,比如:“你觉得这样杀人合不合法?”“你在杀死那个强盗后有什么感想?”“当时社会如此黑暗,你对官府如何评价?”“成名后你打算怎么生活,有没有飘飘然?”等等,“区寄”沉着冷静地一一回答。这些问题既与课文有联系,又切合当前一些热点问题,颇有针对性和现实性。教室里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整个课堂情趣盎然,气氛热烈。尽管采访表演略显稚拙,但调动起了在场师生的热情,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富有新意,效果真的不错。采访刚结束,下课铃响起,但我真的还想继续听下去。

三、教学反思:

课后,我初步估计了一下这节课,老师讲话时间不足六分钟,而更多的是学生或思考、或发言、或表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好地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较好地实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这堂课我的感触很大,并由此引发了我的一系列思考:

反思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课堂中应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应是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为此,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论”,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才有可能。当前许多教师也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正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和学生一道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与学生一起分享问题探究中的快乐,这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进行思考、讨论、质疑、交流,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同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师生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对话、合作与交流。在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并没有高人一等的特权,而是以一个交流者、倾听者、建议者的身份出现,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和交流,真正充当着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

反思二: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如何关注学生“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笔者认为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过程与方法,

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二,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深层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拓展。三个维度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共同构成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三个维度目标有机统一的关系,重视让学生主动经历学习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有序、有度、有用的基础知识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反思三: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如何处理好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为开创学生的学习空间和自由度奠定基础?

在新课程理念下,广大教师都清醒的认识到: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它仅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其中的一些素材,教学内容是远远大于教材的,它灵活、广泛,其范围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

因此,作为我们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地处理好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充分的利用好教材,以教材为基点,让学生与自己一起通过阅读有关书籍,上网查询,调查询问等多种渠道收集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并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补充教材,拓展教材,设计好课堂教学内容,为开创学生的学习空间和自由度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