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毛口地区布依族服饰研究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摘要 (1)
1 绪论 (1)
1.1布依族服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2)
1.2布依族服饰的发展历程 (2)
1.3贵州布依族服饰现状 (3)
2 服饰简介 (5)
2.1男子服饰 (5)
2.2女子服饰 (5)
2.3儿童服饰 (6)
3 土布制作工艺 (6)
3.1棉花加工 (6)
3.2纺制纱线 (7)
3.3精练上浆 (7)
3.4编排织布 (7)
3.5织锦 (8)
4 染布 (8)
5 蜡染刺绣 (9)
6 服饰制作 (9)
6.1衣裤缝制 (9)
6.2鞋子制作 (10)
7 文化蕴含 (10)
8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贵州毛口地区布依族服饰研究初探
王倩
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布依族在贵州境内分布广泛,由于地理因素,不同地区的布依族服饰文化各具特色。

本文对贵州毛口地区布依族服饰做了初步研究,从服饰特点、面料制作、服饰制作、文化蕴含等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社会、文化也发生着惊人的变化,布依族传统文化遭受到巨大冲击,这些必然反映到服饰上来。

为了延续脆弱的民族文化,布依族服饰制作工艺应得到我们的重视和保护。

关键词:布依族、服饰、制作、文化
Study on Dress Cultur e of Buyi Nationality Live in Maokou
WANG Qian
College of Textiles & Garments,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Buyi widely distributed in Guizhou Province, because of geographical factors,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Buyi culture has its own character. This Article, from what dress features, fabric production, apparel production,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are like, makes a pilot study on the clothing of Guizhou Buyi in the Maokou area. 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has taken place a huge change. Buyi culture suffered a tremendous shock, which inevitably was reflected in the clothing. In order to continue the fragile culture,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and protection to the process of Buyi clothing production.
Key word: Buyi nationality; Dress; Making; Culture
1 绪论
布依族来源于古代的“濮越”人。

早在上古时代就生活在今贵州境内。

近年来在平坝县、清镇市、六盘水市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威宁草海等盘江流域地区发现的40余件“有段石石奔”、“有肩石斧”及“几何印纹陶”等新石器时代的越人文化器物即为力证。

其年代相当于殷商至战国初期。

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是布依族先民濮越人的发祥地。

红水河古称牂牁江,春秋时以江名国。

《贵州古代史》考其国境,包括今乌江以南延展到两广大部分地区。

战国时期牂牁国衰,其北部夜郎国兴起,直至西汉末年。

分布在这一地域的布依族先民,是古郎国的主体民族之一。

东汉至两晋南北朝时期,布依族被称为“僚”。

唐宋元时期布依族被称为“西南番”、“番蛮”、“西谢蛮”、“南谢蛮”等。

自明清到民国前,布依族被称为“仲家”、“仲
苗”、“夷族”等等。

在本民族内各地的布依族之间又有很多互称。

1953年经本民族共同商议一致同意以本民族的自称为族称,定名为布依(buxqxaix) [15]。

1.1 布依族服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布依族服饰发展源远流长,服饰文化贯穿了布依族发展历程,是布依族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物质文化现象,尤其以蜡染、刺绣、花边、纺织为主要特色,是布依族民族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之一[15]。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其功能首先是保护人的身体,便于从事生产活动。

同时,也是反映出一个集团或一个民族的标志,使不同民族相互区别开来.因此,它一产生,就已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内容,和原始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布依族服饰纹样,就与布依族的图腾崇拜有关[10]。

图1螺旋纹样图2 双鱼纹样
Figure.1 Spiral patterns Figure.2 Two fish pattrens 布依族服饰图案构图巧妙,变化多样,装饰性强,既有写实形态的花、鸟、虫、鱼动植物纹饰,如蕨菜花、茨藜花、花瓣、飞凤、鸳鸯、鱼鳞纹等,也有抽象形态的几何图案,如曲线、螺旋、齿形、水波、三角、方格、圆圈、云雷等纹饰。

蕨菜纹、茨黎花纹等写实图案与布依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中的物产紧密相连。

抽象的图案则是布依人民对自己生活的环境的高度概括。

无论是写实动植物纹饰还是抽象的几何图案,当初都包含着严肃的图腾崇拜的含义和内容。

“图腾崇拜则是原始人意识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处于混沌未分时,他们将自然物视为自己民族祖先或民族象征的幻想反映。

”由此可见,布依族服饰上的图案是布依人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自然界的生物在服饰上的艺术体现和升华[11]。

1.2 布依族服饰的发展历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布依族服饰千百年来逐渐演变。

秦汉以前“夜郎国……其民皆椎髻、耕田”。

《史记·西南夷列传》还将这种现夷“椎髻”之俗与西夷“编发、随畜迁徙”之俗区别开来。

《论衡·率性》也说:南越国王赵佗“习越人之俗,
椎髻箕居,好之若性”。

(晋)《三国志》也说:“秦置桂林、南海、象郡……言语同异,重译乃通,椎髻徒跌,贯头左枉,长吏之设,虽有若无。

”左枉,又称衣襟。

古代中原人称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将衣襟右掩的左枉,认为异服,即蛮夷之服。

这种“椎髻徒跳、贯头左枉”的服饰习惯一直延续隋唐时期。

《旧唐书·南蛮传》说:“妇女横布两幅,穿中而贯其首,名为桶裙。

男子左枉,露发徒足先。


明、清时期,工艺发展。

布依族妇女的服饰由无褶裙发展为百摺长裙,服饰的图案亦更加丰富。

男子的服饰则趋向简单明快。

如(明)《贵州图经新志》说:“仲家妇女,以青布一方裹头,着细褶青裙,多至二十余幅。

腹下乡五彩挑绣方幅,如缓,仍以青布袭之。

”(乾隆)《南笼府志》载今黔西南一带的布依族妇女服饰是:“椎髻长替,银环贯耳。

顶挂银圈,以多为荣,衣短裙长,色帷青蓝,红绿花饰为缘饰。

裙以青布十余幅为细褶,镶边,委地数寸,腰以宽长带数围结于后,带垂若翅。

”而黔南一带的布依族妇女服饰,则是:“以青布蒙髻,长裙细褶,……年少妇女,顶挂银圈,腰系白铜烟盒,彩线丝条,环身炫目。

”(清)《独山州志》。

布依族男子服饰则“短衣科头”(《大明一统志》)或“椎髻、屐……衣尚青色”。

至清末,或“衣服、医璀发俱效汉人”(《贵州通志·苗蛮》)。

或“好以青帕缠头及腰”(《黔南识略》卷一)。

清乾隆以降,汉文化逐渐深入,城镇附近,交通沿线布依族服饰开始改变,特别是嘉庆年间南笼农民大起义失败,数万农民被清政府杀,许多地区的布依族妇女才改装、易裙着裤。

民国年间,贵州布依族保留穿百褶裙,着大领衣古装的仅有镇宁、关岭、普定、六枝、水城等地。

现代布依族服饰,子的服饰式样,各地基本相同。

青壮年喜包头帕,头帕有条纹和纯青两种。

衣服为对襟短衣,一般是内白外青或蓝的装扮,裤子为长裤。

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或青、蓝长衫,脚上穿布统袜。

现代各地布依族妇女服饰,大约可以分为镇宁服饰、黔西南服饰、黔南服饰等数种[5]。

1.3 贵州布依族服饰现状
布依族喜欢穿蓝、青、黑、白颜色的衣服。

男装各地基本相同,青壮年男子头戴青布或花格布头帕,身穿对襟或大襟短上衣,一般为内白外青或蓝,裤为大裤脚长裤。

女装各地差异较大,妇女的服饰类型较多按服饰结构要素分类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1.以镇宁扁担山地区为代表,跨镇宁西北关岭、六枝、普定等县。

妇女上穿大襟短衣,下着蜡染百褶长裙,系花边围腰。

上装的底色为黑色,袖口衣脚、两襟边沿配有织锦和蜡染图案,领扣和托肩用古色古香的印章图案做花。

衣服无扣,用布带系于左侧。

未婚少女头戴方形织锦花帕,并以假发和青丝合编成粗辫缠绕花帕于头上,显得大方秀美。

2.以镇宁募役、江龙地区为代表,跨镇宁北部、普定、安顺、六枝、紫云等县。

上着青色紧身斜襟短衫,腰窄摆宽,前襟从中缝顶上直斜向右腋,形成一条领排,领排上绣花。

袖口和衣边镶两指宽的五色花布条。

下着百褶长裙,裙长掩至脚跟,以白底蓝花的蜡染布做成,圆点花形,排列整齐,精巧别致。

腰系上端绣有五色花朵图案的青布围腰,既美观又素净。

少女头包着由鱼、鸟、虾等五色图案组成的织锦头帕,留一根长辫。

未婚姑娘梳拱桥形发髻,披向脑后,再在髻上由前往后插一根根签簪条,婚后改银簪为银碗。

老年妇女将发倌成拱桥髻,不用银簪和银碗,称作“乜帽”。

这类“梳高头”服饰工艺精致、绚丽美观,给人以步履轻盈、威俊可爱的美感。

3.以镇宁六马地区为代表,跨贞丰、册亨、安龙、兴仁及镇宁西南地区。

穿大襟长衫披漫肩,着长裤,袖口和裤脚均绣有“栏杆”图案,腰问先系上洁白的腰带,再扎上绿色布带短围腰,围腰上绣着各种花卉图案。

姑娘婚前梳辫后垂,婚后倌发戴簪。

鞋尖细小上翘,上面绣花,式样独特,显得朴实雅致。

4.以镇宁沙子地区为代表,跨镇宁东南、贞丰、望谟、紫云、罗甸、惠水等县。

头缠大格花帕,夏天倌“锅圈”,冬天倌“三角帽”。

上装大襟右衽,领口、衣边沿镶一条宽寸余许,长丈余的“栏杆”花边,用花边镶接不同色布做的漫肩在肩背上。

裤肥、裤脚宽约一尺。

腰围红、绿色绣有花卉图案的短围腰,配以银质链条或花布条。

脚穿圆口白布鞋或绣花鞋,工艺精细。

这类型服饰衣短袖宽、上下和谐,特别适宜气候炎热、山高坡陡的地方穿着。

综上所述,各类服饰的共同特点是:传统女装大都着右衽大襟衣,宽裤脚长裤或蜡染布百褶裙,领口、衣边镶绣花边头,头饰梳独特的“梳高头”发型,爱佩戴银饰,常用花格布作包头帕,特别讲究在包头布的末尾处镶绣极为鲜艳的花纹图案坦露在头顶上方与护发银头簪之间,显得洒脱大方、俊俏美丽。

习惯上内衣的袖口较外衣长而且小,而外衣袖口则大而短,内外衣袖口处所绣织的花纹图案十分讲究,看上去内外衣袖长短协调,袖口外露的花色层次重叠和谐,格外醒目受看。

脚上穿十分精美的翘头花绣鞋。

整套服装可以说是集纺织、蜡染、扎染、挑花、织锦、刺绣等手工艺术于一体[10]。

六枝特区毛口布衣族苗族自治乡位于六盘水市西南部,紧靠北盘江,传说为古夜郎都邑所在地,北盘江古称牂牁江。

境内有六枝特区最高峰老王山,海拔2126.9米。

乡内分布有布依族、苗族、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其中以布依族和苗族为主体民族,各
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氛围使得毛口乡的民族文化深具特色。

自古布依族人民就自种棉花、自纺、自织、自染、自裁、自缝衣服。

布依族古歌《造万物·造棉》中唱到:“远古那时候,世上没有棉,人人挂树叶,个个裹树皮。

”后来人们才发现:“山上有种花,叶子真大张,叶片圆又滑,真象大巴掌⋯⋯,拿花慢慢捻,细细丝又长,结实不易断,好比蜘蛛网。

”于是“大家快去拣,拣来野花花,姑娘就捻线,线子挽成团,就把布来编。

⋯⋯”,《造万物》中还唱到:布依族子孙,要学老祖宗/要想吃饱饭/就勤快耕田/要想穿衣裙/就勤快种棉/要想衣裙美/就勤快种蓝靛”,“勤耕善织”成了布依族心中的铭刻古训。

布依族全家穿衣从挖地种棉直到用手工缝制成服装全由妇女承担,每家每户都有纺车、织布机、染缸、染料(蓝靛自种)。

每户、每村、各地区的妇女织出的土布常常喜欢拿来攀比,手工,技艺高超的妇女,纺出的线、织出的布质量要比一般妇女胜出许多[11]。

从古到今,布依族女性都有着善织好绣的优良传统,《黔书》记载:布依族妇女“多纤好而勘于织”,七八岁起,母亲就教其刺绣,十二三岁就上织布机学织布。

纺纱、织布、扎染的技艺小女孩们从小就开始学,聪慧的女孩十三、四岁就能熟练地掌握这门技艺了,一般的女孩这般年龄也会制作了[14]。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毛口地区的布依族服饰多姿多彩,代代相传并独具特色。

本文对毛口地区布依族服饰制作工艺及其服饰文化进行了初探,希望能对布衣族文化的流传和发扬有一定帮助。

特别是制作工艺这部分,能为我们年轻一代继续保留下去。

2 毛口地区布依族服饰简介
2.1男子服饰
布依族传统男装各地基本相同,青壮年男子头戴青布或花格布头帕,身穿对襟或大襟短上衣,一般为内白外青或蓝,裤为大裤脚长裤。

老年人则穿大档、无腰、捆扎式裤。

随着时代变化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现年轻布衣族男子穿着几乎与汉族无异。

常见为西装、夹克、T恤衫、牛仔裤等服装,传统服饰只在重大节日才偶尔有人穿着,有些年长老人日常仍然穿着传统服饰。

2.2 女子服饰
女子服饰各地差异较大,妇女服饰类型较多,毛口地区妇女服饰为上穿对襟短衣,下着靛染深蓝百褶长裙,裙摆一节布与裙身颜色不同,层次分明。

系花边围腰,围腰上绣有对称图案,腰上还围有绿色长带和五彩须耍,色彩斑斓。

上装的底色为黑色,袖口衣脚、两襟边沿配有织锦和蜡染图案,领口用古色古香的印章图案做花,袖子上臂有一节为白色。

衣服无扣,用布带系于胸前。

未婚少女头戴方形织锦花帕,并以假发和青丝
合编成粗辫缠绕花帕于头上,另缀织锦彩带,显得大方秀美。

平时的便服为青黑色大襟长袍,袖子开口宽阔,只到手肘部,内穿贴身长袖衣服。

裤子为长裤脚。

衣服的盘肩袖口、襟沿镶一截青布,裤脚为大褶边或蓝色裤脚镶一截青布,都戴土青布长帕。

2.3 儿童服饰
童装除体现男女区别外,都凝聚着母亲的爱心,其制作精细、色调活泼、引人注目。

尤其以童帽最具民族特色,避邪吉祥、健康美丽的图案设计特别多,一般有仿十二生肖头面或花、鸟、虫、鱼及神佛像,帽子前面一排银质刻有玉石罗汉或“长命百岁”、“富贵吉祥”字样,帽后吊彩色耍须和银、铜质小铃铛[13]。

图3 布依族传统妇女服饰图4 布依族少女常服Figure.3 Buyi traditional women's clothing Figure.4 Buyi girls dressed in uniforms
3 土布制作工艺
3.1 棉花加工
改革开放以前布依族都是自己种棉,毛口地区气候温和,日照丰富,为棉花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毛口地区的布依族都能自给自足。

棉花收割后先晾晒,待水分稍干后将棉絮从棉壳中取出,摊开晾晒,直至水分完全挥发。

此时棉花松软,可从中选出质量优异者制作上好布匹,质量次下者一般单独分出做棉絮或其他坯布。

棉花晒干后要脱籽,布依族先民用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发明了一种专用的脱籽车,利用这种工具能很快将棉籽除去,减轻了工作量。

棉籽除完后,由于许多棉花纤维纠结在一起,为制线带来了不便,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就是弹棉。

毛口地区布依族所用的弹棉器与汉族的基本无异,类似于一张放大了的弓。

弹棉时将棉花平铺在一个大平台上,由弹棉师傅将弹棉器木架一端抗在左肩上,使弦靠近棉絮,右手执木槌不断敲打
弦,利用弦的震动使棉花纤维彼此分离,同时也有一定的除尘作用,通过这项工作让棉花变得洁白松散。

棉花处理的最后一步是将弹好的棉花抽拉制成棉条。

具体过程是揪起一团棉絮不断用手搓,使棉絮源源不断地结成条状抽出,一边不断地整理错好的棉条,棉条大概有拇指与食指圈合起来大小,这样处理是为下一步纺纱线做好准备工作。

3.2 纺制纱线
毛口布依族有自己特有的纺线器,看起来类似于一个“陀螺”。

纺线器是由一个木制圆盘和一根竹棍构成,样式简单灵巧。

圆盘直径约为7厘米左右,厚约2、3厘米,中间有一小孔,一根光滑的竹棍从中穿过并与木盘紧密结合。

竹棍一头有个铁钩,用来将扯出的棉线固定,另一头则比较光滑。

纺线时,先从棉条中抽出一小股棉线固定在竹棍铁钩上,将后面部分缠绕在木盘上,将木棍光滑一头放在大腿上用手搓,带动圆盘转动。

圆盘转动的同时,棉线就被不断地绞紧从棉条中抽出,绕在木盘上。

但现在由于生活宽裕,再加上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大多数布依族妇女都是从外面买来现成棉线,自己种棉制线的情形已经很少见了。

3.3 精练上浆
制好的棉线还需精练上浆才能上机织布。

这样做的目的是除去线上的油污和杂质污垢,使纱线更易上色,上浆的目的是使棉纱纤维粘合,增加光滑度。

精练一般采用糯谷草灰溶液浸纱,加煮二三小时,取出清洗晒干又投入灰碱溶液,反复几次,称为灰碱溶液加温除污法。

通过精练后的棉纱洁白光润,易于染色。

上浆时使用的浆料是“猫胶”(布依语称蛮浆美),属野生块根植物,冬春两季粘性较强。

浆法是:先洗净“猫胶”,然后煮熟、舂烂、揭茸、掺水、用纱布过滤,得的滤液用来浆纱。

第一次将棉纱放入“猫胶”水中浸煮二三小时后捞起凉干,第二次用温热的猫胶水浸一下,待全部湿透,捞起晒干即可[1]。

3.4 编排织布
织布前需对纱线进行编排。

编排时两人合作,之间间隔大概十米左右,一人在一边用“雨”字“锭排”,将纬线套在堂中两柱或院坝的两根木桩上,进行编;另一人将排好的纬线卷在织机的卷轴上,接着穿好箱蓖。

一般经纱只有1根,纹样复杂的有2根乃至更多。

接下来将经线放置在梭子上,有几根经线就有几把梭子。

织布时一手将梭子穿过织口,两脚踩动踏板使纬线上下交错,再用摆子将线撞实。

如此反复,编织出一匹匹结实耐穿的土坯布。

布依族的织机多为木质结构,由机台、马头、卷轴、箱、纬轴、梭等六大部份组成。

其特点是织口大,便于投梭,可加快织布速度,同时可多梭引线轮织[1]。

图5 布依族织布机
Figure.5 Buyi loom
3.5 织锦
布依织锦是布依族具有历史悠久的独特民族工艺。

布依语称之为:“古桂”。

它的制作,是在织布机上,先用自己染好青线作经,后用红、黄、绿等颜色的丝线作纬。

数纱穿梭精挑细插地编织。

毛口地区的织锦多为蓝白交错的小方格纹样,也是用青线做经,但每隔10—12股线又换白线,白线也为10—12股,如此交替布置。

织布时,纬线也同样的方式青白交错,这样形成的纹样朴素大方。

在此基础上还有二次方格纹样,大小不同的方格相互交错,富于变化,更加优美。

4 染布
布料织成后,有些可直接裁剪成各式服装和其它用品,有些则需要进一步染绘成各种花色品种,富有装饰性的图饰花布。

所用的染料是本地生产的蓝靛。

蓝草是一种蓼科植物,茎高约二、三尺,七月开花,八月收割。

把蓝草叶放在坑里发酵便成为蓝靛[15]。

蓝靛可以到市集上购买,家里有靛蓝的布依人家也可以自己制作蓝靛。

图6 靛草
Figure.6 Indigo grass
染布时先将织好的布匹用清水洗一遍,将湿布投入盛有靛的染缸中浸泡。

大概一周后,将布从缸中取出,用清水洗净残留的靛,晾晒后投入缸中继续浸染。

此后每天都要清洗和再度浸染,如是重复半月之久。

染得好的布匹颜色深蓝,在阳光下会反射出五彩晕光,带着靛草特有的味道。

用同样的方法可染制彩纱。

现在有些布依族妇女不再用复杂的传统方法染布,而是从集市上买来化学染料,兑水制成染液再进行煮染,这样染出来的布颜色较淡,但是方法简单,也很受欢迎。

5 蜡染刺绣
蜡染是以蜂蜡、枫树胶等为原料,染制时,先将白布平铺于桌子或木板上,把蜡放人锅中,加热待之溶化后用蜡刀沾上蜡液,在白布上描绘出各种花纹图案,然后放进染缸中多次浸染,待布料全部被染料浸透后取出,然后置于阳光下晒干,再放人清水中煮沸,待蜡被煮脱后原来画有蜡汁的地方便现显出白色的花纹图案。

此外,布依印染还有叠染和枫香染,叠染即把白布按照所需花纹折叠扎好或用粗麻线铺成花纹,然后用麻线包起缝好,再放人染缸里浸染,折线即出现花纹。

枫香染则用枫香树脂作防染原料,方法与蜡染相同[11]。

毛口地区蜡染较为少见,更多为刺绣。

刺绣的图案多为花鸟鱼虫,也是不打底稿直接绘于布匹上。

图案样式变化多端,十分具有民族特色。

相对蜡染,刺绣纹样更加立体华丽。

刺绣时一般采用插绣的方法进行。

图7 蜡染图样图8 刺绣图样
Figure.7 Batik pattern Figure.8 Embroidery pattern
6 服饰制作
6.1 衣裤缝制
日常服饰的缝制较为简单,衣身分为前后两片,均为长方形,领口挖半圆缺口与肩部裁片相连。

由于肩部结构特殊,为使衣服合体有另一块裁片,为圆环状,与肩部齐宽。

裁片前半部分延伸到小襟藏于内里,颜色比衣身布料稍淡。

宽袖,裁片亦为长方形,袖
沿呈斜角,靠衣身一端较长。

袖口内里缝有一层天蓝色布,用于储藏钱财,亦可翻出做装饰用。

在衣襟,袖口处一般绣有图案装饰。

传统服饰制作较为复杂,由于条件限制没有详细了解。

传统裤子为直筒裤,样式简单,只在裤沿一节大概15厘米的长度为不同色布料,其上绣有花纹。

6.2 鞋子制作
毛口布依族鞋子款式多样,有平口鞋,尖尖鞋和半桶鞋等,平口鞋较为常见。

鞋底用废布或穿旧的衣裤布料层层粘叠,为增加其硬度可在里面衬上一至二层笋壳,再用粗实的麻线打底。

鞋面绣上花纹,整体美观精致,亦可不绣,颜色纯青显得古朴自然。

7 文化蕴含
毛口布依族靠近北盘江生活,渔业资源丰富,衣服纹样上多为鱼纹。

毛口乡地势低缓,四周都是大山,典型的盆地气候孕育了丰富的物种资源。

这使得毛口布依族除了传统的农耕和渔业外还拥有其他生活资料,所以除鱼水之外花鸟植物也是他们表达感情的主要对象。

丰富的服饰图案象征着布依族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和美好向往,图案有些和民族图腾有关,都寓意着驱邪避灾,吉祥如意,这些图案多在儿童的服装和日用品中出现。

花鸟鱼虫等图案则体现了布依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

布依族服饰图案的丰富多样,反映了布依族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也说明了布依族是一个具有丰富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的民族。

布衣族妇女婚前和婚后的服饰有明显区别,毛口布依族少女结婚前用青布缠头,将头发编成辫子缠绕于青布之上,在耳边还留有布头作为装饰。

已婚妇女则不再缠头,改用一块青色长帕包头,装饰性大大减弱。

头饰的变化,把已婚和未婚区别开来,头饰特征成为人生两个主要阶段的标志。

布依族青年男女常通过对歌形式来建立感情,谈情说爱,但结婚后,对歌玩山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不是为了恋爱的目的。

因此,婚后的头饰特征除表示已结婚外,还具有相互对歌娱乐而不带恋爱内容的意义和作用。

从这种习俗中,可以看到布依族妇女感情的专注、对爱情的忠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体现了布依族能歌善唱的特点[2]。

布依族服饰也反映了其传统文化心态及生活习俗。

每逢重大节日,布依族民就把自己精心制作的服饰展示出来,相互竞赛。

布依族妇女几乎都是纺织和刺绣的能手。

刺绣,更是布依族妇女擅长的传统工艺。

妇女们常把自己精致的刺绣品(包括衣襟、袖口、花边、绣花鞋、帐沿、枕套、围腰、在背带等)作为士种珍贵曲礼物或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