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金融产品的概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结构性金融产品的概念
所谓结构性金融产品,是指将固定收益证券的特征(例如,固定利率债券)与衍生产品(例如,期权或期货合约)特征融为一体的一类新型金融产品。

该类产品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市场契机,来实现他们市场预期。

结构性金融产品的起源和发展以1987年著名的美国股市”黑色星期一”为分界线,、它经历了“萌芽期”和“快速发展期”。

结构性金融产品诞生于1986年的美国,当时正经历美国金融自由化改革,政府取消对存款利率的限制,并且那时又恰逢股票市场一路上扬,社会资金大量涌向了证券市场。

一方面投资者为了规避利率改革的巨大波动性;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从证券市场争夺资金,也能分享股市上涨的收益;在这种经济和历史背景之下结构性金融产品便应运而生。

1986年9月1日世界上第一个结构性金融产品一SP工N(Standard&Pool’5500工ndexedNote)由所罗门兄弟公司发行。

该产品发行总额为一亿美元,期限为四年,息票率为2%,半年偿付一次利息,在到期日向持有者支付的总金额为本金、应计利息以及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正收益。

该产品对所罗门兄弟公司来说,可能会节省一大笔利息,但同时,由于相当于卖出了一个看涨期权,它必须对股票市场上的收益头寸暴露进行套期保值。

对于投资者来说除了有保证地得到一个以较低的固定利率支付的收益之外,还能额外分享股票市场成长的收益。

1987年10月19日是美国金融历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一”。

美国股票市场发生暴跌,当时以期权规避股票挂钩产品风险的公司多数蒙受了极大的损失,投资者对新发行的股票挂钩产品的需求也急速下降,股票挂钩产品的发展开始陷入低潮。

1991年美国经济开始了长达10年之久的“新经济”时期,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央行长期维持低利率,由此开始了10年大牛市。

与此同时,为了能分取股票市场增长的利益,结构性金融市场也不断推出形式多样的金融产品。

1991年1月,由高盛证券公司设计、奥地利共和国政府发行的1亿美元“股价指数成长票据(S工GN)”取得成功。

它标志着结构化产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我国结构性存款市场发展概况
我国银行结构性存款市场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惊人。

2003年11月17日,建行上海市分行的“汇得盈”个人外汇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开始发行。

它标志着我国的结构性产品市场开始出现,随即而来的许多国内商业银行也纷纷开始推出自己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例如中行的“汇聚宝”产品;工行的“汇财宝”产品等等。

随着各大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增多,市场上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质量也出现不少问题,这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因此为了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2004年3月,银监会出台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从监管法规的角度为国内银行结构性存款产品给出了最早的规范与指引。

2005年12月,银监会正式允许获得衍生品业务许可证的中资及外资银行发行股票类挂钩产品和商品挂钩产品,国内的主要内、外资银行进入了发行股票挂钩型理则一产品高峰期。

与此同时,在发行以外币为币种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之外,一些中资银行陆续发行了以人民币为投资币种的结构性存款产品。

随着市场参与者和监管部门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不断认识和创新,我国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三、我国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特点
1.产品投资期限普遍较短,多数为一年及一年内的产品。

产品期限过长的话,对发行方的银行防范市场风险是一个挑战,因为产品期限越长,越是难以预测挂钩基础资产的走势,这样的结果是导致银行不易管理风险,造成经营损失的可能。

另一方面,对于投资来说,期限长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就更难以把握其风险和收益特征,因此多数投资者也不愿参与期限过长的结构性理财产品。

·
2、挂钩方式趋于多样化,产品收益与风险特征更难以把握
除了通常我们所熟悉的正向挂钩方式(属于看涨期权类型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外,也出现了不少反向挂钩方式(属于看跌期权类型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产品。

除了挂钩单一的基础资产外,还有不少挂钩一篮子基础资产的;除了有固定期限的,另外也有期限不确定的,在观察期内随时可能提前到期的产品等等。

3、创新型的基础资产标的不断出现
结构性理财产品本身就属于金融衍生产品,而不断的创新性则是金融衍生品的第一大特征,所以结构性理财产品挂钩的基础资产不断翻新也是无可厚非的。

从几年前常见的利率、汇率、股票价格(指数)以及黄金价格等基础资产到如今的挂钩商品价格指数、环境指数等,无不体现出其衍生产品创新性的一面。

但是在产品创新的同时关注和控制产品各方的风险仍然是我们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

4、流动性较差
结构性理财产品与普通的定期存款不同,通常投资者不能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提前终止合同。

然而在我国由于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主体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又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因此要用结构性理财产品来换取资金流动性是比较困难的。

四、国内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内结构型理财产品市场的日趋繁荣,种类和规模不断扩大,其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1、商业银行借结构型理财产品之名变相地高息揽存。

由于政府对存款利率的管制,商业银行总是想方设法地变相提高存款利率以提高其竞争优势,而结构型理财产品的推出正好迎合了某些商业银行这方面的需要。

例如某些保本型的结构型理财产品,它在保证本金不受损失的情况下,标以“最高收益30%,甚至上不封顶”等诱人的字眼来吸引投资者,达到高息揽存的目的。

如果银行利用理财产品高息揽存的现象任其发展下去的话,势必造成银行业间的不公平和恶性竞争,从而使银行业的风险加大。

2、银行利用自身优势,使其在与投资者的博弈中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理财产品推出的初衷应该是商业银行利用其在信息、技术和风险防范方面的优势为客户化解风险、提高收益。

而现在许多情况下银行发行的结构型理财产品不但没有有效提高投资者的收益反而完全让他们暴露于市场风险之中。

其本质是一场银行与投资者的期权博弈,他们之间赌的是股票、汇率、利率等基础资产的走势。

表面上看,双方是处在平等的地位上,但实际上由于银行的专业性和信息优势,而使投资者处在不平等的地位。

可想而知这场博弈的结果绝大部分情况下以投资者的失败而告终。

3、银行在结构性理则一产品说明书中做尽文章,使投资者利益得不到保障。

为了避免利率下跌的风险或是为了减少对冲理财产品的成本,银行拥有提前赎回其产品的权力,而投资者要想提前赎回本金则要付出高额的违约金。

还有,某些股票挂钩型的理财产品,银行不结合现实的市场状况,只是一味强调其极端条件下的最高收益以吸引投资者眼球。

例如光大银行发行的“同升15号”股票挂钩型理财产品。

当投资收益达到150k时银行有权提前赎回理财产品,但是投资者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提前赎回该产品除非给付违约金;此外,产品说明书中只强调了其极端情况下的最高收益37.5%,这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理想状况,事实证明其到期的实际收益率为一5%。

五、结构性理财产品分类
结构性理财产品有多种分类方法,常见的分类方法如下:
1、按挂钩的基础资产划分有股票(指数)挂钩型、利率挂钩型、汇率挂钩型、商品价格(指数)挂钩型飞信用挂钩型等。

2、按理财产品购买和支付时适用的货币划分,可以分为本币型、外币型以及本外币结合型。

3、按产品期限划分有短期理财产品(期限通常在一年以内);中期理财产品(期限一般为一到三年);还有长期理财产品(其投资期限通常在三年以上)。

4、按理财产品是否约定保本,分为保本型和非保本型。

保本型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时至少能收回投资本金,而非保本型的则不保障到期收益,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可能面临着负的投资收益。

六、我国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近期表现
1.投资方向分布特点:
根据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6月11日至6月17日共发行20款结构类理财产品。

主要投资方向有利率市场、股票市场和汇率市场。

从不同市场的投资分布来看,本期利率类产品数量有9款,较上期增加2款,其次是股票类产品有6款,汇率类产品次之,有5款。

下面具体分析结构类理财产品的发行主体与投资方向特点:首先,从利率市场来看,本期的利率类产品由北京银行和渣打银行发售,北京银行的产品全部挂钩于SHIBOR,均为看涨结构;渣打银行产品挂钩于3个月美元存款利率,具体结构不明。

其次,从汇率市场来看,本期的汇率类产品由中国银行和汇丰银行发售。

从挂钩标的来看,本期挂钩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和澳元兑美元汇率的产品数量持平,各有2款,挂钩美元兑港币的产品有1款;最后,从股票市场来看,本期的股票类产品均由于外资银行发售,东亚银行和渣打各发售1款产品,汇丰银行发售4款产品。

东亚银行银行从产品挂钩香港上市的3只地产股。

渣打银行产品的挂钩标的不明,而汇丰银行产品挂钩标的涉及的市场较为广泛,
2.产品收益状况:
根据普益财富的监测数据,2011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不包括对公产品)发行数量为8497款,发行规模达8.51万亿元。

在6月30日前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共计7731款,其中到期收益率不低于6月份CPI的只有52款,仅占到期产品总数的0.67%,即上半年到期的理财产品中有99.33%跑输CPI。

普益财富数据显示,在今年6月30日前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共计7731款。

其中,到期收益率不低于6月CPI的共有52款,占到期产品总数的0.67%。

普益财富数据显示,收益率最高的前三款产品均来自某外资银行发行的美元产品,到期收益率分别为20%、16%和13%。

人民币理财产品中,排名前三名的收益率分别为9.19%、9%和8.47%。

此外,还有两款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为负,7款理财产品为零收益。

今年上半年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呈现出期限越来越短、收益率越来越高的显着特点。

记者调查发现,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从年初的3.5%涨到4.8%,到6月末为了拉存款,部分产品的收益率甚至达到7%。

不过,时间跨入下半年以后,银行考核压力减弱,7月新发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出现大幅下降。

据记者调查,目前发行7天以下、预期收益率超过5%的短期人民币理财产品几乎绝迹。

某家国有银行新发行的一款72天期限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维持在4.6%水平,这基本上与此前发售的62天期限的产品一致;但相比6月末同档期理财产品6.5%的收益率水平,已经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而随着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似乎预示着下半年理财产品收益率或将回归正常,这不得不让投资者担心下半年真的是“钱”途渺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