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脓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肝癌: 血清甲胎蛋白(AFP) 是诊断HCC的重要指标和特异性最 强的肿瘤标记物。
影像表现:
CT:动脉期出现明显强化,但是持续时间短,呈现“快 进快出”的特点,一般不会出现持续强化及病灶缩小。 MR: 肝癌边缘扩散受限,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常低于 周围肝实质,而脓肿由于炎性反应,扩散通常不受限, ADC值较高。
肝脓肿的诊断及鉴别
钟慧琼
病例资料:
患者,女,47岁,2012年于我院诊断为右乳癌,行“右乳癌改良根治 术”。 术后病理提示:右乳浸润性导管癌,见个别癌栓,淋巴结(-), FLSH her-2(+)。 化疗14疗程后出院,出院后门诊内分泌治疗。
2015年患者因右肝新发占位入院。 外院PET-CT诊断:肝右叶后下低密度灶,考虑肝血管瘤,未排除转移 瘤。 我院超声:肝右叶实质性占位,性质待查,考虑MET。 我院上腹部CT增强:肝S5、S6交界处占位,结合病史考虑转移瘤。
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
临床表现: 左肝多见,多位单发,常在主病灶周围形成小卫星灶。
影像表现: ①肝内胆管扩张; ②肝包膜凹陷征, 肝叶萎缩; ③瘤周卫星灶; ④病变周围轻度异常灌注; ⑤肿瘤侵犯征象:胆囊受侵; 腹腔及腹后淋巴结肿大;门 静脉主干或分支受侵变细。
比较:
ICC:多见于老年女性,病变远端多伴肝内胆管扩张, 动态增强常表现为片絮状的延迟强化。
ICC:环状强化多较小且边缘强化相对不规则,间隔 为正常肝组织,常较粗大。 肝脓肿:间隔多以中心呈放射状、车辐状,周围的低 密度灶融合成团片状。 ICC:中心密度没有肝脓肿密度低, 无肿块缩小征, 周 围异常灌注征象少见
ICC:A.动脉期增强扫描,病变轻度不均匀强化,边缘无强化;B.延迟期扫描, 病变强化范围增大,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并见肝包膜凹陷征。
增强脓肿壁持续强化,脓腔未见强 化;DWI脓腔显示明显高信号,脓 肿壁相比较周围正常肝组织呈等信 号 ;ADC脓腔显示稍高信号区, 脓肿壁相比较周围正常肝组织呈稍 高信号(黑箭)
肝血管瘤
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现率为7.3%。女性居多, 一般多无临床症状,常在腹部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
影像表现:
增强扫描: 1、出现一过性肝实质强化的概率明显低于肝脓肿; 2、典型者增强后呈“牛眼征”,强化边界更清楚; 3、内部无分隔样强化;无“簇型征”及“病灶缩小 征”。 MRI:T2WI图像信号不及脓肿高,呈稍高信号,转移 瘤内伴囊变坏死时,坏死区浓度不及脓液黏稠,在 DWI上信号低于脓肿,其ADC值较高。
典型肝脓肿 CT表现:
平扫:肝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CT值介于水与肝组织 之间,环绕脓腔的环形脓肿壁密度低于肝组织、高于脓 腔,脓肿壁周围可有环状水肿带,边界不清。 20%脓腔内出现小气泡或气一液平面是肝脓肿的特征, 其病理基础是脓肿坏死液化伴产气菌感染。
增强扫描: 90%脓肿壁明显强化,脓腔及周围水肿无强化,呈不同 密度的环形强化带,即呈环征(“环靶征”)。 单环:即脓肿壁,周围水肿不明显; 双环:即脓肿壁(内环)周围有水肿带(外环)存在; 三环:即除了水肿带外,脓肿壁有两层构成;外层(中环) 为纤维肉芽组织,强化最明显;内层(内环)由炎症组织构 成。
术后病理:肝组织慢性脓炎
临 床:
肝脓肿是一种肝脏炎症性疾病,是由细菌、真菌等多种 微生物引起的肝脏化脓性病变。
按致病微生物的不同分为细菌性肝脓肿、阿米巴性肝脓 肿、霉菌性肝脓肿、结核性肝脓肿等.
按感染途径分为4种 即胆管源性、门静脉源性、肝动脉 源性以及邻近组织器官直接蔓延。
临床上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右叶多于左叶,可单发也可多发,可单房也可多房,
分隔花瓣型
蜂窝状强化,内见多个小空腔
鉴别诊断:
肝转移瘤:
常见的肝转移肿瘤多来自消化道、肺、胰腺、肾及乳腺等 部位;其可呈环形强化及出现一过性动脉期异常强化。 临床表现: 肝转移瘤患者有明确的原发肿瘤病史,临床无发热等感染 症状;动态观察可以增大、多发。 肝脓肿抗感染治疗后病灶可以缩小、消失。
平扫:多发性低密度结节,也可为单发结节或巨块。 多在低密度灶内存在更低密度区域,从而呈同心圆状 或等高线状双重轮廓为其特征。
症状:具有热、痛、红、 肿等炎症的表现特点,主要临床 表现为发热、畏寒。
体征:肝区疼痛、扣击痛、黄疸。 肝脓肿的形成大致可分为化脓性炎症期、脓肿形成初期和 脓肿形成期。
影像分型:
根据增强影像的特点: 典型肝脓肿反映脓肿形成期,脓腔液化坏死彻底。 不典型肝脓肿多指脓肿的早期改变,反映化脓性炎症 期和脓肿形成初期,坏死不彻底、肝组织残存、脓肿 壁及脓腔尚未形成时。
图l:平扫,肝脏右后叶低密度影。 图2:病灶小规则环形强化,周边轻度强化,中心 未强化低密度区。 图3:b=100s/mm² 时扩散加权成像,病灶呈高信号影。 图4:b=500s/mm² 时扩散加权成像,随着b值增大,病灶信号升高。
不典型肝脓肿
CT表现:缺乏特异性。
平扫:肝内低密度,密度不均,可见分隔。 增强扫描: 花瓣征:表现为脓肿边缘和分隔强化,类似花瓣样改变。 簇形征:为病灶内部的多个小环状强化,相互靠近堆积 成簇或类似蜂窝。 两者均系脓肿液化坏死不彻底,其间残存炎症肝组织形 成分隔所致。
MR表现:
平扫:T1WI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表现多样,可为高信 号或等信号或低信号。 动态增强扫描: 小空腔型:直径多<2 cm,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增 强不均匀强化,似见较小的脓肿壁。见于脓肿早期。 团块型:平扫呈稍长T1、长T2信号,无特异性;延迟增 强病灶内部出现轻度强化。发生在少数肝脓肿吸收好转 阶段,脓腔内纤维组织增生,脓肿壁不完整、塌陷。 分隔花瓣型:T1WI呈低信号,T2Wl信号较多样,代表着 新鲜与陈旧纤维形成。见于脓肿形成后期,提示脓肿转 入慢性期,纤维组织增生,脓腔缩小消失,增强脓肿壁 及分隔持续明显强化。
动脉期明显强化:病灶动脉期呈明显斑片状强化, 可能是由于局部炎性浸润使毛细血管增生、扩张, 出现血流灌注改变。
门静脉期、延迟期病灶周围门静脉血管增粗,呈 弧形包绕,可能是周围的门静脉分支有炎性浸润, 血管腔狭窄引起。
间接征象:因胆道系统感染,肝脓肿周围的胆管 轻度扩张、积气。
1、平扫:肝右叶类圆形不均匀低密度 影边缘较清; 2、动脉期:病灶周围见片状灌注异常 ; 3、门脉期示病灶出现完整环形强化、 分隔状强化征; 4、延迟期:病灶出现肿块缩小征。
ICC:A.增强后动脉期,病 灶呈多房征,边缘呈轻度强 化及分叶改变,内部无明显 强化;B.延迟 期,病灶内部见 延迟向心性强化;C.延迟期 不同层面扫描,肝右叶肝内 胆管扩张并见胆管内软组 织密度结节及右肝内胆管 结石
图1:肝脓肿:动脉期病灶边缘欠清;门脉期间隔成放射状。 图2:ICC:动脉期灶周一过性强化,病灶多成小环形强化;门 脉期病灶内间隔粗大(为正常肝组织)。
病灶缩小征:门静脉期、延迟期可见病灶范围缩小, 可能是由于病灶周围有炎症组织及残存肝组织的延迟 强化。 持续强化征:病灶蜂房壁呈持续性强化,可能与蜂房 壁含有炎性肉芽组织或与炎性充血的残存肝组织混合 存在有关。 周围一过性强化征:表现为灶周出现片状或楔形一过 性强化,可能是脓肿周围门脉系统炎症,导致门脉狭 窄,门脉血流量减弱,肝动脉血代偿性增加所致。
肝脓肿:动脉期(A)和延迟期(B)扫描,病灶边缘不规则 强化,周围见卫星灶,其内始终无强化,类似液性密度, 动脉期病变周围见明显异常灌注。 ICC:动脉期(A)和延迟期 (B)扫描,病灶边缘呈不规则轻 度强化,周围见卫星灶,其内部延迟强化不明显,但病灶 内密度略高于液性密度.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多紧邻肝各段包膜下生长。动态增强CT/MRI示≥3 cm 的病灶增强后有向心性强化倾向,<3 cm的病灶呈边缘 环形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环形强化。另肝内静脉 主干或分支终止于肿瘤的边缘,形成“棒棒糖征”。
乳腺癌肝转移, 动脉期: 边缘呈斑状或结节状、C型强 化,肝内小部分瘤灶边界环形强化; 门脉期:瘤灶中间能够出现不规则较轻 强化,呈向心性、渐进性; 静脉期: 肝右叶小部分病灶的边缘环状 强化亦减弱。
转移瘤坏死 区在 DWI上呈低信号, ADC图上呈高信号,扩散不受限;转移 瘤壁在 DWI图像上呈高信号,ADC图 上呈低信号(黑箭),其征象与肝脓肿 壁 ADC图上呈稍高信号相鉴别
动脉期病变周围一过性强化也是重要的影像特征。
MRI表现:
平扫:脓腔在T1WI上呈类圆形或分叶状低信号区,T2WI 呈不均匀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因脓液黏稠,水分 子扩散受限而呈明显高信号;脓肿壁因炎症充血带及纤维 肉芽组织而呈等和稍高信号,即“环靶征”。
增强扫描:动脉期脓肿壁即可出现强化,但程度较轻; 而脓肿周围肝实质因充血可见明显片样强化,脓腔不强 化,呈“晕环样”,门脉期及延迟期与肝实质呈等信号, 脓肿壁仍有持续强化。
CT:
平扫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影,境界清楚,密度均匀。大的血 管瘤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呈裂隙状、星状或不规则形; CT值为30-45 Hu。
增强扫描:
典型:“慢性慢出”,边缘向中心渐进性强化。 动脉期:边缘强化,呈结节状或环形,密度与同层腹主动脉接 近。 门静脉期:造影剂逐渐向病灶中心推进。 延迟期:CT 值逐步下降,最终整个病灶呈现等密度,其密度 接近正常肝实质或略高;较大的病灶,中心区域始终不能填充, 呈更低密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