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解剖概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泌尿系统解剖概要
黄乔、胡柳等
1泌尿系统: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2肾蒂:出入肾门的结构总称’肾蒂内结构排列关系由前向后依次为肾静脉、肾动脉、输尿管,
从上向下依次为肾动脉、肾静脉、输尿管
4肾门:内缘中间成凹陷状,是肾脏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输尿管出入的部位.
5肾盂的大部分位于肾外者称为肾外肾盂,肾盂位于肾内者称为肾内肾盂。

6肾周筋膜:肾及其内上方的肾上腺由肾脂肪囊包绕,肾脂肪囊表面的筋膜
7肾上腺
与肾同在肾周筋膜脂肪囊内。

左侧多呈半月形,右侧多为三角形。

8输尿管
细长的肌性管道,平均长度25~35cm。

三个狭窄:
肾盂与输尿管交界处。

输尿管跨越髂动脉处。

输尿管进入膀胱壁内段。

9膀胱
囊状肌性器官。

正常成人容量约400~500ml。

形状、大小和位置均随尿液充盈程度而变化。

膀胱分底部、顶部及体部。

膀胱三角区:膀胱底部有两侧输尿管开口及膀胱颈组成的三角部分。

10男性尿道
起自膀胱的尿道内口,止于阴茎头的尿道外口
前列腺部、膜部及海绵体
三个狭窄、三个膨大、两个弯曲
三个狭窄: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尿道外口
三个膨大: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球部、舟状窝
两个弯曲:耻骨下弯、耻骨前弯
前尿道包括尿道球部和海绵体部;后尿道包括尿道前列腺部和膜部。

11女性尿道
直而短,成人中长约3~5cm。

位于耻骨联合之后,阴道前壁之前,周围有筋膜固定,开口
于阴道前庭。

正位为管状,侧位呈倒置锥形,长2.5-5cm。

12 X线平片及造影检查
①腹部平片KUB
包括双肾、输尿管及膀胱,观察肾脏大小、形态. 显示尿路不透光结石及钙化
肾脏长度存在个体差异:成人的肾长径约相当于同一个体3个腰椎椎体与2个椎间隙高度之和; 青少年肾长径约相当于同一个体4个腰椎椎体与3个椎间隙高度之和。

若将肾长轴向上延伸,与脊住相交,约与中线成15°~20°角,称为肾脊角。

②静脉肾盂造影(IVP)
检查前准备:
1.碘过敏试验
2.禁食禁水
3.清洁肠道
肾实质
一般在对比剂注入2~3min后,肾小盏、肾大盏和肾盂便相继充盈显影。

肾盂肾盏
对比剂注入后15~30分钟时肾盂、肾盏显影最浓。

肾小盏
边缘清晰而锐利,远端呈杯口状。

有时由于几个肾乳头联合进入一肾小盏时,则小盏的形态就表现似百合花而不甚规则。

肾小盏位于不同平面而指向不同方向(主要指向外方),如果恰好面向X线束,成横断面投影,则显现一个环状影或圆形致密影。

肾大盏
边缘光滑整齐,略呈长管状。

顶端或尖部
峡部或颈部
基底部
肾盂
多位于第二腰椎水平,略呈三角形,上缘微凸,下缘微凹,密度均匀光滑整齐。

③逆行尿路造影
膀胱镜下把导管插入输尿管
每侧注入造影剂5~10ml后摄片
适用于静脉尿路造影显影不佳者
不受肾脏分泌功能的影响
④尿道造影
男性尿道病变最理想的检查方法。

男性尿道在造影片上,表现为宽窄不等、边缘光滑整齐的乙字形管状阴影
13泌尿系统CT解剖平扫
肾实质CT值35~50Hu,略低于肝脾密度
肾皮质髓质分界不清
肾门
肾被膜:从外到内肾筋膜脂肪囊纤维囊
肾前间隙
位于壁层腹膜同肾前筋膜之间
肾周间隙
位于肾前筋膜同肾后筋膜之间。

肾后间隙
位于肾后筋膜、侧椎筋膜和腹横筋膜之间
静脉内团注造影剂快速扫描或动态扫描时,可见肾实质的三相变化,即血管显影期、肾实质期、肾盂排泄期。

输尿管走行于腹膜后腰大肌前缘内侧,髂总动脉前方或髂外动脉侧方,然后在动脉中后方走行至闭孔内肌的中部向前达膀胱三角区。

男性膀胱基底部后外侧可见精囊腺。

膀胱精囊三角,输尿管远端从内穿过。

男性膀胱颈部同前列腺毗邻。

女性膀胱后上方同子宫相邻。

肾上腺CT解剖
位置位于腹膜后相当于L1水平,双侧肾脏上级之前上方,包在肾筋膜内
形态体部、内侧肢、外侧肢
三角形,倒V字型、线形
大小
密度
15泌尿系统MRI解剖
平扫:T1WI:肾皮质信号较髓质高
T2WI:肾皮、髓质为高信号
增强:肾实质强化时信号升高
MRU:正常时类似于尿路造影片,梗阻时可显示扩张的肾盏,肾盂和输尿管,均呈高信号
T1加权像上肾脏呈中等信号,肾皮质信号较肾髓质稍高,T2加权像上肾脏呈明显高信号,皮质和髓质较难区分。

肾内积液呈长T1长T2值,在T1WI为低信号,中度T2WI上呈中等信号,在重度T2WI 像上尿液信号高于脂肪。

肾筋膜在肾周脂肪囊同肾周脂肪之间,表现为线状低信号。

16泌尿系统超声解剖
肾脏探测体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坐位
肾实质分布均匀的细小光点回声,皮质回声稍强,髓质回声稍弱。

肾窦位于肾脏中央的带状强回声,分布不均匀。

肾窦前后宽径约占肾前后径的1/3-1/2。

脂肪囊绕于肾周的强回声光带
膀胱残余尿的测量
V=0.5×D1×D2×D3
最大横截面图测量膀胱横径(D1)
正中线纵切面图测量膀胱长径(D2)和后径(D3)
误差较大,但没有痛苦、不引起感染并且可以反复进行。

17肾脏先天性畸形
马蹄肾(最常见):静脉肾盂造影显示双侧肾盂肾盏输尿管位置形态异常,典型的呈马蹄肾。

超声,MRI和CT显示肾脏上极和下极融合,融合的峡部位于腹部大血管前。

18膀胱先天性畸形
19尿道先天性畸形
消化系统复习重点
小白、小梦
消化系统:消化管(口、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消化腺(肝脏、胰腺)
消化管
咽:漏斗形肌性管道,C1-C6前方,起自颅底止于C6下缘与食管相接。

其后、侧壁完整,前与鼻、口、喉相通,分鼻咽、口咽、喉咽三部。

X线:吞钡正位像,正中为会厌,两旁充钡小囊状结构为会厌溪,其外下方较大充钡空
腔是梨状窝,近似菱形对称,中间透亮区为喉头。

(也称下咽部)侧位自上而下依次为软腭、腭垂、舌根、会厌溪、会厌、喉口。

咽后壁光滑整齐,一般厚不过0.5CM,下咽部以下厚可达1.8CM。

食管:C6下缘-C11水平,上接咽下通胃贲门全长约25CM,一次分
3段: 颈约5CM、胸约18Cm、腹约1-2CM三段。

3处生理性狭窄:第一处狭窄食管起始处约C6下缘第二处狭窄食管与左主支气管相交处(T4水平)第三处狭窄食管通过膈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分别15、25、40 CM。

这些狭窄处异物容易滞留,也是肿瘤好发部。

3部分肌组成:上1/3骨骼肌,中1/3骨骼肌平滑肌混合,下1/3平滑肌。

X线:吞钡后,宽2-3CM长柱形,外形光滑。

正位片位于正中线偏左。

右前斜位,3+1个压迹(仅针对食管前缘):主动脉弓压迹(右)、左主支气管压迹(右)、左心房压迹,前二间常可见食管前壁膨出如三角憩室非扩张,后一最长且浅,随心动周期来回运动。

食管后缘压迹:T8-9高度与胸主动脉交叉处。

在钡排空的食管内表面显示出2-5条纵行、连续的细条状影、相互平行并与胃小弯的条状影相移行,此即皱襞间沟,条影间为食管黏膜皱襞。

当食管蠕动向下吞送钡剂至膈上4-5CM时食管舒张呈壶腹状称膈壶腹,长3-4CM,宽4-5CM。

3环:膈壶腹上界缩窄处为A环,吸气前庭交界处形成狭窄为B环(相当膈食管裂孔处),约1CM长,食管前庭扩张由于贲门括约肌收缩形成狭窄为C环。

贲门上方3-4CM长的食管称食管前庭段,具特殊神经支配和功能,是一高压区能防止胃内容反流。

下食管括约肌与食管前庭段统称下食管括约肌,其左侧壁与胃底形成锐角切迹为食管胃角或贲门切迹。

在食管上口与咽连接处有一生理性高压区为上食管括约肌。

3个蠕动波:第一蠕动波(原发性蠕动波)由吞咽反射引起。

每吞咽一次引发一次蠕动,将食物数十秒送入胃。

第二蠕动波(继发性蠕动波)与吞咽无关,因食管前庭部钡剂倒流入其上段食管,扩张管壁引发反射蠕动推钡剂入胃食管前庭。

当食管下段出现多发性环形收缩无推动功能(多老人),表现为两种,一为环肌瞬间收缩使食管中下段边缘呈锯齿状;一为持久性收缩表现为串珠状或瓶塞样变,此称第三蠕动波。

所谓第三收缩波是食管环状肌的局限性不规则收缩性运动,钡剂短暂性停留,形成波浪状或锯状缘,出现突然,消失迅速,多发于食管下段,常见于老年和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患者。

食管血管:动脉多源性,可自胸主、肋间后、支气管动脉。

静脉丰富,食管下段的静脉向上汇入奇静脉,向下可与胃左静脉的食管支吻合,从而与门静脉系沟通,是门-上系间的重要侧副循环。

故当门静脉高压时,部分门静脉血可通过食管下段的静脉网注入奇静脉和半奇静脉
食管CT:一般管壁厚度在3mm以下,40%-60%的受检者可显示食管内充气。

正常时食管内气体居中。

颈段食道位于中线,紧贴气管后壁。

胸骨切迹水平食道位于气管
右后方,紧靠椎体右前缘。

主动脉弓水平食道紧靠气管左后方,奇静脉于食道后方,向前走行于气管右侧入上腔静脉。

气管隆突以下水平食道紧靠左主支气管后壁。

左主支气管水平以下食道紧靠左心房后壁,后方见奇静脉。

左心房水平以下食道位于降主动脉前方。

食道穿膈后向左水平走行经膈食管裂孔入胃底,1/3的人在食道贲门区显示类似胃底内壁增厚或团块。

食管胸段的毗邻:前方由上向下是气管、左喉返神经、左主支气管、心包和膈。

后方
为胸椎体,食管与脊柱间构成食管后间隙。

右侧邻纵隔胸膜和奇静脉弓。

胃:T11左(贲门)—L1右(幽门),囊状膨大。

上下两口贲门、幽门,两切迹贲门切迹、角切迹,大小两弯,前后两壁。

四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幽门窦、幽门管)。

上缘凹向右上方叫胃小弯,下缘凸向左下方叫胃大弯。

贲门平面以上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叫胃底,角切迹和大弯最低点连线与幽门之间的区域叫胃窦;胃底和胃窦之间的部分叫胃体。

胃壁四层: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外膜。

胃的环行肌在幽门处增厚成幽门括约肌。

胃小弯先下行,后转向右或右上方,转角处即为角切迹(胃角)。

黏膜皱襞:胃空虚时多高矮不一,充盈时减少且展平,胃体部一般不超过5MM。

在幽门附近呈放射状排列,胃小弯处呈现4-5条纵行皱襞,壁间沟称胃路;在幽门括约肌表面因黏膜覆盖形成环状皱襞突向腔内称幽门瓣。

胃粘膜表面遍布网目状小沟称胃小沟(宽小于1MM),网眼中黏膜小丘样隆起为胃小区(D=1-3MM)。

胃大弯侧黏膜皱裂斜行横行呈不规则锯齿状网状,小弯侧整齐平行光滑条状。

胃的粘膜像上皱襞间沟内充钡,呈条纹状致密影;皱襞则为条状透明影。

胃小弯的皱襞平行整齐;向大弯处逐渐变粗而呈横向、斜行或锯齿状;胃底皱襞较粗而弯曲,略呈网状;胃窦粘膜皱襞主要与小弯平行,有时亦可斜行。

胃的四种类型:1.钩型:钩型胃,位置与张力中等,胃角明显,胃下极大致位于髂嵴水平。

胃体与幽门间的角度呈锐角。

2.牛角型:牛角型胃,位置与张力高,呈横位,上宽下窄,胃角不明显,多见于胖型人。

3.无力型:又叫长型胃,位置与张力均较低,胃腔上窄下宽如水袋状,胃下极常在髂嵴平面以下,多见于瘦长型人。

4.瀑布型:胃底大体小(下部肌肉群收缩的结果),胃底呈囊袋状向后倾,张力高,钡先进入后倾的胃底,充满后再溢入胃体,犹如瀑布。

胃CT:
胃壁的厚度:充分充盈时胃壁厚度均匀,约2~3mm,一般不超过5mm。

充盈不足时胃壁厚度可≥10mm。

胃黏膜可以显示为不均匀厚度或相互重叠,常可误诊为病理改变。

胃的轮廓:小弯侧及胃窦大弯侧一般光滑平整,胃大弯侧常呈锯齿状,系横斜走形的黏膜皱襞所致。

胃窦没有蠕动波,整体向心性收缩。

胃的毗邻:前壁间接与肝、膈和腹前壁相贴。

后壁间接与胃床(膈、脾、胰、左肾、左肾上腺、横结肠及系膜)相贴。

胃与周围脏器有韧带连接,以肝胃韧带最为重要,其中有胃左右动脉分支、胃左静脉和淋巴结等结构。

食管和胃的恶性淋巴瘤常累及该区域。

十二指肠:L1-L3,全程呈C形包绕胰头上连幽门下接空肠。

四部:十二指肠上部,约5CM位置表浅,腔大壁薄,被胆管系统如“7”字形前后夹持。

在X线对比造影片上呈三角形或圆锥形,边缘光滑整齐,见数条纵行皱襞走向球顶部。

其近幽门处长约2.5CM的一段肠管壁薄,黏膜面光滑,无或少环形皱襞,称十二指肠球部。

在球部之后与降部开始之前的十二指肠,X线片上称球后部。

上部毗邻:前为胆囊,后有胆总管、门静脉、胃十二指肠动脉,上为胆囊管、肝尾叶、网膜孔,下为胰头。

十二指肠降部:约7-8CM位置最深,沿L1-3右缘右肾内缘下行黏膜环状襞发达后内侧壁上有较固定的十二指肠纵襞,下端为隆起的十二指肠大乳头内有肝胰壶腹开口,少有小乳头为副胰管开口。

X线对比造影片上黏膜纹呈羽毛状或环形皱襞,收缩时呈小段纵行皱襞。

球部以下蠕动波自上而下波浪式推进。

降部毗邻:前横结肠及系膜,
后肾门,内侧胰头、胆总管、胰十二指肠上下血管,外侧升结肠。

十二指肠水平部:约10CM横位于L3前方,被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以“A”字形夹持(矢状位)。

水平部毗邻:前肠系膜上动脉,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右输尿管,上左肾静脉、胰头颈,下右侧系膜窦,最长。

十二指肠升部:约2-3CM,自腹主动脉前方斜向上升至L2左侧,折向下为十二指肠空肠曲,有十二指肠悬韧带悬吊,是确定空肠起始部的标志,最短。

X线对比造影上,升部、水平部常分界不清,肠壁黏膜纹也相同,呈横行或花纹状或龟甲状。

胰腺病变时易影响十二指肠。

空回肠:约4-6M,空肠2/5居左上腹及中腹部,回肠3/5居中下腹右下腹。

(Meckel 憩室P157)空肠皱襞高凸而密集,常显示呈粗羽毛状。

收缩时呈与长轴平行的细条状,舒张时可呈弹簧状,钡剂流过可为雪花状。

回肠黏膜皱襞少而平坦,长枪充盈较饱满而其纹理不明显,偶见横行或纵行纹,而近空肠部羽毛状影,末端则为纵行皱襞。

CT上充盈良好的肠腔壁厚约3MM,回肠末端可达5MM。

(肠攀!)
大肠:约150CM分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其中结肠和盲肠具三种特征结构:结肠带,肠壁纵行肌增厚而成,三条汇于阑尾根部。

结肠袋,由于结肠带较肠管短,使肠管褶皱形成,是由横沟隔开向外膨出的囊状突起(横结肠以上明显,之后变浅至消失)。

肠脂垂。

在结肠壁内横沟处环行肌增厚黏膜向腔内突出形成半月襞。

小肠的肌膜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在回肠末端突入大肠处环形肌增厚,外覆粘膜形成两个半月形的皱襞叫回盲瓣,具有括约肌的作用,防止返流,限速。

直肠冠面上3个弯曲:自上而下右、左、右,矢状面上两个弯曲:骶曲、会阴曲。

直肠下部膨大成直肠壶腹,期内黏膜形成2-3个直肠横襞,左、右、左壁,中间横襞自大且恒定,距肛门约7CM。

消化腺
⏹肝脏:H形的左右两条纵沟(右前为胆囊,右后为下腔V,左前为肝圆韧带,左后为静脉韧带)和一条横沟,横沟即肝门,长约5cm,有肝管,肝固有A,肝门V,淋巴管.神经等出入。

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勾成肝蒂。

Glisson系统(肝动脉、门静脉、胆管在肝内的分、属支)肝静脉系统(肝左、中、右静脉)5叶8段(P158)。

肠系膜上V与脾V汇合为门V后,在肝门分出左右支入肝。

肝上界与膈肌的位置一致,约在右侧第5肋间,其最高点右侧相当右锁骨中线与第5肋的交点。

肝下界一般不超过肋弓,正常情况下在肋缘下摸不到,有时在剑突下可触及,但一般不超过3cm,而小儿多可在肋缘下触及。

肝脏横沟内有门静脉、肝动脉、肝管、神经及淋巴管出入称为第一肝门。

由肝腺泡边缘肝小静脉汇合成较大的肝静脉分支,最后汇合成的肝静脉主干,进入下腔静脉,称第二肝门。

位于冠状韧带上层与镰状韧带的交点处。

肝的后面肝短静脉有至少3~4条,多至7~8条小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称第三肝门。

位于肝门下方。

⏹C T:比脾脏密度高,CT值55HU左右。

测量肝脏大小取门V主干断面,分别测量左右叶最大前后径和右尾叶最大横径惊醒相应比较。

通常肝V或门V在肝实质内表现为条形或圆形低密度影。

肝脏CT常用5个横断面(P173 174 175)。

肝脏增强扫描分期脉期:注射后20~25秒,门脉期:注射后50~60秒,实质期:注射后110~120秒,肝脏的双期扫描(动脉期与门脉期的全肝扫描.MR I:V呈低信号显示良好,优于CT,由于流空效应,T1WI.T2WI上表现为无信号管状影。

正常肝的结构均匀,其信号强度中等,肝
实质表现为均匀信号,在T1WI图像肝信号高于脾,T2WI肝信号低于脾。

超声:正常肝实质呈中等的细小点状回声,分布均匀。

一般而言,肝实质回声比肾实质稍强,比胰腺稍弱或相似。

肝周围间隙(P179)肝内管道系统(P179 180)重要结构代表性切面(P180 181)
⏹门静脉和肝静脉的鉴别:
⏹a.门V于第一肝门入肝HV于第二肝门出肝
⏹b.门V管壁回声较强HV壁薄,回声弱
⏹各支有其形态特征是肝脏分叶的标志
⏹右支的“飞鸟征”
⏹左支的I字结构
胆囊和胆道:胆囊分底体颈(易结石)管,位于肝脏胆囊窝内,即H沟右前支。

底部为盲端,可以是游离的,充盈时露于肝下缘的胆囊切迹处。

胆囊管长3~4cm,直径
0.3cm,近胆囊颈的一段为螺旋襞,结石易嵌顿。

肝内小管汇合成左右肝管,出肝后汇
合成肝总管,肝总管与胆囊管锐角相遇或并行一段后汇合成胆总管。

肝总管.胆囊管与上访的肝脏共同围城的胆囊三角,胆囊A多经此三角达胆囊。

胆囊管经十二指肠上部后方,下降于胰头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达十二指肠降部后侧与胰管汇合,形成肝胰壶腹。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162)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P163) 当USG难以确定诊断时,可作CT检查•观察胆囊胆管的常见切面
肋间斜切面(主门静脉纵切面)
• 肋下纵切面(下腔静脉纵切面)
• 肋缘下斜切面(第一肝门斜切面)
• 上腹部高位横切面(第一肝门横切面)
• 上腹部低位横切面(胰腺水平纵切面)
第三章胸部
蒋亚群、洪月、谯凤、陈秋霞
一.填空题
1.胸部检查方法中应用最普遍的影像检查方法是:X线摄影和透视(胸部平片)。

2.胸廓正常软组织包括皮下脂肪,胸大肌,胸锁乳突肌,锁骨上皮肤皱褶,乳房乳头,伴随阴影,锁骨下A影;骨性胸廓由胸椎,肋骨,胸骨,锁骨,肩胛骨组成。

3.右上叶支气管分为尖支,后支和前支;而左上叶支气管分为尖后支和前支。

4.常见肺副叶包括奇叶,下副叶,后副叶和左中副。

5.常见肺门影有肺A,肺V,支气管和淋巴管;其中肺A为主要成分。

6.肺纹理包括肺血管,支气管和淋巴管;其中以肺A为主。

7.在肺野的分区中,第一肋圈外缘以内的部分称为肺尖区;锁骨以下至第二肋圈外缘以内的部分称为锁骨下区;横膈上有3个裂孔,分别是主A裂孔,食管裂孔,腔V裂孔。

8.在CT图像上叶间裂是识别肺叶的标志。

9.正常膈肌随呼吸上下运动的范围,在平静呼吸时为1-2.5cm;深呼吸时为3-6cm。

10.肺根结构排列顺序:从前往后为肺A,肺V,支气管。

自上至下,左侧为肺A,肺V,支气管;右侧为支气管,肺A,肺V。

11.正常乳腺的X线表现变异较大,可分为7个型:致密型,分叶型,团块型,束带型,串珠型,萎缩型,消瘦型。

12.在后前位片上,右主支气管与中线的夹角20-30°,左主支气管与中线的夹角40-55°。

13.CT上将窗位调至-450-600HU,窗宽调至1500-2000HU,观察双肺。

14.右肺门比左肺门低1-2cm。

15.CT上,肺叶的解剖变异常有副肺,副肺裂,副叶和奇叶。

16.CT上,淋巴结将15mm确定为淋巴结肿大的下界。

17.肌肉在T1WI,T2WI加权像上均为低信号,脂肪组织在T1WI,T2WI加权像上均为高信号。

18.胸部的上界为胸骨柄上缘与第七颈椎棘突的连线,下界以横膈为界。

19.颈静脉切迹平T2-T3;剑胸结合;胸骨体与剑突的连结处,平T9平面,两侧与第七肋软骨相接;肋弓最低点平L3.
20.左肺门影常被心影不同程度的遮盖,有时在左肺门外缘伸出一弧形向下走行的环状影,它是舌叶动脉,起始于左肺动脉弓的腹侧所致,不可误认为空洞。

21.胸部以胸廓为支架,胸壁附以软组织,与膈围成胸腔。

胸腔内有肺和胸膜腔;中部为纵膈,其内有心脏、大血管、食管、气管、神经、淋巴等结构。

胸部的向上经胸廓入口与颈部想通,下界经横膈与腹腔想通。

22.胸部成像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包括:气管支气管、,肺、胸膜、纵膈。

23.气管经过颈部和上纵膈正中垂直下行入胸腔,因其左侧有主动脉弓其下三分之一向右移。

气管长约10.3cm,宽1.5~2cm。

分颈部和胸部,颈部占气管全长三分之一,上界为喉,下界为胸腔上口;胸部占三分之二,上界为胸腔上口,下界为气管分叉。

24.左主支气管后方可见食管,再后为奇静脉,左主支气管上方为左肺动脉。

右主支气管前方有右肺动脉,右肺动脉前方为下腔静脉和升主动脉。

25.气管分叉部层面左右主支气管及肺动脉形成纵膈中央腔,以此腔分隆突上腔和隆突下腔。

隆突下腔为支气管原性囊肿的好发部位。

二.名词解释
1.胸骨角:胸骨与胸椎体连接处向前突出的角,改角与向后平第四胸椎下缘。

2.叶间动脉:是右肺动脉在肺门处分为上、下支中较大的下支。

3.胸膜腔:脏、壁胸膜在肺根处互相移行围成一个密闭的左右互不相通的潜在性间隙。

4.肋膈角:又称肋膈隐窝,胸膜腔内,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处所形成的隐窝。

5.肋软骨钙化:25岁以后肋软骨开始钙化,先从第一肋软骨开始,以后自下部向上钙化。

钙化的形式多数始于肋软骨上、下缘,或中央部呈分节状钙化。

X线表现为条状或斑点状钙化,最后可融成一片。

6.肺野:双侧肺部的影像,胸片上为均匀一致的透亮区域。

分内带、中带、外带。

7.肺腺泡:从呼吸性细支气管至肺泡所组成的单位。

远侧的细支气管与肺泡之间有交通小管,称为Lamber管。

8.肺纹理:由肺血管、支气管、淋巴管构成。

呈树枝状从肺门发出,向外走行,近端粗,远端细,肺野外带几乎消失。

9.肺门:又称肺根部的投影,是肺和纵膈的通道。

X线上肺门的结构由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组织所组成,以肺动脉及肺静脉为主要成分,支气管次之。

10.气管后隐窝:纵膈胸膜包绕纵膈内组织和器官,在奇静脉上后方反折于气管后方时形奇静脉弓右后下方时则形成奇静脉食管隐窝。

11.奇静脉食管窝:右肺动脉层面,中间段支气管后方,食管和椎体前方,奇静脉右侧可见到一隐窝,称奇静脉食管窝。

12.伴随阴影:出现于肺尖1,2肋下缘,为宽约1~2mm的线条状阴影,与肋骨相伴而行,边缘光滑。

它代表胸膜在肺尖的反折处及胸膜外肋下的软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