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动脉造影及部分栓塞术知情同意书

脾动脉造影及部分栓塞术知情同意书
脾动脉造影及部分栓塞术知情同意书

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介入诊疗措施知情同意书

姓名:性别:年龄:岁科室:住院号:患者因患,建议进行脾动脉造影+部分栓塞术。本医生针对患者病情,告知患者及家属目前可行的治疗方案,且说明了优、缺点。经向患方充分告知,医患达成一致,选择上述治疗方案。由于病情的关系及个体差异,依据现有医学科学技术的条件,施行该手术可能出现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以下并发症:

1、过敏性反应:术中所用药物(造影剂、麻醉剂等)可能造成皮肤过敏、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溶血

反应等;

2、穿刺点并发症: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或动-静脉瘘形成;

3、感染(包括局部和全身);

4、选择性插管相关并发症:血管痉挛、血管内膜损伤;血栓形成、附壁血栓或斑块脱落,造成相应供血

组织、器官缺血、坏死;

5、造影剂、化疗药物引起的毒副作用: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能一过性损害等;

6、栓塞治疗相关并发症:肺炎、肺不张或肺膨胀不全及胸腔积液;脾周围炎、短暂腹水;脾脓肿;脾破

裂;脾静脉或门静脉血栓形成;误栓;细菌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等

7、心脑血管意外及可能发生的其他并发症;

8、部分耗材需自费。

本医师已充分向患者(患者近亲属、代理人)交代并说明,一旦发生所述情况,可能加重病情或危及生命,医务人员将按医疗原则予以尽力抢救,但仍可能产生不良后果。患者或家属表示充分理解,并支持配合治疗,以此书面签字表明意愿。

患者家属签字:医生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

腹腔动脉造影

腹腔动脉造影 *导读:上腹部脏器的血供主要来自于腹主动脉发出的腹腔动脉,熟悉腹腔动脉的解剖形态与变异,对介入工作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 上腹部脏器的血供主要来自于腹主动脉发出的腹腔动脉,熟悉腹腔动脉的解剖形态与变异,对介入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利用尸体解剖和血管造影对腹腔动脉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而利用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进行研究的较少。近年来,多层螺旋CT(MSCT) 得到广泛应用,由于MSCT 扫描速度快,能进行多期相血管扫描,进行多种后处理技术可以获得高质 量的三维图像。 MSCT 的扫描速度快,是单层螺旋CT 的2. 6 倍,扫描效率为其4. 1 倍, 血管强化效率为其2. 5倍。MSCT 是容积扫描,允许对图像层厚和层间距进行薄层再重建,能在无须延长扫描时间和对比剂的情况下,获得更高质量的血管重建图像。 对介入插管的指导意义 在进行上腹部脏器病变介入治疗时,首先必须行腹腔动脉造影, 因此明确腹腔动脉的起始位置就非常必要。造影时将导管成形后,头端在T12中至L1 上的左侧慢慢勾探,导管较易进入腹腔动脉。若导管头端不能进入腹腔动脉,则患者可能存在开口异常,可将 导管钩探范围扩大到T11~12椎间隙到L1~2椎间隙。熟悉腹腔

动脉起始位置的分布情况,可以避免盲目插管,以减少曝光的时间。当造影发现腹腔动脉分支血管缺如,应考虑到腹腔动脉的变异情况,如脾胃干型、肝胃肠系膜干型等。 腹腔动脉与腹主动脉间的下夹角呈锐角8617 % ,呈钝角13. 3 %。当呈钝角时,应用Cobra 与肝导管,其导管尖端向上易进入腹腔动脉。当单纯应用腹腔动脉造影时,Simmons 导管也是可以的, 但要超选腹腔动脉的分支就应使用Cobra 与肝导管。当呈锐角时,应用Cobra 与Simmons 导管均可,也可将肝管头端拉直由下向上缓慢推进导管。在介入手术前充分估计所需导管的类型,既可以节省手术时间,也为患者节约了不必要的费用。 肝动脉的超选择性插管是提高原发性肝癌等介入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措施。而导管能否进行超选,与肝动脉的走行及形态密切相关。。在行肝癌的介入栓塞治疗时,认识到肝动脉的变异对于治疗效果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肝动脉变异较多,使得肝癌血供可有多个动脉来源。肠系膜上动脉DSA 是观察肝动脉解剖变异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当作腹腔动脉造影时,肝右动脉部分或全部不显影时,或肝总动脉不显影时,必须作肠系膜上动 脉造影。 DSA 虽然能够显示腹腔动脉的解剖及走行,但只能反映立体血管的平面图像,空间定位性能较差,且是一种有创的检查。MSCTA 不仅可以从不同角度显示上述血管管腔的情况,还能提供管壁的病理表现及相邻血管与组织结构的情况,是一种能较满意显示腹腔

脾动脉栓塞术后的疼痛护理

脾动脉栓塞术后的疼痛护理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共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30~65岁(平均56.5岁)。10例病人于栓塞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反应,表现为左上腹部疼痛,以术后3天内最为明显,一般持续5~7天后逐渐减轻。 2护理 2.1体位护理:术后卧床休息,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24小时,观察穿刺部位无血肿及渗血后可改变体位,为防止挤压肿大的脾脏加重疼痛,应置病人健侧卧位。卧床时间依脾栓塞的面积大小和疼痛缓解程度而定。 2.2密切观察疼痛反应:仅依据病人的主诉判断是否存在疼痛,会使一部分病人得不到及时的处置。通过对病人的面部表情,身体的动作,睡眠等的仔细观察,可以观察到病人对疼痛的感受程度和部位,对病人疼痛程度做出正确评估,及时采取止痛措施。本组1例病人,担心使用吗啡等镇痛药后成瘾,术后诉疼痛不明显,可忍受,不需要用镇痛药。夜班护士观察到该患者因疼痛而无法入睡,及时给予镇痛药,保证了术后病人的睡眠和休息。 2.3疼痛护理个体化:对于不同年龄组的病人采取不同的疼痛护理措施。年龄是影响疼痛的重要因素之一,个体对疼痛的敏感程度随年龄而不同。成年人对疼痛敏感,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本组1例35岁病人,术后疼痛剧烈、不能忍受、大声呻吟,给予自控镇痛(PCA)后有效缓解了疼痛。 2.4观察鉴别疼痛的性质:脾动脉栓塞术后的并发症脾脓肿、腹膜炎等的临床表现以疼痛为主,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病人腹痛范围、性质、程度,有无全腹痛、肌紧张等急腹症征象,与术后脾实质发生无菌性坏死所致疼痛相鉴别,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2.5疼痛知识教育:术前对病人做好解释工作,讲解手术目的及术中、术后注意事项,并帮助病人学习有关疼痛知识,有助于减轻病人对疼痛的焦虑和其它影响因素。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教育内容,如疼痛的机制、疼痛对躯体的影响、如何面对疼痛等。本组1例病人认为疼痛是小事能忍受,忍几天就好了,不用止痛措施。教育的重点是告知这是一种错误认识,剧烈疼痛易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操作规范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操作规范 【原理】 冠状动脉造影导管选择性插入冠状动脉开口,注射造影剂显示冠状动脉解剖走行及病变。 【适应证】 1.临床怀疑冠心病者,为明确诊断。 2.临床诊断冠心病者,根据造影结果选择治疗方式(如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 路移植术或药物治疗)。 3.急性心肌梗死,须急诊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者。 4.血管重建术后疗效随访。 5.心脏外科手术前,了解冠状动脉情况。 6.特殊职业者。 【禁忌证】 1.除了精神正常、有行为和责任能力的患者拒绝该项检查及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外,无绝对禁忌证。 2.相对禁忌证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未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或急性左心衰竭; (2)未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 (3)未控制的严重电解质紊乱或洋地黄中毒; (4)未控制的高血压; (5)急性脑卒中; (6)并发感染性疾病或其他未控制的全身性疾病; (7)急性心肌炎; (8)主动脉瓣心内膜炎; (9)活动性出血或严重出血倾向; (10)正在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者; (11)急性心肌梗死无上述适应证者; (12)严重碘造影剂过敏; (13)严重肾功能衰竭和(或)无尿,除非已准备透析治疗清除造影剂和体内过多的液体,否则不宜进行造影。 【术前准备】 1.术前检查:三大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肝肾功能、胸片、心脏彩超、心电图、血型、传染病检查等。

2.术者术前查房,了解病情。 3.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 4.术前小结。 5.如有PCI准备,需术前阿斯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每天一次,使用三天以上,不足三天,氯吡格雷须负荷300mg一次。 6.送手术通知单到南楼5楼导管室。 7.建立静脉通道。 【手术方法】 1.血管入路:可采用股动脉、桡动脉或肱动脉等入路。 2.Seldinger法经皮穿刺动脉并置入动脉鞘管,酌情给予肝素2000~3000U,高凝状态或操作时间延长(超过lh),可追加肝素。经常抽吸动脉鞘侧管,观察有无血栓阻塞。 3.在X线透视下和导引钢丝引导下将导管送至升主动脉中部,不要过深,以免在不知情的状态下进入冠状动脉。导管裂位后取出导丝,排除空气,连接三联三通,观察压力曲线,确认压力曲线显示良好。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护理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更为合理的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进行常规护理及对并发症的护理,观察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患者的康复情况良好。结论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能够 有效的减轻患者栓塞术后痛苦,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关键词】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介入治疗脾功能亢进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4-0221-02 肝硬化门脉高压继发脾大、脾亢是一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脾大、脾亢、一 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功能相应增生。脾亢导致白细胞减少,使病人容 易合并感染;血小板降低,易诱发出血。在临床上,以往治疗脾亢主要采取手术 切除的方法,致使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易诱发感染和出血。随着介入治疗学 的发展,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已被公认为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首选方法。为了减轻患者栓塞术后痛苦,有必要寻求一种更为合理的护理干预方 法。 1、术后常规护理 1.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术后4—6小时内每小时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各一次,同时观察病人的体温、神志、精神状态及其它病情变化。 1.2体位:为防止穿刺部位出血,患者需卧床24小时,穿刺侧肢体平伸制动 12小时,12小时后可在床上轻微活动,24小时后可下床活动,但应避免正品下 蹲以及增加腹压的因素。肢体制动期间,为减轻病人不适,可指导病人在床上翻身,告知翻身的注意事项。侧卧时应健侧位,防止触及脾脏,同时做好制动期间 肢体的生活护理。 1.3穿刺部位的观察和护理:穿刺部位用绷带包扎伤口,并置1公斤盐袋压迫6小时,注意盐袋不能移位。应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血肿形成,保持敷 料干燥,预防感染,如发现穿刺部位出血,立即用双手压迫穿刺部位,并通知医生。 1.4穿刺侧下肢的观察与护理:密切观察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减弱,30- 60秒/次,双足同时触摸,以便对照;皮肤色泽是否苍白,温度是否下降,穿刺 侧下肢有无疼痛及感觉障碍等。若发现皮肤颜色苍白、皮温下降、感觉异常、肌 力减退等现象应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使用血管扩张剂及营养神经的药物,并配 合物理治疗。指导协助患者保持术侧下肢伸直状态下做床上活动,按摩制动侧肢体,促进血液循环,增进患者的舒适感。 2、栓塞综合征的观察和护理: 栓塞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疼痛、发热、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应及时向病 人及家属解释清楚,以避免紧张现象。 2.1疼痛与栓塞后脾梗死和包膜紧张有关。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分散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如听音乐、和同病室病友聊天,也可给予治疗性触摸。 即让患者卧床休息,拉好窗帘,以减少不必要的干扰。操作者站在患者右侧,先 以双手拇指指腹以梳理手法轻柔地从左肋部沿肋间隙方向按摩3—5min,使患者 腹部肌肉放松,再用双手大鱼际以轻度力量按摩左侧5—10min,以善背部酸痛, 多次触摸约10—15min。操作者要有爱心、耐心,并根据患者的年龄、栓塞程度 调节触摸力度,同时观察患者反应与患者沟通,讨论触摸效果、感受,以获得最

脾动脉栓塞

脾动脉栓塞术 脾脏在人体内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既是一个免疫器官,也起着促进髓外造血 灭活衰老的细胞的功能,还能调节门脉压.过去采用外科切脾,将导致激素缺乏淋 巴细胞核巨噬细胞吞噬清除作用下降IgM减少使静脉来的抗原不能形成抗体.故易产生脾切除后的严重感染.脾部分栓塞术是采用seldinger's法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准确的置入脾动脉的主干,并用明胶海绵块,每块缓慢的漂浮进入脾 脏的供血动脉内部,阻断部分脾脏的血供使脾部分区域梗死核机化,产生脾切除效应. 脾栓塞术适应证: (1)门静脉高压所致的脾功能亢进; (2)门静脉高压所致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脾脏肿瘤。 脾栓塞术禁忌证: 脓毒血症为绝对禁忌, 巨大脾、 严重黄疸、 大量腹水为相对禁忌。 脾栓塞术治疗目的: (1)解决脾动脉亢进; (2)缓解脾大; (3)降低门静脉压力; (4)预防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5)治疗食管胃底曲张破裂出血。 脾栓塞术前护理 术前完善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血常规等检查纠正低蛋白血症,术前24小时服用庆大霉素8万单位,3次/天,术后连续服用3天,术前4小时禁食、水、备皮,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 脾栓塞术后反应观察与护理 脾栓塞后出现发热、疼痛及恶心、呕吐等为栓塞术后综合症,常持续5-7天。(1)发热与脾组织缺血、坏死所产生的吸收热有关。鼓励病人多饮水,温水擦浴,高热持续不退的可肌注复方氨基比林或冰敷,体温下降出汗较多及时更换衣服,保持皮肤干燥,根据情况补液。 (2)疼痛与栓塞后梗死与肿胀、包膜紧张度增加有关。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主要位于左上腹或左下胸部,疼痛程度与梗塞面积呈正比,多于术后12-24小时出现,7-14天逐渐减轻,一般使用止痛药可控制,如布桂嗪、曲马多、杜冷

部分脾动脉栓塞的护理查房

部分脾动脉栓塞的护理查房 日期:2007-12-24阅读:132次 护士长:我院自1992年4月开展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技术,至今已开展近14年。在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的治疗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临床护理工作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的护理。下面请责任护士简要介绍病历。 责任护士:患者,男,51岁,主因间断腹胀3个半月,呕血2天,在当地医院救治后,效果不佳,遂转入我院治疗。入院时由平车推入病房,患者外观神志清楚,精神欠佳,测量:T36.5℃;P60次/分;R18次/分;BP80/50mmHg。血细胞:RBC2.58×1012/L;WBC2.12×109/L;PLT38×109/L。乙肝五项:HBsAg(+);抗-HBe(+);抗-HBC(+)。B超提示:肝硬化、脾大、门静脉增宽。 入院诊断:1、肝炎、肝硬化。2、上消化道出血。 处理措施:1、消化道隔离,肝硬化护理常规,Ⅰ级护理,禁食。2、静脉给予止血药。3、正渗盐水口服。4、静脉补充液体。 患者经积极治疗后2日后出血停止,入院22天施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术后3日化验血细胞: RBC3.84×1012/L;WBC10.59×109/L;PLT179×109/L。现在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可以,测量T38℃;P78次/分;R18次/分;BP110/70mmHg。 护士长:请其他护士介绍脾脏的生理功能、脾功能亢进的发病机制及脾栓术原理。 护士甲:脾脏是人体免疫器官,它占全身淋巴组织的1/4,是人体最大储血库之一,有吞噬细胞吞噬坏死细胞。脾功能亢进可继发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尤以门静脉性肝硬化最明显。当脾有病理性肿大时,过多血细胞可在脾窦内潴留,可被巨噬细胞吞噬破坏,加以脾内血流滞缓,酸度增高,葡萄糖降低,红细胞更易损伤而被破坏,引发血细胞减少。 采用部分脾栓塞的方法治疗脾功能亢进症状,能保留部分脾组织及正常功能,创伤小,病人痛苦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且轻,疗效好且费用低。部分脾栓塞能改善脾亢症状,还能降低门静脉压力,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护士长:下面请其他护士阐述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前护理。 护士乙: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患者对即将施行的手术缺乏了解,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应及时做好患者的术前宣教,向患者说明检查治疗目的。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的解答,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保证睡眠,必要时请示医生给予镇静治疗。

最新选择性腹腔动脉及其分支血管造影

英文参考 selective celiac arteriography [返回]操作名称 选择性腹腔动脉及其分支血管造影 [返回]适应证 选择性腹腔动脉及其分支血管造影适用于: ①胃、十二指肠、肝、脾、胰的肿瘤。 ②上述脏器的肿瘤、炎症或外伤等引起的大出血。 ③疑为上述脏器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动静脉瘘、动静脉畸形,血管闭塞。 ④各种介入治疗前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部位、范围及血管解剖情况。 [返回]禁忌证 碘过敏、肝肾功能明显受损,心力衰竭,败血症,出血性疾病。腹主动脉瘤为相对禁忌证,因导管不宜通过患处,须慎防破裂。 [返回]准备 1.向患者解释造影过程,练习在检查中所需要的各种动作,如吸气、屏气,并嘱在注射造影剂期间如感不适,须保持镇静与合作。 2.术前测定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原时间。 3.造影前15~30min肌注安定10mg。 4.造影前须摄腹部平片,以便获得适当的摄片条件、位置,便于和造影后X线片对比。 5.成年人或较大儿童可用局麻,不能充分合作者须用全麻。 6.周密检查并试验X线机、快速换片机、高压注射器。确定注射压力、摄片程序。 7.用品准备 (1)穿刺针、导丝、扩张器、导管鞘、三通开关,造影导管。导管类型很多,常用的如RH肝型导管、Cobra导管、RH脾型导管(脾动脉造影用)等。 (2)造影剂:76%泛影葡胺、非离子型造影剂。 [返回]方法 1.一般以股动脉为穿刺点,股动脉途径困难者可选左腋动脉穿刺。 2.在电视监视下,将RH肝型导管插至主动脉结内,通过手法顺时针旋转导管,使导管前部成形(恢复其原来形状成钩形),cobra导管无需成形,然后将导管前端拉至第12胸椎下缘与第1腰椎上缘之间水平(大部分腹腔动脉在此水平开口于腹主动脉前

脾动脉部分栓塞术在肝癌并脾功能亢进中的应用

脾动脉部分栓塞术在肝癌并脾功能亢进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3-02-27T09:51:11.5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6期供稿作者:刘洪军周召海张元春[导读] 目的研究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在肝癌伴脾功能亢进中的疗效及应用价值。 刘洪军周召海张元春(平度市人民医院介入科山东平度 266700) 【摘要】目的研究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在肝癌伴脾功能亢进中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在DSA对68例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采取肝动脉化疗栓塞和部分性脾脏栓塞术,栓塞前及栓塞后1、7、30天测定血细胞数量。结果 68例患者均成功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及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脾栓塞面积控制在40%~50%,栓塞后有50例出现发热,持续约3~30d,经对症处理后好转,18例出现腹痛,其中8例需要强效止痛药,未出现脾脓肿及胸腔积液等严重并发症。术后WBC和PLT显著升高(P<0.05),并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RBC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部分性脾脏栓塞治疗肝癌伴脾功能亢进是一种有效、安全、微创的方法,它可以有效改善血象,提高机体免疫力,为进一步化疗打下基础。 【关键词】介入肝癌脾功能亢进脾脏栓塞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6-0189-02 在我国,肝癌每年的新发病例占全世界肝癌病例数的43.7%,其中50%—90%的肝癌患者合并肝硬化或脾功能亢进,由于多数肝癌患者临床就医时已是晚期,所以大多数选择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而脾亢患者抗氧化维生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促进肝硬化发展并具有负性抗肿瘤作用[1]。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间对68例无法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伴脾亢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加部分脾动脉栓塞的双介入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自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8例,所有病例根据B超、CT、MRI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作出定性诊断,符合肝癌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诊断。其中男49例,女19例,年龄39~75岁,平均65岁。术前及术后1、7、30天查外周血象。术前肝功能Child分级A级52例,B级12例,C级4例。 1.2 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用5-F RH肝管插至腹腔动脉,行DSA造影,将导管超选至肿瘤供血动脉,根据肿瘤大小、数目、供血及肝功能情况,经导管缓慢灌注化疗与超液态碘化油的混悬液约5-20ml栓塞肿瘤血管,尽量使碘化油混悬液在病灶内充分填充。所用化疗药物包括:顺铂 40~60mg、表阿霉素20~40mg、丝裂霉素5-0mg。TACE后,改超选至脾动脉近脾门处,先行DSA造影,后注入庆大霉素16万U,再用微导管超选至脾脏下极血管,将高压消毒的明胶海绵片用手术刀片刮成1~3mm 颗粒,与适量对比剂混合,分次团注行部分脾脏栓塞,栓塞后再次行DSA造影,使栓塞面积控制在40%~50%。术后常规抗感染、止痛、补液等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观察术后患者一般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第1、7、30天左右复查周围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以此评价PSE术治疗脾亢的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1 2.0统计分析软件包,两组间均数采用t检验,结果用(x-±s)表示,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8例患者均成功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及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栓塞后有50例出现发热,体温均<38.5℃,大部分持续3~7天、未出现高热病例;18例出现腹痛,其中8例疼痛效较剧烈,需杜冷丁止痛。所有病例栓塞范围控制在40%~50%。 术前、术后血常规检查:白细胞(WBC)在PSE后1—3d显著升高并部分超过正常值(P<0.05),7d后降至正常,血小板计数(PLT)1~3d 后缓慢升高,7d左右后达到正常并趋于平稳(P<0.05),红细胞数量(RBC)和血红蛋白(Hb)量无明显改变(P>0.05),见表1。 表1 PSE前后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变化(x-±s) WBC( ×109/L) RBC ( ×1012/L) PLT( ×109/L) PSE前 2.67±0.68 3.40±0.65 48.91±7.52 PSE后1d 8.46±1.58 3.45±0.67 65.80±9.15 PSE后7d 6.08±1.36* 3.48±0.79 108.39±1167* PSE后30d 5.60±1.67* 3.49±0.85 120.71±15.06* * 同术前相比 P<0.05 3 讨论 脾脏是免疫活性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增殖、发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外周淋巴器官之一[2],在机体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部分性脾脏栓塞后,使部分脾实质缺血性坏死,最终被纤维化组织替代,从而达到外科脾切除的作用,且保留了部分脾脏及其正常的免疫功能[3]。 目前,常见的部分脾动脉栓塞方法有脾动脉主干漂流法、脾下极动脉栓塞两种。栓塞材料多采用1mm×1mm×1mm明胶海绵颗粒,主干漂流法因无法直接观测栓塞程度,操作不当可导致过度栓塞。有学者[4]对脾栓塞程度的控制专门作了方法学的研究,提出了栓塞前根据脾内动脉(1mm直径)分支数及预期栓塞程度来确定明胶海绵用量来控制栓塞程度的办法,此法较为简便易行。脾下极动脉栓塞体积一般为30%~40%,疗效亦明显。PSE后常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发热、腹痛、腹腔积液等等,大部分学者认为,PSE的程度与患者疗效和并发症均呈正相关,如栓塞面积<30%,临床疗效不显著、且复发率高,如栓塞面积>70%,临床疗效显著,但严重并发症高,我们认为控制栓塞面积在30%—60%较为合适,控制的方法主要通过控制栓塞剂大小和颗粒,通过超选脾动脉偏下极分支行栓塞,术中监控血流速度变化,反复多次造影等,因而我们的研究对象并发症主要是轻微的发热、腹痛,未出现胸水、腹腔积液及严重感染症状。参考文献 [1]姜洪池,赵宪琪.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切脾对肝硬化有益还是有害.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6,12:581—583. [2]梁扩寰.肝脏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06-308. [3]朱旭,杨仁杰,王天武,等.部分脾栓塞在肝癌伴脾亢治疗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2,17(3):214—216. [4]梅雀林,李彦豪,鲁恩洁,等.脾栓塞程度控制的方法学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2:1077—1078.

腹主动脉

动脉瘤的定义:是指动脉管壁永久性局限性扩张超过正常血管直径的50%。因此, 如果精确定义腹主动脉瘤, 需要计算同一个人正常腹主动脉和扩张动脉的比例, 还需要根据年龄、性别、种族和体表面积等影响因素进行校正。 通常情况下, 腹主动脉直径>3cm可以诊断腹主动脉瘤。 以横膈膜为界,主动脉被分为胸主动脉与腹主动脉。主动脉壁组织可分为3层,分别是由内皮细胞覆盖的血管内膜组织,富含血管平滑肌、层状弹性纤维及胶原纤维的血管中膜以及由胶原、血管滋养血管、淋巴管组成的血管外膜。 作为血管,主动脉具有循环通路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位于主动脉弓与升主动脉处的压力感受器,主动脉可以起到调节体循环血管阻力与心率的作用。主动脉压力升高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与心率的降低,而降低会升高体循环血管阻力与心率。 主动脉在心脏舒张期扮演着「二级血泵」的功能,即Windkessel效应。这项功能对于诸如冠脉灌注等在内的多项心血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成年人的主动脉直径不超过40 mm,且随着下行逐渐变小。包括年龄、性别、体型及血压在内的多种因素都可以影响主动脉直径。一般来说,男性每10年主动脉直径扩张0.9 mm,女性为0.7 mm。这种生理性扩张造成脉压升高,机制或与胶原/弹性纤维比例有关。 最新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于主动脉根部重构的影响十分有限,其影响上限为男性40 mm,女性34 mm。 病因:动脉瘤的发生机制很复杂, 各种病因最终都表现为主动脉中层的退行性变, 继而扩张形成动脉瘤。 遗传易感性、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种蛋白酶破坏中膜弹组织中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 分类: (1)分类: 病理性分类①真性动脉瘤:瘤壁各层结构完整,病因多为动脉硬化性。 ②假性动脉瘤:为动脉破裂后形成,无完整动脉壁结构,瘤壁由部分动脉内膜和纤维组织构成,瘤腔内血流通过动脉破口与动脉真实管腔相交通,临床多见于创伤性动脉瘤。

部分性脾栓塞介入术护理

部分性脾栓塞介入术护理常规 一、按外科疾病手术护理常规 二、术前护理 1、治疗前向患者说明介入治疗的方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消除紧张、害怕情绪,以便取得患者的配合 2. 完善术前各项实验室检查,(B超、外周血象、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放射性核素扫描、CT、MRI。 3、训练患者在床上大、小便及胸式呼吸。 4、嘱咐术前8小时禁食,术前4小时禁水。 3.做好双侧腹股沟、会阴部备皮及碘过敏皮试。 4. 建立静脉通路,确保护理安全。 三、术后护理 1、术后患者腹股沟穿刺部位用沙袋加压包扎6~8小时,术侧肢体伸直制动24小时,观察 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出血及术肢体远端血液循环情况,保持穿刺点干燥整洁。 2、检查压迫肢体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如皮肤颜色苍白、小腿疼痛、感觉迟钝,则提示股动脉栓塞或穿刺部位有发生血肿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和处理。 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4.疼痛的观察:部分脾栓塞后,栓塞组织缺血坏死,组织渗出增多而引起脾脏肿胀增大,一般3~7天。重点观察疼痛的性质,有无腹痛刺激征,有无血压下降及出冷汗等休克症状,以便及早发现脾动脉破裂的征象。 5.饮食护理。术后根据病情禁食1~3天,进食后按流质到软质饮食逐渐进食,少量多餐,宜清淡,细致,易消化,无刺激,高热量、高蛋白饮食。 6.体位护理,术后7天内尽量避免左侧卧位,以防压迫脾脏。 7.加强基础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术后患者需卧床2~5天,加强翻身防褥疮,保持床单干燥整洁,协助患者翻身时避免触痛脾区。 8、做好栓塞综合征的护理如疼痛、发热、恶心呕吐、呃逆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健康教育 1、嘱咐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2、指导患者如有疼痛及时告知,及时处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饮食调理:饮食清淡,适量优质蛋白质高热量,富含维生素,以温、软食为主,少量多餐,忌食油炸,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防损伤胃底静脉曲张血管引起大出血,戒烟酒。

冠状动脉造影指南

冠状动脉造影指南(上) 作者:盖鲁粤来源:解放军总医院 2004-12-6 14:18:08 点击: 4891 次2004—12-614:1 8:08 冠脉造影就是目前能在活体显示其解剖结构得唯一得方法、1958年Sones首先开展经肱动脉切开行冠脉造影[1]。经皮穿刺动脉得方法就是1953年Seldinger所介绍[2],1962年Rick ets与Abrams第一次应用[3],1967年Amplatz与Judkins加以改进[4,5]。目前,冠脉得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都基于其造影,冠脉造影还被广泛应用于对冠心病患者预后得评价与估计,基于冠脉造影得冠脉血流储备测定还可以提供功能指标。 第1节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随着技术与经验而扩大。对于冠脉得适应证,Sones有句名言,只要操作医生称职合格,设备完善,对患者得危险性在可以接受得范围,凡就是需要显示冠脉才能解决得临床问题都有冠脉造影得指征。但应用最多得适应证就是对已高度怀疑为冠心病得患者作进一步得检查,如药物治疗效果不好,估计要做再血管化治疗得心绞痛患者;患者得心绞痛也许不重,但其她检查提示多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不稳定型心绞痛,如新发生得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等、另外一组患者冠心病得诊断不明确,需要做冠脉造影予以澄清,如不典型得胸痛,无创检查得结果模棱两可;难以解释得心衰或室性心律失常;拟进行其她较大手术而又怀疑冠心病得患者,包括心电图异常(Q波,STT改变),不典型心绞痛,年龄〉65岁得患者;拟进行心脏手术得患者,如年龄>50岁应常规行冠脉造影、她们得适应证可能会有一些争论。?1987年美国心脏病学院与美国心脏病学会冠脉造影委员会制定了冠脉造影适应证[5],见表61、表61冠状动脉造影适应证 A、无症状得患者1非侵入性检查发现高危冠心病得根据,如左主干病变、多支血管病变、左室功能受损2患者得职业对其她人得安全有影响,如飞行员、汽车司机、消防队员、警察、运动员等3可疑冠心病患者复苏成功后?B、有症状得患者1药物、PTCA、溶栓或搭桥手术治疗效果不好得患者2不稳定型心绞痛3变异型心绞痛4心绞痛合并下列情况者:a.非侵入性检查发现高危冠心病得根据b、同时有心肌梗死、高血压得历史与心电图ST T改变c、不能耐受药物治疗d、基于职业与生活习惯得考虑e、反复不明原因得肺水肿5有心绞痛或非侵入性检查发现心肌缺血证据得患者在施行血管手术前6心肺复苏成功,但没有急性心肌梗死得患者?C.不典型胸痛1心电图与核素负荷试验提示高危冠脉病变2怀疑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操作规范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操作规范 (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指标”,为冠心病病人的确诊提供了最好的手段。它利用穿刺针经皮穿刺动脉血管(股动脉或桡动脉)后置入细小造影导管于心脏冠状动脉开口,造影显示全部冠状动脉内情况。具有准确、直观、微创、痛苦少的特点,目前是冠状动脉疾病最准确的确诊方法。通过它可了解冠脉内情况,有无冠脉病变、部位、严重程度,同时为下一步药物治疗方案的确定、能否可以行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及冠脉内支架术重新疏通病变冠状动脉血管、还是需要外科搭桥手术等决策做准备,并对病人的预后做评估。 一、适应证 1、典型心绞痛发作,无创检查提示心肌缺血。 2、原因不明的胸痛,需除外冠心病。 3、原因不明的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 4、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术前或外科手术前明确病变特征;术后症状复发。 5、原发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者。 6、特殊职业人员疑似冠心病者(飞行员、高空作业人员等)。 7、冠状动脉先天性畸形。 二、禁忌证 AHA/ACC对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的禁忌证未作特殊规定。一般认为,下列情况属于相对禁忌。 1、不能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2、严重心律失常。 3、发热及急性感染。 4、严重肝肾功能损害。 5、严重肺部疾病。 6、周身动脉硬化。 7、凝血功能障碍。 8、碘制剂过敏。 9、低钾血症。 10、预后不良的心理或躯体疾病。 11、桡动脉穿刺禁忌证:无桡动脉搏动;Allen试验阴性,提示

选择性腹腔动脉及其分支血管造影

1.一般以股动脉为穿刺点,股动脉途径困难者可选左腋动脉穿刺。 2.在电视监视下,将RH肝型导管插至主动脉结内,通过手法顺时针旋转导管,使导管前部成形(恢复其原来形状成钩形),cobra导管无需成形,然后将导管前端拉至第12胸椎下缘与第1腰椎上缘之间水平(大部分腹腔动脉在此水平开口于腹主动脉前

壁),并使导管尖端与主动脉前壁相垂直,上下来回移动导管,寻找腹腔动脉开口。若发现导管“钩入”腹腔动脉开口。即通过注射器试注少量造影剂证实之,然后即可与高压注射器相接进行造影。 3.腹腔动脉各分支造影导管插入腹腔动脉后,操纵导管作顺时针旋转,使其尖端向右指向肝动脉,采用手法轻推导管入肝总动脉,试注造影剂证实后即可进行造影。如手法推进导管困难,则可引入导丝并插入肝动脉,然后沿导丝慢慢插入导管,根据导管放置的不同部位,即可按需要分别作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左右肝动脉甚至胃十二指肠动脉造影。如欲作脾动脉造影,则逆时针旋动导管使其尖端指向脾动脉(最好采用R H脾型导管),借助导丝的引导插入导管进行脾动脉造影。同样胃左动脉插管亦常需借助导丝引导将导管插入胃左动脉进行造影。 4.造影技术造影剂用量腹腔动脉40~60ml,6~8ml/s;肝总动脉30~40ml,6~8ml/s,脾动脉为25~30ml,6~8ml/s;胃十二指肠动脉15~20ml,4~6ml/s;胃左动脉15~20ml,4~6ml/s。摄片可根据不同需要而定,如腹腔动脉或肝总动脉造影一般于注射开始后,2张/s×3,随后1张/s×3,最后1张/3s×4,连续18s,可分别显示动脉期、微血管实质期及门脉期的影像。 [返回]注意事项 1.术者必须熟悉常用导管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以提高插管成功率。 2.术者必须熟悉肝动脉正常解剖与变异,在肝脏病变作腹腔动脉造影后必须观察湿片,以了解有无迷走肝动脉,若怀疑肝右或肝左动脉起源变异,则需进一步作肠系膜上动脉或胃左动脉造影以证实。 3.操作过程中,需间歇注入少量肝素溶液,以防血栓形成堵塞导管。 4.造影完毕后,按本节穿刺技术常规处理,酌情应用抗生素。

冠状动脉造影指南

冠状动脉造影指南 盖鲁粤 解放军总医院 冠脉造影是目前能在活体显示其解剖结构的唯一的方法。1958年Sones首先开展经肱动脉切开行冠脉造影。经皮穿刺动脉的方法是1953年Seldinger所介绍,1962年Rickets和Abrams第一次应用,1967年Amplatz和Judkings加以改进。目前,冠脉的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都基于其造影,冠脉造影还被广泛应用于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评价和估计,基于冠脉造影的冠脉血流储备测定还可以提供功能指标。 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随着技术和经验而扩大。对于冠脉的适应证,Sones有句名言,只要操作医生称职合格,设备完善,对患者的危险性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凡是需要显示冠脉才能解决的临床问题都有冠脉造影的指征。但应用最多的适应证是对已高度怀疑为冠心病的患者作进一步的检查,如药物治疗效果不好,估计要做再血管化治疗的心绞痛患者;患者的心绞痛也许不重,但其他检查提示多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不稳定型心绞痛,如新发生的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等。另外一组患者冠心病的诊断不明确,需要做冠脉造影予以澄清,如不典型的胸痛,无创检查的结果模棱两可;难以解释的心衰或室性心律失常;拟进行其他较大手术而又怀疑冠心病的患者,包括心电图异常(Q波,ST-T改变),不典型心绞痛,年龄>65岁的患者;拟进行心脏手术的患者,如年龄>50岁应常规行冠脉造影。他们的适应证可能会有一些争论。 1987 非侵入性检查发现高危冠心病的根据,如左主干病变、多支血管病变、左 室功能受损2患者的职业对其他人的安全有影响,如飞行员、汽车司机、消防队员、警察、运动员等3可疑冠心病患者复苏成功后 药物、PTCA、溶栓或搭桥手术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2不稳定型心绞痛3 变异型心绞痛3心绞痛合并下列情况者:a非侵入性检查发现高危冠心病的根据b同时有心肌梗死、高血压的历史和心电图ST-T改变c不能耐受药物治疗d基于职业和生活习惯的考虑e反复不明原因的肺水肿5有心绞痛或非侵入性检查发现心肌缺血证据的患者在施行血管手术前6心肺复苏成功,但没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心电图和核素负荷试验提示高危冠脉病变2怀疑冠脉痉挛3伴有左心功能不 全的症状或征象 休息或轻微活动后出现心绞痛2左心功能不全,特别是伴有反复心 肌缺血或明显的室性心律失常3非侵入性检查发现心肌缺血证据4非Q波心肌梗死 欲施行瓣膜手术,胸部不适,心电图提示冠心病2>35岁的男性患者,绝经后的女 性患者欲施行瓣膜手术 有冠心病症状或征象的患者2怀疑冠脉畸形3>40岁的男性患者,绝经后的 女性患者欲施行根治手术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联合胃左动脉栓塞术治疗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联合胃左动脉栓塞术治疗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 合征 目的:探讨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联合胃左动脉栓塞诊疗技术在食管贲门黏膜撕裂征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2年本院收治的12例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的诊断价值及栓塞术的止血效果。结果:12例患者共行13次栓塞,技术上均一次性成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无再发性出血。结论: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术联合胃左动脉栓塞诊疗技术可有效治疗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及再发性出血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s,Mws)是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少见原因之一,常以呕血为主要表现,出血量从50~2000 ml不等,少量出血者行内科保守治疗可迅速止血,但大量呕血者,病情危重,镜下治疗止血效果不佳,外科手术探查危险性大,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联合胃左动脉栓塞对于Mws所致大出血治疗效果显著,已成为安全有效治疗方式。笔者回顾了2009-2012年收治Mws 患者,其中12例大出血者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联合胃左动脉栓塞治疗止血成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2例患者均行急诊胃镜或在病情稳定后行胃镜检查确诊为Mws,发生出血时间24~48 h不等,24 h内出血量l000~2000 ml,所有患者均伴有早期失血性休克的征象,平均输血1500 ml,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20~58岁,平均4 2.3岁。常规应用抑酸、止血等保守治疗无效,其中4例镜下止血失败,2例首次镜下止血成功,但住院期间再次大出血,5例家属及患者拒绝胃镜诊治措施,1例因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及无法行胃镜及外科手术治疗。 1.2方法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书面形式的知情同意签字,补充血容量前提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引入5F导管,选用60%复方泛影葡胺或优维显作为造影剂,行腹腔干及胃十二指肠动脉、胃左动脉造影,发现胃左动脉或其分支造影剂外溢后,更换3F SP微导管,超选择进入进管难度较大的血管,采用直径较小的明胶海绵颗粒将口径小的出血动脉主干远心端栓塞,再用直径大的不锈钢圈将动脉主干的近心端栓塞,栓塞后再次造影确诊有无活动性出血。当见到出血血流缓慢或完全停止后结束手术,加压包扎穿刺部位,回病房继续吸氧、抑酸、止血等综合治疗,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并观察是否有呕血、黑便等活动性再出血情况。 2结果 12例患者共行13次栓塞(胃左动脉或其食管支及分支),技术上均一次性成功,12例一次性成功止血率92.3%(12/13),1例行第二次栓塞止血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均无再发出血。有1例在随访期间因非介入原因死亡。 3讨论 3.1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的诊断价值Mws易导致上消化大出血,死亡率极高,对医生而言,准确选择合理的诊治措施尤为重要。对此,急诊胃镜检查概念早已提出,郭宝良等[1]曾报道行急诊胃镜对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起到了及时

血管造影摄影体位归纳总结

血管造影摄影体位归纳 总结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颈内动脉造影常规体位是标准的正侧位。透视矫正体位时--正位为两岩骨对称位于眼眶内下2/3, 侧位为水平侧位两外耳孔重合,必要时倾斜X线球管。对于动脉瘤等某些病变,可加照斜位。 15°~30°的斜位,以显示动脉瘤的根部。 左前斜60°~65°位可使主动脉弓、颈动脉及椎动脉清晰显示且彼此分离; 70°左或右后斜位,可使颈内与颈外动脉起始部分离; 30°斜位可较好分辨颈内动脉虹吸部。 椎动脉造影常规位是标准的侧位,汤氏位及华氏位。 透视下矫正体位,汤氏位时增强器向头端倾斜30°~50°,两岩骨位于两眼眶的上缘,可见枕骨大孔;侧位为水平侧位两外耳孔重合。8°后前斜位可使上矢状窦与中线静脉系统分离;25°左或右前斜位可显示乙状窦与颈静脉球。DSA的成像方式:常规脉冲方式,2~3帧/s,曝光至静脉窦显示为止。不配合易动者可选用超脉冲方式,25帧/s。 颈总动脉摄标准正位和侧位后,取左、右前斜位15°~30°。 颈外动脉造影取正位和侧位,根据颈外动脉分支的解剖走向加摄不同角度的左或右前斜位或头足、足头位,以完全显示病变而无重叠现象。采用DSA脉冲方式成像,每秒2~3帧,曝光至静脉期显示。 肺动脉造影常规采集正侧位影像,肺栓塞者加斜位。 支气管动脉造影常规采集正位影像,必要时加摄侧位或斜位。

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胸廓内动脉常规正位即可,必要时加照15°~30°的斜位。造影选用DSA的脉冲方式成像,采像帧率2帧/s 上腔静脉成像常规取正位,为了多方位观察上腔静脉阻塞的情况及侧支循环的情况,可采集或侧位或斜位图像,便于确切诊断及介入治疗。 左心室造影:通常取右前斜位30°或加向头斜20°~30°位,及左前斜位60°或加向头倾斜30°位摄影,后者对室间隔和侧后壁显示较好。主要是观察左心室功能,心室壁病变及二尖瓣功能等。 左冠状动脉造影:一般是多角度方位双向球管摄影: A:侧位增强器左前斜40°~60°,正位增强器右前斜30°~50°; B:侧位增强器左前斜20°~25°,足倾位20~35°,正位增强器右前斜65°~70°,头倾位20°~25°; C:侧位增强器左前斜20°~25°,头倾位15°~20°;正位增强器右前斜45°~55°,足倾位15°~20°。 上述三组正、侧位球管的多方位曝光采集成像,基本上解决了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的满意显示,使冠脉的病变充分暴露出来。 右冠状动脉造影,一般取两个相互垂直的位置即可,常用侧位增强器左前斜45°~55°,正位增强器右前斜35°~45°。 冠状动脉造影:两个相互垂直角度摄影及头倾位和足倾位复合角度采集成像。冠状动脉造影一般取左前斜位和右前斜位。旋转的角度要在透视下选择决定,决定倾斜的角度多少,与心脏位置类型(横位心、垂直位心等),心脏大小,左右心室增大情况和比值,横膈位,冠状动脉开口

介入检查造影剂用量表

造影血管名称 造影剂用量 (ml) 速率 (IA)ml/s 速率 (IV)ml/s 备注 冠状动脉5~82~3 心室30~5020~25 颈总动脉10~126 颈内、外动脉6~83 椎动脉62~3 肺动脉30~4010~15 腹主动脉5015~20 腹腔动脉25~306~8 下腔静脉20~308~10肝动脉256~8 肠系膜上动脉20~308~10 肠系膜下动脉15~203~5 肾动脉8~124~6 上肢动脉10~204~6 上肢静脉20~302~4下肢动脉15~256~8 下肢静脉30~50 1.5~3

介入检查造影剂用量表 部位造影剂 浓度 总量 ml 速率 ml/s 压力 (磅) 注射方式 颈内动脉40-60%复方泛影葡胺或非 离子 12±2 4±1 450-600 注射延迟1s 椎动脉40-60%复方泛影葡胺或非 离子 6±1 3±1 300 注射延迟1s 颈总动脉40-60%复方泛影葡胺或非 离子 15±2 5±1 450 注射延迟1s 颈外动脉40-60%复方泛影葡胺或非 离子 12±2 4±1 300 注射延迟1s 上颌.舌.甲状腺.面A 40-60%复方泛影葡胺或非 离子 6±1 3±1 150 注射延迟1s 肺动脉主干造影60%复方泛影葡胺或非离 子 30±5 12-16 400-600 注射延迟1s 一侧肺动脉造影60%复方泛影葡胺或非离 子 15-20 8-10 400 注射延迟1s 支气管动脉40-60%复方泛影葡胺或非 离子 5±1 1±0.5 150 注射延迟1s 锁骨下动脉40-60%复方泛影葡胺或非 离子 12±2 4±1 150 注射延迟1s 腋动脉40-60%复方泛影葡胺或非 离子 10±2 3±1 150 注射延迟1s 胸阔内.肋间.腋下分支A 40-60%复方泛影葡胺或非 离子 4±1 1±0.5 150 注射延迟1s 上腔静脉60%复方泛影葡胺或非离 子 20±5 8±2 400 注射延迟1s 左室造影300-370非离子40±5 15±3 700-100 注射延迟1s 主动脉弓60%复方泛影葡胺或非离 子 25±5 15±3 700 腹腔动脉40-60%复方泛影葡胺或非 离子 25±5 5±1 150-300 肝总动脉40-60%复方泛影葡胺或非 离子 12±3 3±1 1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