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徐州丰县的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乡徐州丰县的民俗文化

民俗,本就是一方风情的展现,一方水土的精魂。无论你生在哪里,长在哪里,每个人的身上都脱离不了民俗的影子,人的一生都注定离不开家乡文化的熏陶与浸染。我一直认为,家乡的民歌和那些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们抑扬顿挫的叫卖声,是一方水土、一方乡里最重要、也是最显而易见的标志。小时候,听换破烂的小贩拉着平板车吆喝,“破烂换碗啦,酒瓶报纸拿来卖啦”,那一字三调,千回百转的叫卖,曾引起我无限的遐想;溜街卖麻油的大爷总是骑着一辆自行车,车把上放了一个木头梆子,一边走一边有节奏的敲,人们一听到规律的“梆梆梆,梆梆梆”,不用看就知道是麻油师傅来了……家乡的声音,家乡的印迹,或许就是文人们所常说的乡土情结,那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文化之根。

我并非生在什么民俗文化丰富且留存完好的地方,但是我的家乡江苏徐州丰县,仍有许多足以供我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供我在异乡回味的风俗与民间艺术。或许这些风俗不仅仅是家乡有,在临近的其他省份的城市和乡村也有相近甚至相同的风俗和艺术,但是,家乡的记忆对我而言,就永远都是属于我的家乡的。

丰县,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汉时为皇室重要的封地,因此也拥有许多汉墓和颇具汉风的文化遗存。另外,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徐州丰县,在民俗与文化方面更是兼容了许多毗邻地区的传统风俗。

首先介绍一下丰县最为著名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户部山古民居。

在历史上,对徐州丰县影响最大的两种灾害,一为战乱,一为水患。公元1194年,也就是南宋绍熙五年,黄河改道,夺泗入淮,从此水患成为对百姓威胁最大的灾害。至清咸丰五年的600多年间、黄河多次泛滥淹城.平地成渠几为常事。甚至大水数年不退。仅以清康熙元年至二十一年间为例。在南到睢宁、宿迁,西到萧县、汤山,东至邳州的范围内竞发生黄河决口事件16次。其中康熙十四年“河决徐州又决宿迁,是年河又决睢宁花山等处”,一年之中数处决口,徐州境内一片泽国,百姓流离,苦不堪言。

明代北京的供给依赖南方输送,运河漕运是惟一的官方运输方式,扼南北水陆交通咽喉的徐州更成人漕运的重要枢纽,永乐十三年,户部在徐州丰县设立专司漕运的分司,漕运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当时的徐州乃至丰县舟车塞道,贸易兴旺。后水浸徐州丰县黄河两度决口,主事张璇将户部分司迁至南山,后来南山遂有“户部山”之名。为避黄河水患,一些官绅富贾不惜重金在户部山周围择地建宅,中等富户也争相效仿从。从明末至民国初年的几百年间,户部山周围高宅大院密布,民居鳞次栉比。这些古建筑依山就势,参差错落,构思巧妙,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是苏北乃至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少有的一处古民居建筑群。民间至今还流传着“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都住户部山”的说法。小时候,行走在户部山的石板路上,看着两旁高大的围墙、青房黑瓦、对开的带着匾额的门、还有十分古老的锁,仿佛置身

于某个古代的时光,通体都是古典的气息。

户部山古民居既有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划一,又有南方民居的曲折秀美。墙体多用青石与青砖,梁架用材硕大,雕梁面栋,琢刻精细。并有“里生外熟”及“鸳鸯楼”等独特的建筑方式。所谓“里生外熟”是指垒砌的墙体分为两层,外层为砖砌的清水墙,内层为土坯,这种建造方式既降低了造价,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使房间内冬暖夏凉。鸳鸯楼的建筑形式仅国内仅有,由于户部山古民居多依山而建,可谓地无三尺平,为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减少工程量,在落差较大的地方,建造了这种独持的鸳鸯楼。这种楼分为二层,上下叠压,底层墙体部分利用了原有山体,楼内天梯,楼上楼下的门朝向相反,反映了徐州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聪明才智,是徐州人在建筑史上的一个创造。

古民居中比较著名的有清道光年间翰林崔涛的府邸崔家大院,清康熙年间徐州状元李蟠府邸,有号称户部山八人家的郑家大院、翟家大院、余家大院、刘家大院、张家大院、李家大楼等,此外还有阎家院、魏家园、孟家园、春香阁等。这些民居历尽沧桑,建国后还保留完整的有古民民院落17处,分院54个,比较完好的民居近600间。

在戏马台与彭城路之间有一条修悠长的街巷,那便是崔家巷,整条街巷的北侧几乎全被崔家大院所占据。崔家世代书香,诗礼人家,清道光年间崔焘以廪生举孝廉方正,后中举人,道光九年,中进士,人翰林院,被钦点为庶吉士。历任河南通许县知县、裕州知州、安徽怀庆知府等职。现存的崔家大院依山而筑、是崔焘奉旨于道光年间在

旧居上扩建的,分上院和下院,居高者为上院。建筑中的砖雕、木雕、石雕也极具艺术价值。历经崔氏20余代400多年的经营。形成东西长约112米。南北宽约44米,占地约4928平方米的建筑群,是徐州丰县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处清代建筑群。

李蟠状元府也是徐州历史上惟一的一个状元府邸,位于户部山南麓、劳动巷以北、崔家巷以南。其府邸占地4000平方米,原有房屋100余间。大门口原有两根旗杆和两个圆形石鼓,大门楼上迎面立着“状元及第”匾额。若干院落次第相连,客厅、厢房、藏书楼、花园等设施一应俱全。历经几百年的变迁,遭受到一定的破坏、但骨架保存完好,格局清晰。

翟家大院建于南侧余家大院和北测郑家大院之间的狭长地带,地块更加不规整,布局更加灵活多变。大门东向,几进院落迂回曲折、有房屋40余间。目前仅存的两处鸳鸯楼中,只有翟家的按原貌进行了修复。翟家的后花园有伴云亭,为户部山东部较高的地方,从这里俯视这片民居,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十分赏心悦目。

说完了建筑,再谈一谈民间艺术吧。丰县的民间艺术不如少数民族那样别致,也不如江南水乡那样著名;在形成之时,这些艺术形式多不入富家巨贾的眼,却是普通百姓在劳作之余的智慧结晶。

在音乐戏曲方面,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柳琴戏。柳琴,原名柳叶琴、柳月琴,简称柳琴。“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土琵琶”就是柳琴的俗称。

“土琵琶”的来历有一段传说:大约在两百多年前,山东临沂一

带有名叫武大团、武二团的弟兄俩到徐州地区讨饭,于寺庙中见有手抱琵琶的金刚神,遂想起何不做一把如此乐器以作讨饭用具。他俩取来柳木掏空、嵌板,做成了两根弦的型似柳叶的乐器,名“柳叶琴”。以此琴弹奏而唱曲儿,人们称为“拉魂腔”,后发展成为一种地方戏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徐州人以主伴奏乐器柳叶琴为名,把“拉魂腔”命名为“柳琴戏”。“拉魂腔”的分支淮海剧、泗州戏等也用柳琴为主伴奏乐器。

柳琴弹奏乐曲,声大势壮,音质粗犷浑厚(重要的是歌词都是用徐州方言唱的),与徐州人豪爽、憨厚、淳朴的性格相融合,因此受到喜爱,普遍流传。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剪纸艺术。

虽然剪纸艺术作为中国著名的传统文化艺术,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剪纸,但各地的剪纸都是各各不同,融入了当地的风俗与文化的意蕴。徐州剪纸也是如此。徐州剪纸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艺人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对黑白关系进行大胆处理和把握。作品中有时会出现大面积的空白,有时在大面积的色块中不着一剪,有时又出其不意的在大面积的色块中,镂出一些灵性的物像,使剪纸工艺简洁明快,画面朴实、大刀阔斧,保持了原生艺术的纯正品格。其中具有代表性和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新沂剪纸大师王桂英。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她的剪纸艺术和作品曾被中央电视台及《新华日报》、《中华读书报》刊登宣传。

丰县素有南国屏障、北国锁钥之称;南来北往,东游西荡的商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