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从政职业道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为政之德与公务员职业道德要求
1.敬业、乐业(敬业是道德层面,乐业为审美层面,乐业是敬业的更高层面。敬业和乐业
并不矛矛盾,只是层次不同。工作态度上严肃认真,工作方法上执简驭繁)
2.尽全力,面临“力不足”时懂得及时学习充电,自我提高。
3.忠诚、廉洁
4.谦虚礼让(谦虚谨慎,竞争中讲求团结协作,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二条规定,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1]公务员的基本职责就是依法履行公职。而公职的合法有效履行,离不开公务员自身素质的有效保障。公务员自身的素质,在各种各样必要的政治、法律、身体条件中,首要的条件就是公务员的道德素质。公务员的道德素质体现在公务员的公务行为中。但是在公务员执行公务的过程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会出现诸如权力寻租、公贿、贪污腐败、失职渎职、行政职能的越位与缺位、公共服务的不公正[2]等等公务不端行为。导致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就公务员自身素质而言,首要的就是其职业道德自律的丧失。而职业自律的丧失有时由于作为职业道德主体的公务员对其职业道德要求不甚了解造成的,因而消除公务不端行为,首要的就是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教育。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为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资源。儒家文化的经典《论语》中的政治思想对于今天的公务员道德教育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论语》中的政治思想宽泛宏大,其中所包含的有关为政者之德的思想即可指导当今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从孔子所论述的有关公权和公职对承担和行使二者的人的要求即《论语》中论及的为政之德①来看,包含了仁德秉信、忠职勤政、尊礼持俭、守拙多艺的内容。这些内容虽历久却弥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其加以解释总结,完全可以拿来为现时所用,作为对公务员指导的准绳。
一、从政之根本:仁德秉信
为政者,首要的也是根本的道德要求就是以仁德为根本。孔子倡“仁”,其思想的核心是爱人(《颜渊》),仁德,简而言之,就是具有爱人的品德,从爱自身到爱他人,从克己复礼到推己及人,都是仁之品德。对于执掌国家政权,履行公共职务的为政者而言,对其要求更是高于常人。否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为政者所具有的仁德,是其行为和威信获得政治合法性的根本条件。“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以仁德之心为国家之政,才能获得民众的认同和支持。否则,“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者将失去命中的支持和信任。(《子路》)从而孔子将“为政以德”的德治作为合法性的基础。[3]为政者以仁德为根本,就要秉持信义。信义就是讲求信用,并应从政。信义是仁德的外化途径和外力监督,讲求信义,仁德之心才能通过具体的公务行动表现出来。民众也才能获得对仁德之心的感知,从而对其加以评价、维护,使仁心、仁举得以实在化,落到实处;仁德是信义的内在根基和力量之源,使信义得以存在、强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以仁德为本,施仁爱之政,秉信而持,树立为政者的威信,进而获取民心,顺利实现政事的进行。
公务员是承担公职、实现公共管理职责的工作人员。社会性是公共管理的共同内涵。[4]因而,公务员的职务履行便具有了社会性的内涵。这种社会性的内涵使得公务职务的有效进行必须获得社会性的认同和支持,即获得相对于公务员而言,不掌握国家公共权力的普通民众的认同和支持,而要获得这种认同和支持,就要具备服务大众的胸怀和守义诚信的品质。这种胸怀的获得和品质的培养,依赖公务员自身仁德品性的具备,依赖其秉信行事习惯的养成。因而,当今社会仁德就具备了尊重普通人、关心普通民众、服务人民的内涵;而秉信则具有了获得人民认同支持,使仁德之心外化为仁义之举的作用。当今公务行为中出现的诸如轻视人民利益、注重表面成绩、掺水政绩等现象,其原因就是仁德秉信之德的淡化甚至缺失。因而,必须加强对公务员职业道德中仁德秉信内容方面的培养,加强言行一致、忠诚守信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务政之准则:忠职勤政
忠于职责,勤于政事,是为政者的本分。对于政事,孔子持“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的态度。在子路问政事时进一步回答“无倦”。(《子路》)这实际上指出了为政者对待政务的态度就是忠职勤政。忠职是为政者对自身职业身份的认同和坚持,是对政治责任的承担,是勤务政事的前提。忠于职守,才有孔子在陈成子弑简公一事上的一告哀公,再告三子(《宪问》)。而勤政是对为政者直接性的职业要求,是忠职的体现和要求。勤于政事,才有对政事的熟悉,才能更好地处理政事,也才是对所担任职务的忠于职守。由此可见,忠职同勤政构成一个整体,二者共同构成对为政者职业身份的要求。
公务员的职责要求其必须做到忠于职守,勤于政务。尤其是当今公务行为环境的瞬息万变,应对事务的复杂多样,突发事件的迅猛而至,利益诱惑的纷至沓来,都对当事的公务人员坚守职责的忠诚、一心为政的专注构成了挑战,导致开公司、干副业、弄兼职、捞外快等分散精力、消耗动力及滥用钱、权、力现象的出现,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公务事务的处理和进行。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强化对公务员职业道德中的忠职勤政要求,培养其敬重和热爱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培育其认真主动、精益求精的勤奋精神,把忠职勤政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用权之规矩:尊礼持俭
孔子尊周礼,这更多的是一种对有序安定的社会秩序的向往和追求。“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宪问》)一如加之内圣外王的思路,上好礼,则民众效仿之,自然易使。有了这种上下一致的对礼治秩序的尊重、遵守和维护,便能够实现统治秩序的稳固。尊礼不仅仅是稳固统治秩序的需要。孔子所言之礼,固然是指一种社会秩序,更是指一种政治秩序和统治格局,在这种秩序和格局中,每个从政者都守有其位,因而,强调尊礼也是为政者明确责任、确定权属的需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泰伯》)权与位是相关一致的,只有在其位,承担了相应的责任,才可行使相应的权力。否则很可能造成权力的交叉,导致统治过程中冲突的发生。权力行使过程中这一尊礼的要求,也内含简约用权的要求,即权力的使用必须到位,保证按照程序行使的权力运用最少就可实现其目的,避免因程序缺陷而造成权力使用过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