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在政府行为与市场逻辑之间

产业扶贫:在政府行为与市场逻辑之间
产业扶贫:在政府行为与市场逻辑之间

产业扶贫:在政府行为与市场逻辑之间

摘要:相较于社会保障兜底、异地搬迁、转移就业,产业扶贫受到地方政府的追捧。但是,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始终处于政府行为与市场逻辑的巨大张力之中。在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过程中,市场风险始终是难以化解的不确定因素。面对市场风险的约束,地方政府基于产业扶贫资金安全与管理的考虑,倾向于把产业扶贫资金交由龙头企业来经营,从而实现扶贫资金的资本化运作。这种产业扶贫的资本化运作模式在短期内可以实现贫困户按期脱贫,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在产业扶贫中,必须正确认识贫困现象,把握产业扶贫的方向和发力点;创新产业扶贫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扶贫服务的方式,有效地引入市场力量参与产业扶贫服务,并致力于构建市场主体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发挥基层组织在农村治理和产业扶贫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引言

在当下,精准扶贫成为中国政府反贫困战略的重大举措。在精准扶贫实践中,贫困户致贫原因不同,因而要求不同的帮扶措施。产业扶贫、异地搬迁扶贫、社会保障兜底被视为针对不同致贫因素的三种精准帮扶措施。相较于异地搬迁扶贫和社会保障兜底,产业扶贫备受地方政府推

崇。所谓产业扶贫是依托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要素禀赋以及经济水平等现实条件,政府通过注入扶贫资金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在产业扶贫中,通过发挥产业支撑的保障作用,形成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深度融合,不断地壮大地域内部的主导产业,使其能够有效地解决因贫困所带来的生存和发展等问题,帮扶广大贫困群体努力发展生产,增强自我造血的功能,进而早日实现广大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目标。[1]产业扶贫的对象是那些具有一定劳动能力,但因资金匮乏或找不到合适的家庭产业而导致贫困的农户。通过政府扶贫资金的注入,扶持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特色产业,可以提升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脱贫致富,关键靠产业带动”似乎已成为地方政府精准扶贫实践的普遍共识。与产业扶贫在实务上的迅速推进相比,有关产业扶贫的学术研究相对滞后,相关研究成果尚多不见。一些学者肯定产业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认为产业扶贫具备的“开放式+造血式”的帮扶模式对于改进欠发达区域的“久扶不脱贫”困境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2]张伟宾、汪三贵通过政府对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扶贫政策研究,发现农民在获取经济增长机会、能力和收入等方面得到提高。[3]产业扶贫成效显著但问题也不少。首先,产

业扶贫仍然具有运动式扶贫的特征。在这种运动式扶贫中,存在着扶贫资源瞄准偏离及精英捕获等问题。如李小云等认为,扶贫资源瞄准偏离的困境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扶贫资源瞄准与传递背后的治理与管理机制容易造成资源的使用与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相脱离。[4]左停等揭示了在扶贫实践中的精英捕获问题,即本应该惠及大众的资源被少数群体(常常是政治或经济上有权力的集团)占有,从而导致在政治和经济上权力较弱的集团的利益受到损害。精英捕获在村庄层面表现为扶贫资源向经济基础好、容易出政绩的村倾斜,以及在村庄内部表现为“扶富不扶贫”。[5]其次,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即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和贫困户存在不同的行为逻辑。李博等以Y村大棚蔬菜产业扶贫为例,探讨在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产业化扶贫政策的执行逻辑,产业扶贫在中央和地方“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双方因利益诉求的差异,出现了打造“戴帽项目”和“亮点工程”进行权力寻租的行为,致使产业扶贫目标靶向出现了偏离。[6]胡振光等指出,在地方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实践中,包括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贫困农户在内的多元主体难以与地方政府进行平等对话和协商,导致产业扶贫中的主体间地位不平等及互动不足。[7]再次,产业扶贫的绩效深受各种因素影响。张磊等探讨了影响产业扶贫绩效的各影响因素,包括政策

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因素以及自然因素。[8]韩斌通过对云南省产业扶贫模式的研究,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扶贫投入资金有限,产业结构难以调整,缺乏规模效应以及产业扶贫项目可持续性差以及缺乏后续科学有效管理和支撑资源。[9]

上述文献很好地总结了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但却忽视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府行为与市场逻辑的张力问题。农业属于天然的弱质产业,具有生产周期长、环境影响大、回报见效慢等特征。农业产业化发展始终面临生产过程中的自然灾害风险和农产品流通中的市场风险。可以说,产业扶贫始终处于政府行为与市场逻辑的巨大张力之中。产业扶贫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行为依据的是政策和上级的命令,但产业发展则必须遵循市场的逻辑,需要考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规避市场风险。产业扶贫内含的政府行为不可避免地面临市场逻辑的严厉约束。本文以西部某县的产业扶贫为实证研究对象,主要探讨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对贫困户脱贫效果的影响,通过该县实施产业扶贫的案例深描,分析产业扶贫所面临的市场困境与现实选择,进而提出完善产业扶贫的路径。

二、产业扶贫中的政府行为与市场逻辑

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的扶贫开发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一般而言,产业扶贫具有两种具体的模式,即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模式和企业主导的产业扶贫模式。前者主要表现为政府运用产业扶贫资金的投入扶持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产业,通过项目制形式实现产业发展促进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的一种扶贫模式。后者主要是指由龙头企业通过资本下乡的方式,将土地、资金、劳动力整合起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

在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模式中,产业扶贫更多地是一种政府行为。相对于市场选择,政府行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政策性。如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国家针对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出台了包括产业扶持资金、小额信贷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产业扶贫政策的目标是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确保脱贫效果的持续性。在由地方政府扶贫部门精心编制的《产业扶贫指导手册》中,产业发展涉及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电子商务等行业,内容包括产业现状、管理技术、效益分析、扶持政策等,为产业扶贫提供综合性指导。二是非市场性。在产业扶贫中,地方政府依照自己对农业产业发展的理解,按照自己对

市场的分析和判断,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并实施具体的产业帮扶行为,不受市场因素的左右。产业扶贫的非市场性意味着政府在实施产业扶贫政策时,很少考虑市场因素对产业扶贫政策的干扰和影响。三是程序性。所谓程序,是指按照一定的次序、步骤做出决定和开展行动的过程。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产业扶贫资金的分配、使用、监督都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以保证产业扶贫行动的合法性和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

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一般采取项目制形式。项目制是指政府运作的一种特定形式,即在财政体制的常规分配渠道和规模之外,按照中央政府意图,自上而下以专项资金方式进行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10]但是,产业扶贫的项目制形式违背了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往往达不到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的目标。首先,农业产业发展周期长,一般持续三至五年才能形成产业,而产业链的形成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项目追求产业扶贫效果的短、平、快,希望通过产业扶贫资金的投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产业扶贫中,基于脱贫压力和政绩的考虑,地方政府往往会选择那些容易出政绩、直观且立竿见影的项目,而避开那些会使农民真正获益的,但是需要投入精力多、时间长,却不容易出政绩的项目,尽可能快地实现脱贫目标。其次,产业扶贫的项目制运作形式不能从根本上做大做强农业

产业。这是因为,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依赖于农业资源占有状况,也取决于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织化程度。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生产要素的组织水平决定产业开发程度,产业开发程度越深,产品的品种会越多,质量会越高,市场的边界和需求会越大,竞争能力就会越强。而农业产业的做大做强以及产业化发展后的市场开发并非政府所长。因此,政府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往往只能处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即停留在简单的农产品种植和单一产品的开发上如“一村一品”等。

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实施产业扶贫、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不可替代的市场主体。这是因为,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和组织,需要开拓市场和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只有龙头企业才具有这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和组织能力以及开拓市场和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如果说,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是一种以政策为依归的政府行为的话,那么,由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扶贫则更多的是一种市场行为,主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市场逻辑,即按照平等自愿和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交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具体而言,这种产业扶贫的市场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龙头企业通过流转土地,为贫困户提供租金收入,也就是说,贫困户必须交出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换取经济收入;第二,通过龙头企业+基地+

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对贫困户进行技术培训,以更好地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业工人的技术要求;第三,吸纳用工,为贫困户提供工资收入,贫困户必须通过交换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工资收入。

对于龙头企业而言,扶贫并不是企业的核心功能和责任,盈利才是企业的根本目标。在不影响企业经营获利的基础上,龙头企业基于吸纳土地、劳动力以及政府产业扶贫资金的需要,才承担扶贫功能。因此,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龙头企业参与地方政府的扶贫活动,通过带动相应数量的贫困户脱贫以换取国家的产业扶贫资金注入,以扩大其经营规模或解决经营过程中的资金不足问题或为了争取国家的惠农补贴。龙头企业在产业扶贫过程中的牟利逻辑消解了扶贫济困的社会责任逻辑。同时,龙头企业本身又深受市场、自然灾害和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其农业经营充满不确定性,由其带动的产业扶贫同样充满不确定性。

在产业扶贫中,作为扶贫对象的贫困户同样处于政府行为与市场逻辑的巨大张力之中。贫困治理是政府的责任,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往往遵循政治逻辑,通过政府行为加以实施。但是,贫困户利用政府提供的产业扶贫资金和小额信贷资金用以发展家庭产业仍然必须遵循市场逻辑。在家庭产业发展中,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仍然是一个没有

解决的问题。贫困户发展家庭产业仍然面临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往往使这部分力图通过家庭产业发展脱贫的贫困户成为产业扶贫的受害者。同时,政府行为中蕴含的仁慈父爱主义往往会带来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致使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它能够有效地解决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纵向一体化问题,并能有效回应市场风险。但是由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扶贫更多地是一种市场行为,遵循市场逻辑,这种市场逻辑使产业与扶贫往往处于“脱嵌”状态。总之,产业扶贫中的政府行为与市场逻辑相互消解,从根本上影响了产业扶贫的效果。

三、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一个贫困县的个案分析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著名的老少边穷地区,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战场。2016年,广西共筹集18多亿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重点投向54个贫困县和贫困村、贫困户。为提高扶贫精准度,根据相关要求,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用于直接扶持到户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所谓直接扶持到户资金是指贫困户直接获得的项目补助资金或物资折资,包括产业扶持、扶贫培训、扶贫移民搬迁建房补助、到户贴息资金、互助资金等。L县紧紧围绕

扶贫对象,创新扶贫到户扶持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扶持到户,确保扶贫对象得到直接有效扶持。

(一)L县扶贫攻坚的基本情况

L县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治理县,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县。全县辖4乡6镇,共有118个行政村,13个社区。2015年末全县总人口42万,其中乡村人口38.37万人。在2015年新一轮贫困户贫困村精准识别中,识别建档立卡的贫困村63个,贫困屯674个,贫困户18627户,贫困人口71152人,贫困发生率达18.54%。(1)2016年,L县按照上级的决策部署,以项目制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产业扶贫。

1.扶持贫困户家庭产业发展。

2016年,L县为提高扶贫精准度,按照上级政府文件精神,制定并实施“一户一增收”项目,安排资金7000万元,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8627户中80%以上通过发展产业达到增收,实现脱贫摘帽。“一户一增收”项目主要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鼓励他们发展种养产业,由政府给予每户1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对于特困户,则给予每户3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

2.大力扶持贫困村村集体经济。

除了扶持贫困户发展传统的种养产业外,L县还依据贫困山区贫困村脱贫的现实困境,实施大力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的产业扶贫新模式。2016年,全县安排1200万元,按每个村安排1个以上,20万元以上的“一村一解决”项目,支持全县63个贫困村发展村集体经济。2017年,县政府安排4500万元左右,计划在10个乡镇,每个乡镇建设一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示范村,资金180-200万元,其他贫困村30-50万元,用以开发村集体经济项目,促进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发展。

3.引入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

L县政府还依托本地特有的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帮助贫困户与公司签订合同,自营生产,参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鼓励贫困户流转土地,引导贫困户将土地流转给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二)L县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的现实困境

在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模式中,无论是家庭产业发展模式还是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都受到销路、交通、自然灾害、成本、产量(技术)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项目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1.农户家庭产业发展的困境。

农业经营具有高风险性,如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病虫害风险等,每一项风险转变为现实,都会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对于贫困农户而言则可能带来灭顶之灾。如L县政府推动的“一户一增收”项目,希望带动贫困农户通过发展家庭产业,实现脱贫增收。政府对贫困户的产业扶持投入大,但成效不理想,原因在于贫困户还停留在传统种养阶段,家庭经营很难做到规模化种养。这种传统的家庭经营的农业产业面临市场、技术、自然灾害的风险特别大。DD镇副镇长谈到:

从去年开始,我们加大了对产业扶贫的投入,2016年我们DD镇对贫困户的产业扶持,累计补助有537户,332.9万元。今年我们还将投入181万元对贫困户进行产业补助。我们的补助加大了,但成效不大。从产业发展来看,还停留在传统农业,养殖还是零星散养的样子。像我们农户养鸡,养一只鸡能得到十块钱的补助,养猪50头以上有补助,封顶1万元。我们种植也是这样子,类似种植甘蔗或者种桑养蚕,我们也是给他们扶持。我们政府主要是引导规模化的养殖,发展产业片区。但是要达到规模养殖贫困户做不来,养鸡鸡舍就需要投资十万块钱,所以贫困户难以加入到

这种规模化的养殖,还是自己养。补助也是有限的,对于个别的贫困户产业帮扶比较有限。(根据DD镇访谈记录整理) 除了无法形成产业规模外,市场风险也制约了贫困户家庭种养产业的发展。对此,LT镇下邓村党支书吴某某告诉笔者:

我们村主要的家庭产业就是养鸡。养鸡是上半年养殖,下半年出栏开始卖。2014年养鸡还有盈利,从15、16年开始,很多人都开始跟风养鸡,周围的村和乡镇养鸡也越来越多。16年有补助政策,贫困户每只鸡补助十块。16年发生禽流感,一只鸡的成本都达到五十块,禽流感期间一斤鸡才卖到六到七块钱,16年养殖户全部亏,主要就是市场因素的影响导致亏本。因为禽流感的出现,即使养殖户家是健康的鸡,也会被市场拒绝,没有办法销售出去。17年,大家对养鸡都持观望态度。(根据LT镇访谈记录)

政府希望贫困户通过家庭养殖产业发展实现脱贫,但是由于大量跟风养鸡,特别是同一个时间养,风险特别大。2016年发生禽流感,市场萎缩,一些从事养殖的贫困户不仅没有因政府的产业帮扶脱贫,反而负债累累。

2.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贫困村一般都是空壳村,没有可供盘活的资源,发展集体经济难度较大。L县政府认真贯彻自治区、市脱贫攻坚解决村集体经济问题的决策部署,投入大量产业扶贫资金用以发展贫困村村集体经济。但是,集体经济发展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以CX镇四新村的柠檬产业为例,四新村处于丘陵地带,人口1650人,去年评定有63户贫困户,建档立卡有297人,属于自治区必检村。村里主要适合种植柠檬,每家每户都有。柠檬产业构成村里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1300多亩,年收获柠檬150万斤。但由于市场冲击,柠檬收购价大跌。四兴村村主任说道:

从2013年开始,我们村柠檬种植已经形成规模,年产量达到一百万斤左右。13年之前青柠檬价格保持每斤在1.8元到2.5元左右,但到14年开始持续下跌,至今整个青柠檬的价格一直下跌,收购都在不到1块钱甚至几毛钱。现在青柠檬种植已经形成规模,果量大,但进村收购青柠檬的老板个个压价,价格开始在1块钱以下,慢慢开始出现小部分农户开始不放肥料,不进行管理。如果青柠檬价格一直持续下降,种植柠檬会逐渐淘汰,农户可能开始改种药材春砂仁,因为本村气候地貌适合种植且价格在35元左右一斤,春砂仁从种植到成材同样需要三年的时间。今年青柠檬更加丰收,品质又好,但是市场价格上不了,对群众的打击比较大。(根据电话访谈CX镇四兴村录音整理)

如何开拓市场,四兴村也尝试自己去寻找出路,第一书记也在网上发布信息,寻找销路。同时也和电商平台六春桃进行联系合作,但是电商平台需求量太少,效果不理想。就四兴村来说,把柠檬产业搞好了,价格上去了,贫困户脱贫当然不成问题。但是,产业发展起来了,销路是个问题,由于产业链不完整,产业发展一直没有起色。

(三)产业扶贫资金的资本化运作

基于家庭产业发展和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再加上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巨大,如何用好这笔产业扶贫资金,也是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需要考虑的问题。基于对资金的安全与管理的考虑,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村委会往往倾向于把扶贫资金投入龙头企业,实现扶贫资金的资本化运作。所谓扶贫资金的资本化运作,是指地方政府将国家扶贫政策针对贫困户的帮扶资金或农户权益,通过入股或委托经营的形式交付“扶贫经济组织”使用并直接投资到产业项目当中,待项目收益后贫困户按照股份或协议比例分享收益,从而实现“资金”向“资本”的转变。[11]在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中,龙头企业负责经营,贫困村负责投入资金(政府提供的产业扶贫资金),但不参与龙头企业的经营活动,每年以固定分红的形式获取收益。

根据L县统一制订的村企合作经营协议书,龙头企业以目前正常经营的农业产业项目作为合作条件,吸纳村民委员会的产业扶贫资金,负责资金的安全,并付给对方投入资金8%的分红。而村民委员会则以一次性投入由政府提供的产业扶贫资金作为合作条件,但不参与龙头企业的经营活动,每年以固定分红的形式(政府规定的8%)获取收益。除此之外,龙头企业还须对贫困户提供以下扶持,即对于有就业需求的贫困户,在同等条件下,龙头企业须优先安排就业;贫困户自愿以产业扶持资金或小额信贷资金入股公司的,龙头企业须优先吸纳,并按所投入资金总额不低于8%的比例给予固定分红。对此,GF公司负责人谈道: 贫困户有五万块的贷款,他们是没有能力干活的,他们把钱投给公司,我们公司接受了300多户的贷款,一共有1500多万。按照8%的分红比例,每年每个贫困户就有4000块分红。三年还本。(根据GF公司访谈录音整理) 产业扶贫资金的资本化运作也得到了贫困户和贫困村的支持和认可。由于农产品价格受市场制约等因素,相当一部分贫困户和贫困村“两委”干部担心项目亏损,缺乏发展家庭产业和村集体经济的信心,也倾向于把政府安排的项目启动资金交由龙头企业来运作。一个村支书谈到:

如果让村委拿20万的扶贫资金来投资,做什么呢?如果我们投资做养鸡养猪,亏了怎么办?对得起上级吗?或者种香蕉,2014年我们赚了10万块,但是到现在一分钱也没有进口袋。香蕉8毛钱,赚不了钱。现在人工费、农药、管理方面都很贵,香蕉达不到1块钱一斤的话,根本就赚不到钱。村民不想养,赚不到钱。农民干的话,实际上只是想赚政府的补贴。还有一个就是销路的问题,卖不出去的话,农民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LT镇访谈录音整理) L县的产业扶贫项目一般采取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形式,通过签订村企合作协议,实现资本入股分红。在这种产业扶贫的村企合作模式中,地方政府发挥了中介和协调作用。如L县政府先后出台了《L县精准扶贫项目管理办法(暂行)》和《L县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规范政府产业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龙头企业、贫困户和贫困村则扮演积极参与者角色。在三方合作的产业扶贫实施过程中,龙头企业得到了产业经营所需要的资金,政府则实现了贫困户脱贫和贫困村摘帽的政绩,而贫困户和贫困村则实现了家庭增收和集体经济增收。表面上看是实现了三方共赢,但实际上对于贫困户和贫困村而言,这种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方式并没有带动贫困户和贫困村农业产业的发展,仅仅是实现了资本入股分红,获得家庭收入和集体经济收入。但这种收入并不具有

可持续性,一旦政府的产业扶贫资金中断,无论是贫困户家庭增收还是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便失去来源。

四、完善产业扶贫的路径

在精准扶贫实践中,产业扶贫无疑是一条具有普遍性的精准帮扶路径。政府希望通过扶持产业发展带动脱贫,但农业的弱质产业特性以及市场风险的存在,对政府的产业扶贫行为形成严厉约束。因此,我们必须在农业市场化条件下思考政府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即政府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其实质就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及伴随而来的扶贫方式的选择问题。

(一)正确认识农村贫困现象,选择正确的扶贫路径

中国农村的贫困现象,是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小农经济由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经营规模狭小,生产条件简单,缺乏积累和储备的能力,在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双重袭击下,出现两极分化是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就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而言,致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如村庄自然条件恶劣,缺乏农业生产发展的资源禀赋,再加上农村交通条件极端落后,阻抑了贫困村民外出务工以获得非农收入;也有主观原因如贫困户自身脱贫意愿不强、家庭负担重、患重大疾病及自身素质低等。因此,在产业扶贫中,地方政府充当仁慈家长的角色既于事

无补,也助长了一部分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同时,针对不同程度的贫困户的扶贫资金分配问题容易造成贫困户之间、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不公平感,并有可能激发新的农村社会矛盾。因此,在产业扶贫中,政府的首要选择是大力发展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据笔者对乡镇干部及扶贫工作队员(第一书记)的访谈,普遍认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是政府应该发力的地方。其次,加强对农村特困户即老弱病残幼的社会保障兜底,有条件的地方,还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在做好这两项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具有劳动能力的一般贫困户则必须遵循市场逻辑,引入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地实施产业帮扶。

(二)把握产业扶贫的方向

产业扶贫无疑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出路之一。但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局限性却很少引起关注。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生产周期长,深受气候、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影响。在农业高度市场化条件下,贫困农民处于“水深及颈”的生产生活状态。一场自然灾害、一次假种子事件、不期而遇的市场风险都可能成为压垮贫困农民的最后一根稻草。同时,农业本身并不能产生普遍的财富,“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已成常识。通过帮扶家庭产业发

展实现脱贫致富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产业扶贫不能局限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生产端,而应致力于做强做大农业产业链,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纵向一体化。也就是说,产业扶贫必须结合如何改造传统的小农经济。在精准扶贫背景下,要充分运用政府的扶贫资金培育和发展农村内生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新型经营主体成为项目实施和资金周转的有效载体,以提高产业扶贫成效。

(三)创新产业扶贫方式

在中国的农村贫困治理体系中,政府无疑是一个最为重要的主体,但并不是唯一的主体。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甚至公民个体都可以成为贫困治理的主体。政府的作用在于提供贫困治理的合作平台,通过政策措施鼓励多元主体的参与。就产业扶贫而言,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购买产业扶贫服务的方式,把公司(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基地与贫困户、扶贫资金有机整合。为此,作为产业扶贫的主导者和资金的供给者,地方政府首先需要制定出台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使用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将项目准入条件、项目的申报、审定、组织实施、筹资比例、资金拨付、资金使用范围和比例、利益分配、风险管理等加以明确和规范,既可使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也可以有效带动贫困户、贫困村产业发展。其

浅析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

浅析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 【摘要】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发挥作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国家,都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研讨本国政府的行为和职能的变化。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政府如何作出有效的行为才能既顺利地完成这一过度并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又正确地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社会的关系,这是我国现实社会需要加紧理论上研究、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也是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前沿问题。因此,对政府行为的特性、作用、范围及其方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搞好宏观调控,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建立和完善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市场经济政府行为社会组织 【正文】 一、政府的特性及其作用的再认识

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政府就是指全部的国家机构,即包括全部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它可以视为等同于国家;狭义的政府,就只是包括国家的行政机关。本文在论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行为时,采用的是广义上的政府概念。 我们虽然可以在广义上把政府视为等同于国家,但这并不能因此而可以掩盖政府本身的特性。政府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及其相互联系(运行机制)所组成的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整体(或称系统),政府自身具有一定的结构:在相互关系即运行机制上,政府具有一定的权力结构,政府以国家的名义行使权力,这种权力的行使表现出自上而下的垂直性和强制性;在组成形式上,政府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它包括:主要组成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区域层次结构,主要组成为不同部门或行业政府的部门(行业)职能结构以及与此相关的因各级各类不同职别的政府首脑、政府官员、一般公务人员所构成的官僚结构(在社会主义国家称为干部或公务员结构),行政、立法、司法机关包括在部门(行业)职能结构之中。 政府结构对政府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不同的结构、不同的运行机制和组成为政府结构的不同部分,都将产生不同的政府行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分析政府的行为时,不但要分析权力的运行机制,还要分析政府系统的整体行为、分析构成政府系统的各个部分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不同部门(行业)的政府行为,甚至代表政府行事的政府官员的行为。弄清楚这一点,有助于界定政府行为的范围及方式。政府行为就是指政府根据宪法和法律,通过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事务进行组织、管理和控制的活动,是国家权力的运用和实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离开了市场的力量来侈谈政府的干预和控制,只能是原有体制复旧,或者是天真的幻想;也正是国为市场的巨大力量,才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适当的宏观调控,需要人文社会因素的参与和制约,我们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里趋利弊害,不迷失方向。 从政府概念的分析中,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政府的特性:强制性和公共性即社会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研究

适度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研究 摘要:本文将由政府行为在市场经济中必要性,通过对政府特性,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必要性,政府行为的方式及准则、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手段、政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等方面的分析,透彻了解政府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表现。从而明确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与正常运行需要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同时来调节。政府适度的调节是保障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当今市场经济尚未发展完全的形势下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市场经济政府行为政府职能 今年是改革开放的第33个年头,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劳动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档次,中国正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但这不意味着政府会在短时间内淡出经济领域。在大部分情况下,市场机制能够很好的调整社会资源配置,能够使整个经济实现一般平衡。但是很多情况下,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也就是说,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会出现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干预,一价格调节和经济单位追求最优化的行为,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用“看得见的手”来弥补“看不见的手”,所以政府有必要对某些微观经济活动进行干预。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发展,政府也需要适时调整政策,从而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社会的关系。也就是实现各种市场经济主题与国家质检权利的调整与再分配。 一、政府职能与特性 政府是一个政治体系,于某个区域订立、执行法律和管理的一套机构。广义的政府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狭义的政府仅指行政机关。一个国家的政府又可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府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及其相互联系所组成的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体(或称系统),其具有一定的结构,主要分成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由上而下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结构性。政府结构对于政府行为具有重大的影响,不同的结构、不同的运行机制和组成为政府结构的不同部分,都将产生不同的政府行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在运行机制上,政府具有一定的权力结构,以国家的名义行使权利,

精准扶贫绩效评估

精准扶贫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指标体系是指由能够反映评价对象特性以及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评估指标体系是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和评估对象,选择能够全面反映其特征和关联性的数量关系即指标。评估指标的选取往往要遵循科学性、代表性、简洁性、可比性等原则, 且按照制定的评估思路进行构建。评估指标体系主要是一种定量评估法,即使是定性评估内容,需要将其转化定量指标进行分析。通过这种定量分析,能够发现评估对象各主要构成的特征和状况,找到其内在本质规律。将评估指标赋值后,可以根据各指标分值排序,比较绩效的优劣。本项目研究的评估指标体系是下文进行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等综合评估的基础。 精准扶贫绩效的评估管理具有目标多元性、层次复杂性和过程持续性。根据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实践情况,精准扶贫绩效的评估目标多元化,涉及经济目标以及社会目标,即要从扶贫项目实施地区或对象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生活质量、民主水平等多个角度对其绩效进行考核。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我们需要在以上多元化基础上,协调各目标相互配合,实现对精准扶贫绩效的科学、客观、综合评估。并且,绩效评估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设置绩效评估指标。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自然条件环境差异很大,社会发展各不相同,在建设过程中,只能按照各地的具体情况,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要求,合理设置资金绩效管理目标,减少管理目标之间的矛盾冲突,同时减少实践中的不确定性。其次,要根据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指导思想,结合扶贫项目开展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设计。要强调扶贫瞄准的关键性,并以地区和人口的贫困特征为重要依据,能够在评估中反映项目各环节尤其是瞄准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与建档立卡户数据有所衔接,即能够利用建档立卡户数据从扶贫项目开展对覆盖地区贫困状况、贫困特征的契合、对贫困人口需求的呼应以及项目开展有效性和可行性等方面,对项目的政策落实绩效、扶贫效率效益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成效等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评估。按照以上准则,可进一步细化为具体的操作步骤,并构建起一套尽可能的客观、可行的精准扶贫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1、政策落实指标 精准扶贫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对整体项目绩效有决定性的影响,根

论当今中国就业问题

论当今中国就业问题 摘要: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和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中,出现了严峻的就业难问题。根据我国国情,应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对现实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既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就业与失业策略政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当今视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重视就业。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特别是20实际90年代后期依赖,出现了严峻的就业压力。主要表现为:(1)城镇失业率加快上升。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1997—2000年一直保持在3.1%,2001年上升到3.6%,2002年升值4.0%,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目前我国城镇实际失业率大约为8.3%。(2)大规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我国经济结构变化上看,我国处于工业化加速士气,工业化加速时期最显著的社会变化就是农业产值和农业人口比重持续下降。(3)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庞大。目前全国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1300万人左右,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量;(4)城市新增就业岗位的供给出现减缓,就业弹性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自1990年以来逐步缩小,我国目前总体就业弹性为0.1,即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只能带动0.1个百分点的就业增长,大约是80万人。国际经验表明,一国实行不同的经济发展、技术选择战略,必然形成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不同的就业结果,经济增长并不会自然导致最大化就业;(5)失业与空位并存的问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难以最终解决。我国劳动力总量达,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又有限,存在大量没有受过培训的简单劳动力,因此劳动力素质问题是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根据2011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针对全球普遍面临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多国企业家指出,当前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理论和实际脱节问题,高校和行业部门应加强改革,企业应更多参与教育培训。 失业问题的解决涉及到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知道思想、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教育结构、市场体制等一系列深层次的体制性、制度性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根据这红过国情,充分借鉴各国经验,制定促进就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以有利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中国的失业问题是困难和希望并存,困难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从总量上来说,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存量过剩的国家,而且每年又有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此外,在我国的农村有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城镇地区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以及传统体制遗留 下来的隐性失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因素无疑使得我国原本就 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第二,我国经过了近20年的经济改革后,目前正处在一个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等都会引起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化,并可能对失业问题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三,从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制度方面来说,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建设走的是一条从无到有的道路,目前,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总体说来还很不完 善。另外,我国的就业体制仍然带有不少计划经济的色彩,这也阻碍了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运作,企业的用工制度、工资制度等都亟需改革。 从短期看解决城市失业的途径和方式,我们还是要从增加劳动力需求的角度来治理失业。每一个城市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一些既能吸纳就业又能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服务业应大力发展。条件成熟的城市要大力发展住房产业、旅游产业和教育产业等。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一些与汽车消费相关的产业也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运作

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政府干预

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政府干预 自从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揭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作用之后,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方式为世界许多国家所认可、接受、实施和采用。事实证明,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交易公平,提高生产效率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运行,人们也发现,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也存在市场经济无法发挥作用的现象,出现市场失灵的状况。如何弥补市场经济的这种缺陷,很重要的需要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调配者发挥作用,于是产生了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政府行为。 一、市场失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严格证明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然而这是在十分苛刻的条件下才成立的。现实中的市场总是不完全的,并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这一理想状态,即会出现市场失灵。 (一)市场失灵的概念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的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或低效率。 市场失灵可以区分为两个方面、三个层次、四种类型及多种表现。这两个方面是指内在性失灵(指市场缺陷或缺乏给市场带来的局限和不稳定性,这往往表现在微观领域)和外在性失灵(指市场对外部的宏观经济造成不稳定和社会带来冲突,这主要表现在宏观和社会领域)。三个层次是指微观的不经济性、宏观的不稳定性和经济与社会的不协调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市场的局限性,市场的非普遍性,市场的不稳定性,与社会的不协调性。 (二)市场失灵的成因 关于市场失灵的成因,众多学者的意见大部分相同,但也存在差异。综合而言,市场失灵主要有以下几种成因: 1、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经济主体的活动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自身的成本或者受益上,却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坏处。现实生活中,外部效应存在非常广泛,只要存在外部性,资源配置的效率就难以实现,市场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所以市场机制下,每一个体处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不会主动参与追求公共利益的行动,因此不利于增加正外部性、减少负外部性,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佳配置水平。为了维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就需要政府采取税收、补贴及法律规制等各种手段,增加正外部性行为的受益和负外部性行为的成本,解决外在效应问题。 2、垄断。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是自由的、充分的竞争,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竞争是不完全的,存在垄断问题。它表现为市场上出现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家供应商、甚至是独家垄断的局面,垄断厂商通过操纵物价,牟取暴利,使市场均衡作用失灵。 3、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应失灵。公共物品时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抑或无法全部生产,必须由政府提供,或者由政府和企业、个人共同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公共物品不能

浅论公共经济学与政府行为

浅论公共经济学与政府行为 -------------政府预算管理体系 摘要: 我国现今正处于一个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财政体制与制度框架使得我国的预算管理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在公共经济学与政府行为学框架下分析了政府预算的经济学基础,了解我国目前政府预算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以追求绩效为重点,以西方国家经验为借鉴,试图从公共财政的视角下提出完善我国政府预算管理体系的最佳对策。 关键词:公共经济学与政府行为政府预算管理体系对策 一、公共经济学与政府行为的基本概念和解释 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科学,是政治学、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市场发展缺乏平衡性导致存在着市场失灵,政府对经济的运行要进行干预;但政府干预同样也存在着缺陷,诸如政府失灵,政策失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政府再造运动。政府再造就是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体制,即创造具有创新惯性和质量持续改进的公共组织和公共体制,而不是靠外力驱使。政府再造就是创造具有内在改进动力、自我更新、自我适应能力的公共部门,重塑政府,使整个政府部门具有高效率。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实践逐步与政府的市场管理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经济学把所有经济主体分为两大类: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前者是指政府及其附属物,后者是指企业和家庭。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和家庭,都以各自的方式参与国民经济的运行,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它们的行为方式和目的却不一样。企业和居民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有强烈的利益动机,行为方式也自然是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行。政府却与此不同,它主要是为了社会目标而存在。当然政府的经济活动不能完全忽视收益和成本,但它更多的是考虑社会公正和公平。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垄断、外部性等原因,会出现失灵的现象。如何弥补市场失灵的重担自然就落到了政府的身上,政府可以弥补市场的失灵与不足。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市场秩序、影响收入分配、优化资源配置、稳定宏观经济等。 二、何为政府预算管理体系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一国财政体系中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其核心是各级政府预算收支范围及管理职权的划分和相互间的制衡关系。预算收支范围涉及的是国家财力在中央与地方, 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如何分配的问题, 而预算管理职权是各级政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行为分析论文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行为分析论文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发挥作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国家,都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研讨本国政府的行为和职能的变化。下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行为分析。 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政府如何作出有效的行为才能既顺利地完成这一过度并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又正确地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这是我国现实社会需要加紧理论上研究、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也是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前沿问题。因此,对政府行为的特性、作用、范围及其方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搞好宏观调控,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建立和完善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政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政府就是指全部的国家机构,即包括全部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它可以视为等同于国家;狭义的政府,就只是包括国家的行政机关。本文在论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行为时,采用的是广义上的政府概念。 我们虽然可以在广义上把政府视为等同于国家,但这并不能因此而可以掩盖政府本身的特性。政府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及其相互(运行机制)所组成的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整体(或称系统),政府自身具有一定的结构:在相互关系即运行机制上,政府具有一定的权力结构,政府以国家的名义行使权力,这种权力的行使表现出自上而下的垂直性和强制性;在组成形式上,政府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它包括:主要组成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区域层次结构,主要组成为不同部门或行业政府的部门(行业)职能结构以及与此相关的因各级各类不同职别的政府首脑、政府官员、一般公务人员所构成的官僚结构(在社会主义国家称为干部或公务员结构),行政、立法、司法机关包括在部门(行业)职能结构之中。 政府结构对政府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不同的结构、不同的运行机制和组成为政府结构的不同部分,都将产生不同的政府行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分析政府的行为时,不但要分析权力的运行机制,还要分析政府系统的整体行为、分析构成政府系统的各个部分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不同部门(行业)的政府行为,甚至代表政府行事的政府官员的行为。弄清楚这一

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现状、问题、原因与对策(12.12.22)

中级宏观经济学 课程论文 关于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问题的研究 学生姓名:王智 学号:21121311112 年级专业:2012级数量经济学 指导教师:赵领娣 完成日期:2012年12月10日 中国海洋大学

关于中国劳动市场建设问题的研究 摘要:当代世界各国的劳动力市场迅速发展,各有其特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建设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就业的压力决定着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正视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中存在的不良现状和问题,提出我国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有效途径,对进一步发展我国劳动力市场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劳动力市场建设方面的一些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然后介绍了目前我国劳动力的现状以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劳动力城乡分隔问题,劳动力市场秩序混乱,市场建设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价格机制、法律体系、宏观监督机制不完善的问题等。进而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建设;现状;影响;对策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研究背景 劳动力市场也称为人才市场,指的是劳工供求的市场,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和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运行机制。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已基本发育成型,并呈现良性运转的态势。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仍然有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而且素质不高,劳动力市场依然存在制度性分隔,社会保险和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劳动就业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等等,目前,我国劳动力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增大。然而这些问题给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形成了障碍。 中国的就业问题,不仅仅在于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在于如何形成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效率,以便在国际上具有劳务竞争优势。建立一个竞争公平、运行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的劳动力市场,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目标,以便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然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远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从无到有只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虽然己初具规模,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劳动力运行机制的扭曲,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隔,劳动力市场自身建设的滞后,以及劳动力市场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与挑战,迫切需要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整顿、调整和完善,同时改革和破

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摘要:就目前情况来看,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统一,关键在于政府能不能保证市 场力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让市场而非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杜绝政府部门与市场争权,将本应由市场调节的经济现象由政府包办。政府与市场作用的相机选择,前提还是尊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只有在该进的时候才进,而不是过分进入,或者进了就不退。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庄严地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提出,要求人们转变观念,特别是各级政府要根据市场经济特有的平等竞争的本质要求去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政府功能,以利于市场经济体系的发育完善。 关键词:政府经济市场作用 正文:一、化政府功能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 (1)国营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政府转变职能是我国向市场经济迈进的关键的一步,随着国营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者,我们原先无所不包的父爱主义者——政府,又将发挥什么作用呢?如果把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的转变理解为削弱政府权力,摆脱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那是极大的错误,相反,随着政府从繁琐的家长式计划管理中摆脱出来,强化政府功能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一,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自发的、盲目的市场调节,有它自身的种种失败形式,一般来说,由于“市场失灵”而需要行政干预的领域大体如下:(1) 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的调节,当供过于求的现象出现时,大量产品的浪费就已经成为事实,而当市场供不应求的价格信号发出后,从信号反馈至产品产出,有一定的时滞,这在那些生产周期较长的产业部门表现尤为突出。为了减少经济波动,保持稳定发展,国家可在中长期预测的基础上,提供有关当前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的信息,为企业和其他经济行为主体的微观经济 决策提供指导。 (2)某些宏观经济变量,如财政收支总额、信贷收支总额和外汇收支总额,是保证整个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市场自身的力量不可能使这些因素自动保持平衡,因而需要政府来管理。 (3)某些外部性存在,即某些经济活动导致外部其他人受益人如社会投资培养的熟练工人受到企业雇佣,企业不付培训费而得了一位熟练工人,由于道路和通讯的修建而使某一地段的房价上升等,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外部效益。而某些经济活动则导致外部其他人受损,如造成环境污染、生态不平衡等,就给其他人带来了外部负效益,而这些都没有计入有关产品的个体成本之中,这是对市场机制有效率地配置社会资源的一定程度的破坏。这时便需要政府进行干预,采取行政规则或经济奖惩的办法来加以处理。至于那些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在享用上又不具有排他性的 “共用品”,如社会治安,国防等的活动,一般更应由社会负责,而不能靠市场机制 第二,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的不成熟更需要政府干预。 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正经历了30年代大萧条以后,才奉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理

劳动力市场与就业

专题一劳动力市场概论 一、劳动力市场的涵义 劳动力市场包括了劳动力买方与卖方全部交易活动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对市场再运行产生影响的行为 二、劳动力的基本概念 美国的法定劳动年龄是16周岁(世界大多数国家以16周岁作为劳动年龄的分界线)以上的人口;中国的法定劳动年龄是男性为16周岁一60周岁,女性为16周岁一55周岁 如果以16周岁作为劳动年龄的分界线,则劳动力指在人口总体中年龄在16周岁以上的,正在就业的,积极谋求就业的或暂时被解聘等候重新招用的人口总数 三、就业人员与失业人员 就业人员:也称从业人员,指从事一定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失业人员:指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求工作的人员 四、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一)劳动寓于劳动者的脑体之中 因此:在劳动力市场的交易过程中,劳动力的供求方不仅关注工作中的劳动条件,不仅关注工资即劳动力的价格,而且还关注其他大量的非经济性因素,而这些特点在其他类型的市场上基本是不存在的 (二)就业合同期限较长 原因: 对企业来说,企业对职工已经支付了一定的成本并从事过一定的人力资本投资,况且,职工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频繁地易“主”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损失另外,从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看,如果以一个较长的合约替代若干个较短的合约,无疑会降低签约费用 对劳动者来说,与企业保持一种长期稳定的就业关系也是有利的: 一是经济方面的原因,就业期限越长,晋升的机会越多,加之工资和其他的福利性待遇也往往同就业期限成正比;二是心理方面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者往往更注重就业的安全感,更珍惜多年来所建立起的良好人际关系,更珍惜已经熟悉了的工作氛围和环境;三是为了稳定的提高生活质量,雇员持风险厌恶态度,乐于签订长期合约而不是短期合约签订长期合同对雇主更有利: 一是可以阻止劳动力“跳槽”或自由流动; 二是合约对供给方只是简单地规定一下,而具体细节则留待以后确定,这为企业日后配置生产要素提供了很大的回旋余地; 三是可以掠取劳动力的期权价值 (三)劳动者和工作非匀质性的特征 劳动者的年龄、性别、民族、教育、经验、技艺、天赋、秉性、工作动机及工作态度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而,买卖这些产品就不仅要考虑价格,同时也要考虑某些非价格性因素 劳动者拟选择的企业和选择的工作在工作强度、距离、工资和福利、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等方面也有差别 五、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 市场性要素组织性要素社会性要素、 (一)市场性要素

2019中国灵活用工及灵活就业研究报告

2019中国 灵活用工及灵活就业研究报告复合环境下用工与就业关系变革洞察 / 金柚网研究院出品

目录 01概念界定 02国内外对比分析 03国内市场细分剖析 04驱动因素分析 05挑战与考验 06未来的就业图景

01 概念界定

灵活用工 灵活就业 劳务派遣外包非全用工劳务用工混合用工 指基于业务经营需要与现行法规允许,企业通过一种或多种用工配置方案,实现企业人力资源队伍的快速调整、精确匹配、 弹性管理和敏捷适应环境变化。指建立在个人就业意愿和现行法规及用工单位制度匹配的基础上,个人选择一种或多种就业形式,实现个人对工作时间、时 间内容、工作形式、收入要求等因素的自由选择权。 非全就业兼职承揽多元就业 用工形态多元化 劳动配置高弹性 轻过程管控重结果交付特征: 特征: 灵活性强 自由度高 自主性强选择空间大 对企业部分固定岗位任务化分解 对个人可支配时间与技能的优化配置 1.1 灵活用工及灵活就业定义及主要特征

1.2 灵活用工及灵活就业的映射关系 企业用工多元化需求 个人就业多元化需求 人力资源服务平台需求匹配 法律关系 长期稳定劳动力固定单位就业退休人员再就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外包+费用结算流程外包 不改变原有劳动关系临时、辅助或可替代的灵活劳动力 临时务工退休人员再就业 劳务派遣 人力供应商:劳动关系企业:聘用关系(劳务) 阶段性劳动力/劳务 自由职业临时务工退休人员再就业大学生勤工俭学 临时性项目外包 非主营业务或事务性工作外包 经营型从业项目外包 项目外包+费用结算流程外包人力供应商:劳动关系企业:无用工关系 经营行为,非雇佣关系

市场秩序与政府行为

市场秩序与政府行为 樊纲 一、保护产权、维护法治、维护市场秩序是政府的首要职责 政府的职能不是自己拥有财产,而是保护公民的财产权;不是拥有自己的利益,而是保障公民的利益;不是自己拥有企业、管理企业,而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使企业能够发展。中国的市场秩序混乱的一个基本原因是政府没有干自己该干的事情,即提供产权保护、法治和市场秩序等“公共物品”,而是去干自己本来不该干的事情,比如管理企业、制定价格、分配资源。因此,市场秩序混乱在一定意义上是“政府错位”、“政府缺位”的表现。 根据这一原理,今后政府工作的方向是:尽快进行产权改革,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重组、减少政府对企业活动的管理,而把更大的精力、财力转移到发展、加强法治建设(立法与司法)和市场监管方面来。 维护法治、维护市场秩序的核心问题不是告诉(“批准”或“审批”)人们做什么,而是防止一些人通过欺骗(不讲信用或提供虚假信息)的手段做损害他人权益、损害公众利益的事,如不履行合同、不还债、贪污偷盗雇主财产、侵犯知识产权、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特别是危害人身健康的产品,以及制造污染等等。政府应尽快加强与这些问题有关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监管部门(如商品检验部门)的建设,而缩小管理经济部门的权力与规模。 维护市场秩序,根本的方法是发展和维护法治。这在我国还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现在应着重强调的是树立“法治精神”,其内容之一是:法律和政府规章制度不是规定人们做什么,而只是规定人们不准做什么(即那些危害公众的事);不能由政府来批准人们做什么人们才做什么,而是由政府通过自己的监管,来发现、确定什么是不能做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政府审批”,使创新活动大大发展,每个人都去寻找前所未知(政府就更不知道)的新机会,而又使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受到遏制。 二、规范市场,首先是“规范”政府 现在的许多所谓“市场秩序”混乱问题,其实是政府体制和政府行为问题。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积分制考核办法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专项积分制考核办法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文件精神,结合办事处工作实际,制定本考核办法。 一、考核对象和方式 考核对象和范围:各队村主要负责同志 本考核为专项积分制考核,年限2016-2018年,每年考核一次。 二、考核内容及评分办法 本着“简单明了,可量化,易操作”的原则,将系统性扶贫攻坚工作具体分解为组织领导、驻村到户、政策宣传、精准识别、结对帮扶、制定规划、产业扶贫、政策资金支持、创新措施、扶贫成效等方面内容进行量化积分考核。具体考核内容及评分办法见附件。 三、考核组织和程序 (一)自评。每季度末,各队村和扶贫工作队及成员完成自评工作。依据指标体系评分,并提交书面自评报告。 (二)季汇总。办事处及区扶贫工作队进行核定汇总,并反馈结果。 (三)年终考核。组成考核专班,实地查看考核,结合四个季度汇总情况,评定全年考核结果。 四、考核结果和运用 考核结果按分数排序。排名第一位的村队为优秀,给予

通报表彰,并作为领导班子年度综合考评的依据;排名最后一位的,由办事处领导对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并查清问题及原因,限时整改,不脱贫不脱钩。

附件: 罗汉寺办事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积分制考核评分办法 序号考核内容任务目标评分依据指标分加减分考核评 分 1 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组建工作 队,定期研究扶贫工作。文件材料、会议记录、工作日志。8分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加1分;分管同志(或 工作队长)专人脱钩抓加1分;专题研究 一次扶贫工作加1分;督办检查一次加1 分。 2 驻村到户 落实驻村落实,到户落实。现场查看,工作日记。8分累计驻村日达1个月加3分;走访贫困户 1次加1分。 3 政策宣传及时准确宣传国家、省、市 扶贫政策。现场查看,抽查暗访,会议培训记录。8分开一次会加1分;立一块固定标语加1分; 政策上墙加1分 4 精准识别“四清五评六看”程序到 位,公示到位,建档立卡规 范准确,群众认可。现场查看,档案抽查,群众举报。12分程序规范加2分;公示到位加1分;建档 立卡准确加3分;现场抽查或群众举报核 查属实,一类问题扣1分。 5 结对帮扶制定脱贫计划,有措施,有 行动。工作日记,档案资料。12分制定计划1户加1分;计划实施加1分; 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加1分;走访慰问10 次加1分;一个贫困户未落实帮扶扣1分。 6 制定规划“5+1”规划落实档案及上墙资料8分制定1项规划加1分;规划科学可行1项 3

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伴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家改革的深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城镇的下岗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瓶颈”。本文在分析了劳动力市场面临的问题和这些问题的成因之后,提出了短期和长期对策。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问题短期对策长期对策 改革开放2O年来,我国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2O年问总计解决了约2.5亿人的就业问题,全国平均每年新增1330万个就业岗位,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初现成效,成绩喜人。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当前劳动力市场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多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呈上升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1.3亿人,加上城镇失业人口,劳动力总供给量达到2亿多人,而需求量只有3500万人,供给已远远地大于需求。据专家估计,我国目前的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率已达21.3 左右。我们认为,

造成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l_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率每年以2 的速度进行。2.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有效需求不足。3.经济转型,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使过去国企的隐性失业显性化。4.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5.劳动力的盲目和无序流动导致了大量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6.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布局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更使劳动力市场在朝规范化发展的进程中荆棘丛生。 二、解决劳动力市场问题的对策 现在就有不少学者一提到劳动力市场问题,就大谈特谈减少劳动力供给,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除非大规模的瘟疫和战争,要想在短期内减少劳动力供给几乎是天方夜谭。还有,发展第三产业固然是一条出路,但由于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发达国家发展第三产业主要是为了把第三产业朝高新科技方向推动,这是第一、第二产业充分发展起来的必然选择)。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以缓解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似乎只有发展消费性服务这个领域,在当前消费需求不旺的态势下,极力倡导消费性服务,可能会骼人一个“需求不足一消费一更低需求的恶性循环怪圈。我们在解决劳动力市场困境时必须立足现在,着眼将来,把短期对策和长期对策结合起来,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从经济学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从经济学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下面结合经济学理论谈谈对二者关系的理解: 一、?????? 市场决定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对市场定义:“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以及交易数量的机制”。市场经济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市场机制是市场有机体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市场运行的形式和手段,是由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行为决定的供给,由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行为所决定的需求,以及价格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整个经济体制顺利运行,并达到均衡的作用机制和调节功能。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即政府和市场,我国改革实践中对市场作用的认识有三次飞跃,计划经济的政府配置、基础性作用、决定性作用。 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亚当斯密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时刻在调整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这种自发调节机制通过价格起作用。价格作为资

源配置的引导所发挥着信号作用,即价格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较高的价格趋于抑制消费者购买,同时会刺激生产;而较低的价格则鼓励消费,同时抑制生产,价格在市场机制中起平衡作用。当市场平衡了所有影响经济的力量时,市场就达到了供给和需求的市场均衡(market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下面通过图示来说明: ? 在均衡价格水平上,市场不存在短缺和过剩,如上图所示,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点E处的价格)时,就会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过剩局面,于是供给方迫于需求不足的压力,自动降低价格;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短缺局面,于是需求方迫于需求过度的竞争压力,只好接受供给方提价的要求,从而价格上升,最终达到均衡价格。 三、市场、政府都不是万能的

精准扶贫基本知识

精准扶贫基本知识 1、什么是精准扶贫? 答: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区域、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2、精准扶贫的“五个精准”是什么? 答:一是对象精准,二是内容精准,三是目标精准,四是措施精准,五是考评精准。 3、精准扶贫的“四个到村到户”是什么? 答:基础扶贫到村到户、产业扶贫到村到户、教育扶贫到村到户、金融扶贫到村到户。 4、精准扶贫的“三个深度融合”是什么? 答:一是扶贫攻坚与双联行动深度融合,二是扶贫开发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深度融合,三是扶贫攻坚与社会扶贫济困深度融合。 5、精准扶贫的“五个助推”是什么? 答:一是深化双联行动助推精准扶贫;二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助推精准扶贫;三是加强社会帮扶助推精准扶贫;四是强化基础建设助推精准扶贫;五是落实低保政策助推精准扶贫。 6、什么是精准扶贫“十大要件”? 答:一是领导精力要集中到扶贫攻坚上;二是财力支出要使用到扶贫攻坚上;三是项目布局要倾斜在扶贫攻坚上;四是基础设施要优先在扶贫攻坚上;五是工作作风要展现在扶贫攻坚上;六是排忧解难要着力在扶贫攻坚上;七是改革举措要结合在扶贫攻坚上;八是力量组织要集合到扶贫攻坚上;九是用人导向要体现在扶贫攻坚上;十是工作落实要显示到扶贫攻坚上。 7、精准扶贫“1+10”方案是什么? 答:“1”即《关于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10”即“村道硬化、饮水安全、动力农电、农村危房改造、富民产业培育、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村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劳动力培训、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社会保障”等十个精准扶贫专项实施方案。 8、双联扶贫“五个员”是什么? 答:一是做精准扶贫的指导员,二是做项目实施的协调员,三是做政策法律的宣传员,四是做农民群众的服务员,五是做资金使用的监督员。 9、双联行动“六大任务”是什么? 答:一是宣传政策;二是反映民意;三是促进发展;四是疏导情绪;五是强基固本;六是推广典型。

谢增毅丨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劳动合同法的修改

谢增毅丨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劳动合同法的修改 文丨谢增毅中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来源《法学研究》2017年第2期第95-112页,仅限朋友圈分享,荐稿信箱:ldfgc123@https://www.360docs.net/doc/c112946263.html, ————————————————————————关 注公众号并置顶,不错过每一篇专业的文章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2016年以来,劳动合同法再次成为经济学界、法学界以及政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一些经济学家,例如张五常,批评劳动合同法限制了契约自由,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时任财政部长楼继伟在多个场合指出了劳动合同法存在的 不足。2016年2月19日,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6年年会上,楼继伟表示,现行劳动合同法“降低了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和灵活性”。值得关注的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2016年2月29日举行的新闻 发布会也提及,劳动合同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不够。第二,企业用工成本比较高”。从有关文件看,研究修改劳动合同法已列入人社部的议程。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以及相关政策立法也得到了中央层面的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2016年7月26日召开的会议强调,“降成本的重点是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抑制资产泡沫和降低宏观税负”。

因此,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已成为当前国家政策和修法的热门话题。总体上看,目前关于劳动合同法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合同法是否提高了企业用工成本,二是劳动合同法是否导致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不够。这两个方面虽然有关联,但并不相同。前者主要是制度实施的效果问题,后者主要是制度本身的设计问题。前者主要涉及对企业用工成本及其构成和原因的判断,需要更多从实证数据寻找答案;后者则需要对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理念和具体规则进行深入分析,也是更为本质的问题。本文拟主要从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角度分析劳动合同法的修改。 我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判断:文本与现实 (一)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和安全性的含义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安全性是一组相对应的概念。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包括五个维度:(1)外部数值灵活性,又称就业灵活性,指企业针对当前需要调整雇佣数量的能力,该维度对企业而言表明其雇佣和解雇工人的难易程度。(2)内部数值灵活性,指在不改变雇员数量的前提下企业调整和分配工作时间的能力。(3)功能灵活性,又称工作结构灵活性,指企业调动员工工作或改变其工作内容的自由程度。该维度反映工人在企业内流动的情况。(4)工资灵活性,该维度反映企业随劳动力市场或竞争条件调整工资的自由度。(5)外部化灵活性,指企

政府干预经济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政府干预经济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一、个人观点觉得利大于弊 二、根据。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干预主要是基于凯恩斯的基本经济思想,在自由放任不加干预的情况下,经济的均衡会处在就业量足够低的状态,而它的生活水平会处在足够困难的状态。资本边际效率的下降要快于利息率的下降,利息率不可能降到零以下,这使资本财富增长的愿望难以实现,社会经济将进入萧条状态。 三、市场调节的弊端 自发性: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根据价格的涨落决定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因此,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即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对资源合理配置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使一些个人或企业由于对全身的利益的过分追求而产生不正当的行为,比如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欺行霸市,扰乱市场秩序;一切向钱看,不讲职业道德等。而且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还不容易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两极分化,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将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鹿奶粉事件充分表现出市场经济的自发性,为了利润不顾消费者利益,用三聚氰胺蒙混检测。造成大量婴幼儿长出肾结石的恶劣事故。

盲目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是分散在各自的领域从事经营,单个提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此,他进行经营决策时,也就是仅仅观察市场上什么价格高、有厚利可图,并据此决定生产、经营什么,这显然有一定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往往会使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必然会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这方面的例子我们可举出很多,如: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竞相上马生产电、冰箱的所谓“采电热”、“冰箱热”;90年代中期又出现“空调热”、“VCD热”。因厂家瞄准的是市场价格,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于是各地“蜂拥而上”,其结果是重复上马、重复引进,而又形不成生产规模。 日本90年代的经济泡沫充分证明了市场经济的盲目性:7、8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连报纸上也公开说出“日本房地产永不下滑”的口号。众人盲目追求利润,将房价炒得奇高,造成经济表面上的繁华。当房价升到几十倍的时候,美国突然抽离资金,令房地产突然崩溃,连带着所有产业同时化为泡沫。 滞后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