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学说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第二节五脏
●第三节六腑
●第四节奇恒之腑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1、藏象、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
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4、脏腑之间的关系
5、五脏与形体、官窍、五志、五液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
●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的概念涵有“藏”和“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象──五脏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其含义有二:
●①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②五脏系统与外在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及的比象。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

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
定了“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的器官。

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
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一)古代的解剖学知识——藏象理论的形态学基础,并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依据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藏象理论的说理工具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藏象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修正完善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1、五脏之精
●“五脏六腑之精”一词源于《素问·上古天真论》,简称“脏精”,是指五脏所
藏的具有濡养、滋润和支撑本脏及其附属组织等作用的液态精华物质,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二者相合化为一身之精,一身之精分藏于五脏,则为五脏之精。

●心精:以与心血相融合的形式贮存于心。

●肝精:以与肝血相融合的形式贮存于肝。

●肺精:由脾传至肺的水谷之精的轻清部分组成,靠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上濡头
面诸窍,外“输精于皮毛”。

●脾精:即为水谷之精,输布到其他四脏,化为该脏之精。

●肾精:由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加上部分输于肾的水谷之精的充养而生成。

●五脏之气是指分布于五脏之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极
细微物质。

●先、后天之精所化之气,加之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在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
作用下,合化为一身之气。

●一身之气分布于五脏,则为五脏之气。

因此,五脏之气既有同源性,又有相对
特异性。

●五脏之阴,简称“脏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阳,简称“脏阳”,是五脏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阴虚衰,则生虚热性病证。

●五脏之阳虚衰,则生虚寒性病证。

●1、五脏藏精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相融合而生成一身之精,分藏于五脏而为五脏之精。


●2、精化为气
●一身之精所化之气与肺吸入之清气相融合而成一身之气,分布到五脏则为五脏
之气。

因此,各脏之精是一身之精的分属,各脏之气是一身之气的分布。

●五脏之精是五脏之气的化生之源,五脏之气是五脏之精的功能体现。

五脏之精贵在
贮藏于五脏之中而不妄泻,五脏之气贵在体内有序运行而不紊乱。

五脏之气的盛衰取决于五脏之精的盈亏。

●3、气分阴阳
●一身之气可分为阴阳二气,其所化生的五脏之气也有阴阳之别。

●五脏之阴气,是五脏之气中具有濡润、滋养、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五脏之阳气,是五脏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第二节五脏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称。

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
称为六脏。

●本节主要内容:
1、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五脏与形、窍、志、液的联系。

●一、心
位置:位于胸腔,两肺之间,外有心包。

形态:形如倒垂之莲蕊。

←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外在联系: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其华在面,在志为喜。

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

别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经络: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心、脉、血三者密切相连,构成一个密闭的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
•①心气充沛
•②脉道通利
•③血液充盈
•2、藏神(主神志、主神明)
•神广义:整个人体生命活动总体表现。

•狭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心主血脉与藏神功能的关系:
•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良好地发挥,才能发挥其主神志的功能。

反过来,只有心神清明,才能驭气以调控心血的运行。

•1、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为阳脏,又称“火脏”,心主要以阳气为用。

同时需阴阳协调。

•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2、心气下降
•心阴与心阳。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在体合脉,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由心主司。

●其华在面,指心脏气血的盛衰,可从面部的色泽表现出来。

●2、开窍于舌
●是指心之精气盛衰及其功能变化可从舌的变化得以反映。

●心与舌体通过经脉相联;舌之言语、发音依赖于心主血脉与藏神的生理功能。

●心寄窍于耳。

●3、在志为喜
●是指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喜志有关。

●4、在液为汗
●心在液为汗,血汗同源。

●5、与夏气相通应
●夏季以炎热为主,在人体心为火脏而阳气最盛,同气相求,故夏季与心相
应。

•附:心包络
•简称“心包”,又称“膻中”、“心主”
•解剖:心脏外面的包膜
•功能:保护心脏、代心行令——臣使之官
•病变:外邪侵袭于心时,代心受邪
•在经络学说中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互表里,故心包络属于脏。

↙位置:位于胸腔,左右各一。

为“华盖”。

形态:肺叶白莹,虚如蜂窠。

✦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外在联系:在体合皮,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其华在毛,在志为悲。

为阳中之阴,通于秋气。

别称:肺为“华盖”“娇脏”、“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经络: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呼吸之气、一身之气)
●(1)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呼吸:体内外气体交换的过程。

•通过肺气的运动,吸清,排浊,吐故纳新,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2、主行水
●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称作“通调水
道”。

(通,疏通;调,调节;水道,水液输布和排泄的道路。


●肺主行水是通过肺宣发与肃降实现的:
●3、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
外浊清之气的交换,然后再经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布到全身。

•肺主治节:
•1、调节肺之呼吸;
•2、调理全身气机;
•3、治理调节血液运行;
•4、治理调节津液代谢。

•1、肺为华盖
•位于胸腔,覆盖脏腑之上,位置最高,故称“华盖”。

“水上之源、脏之长也、六腑之盖也。


•2、肺为娇脏(娇脏是对肺生理病理特征的概括)
•肺清虚而娇嫩,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为五脏六腑之盖,借鼻窍与外界相通,又司卫外之功能,故邪易伤肺而致肺病,故称娇脏。

●病理特征的概括:
●①肺位最高,借鼻窍与外界相通,故外邪易从口鼻入侵;
●②肺外合皮毛,外邪侵袭皮毛,最先受累及的也是肺;
●③肺为清虚之脏,清轻肃静,不耐邪气之侵。

•3、主宣发与肃降(也属肺的生理功能)
•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

体现于三方面:
•①呼出体内浊气;
•②将脾转输的水谷精微上输头面,外布肌腠。

•③宣发卫气,司腠理开合,控制和调节汗液排泄。

●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体现于三
方面:
●①吸入自然界清气,与谷气相合形成宗气向下布散以资元气;
●②将脾转输的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于其他脏腑组织以濡润之,
●③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肾与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是一身之表。

肺与皮毛相合,是指肺与
皮毛的相互为用关系。

●肺对皮毛的作用有二:
●①宣发卫气于皮毛,发挥卫气的温养、司开合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
●②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发挥其对皮毛的滋养作用。

●皮毛对肺的作用有二:
●①皮毛的汗孔又称“气门”,能进行体内外气体的交换,从而可调节肺的宣发
功能而调节呼吸;
●②皮毛受邪,内合于肺。

●2、开窍于鼻,喉为肺之门户
●鼻与肺相通,具有主通气和主嗅觉的功能。

●依赖于肺精的滋润和肺气的宣发。


●喉为肺之门户
●3、在志为忧(悲)
●忧和悲同属肺志。

悲和忧皆为人体正常的情绪变化或情感反应,由肺精、肺气
所化生,是肺生理功能的表现形式。

●4、在液为涕
●涕由肺精所化,由肺气宣发至鼻窍。

●肺精、肺气充足,则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

●寒邪、热邪、风燥之邪
●5、与秋气相通应
●肺与秋均属五行中的金,肺主清肃下行,为阳中之阴,同气相求,故与秋气相
应。

●秋季养生之道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观点一:西医学解剖中的脾。

观点二:中医所说的“脾”,包含了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腺。

观点三: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医的脾,包括了整个消化系统及功能,甚至和血液、内分泌和神经系统有密切联系。

而现代解剖形态的脾是体内重要淋巴器官之一,主要参与体内免疫反应。

●1、主运化,运,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
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分为运化谷物和运化水饮两方面。

●(1)运化谷物:脾气将谷物化为谷精,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的生理机能。

●饮食入胃后,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

但是,
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食物化为精微。

●脾气转输精微途径有二
●一是上输心肺化生气血
●二是直接向四周布散其他脏腑。

●脾气健运
●脾失健运
●(2)运化水饮(运化水湿)
●脾气将水饮化为水精(即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的生理机能。

●表现在四方面:一是上输于肺;二是向四周布散;三是下输膀胱;四是居中输转津
液。

●脾气健运则水液布散通利,无水湿之患。

运化谷食与运化水液的关系:
运化谷食与运化水液二者同步进行,可分不可离,是脾主运化功能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是在病理情况下,外在表现有所不同。

脾失健运:
①消化、吸收水谷精微障碍——气血化源不足——气血亏虚——消瘦、倦怠、乏力、腹胀、便溏、纳少。

②水液输布障碍——水液内停
痰饮“脾为生痰之源”
水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泄泻“湿胜则濡泄”
•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在养生和临床方面有着重要的生理意义。

• 1. 养生方面,做到饮食有节,顾护胃气。

• 2. 病理上,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不足,导致正气虚损,导致疾病发生。

• 3. 疾病预后判断:“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 4. 治疗上慎用苦寒燥烈之品,以防损伤脾胃之气。

• 5. 病人的护理上,注意嘱其忌口,时时顾护胃气。

减轻脾胃的负担,待其功能恢复。

●2、主统血
●统,统摄、控制的意思。

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而不
逸出脉外的功能。

●脾统血的功能,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在脾脏作用的体现。

●脾不统血的血证临床特点:
1、出血量少,色淡,持续时间长。

2、多见肌衄及下部出血,如尿血、便血、月经淋漓不净等。

3、多伴有疲乏无力、纳呆腹胀等脾胃虚弱的临床表现。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上升
●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体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


•2、喜燥恶湿
(1)脾,五行中属土,湿属土,与脾相应,故湿气通于脾。

(2)脾虽运化水湿,但水湿过多,必然加重其负担,使其功能发生障碍。

“湿困脾”“脾生湿”
(3)内湿外湿皆易困遏脾气,影响脾之正常功能。

(4)治疗上一般健脾与利湿同治。

•1、在体合肉,主四肢
•在体合肉,主四肢是指脾气的运化功能与肌肉的壮实、四肢的强健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素问·痿论》“治痿独取阳明”。

•《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2、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开窍于口:人的食欲、口味与脾的运化功能相关。

•脾病则食欲不振,口味异常,
如出现口淡乏味、口粘、口甜等。

•脾之华在唇,是指口唇的
色泽可以反映脾气盛衰。

•脾虚,气血亏少——口唇萎黄,枯而不荣。

•脾胃积热——口唇糜烂。

•3、在志为思(指脾的功能与思相关)
•“思出于心而脾应之”,思虑赖脾之健运提供营养以维持。

•思虑过度,所愿不遂——脾气郁滞、不思饮食、脘腹胀闷。

•脾失健运气,气血不足——思维功能减退。

●4、在液为涎
●5、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长夏,夏至~处暑
长夏——脾弱者易为湿伤——身热不扬、肢体困重、脘闷不舒、纳呆泄泻等
治疗:除湿热自退
●此外,亦有“脾主四时”之说。

●一、概述
●1、肝的解剖部位及形态
●《难经·四十一难》说:“肝
独有两叶”。

●2、气机升降部位:“肝生于左”。

●3、肝在五行属木,与春气相通,阴阳属性为“阴中之阳”。

与六腑中的胆相为表
里。

●4、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5、生理特性:肝为刚脏,肝气升发。

●6、肝属足厥阴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

●二、肝的生理功能
1.主疏泄
字面理解:疏:疏通、畅达;
泄:发散、升散。

基本概念:指肝具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的功能。

●了解:“疏泄”一词源于《内经》,最早提出肝主疏泄者为元代医家朱震亨,他在《格
致余论》中指出:“司疏泄者肝也”。

调畅气机是肝主疏泄的中心环节
●气机:即气升降出入运动。

●基本形式为升、降、出、入。

●肝气升发、条达、舒畅,可以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使之平衡协调,人身脏腑之
气各行其职。

●气机调畅与否是判断肝之疏泄正常与异常的标准。

●肝主疏泄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和代谢
●(2)促进脾胃之气的升降
●(3)调畅情志
●(4)调畅胆汁的分泌排泄
●(5)调节排精排卵行经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和代谢
●血液运行和津液输布代谢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

●(2)促进脾胃之气的升降
促进脾胃运化
●(3)调畅情志
●情志活动,本为心所主,但亦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因为,人的正常精神情志
活动是以气机调畅、气血和平为基本条件的。

●病理状况下:
●中医治疗情志病每每从调肝入手——逍遥散
●(4)调畅胆汁分泌和排泄
●(5)调节排精排卵行经
●男子排精
●精的闭藏在于肾,精液的溢泻在于肝。

女子月经
血海
女子月经与冲、任二脉相关
主胞胎
足厥阴肝经与冲任二脉相互沟通。

●2、主藏血
●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1)肝贮藏血液的生理意义有四:
●①濡养肝及其形体
●②为经血之源血海:肝、冲脉
●③ 化生和濡养肝气
●④化生和濡养魂,维持正常神智及睡眠。

●(2)调节血量
●(3)防止出血
●①肝气收摄血液
●②调畅血液运行
●③肝阴凝敛血液
●肝不藏血的病机大致有三:
●(1)肝气虚弱,收摄无力:补肝气,兼以健脾。

●(2)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滋肝阴,兼以补气。

●(3)肝火亢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清肝泻火,兼以降气
●肝体阴而用阳
◆体,指肝的本体,“体阴”的意义有二:
●其一,肝居膈下,属阴脏;
●其二,肝藏血,血属阴。

◆用,指肝的功能特性,“用阳”的意义亦有二:
●其一,在生理机能方面,肝主疏泄,其气主升主动,性喜条达,内寄相火,其性属
阳;
●其二,在病理变化方面,肝阳易亢,肝风易动。

肝病常见肝阳上亢和肝风内动,临
床表现眩晕、肢麻、震颤、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
临床治疗肝病:滋养阴血以益肝,或凉肝泻肝等法
●(二)生理特性
●1、肝为刚脏
●肝为刚脏,是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而言
肝气具有木的冲和条达、伸展舒畅之能;
肝主疏泄,肝气性喜调达而恶抑郁;
肝内寄相火(阴中之阳脏),主升主动;
肝之病症多有暴急猛烈特点。


●2、肝主升发
●肝主升发,是指肝具有向上升动和向外发散以调畅气机的作用。

●肝在五行属木,通于春气。

说明:
中医“左肝右肺”说:始于《素问·刺禁论》。

1、非指解剖部位
2、从肝与肺的生理功能特点而言——肝气左升、肺气右降(从气机升降立论)
●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筋,即筋膜,包括肌腱和韧带。

筋的活动赖于肝血的濡养。

肝为“罢极之本”。

●“血虚生风”: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

老年动作迟缓,运动不灵活,容
易疲劳。

●“热极生风”:邪热过盛,耗伤肝血,血不养筋,也会出现手足震颤,抽搐,甚则角
弓反张等。

●统称“肝风”。

治多从肝着眼。

爪,爪甲(指甲、趾甲)“爪为筋之余”
爪甲亦赖肝血以营养,视爪甲的荣枯,可以测知肝脏功能正常与否。

●肝血充足——爪甲坚韧,红润光泽。

●肝血不足——爪甲萎软而薄,枯而色夭,甚则变形、脆裂。

●2、开窍于目
●目能视物,依赖肝所藏之血的滋养和
肝气之疏泄,同时有足厥阴肝经上连目系。

●目有视物功能,又称“精明”。

●肝血不足: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目眩,目眶疼痛等
●肝经风热:目赤痒痛
●肝风内动:目睛上吊,两目斜视
●肝气郁结,久而火动痰生,蒙阻清窍:两目昏蒙,视物不清
∴目疾多从肝治。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
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3、在志为怒
●怒,即愤怒、恼怒。

是人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一种正常应答反应。

●怒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故说肝在志为怒。

●怒可使气血上逆。

阳气升发太过,血随气逆而吐血,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薄厥”)
●肝阳亢盛或阴血不足,阳气升发太过,稍有刺激,即易发怒
●大怒、郁怒皆伤肝。

●平肝降逆、疏肝解郁。

●4、在液为泪
●肝精肝血所化,濡养、保护眼睛。

●肝血不足:两目干涩
●肝经湿热:目眵增多,迎风流泪。

●5、与春气相通应
●春为一年之始,万物苏醒渐致生机勃发,一派上升之象,而肝主疏泄、喜
条达,功用多主上,故肝通于春气。

●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一)概述
↙位置: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形态:形如豇豆。

➢生理功能:藏精,主水,主纳气。

➢外在联系:生髓主骨,齿为骨之余,开窍于耳和二阴,在液为唾,其华在发,在志为恐。

为阴中之阴,通于冬气。

➢别称:作强之官、先天之本、水脏、封藏之本。

➢属性:阴阳属性为阴中之阴,五行属性为水
➢经络: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1、主藏精
●藏精:是指肾贮存、封藏精气以主司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脏腑气化的生理功能。

●(1)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肾精及其所化肾气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最基本物质。

●肾中精气盛衰的外在标志——齿、骨、发。

●病理:肾精肾气不足的表现
●儿童:“五迟(站、语、行、发、齿)” ,“五软(头、项、手足、肌肉、口)” 。

●青少年:发育迟缓,筋骨萎软,肌肉瘦削无力。

●成年:未老先衰,牙齿早脱,头发早白脱落。

●治疗:补肾填精:延缓衰老早衰早老以及老年病
●养生:惜肾固精
●人类的生殖能力变化
●天癸
●(2)主脏腑气化
●脏腑气化,是指由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调控着各脏腑形体官窍
的功能,进而推动和调控着机体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的过程。

●气化,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地讲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
代谢及相互转化过程。

●所谓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是指肾精、肾气及其所分化的肾阴、肾阳在推动和调控脏
腑功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根本。

“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对机体各脏腑组织
器官起抑制、调控、凉润作用。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

“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对机体各脏腑组织
器官起温煦、推动、激发作用。

●肾藏精的临床意义
肾精亏虚—生长发育迟缓,解颅,五迟,五软;生殖能力下降,不孕、不育;早衰,健忘,耳鸣,精神呆顿,牙齿松动、脱落,两足痿软
肾气不固—小便频数,尿后余沥不尽,遗尿,甚则小便失禁;遗精、早泄,月经淋漓不尽,带下清稀量多,胎动易滑
肾阴虚—腰膝酸软,耳鸣眩晕,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盗汗,遗精、早泄,崩漏、梦交,脉细数
肾阳虚—腰膝冷痛,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甚则黧黑;神疲乏力;生殖机能衰退,阳痿、精冷,宫寒不孕;小便频数,夜尿频,大便溏泄或五更泄。

●2、主水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功能。

●(1)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
●(2)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肾主水的临床意义
肾之精气阴阳充足,则人体津液代谢正常有序。

若肾之阳气不足,气化失司,则致身体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没指;水湿上犯,则见心悸气短,咳喘痰鸣,舌淡胖,苔白滑。

肾气不固,则见小便频数,小便余沥不尽,遗尿,甚则小便失禁。

肾阴虚,蒸化过度,则见小便短赤。

●3、主纳气
●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
表浅的作用。

●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

肾的封藏作用助肺的肃降,以保持呼
吸深度。

常:呼吸均匀调和
反:呼多吸少、吸气浅表动则气喘,呼吸困难(“肾不纳气”,摄纳无权,气不归下的上浮)
据此:中医治疗哮喘有“发作时治肺,缓解时治肾”的原则,治肾则以“补肾”为主,以纳气归肾。

●(1)主蛰守位。

●《说文解字注》:“蛰,藏也……凡虫之伏为蛰。

”蛰,是指自然界昆虫、兽类的冬眠
现象。


●主蛰:指肾有潜藏、封藏、闭藏之生理特性,类似于冬季的万物蛰藏而不
出,是对肾藏精功能的高度概括。

●肾的藏精、主纳气、主生殖、主二便等功能,都是肾主封藏生理特性的具体体现。

●若肾封藏失职,则会出现滑精、喘息、遗尿,甚则尿失禁、大便失禁及崩漏、滑胎
等。

●守位:是指肾中相火(肾阳)涵于肾中,潜藏不露,发挥其温煦、推动等作用。

●君火即心之阳气,心之生理之火,又称心火;
●相火是其他脏腑之火,皆称为相火。

●肝之相火称为“雷火”。

●肾之相火称为“龙火”。

●生理状态下是各脏腑的阳气,又称“少火”。

●病理状态下各脏腑的亢盛之火,称为“壮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