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居易《中隐》看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白居易《中隐》看中国 古代的隐士文化
董要华
《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现代终南山隐士生活写照
终南山为何多隐士?
1、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有隐逸的传统。 2、终南山“居天之中都之南”,是秦岭的核心部分, 我国南北地理的分界线,其气候、物产及外界环境适 合修行人隐居。 3、终南山至今还保持着原始自然状态,尚是一块净 土,能藏人,可随意搭建茅篷。 4、终南山有一种“王者之气”,有一种“先天气 场”,充溢着“道”,甚至产生“秘境”,具有“加 持力”。 5、终南山有护持住山人的风气和传统。这里民风淳 朴,有不少人肯发心供养住山的修行者。 6、这里距帝都长安很近,仕隐界限不明。
古人隐居态度
•因神秘而敬畏
古人隐居客观原因: 1、传统的自然经济是其经 •因困窘而向往 济根源。 2、隐逸的主因在于政治浑 •艳羡却很矛盾 浊和强权统治。 •无奈中的选择 3、仕途艰阻政治失意。 •洞明世事而隐 4、中国古代士人有重气节 淡名利孤傲难驯理想追求。 •名为隐实为入 5、传统儒道的价值观和世 •身在曹心在汉 界观的影响 贾岛:《寻隐者不遇》 隐 深幽——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居 高德——“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刘禹锡《陋室铭》 品 清雅——“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 格 照。” 王维《竹里馆》 孤傲——“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 雪。”柳宗元《江雪》 悠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
隐居类型
1.真隐、全隐,如晋宋间的宗炳、元代的吴镇 。从来不去做官,皇 帝下令征召也不去,而且也不和官方打交道。
宗炳
吴镇
2.先官后隐,如陶渊明。他当过官,因对官场不满才隐居。
陶渊明
1、生平
29岁 以前在家乡农村度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9—41 仕与隐的选择 江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入桓玄军幕 刘裕参军 出仕即抱着矛盾心情 建威参军 彭泽县令 八十余日 辞官归隐 41—63归隐 死谥靖节
腐败分子
隐士
“隐士”就是指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 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 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循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 穴砍柴,皆不可称为隐士。
古人的隐士情结
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
者在山,何殊异也。” 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 《南史· 隐逸》 天地闭,贤人隐 。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著名的隐士——陈抟
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五代 末北宋初著名道士。亳州真源人 (今安徽亳州境内),一云普州崇 龛(今四川安岳境内)人。少聪颖 过人,及长,诗、礼、书、数、 方药之书无不通究,以诗名于后 唐,当时士大夫皆欲识之。曾应 进士第,值亲丧,睹世乱,乃散 家业,野冠草服游于京国间,以 山水为乐不求仕禄。后唐明宗赐 号“清虚处士”。后唐清泰间 (934—936)隐栖武当山九室岩, 服气辟谷二十余年。
9.不得已而隐,实际上从事最热心的政治,如明末清初的 顾炎武、黄宗羲等,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 朝合作,实际上从事最激烈的反清斗争。石溪也如此,他 反清失败后,为了逃避迫害,隐于禅,但他终生都忠于明 王朝,终生反清,情绪十分激烈,一直没能静下来。
10.先隐居,基本上是真隐,但等待时机,等到时机就出 山,等不到就隐下去。如殷商时伊尹、汉末诸葛亮、元末 的刘基等。
3.半官半隐,如王维。开始做官,后来厌倦了,但 辞官隐居,生活没有保障,于是做官,却不问政 事,实际上过着隐居生活。
4.忽官忽隐,如元末明初时王蒙、明末董其昌。做 了几年官,又去隐居,朝廷征召,或形势有利, 又出来做官,做了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
5.隐于朝,如东方朔。这种人身为官但思想已隐, 做官不问政事,“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 之心”随波逐流,明哲保身。
陶渊明
2、思想
任真安贫 自然顺化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 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南朝宋,开国国 君刘裕)后改名潜。东晋末年南朝宋初期诗人、 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 (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 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 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 辞》、《桃花源诗》等。
隐逸——心灵的归宿
谁不想失意时有自己一方净 土? 谁不想喧嚣的都市外有心灵 的归宿?谁不想与大自然互通彼 此?谁不想拓展灵魂的宽度? 大自然,是每个人心灵之母, 隐逸,是心灵的归宿。 愿大家能经常到自然中畅游, 远离都市的喧嚣,开拓心灵的宽 度!
著名的隐士——陈抟
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五代 末北宋初著名道士。亳州真源人 (今安徽亳州境内),一云普州崇 龛(今四川安岳境内)人。少聪颖 过人,及长,诗、礼、书、数、 方药之书无不通究,以诗名于后 唐,当时士大夫皆欲识之。曾应 进士第,值亲丧,睹世乱,乃散 家业,野冠草服游于京国间,以 山水为乐不求仕禄。后唐明宗赐 号“清虚处士”。后唐清泰间 (934—936)隐栖武当山九室岩, 服气辟谷二十余年。
感天地生 崇高的人 令人敬畏
感于天地人世不闻的隐士们
许由 伯夷
叔齐 俞伯牙 钟子期 荷蓧丈人 长沮 桀溺 楚狂接舆 渔父
在“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 隐”、在“达则兼济天下,穷 则独善其身”、在“天地闭, 贤人隐”思想的感召下,中国 最早的士人们选择了回归内心 的一方净土,与大自然相融于 一起,用冷眼甚至冷漠来面对 这个无道的让人痛、恨的世界。
隐士的精神的启示
1、学习他们那种觉醒的人生态度 2、学习他们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 3、学习他们栖身林泉、亲近自然、与天地融 为一体的那种艺术的、智慧的生命境界 4、学习他们“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的 以慈爱、善念关照生命的心界 5、学习他们随缘度化、普度众生的人生理想 与济世情怀 6、学习他们心辞统一的超脱尘世成就人世的 那种生命理想
诗歌的思想内容
1、描写田园风光 《归园田居》《饮酒》 “渊明在官场里混那几年,像一位‘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 千金小姐,强逼着去倚门卖笑。那种惭耻悲痛,真是深刻入 骨,一直到摆脱过后,才算得着精神上解放了。”——梁启 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 “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 迹者也。” ——萧统《陶渊明集序》 2、表现农村的劳动生活和在劳动中的真切体验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 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 园田居》其三 3、表现与农民的交往和亲切关系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 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 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二
白居易眼中的隐士
大隐——朝市 小隐——丘樊
中隐——留司官
于闹市中寻 山野之间 亦官亦隐
侯生、朱亥 陶渊明 东方朔
白居易喜欢“中隐” 的原因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游山玩水、赏菊爱花、饮酒一醉、高谈阔论 闭关独处、自由自在 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著名的隐士——文中子
文中子 王通(580—617),字仲淹,号文 中子,隋朝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 西省万荣县通化,一说山西河津)人, 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出身世代官宦人 家,父王隆,以学术见长,曾为国学博 士。王通从小受家学熏陶,精习《五 经》,传说他15岁时便开始从事教学活 动,18岁时有“四方之志,游历访学, 刻苦读书“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 此。”学问大有长进。隋文帝仁寿三年 (603)考中秀才后西游长安,见隋文帝, 奏上《太平十二策》、主张“尊王道, 推霸略,稽古验今,运天下于指掌。”
传诵名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小评:读陶诗,似品醇酒,嗅之清香,味之醇厚,待归于喉间, 泻于脏腑,直教人身心俱朗,甘为其掳。耕田除草,适性清闲, 乞讨街衢,也觉悠然;做官为吏,反而生厌。
6.假隐,如明代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 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 飞去飞来宰相家”。 继儒的草书
7.名隐实官,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人称陶隐士。 虽然隐居山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 “山中宰相”。
8.以隐求高官,如唐代的卢藏用(终南捷径)。
隐居的圣地—终南山
终南山自古就有隐逸的传统。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名人都 曾做过“终南隐士” 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入朝前就曾 在终南山的磻(bo)溪谷中隐居;秦末汉初,有东园公、 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四位先生,年皆八旬有余,须眉全白 ,时称“四皓”,先隐居商山,后隐居终南;“汉初三杰”的张 良功成身退后“辟谷”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终;晋 时的王嘉、隋唐五代的新罗人金可记、药王孙思邈、仙家钟 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以及金元时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明 清时江本实等都曾隐居终南山。终南山历史上高僧辈出,缁 素云集,出现过智正、静渊、普安、静蔼、灵裕、虚云等多 位高僧大德。
4、表现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 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诅可待。——《读山海经》 其十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 己 ,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 冲长缆。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 ,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公知去 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遥 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咏荆轲》 “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 卫衔微术,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 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 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 加抑扬,更离真实。”——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题未定草 六》
著名的隐士——陈抟
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五代 末北宋初著名道士。亳州真源人 (今安徽亳州境内),一云普州崇 龛(今四川安岳境内)人。少聪颖 过人,及长,诗、礼、书、数、 方药之书无不通究,以诗名于后 唐,当时士大夫皆欲识之。曾应 进士第,值亲丧,睹世乱,乃散 家业,野冠草服游于京国间,以 山水为乐不求仕禄。后唐明宗赐 号“清虚处士”。后唐清泰间 (934—936)隐栖武当山九室岩, 服气辟谷二十余年。
艺术成就
平淡自然 朱熹说:“陶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朱子 语类》卷一百四十) 元好问评:“君看陶集中,饮酒与归田。此翁岂 作诗,直写胸中天。天然对雕饰,真赝殊相悬。” (《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
田园生活、平淡自然、顺应天理、顺从自然、简 洁含蓄
四、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闲情
赋并序》
五、陶渊明的意义和影响
李白说:“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寄韦南陵冰余 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杜甫说:“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 后汝期。” 《可惜》。 白居易说:“吾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题浔阳楼》。 苏轼说:“渊明吾所师”(《陶骥子骏佚老堂》二首其 一),又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与苏辙书》
董要华
《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现代终南山隐士生活写照
终南山为何多隐士?
1、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有隐逸的传统。 2、终南山“居天之中都之南”,是秦岭的核心部分, 我国南北地理的分界线,其气候、物产及外界环境适 合修行人隐居。 3、终南山至今还保持着原始自然状态,尚是一块净 土,能藏人,可随意搭建茅篷。 4、终南山有一种“王者之气”,有一种“先天气 场”,充溢着“道”,甚至产生“秘境”,具有“加 持力”。 5、终南山有护持住山人的风气和传统。这里民风淳 朴,有不少人肯发心供养住山的修行者。 6、这里距帝都长安很近,仕隐界限不明。
古人隐居态度
•因神秘而敬畏
古人隐居客观原因: 1、传统的自然经济是其经 •因困窘而向往 济根源。 2、隐逸的主因在于政治浑 •艳羡却很矛盾 浊和强权统治。 •无奈中的选择 3、仕途艰阻政治失意。 •洞明世事而隐 4、中国古代士人有重气节 淡名利孤傲难驯理想追求。 •名为隐实为入 5、传统儒道的价值观和世 •身在曹心在汉 界观的影响 贾岛:《寻隐者不遇》 隐 深幽——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居 高德——“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刘禹锡《陋室铭》 品 清雅——“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 格 照。” 王维《竹里馆》 孤傲——“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 雪。”柳宗元《江雪》 悠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
隐居类型
1.真隐、全隐,如晋宋间的宗炳、元代的吴镇 。从来不去做官,皇 帝下令征召也不去,而且也不和官方打交道。
宗炳
吴镇
2.先官后隐,如陶渊明。他当过官,因对官场不满才隐居。
陶渊明
1、生平
29岁 以前在家乡农村度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9—41 仕与隐的选择 江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入桓玄军幕 刘裕参军 出仕即抱着矛盾心情 建威参军 彭泽县令 八十余日 辞官归隐 41—63归隐 死谥靖节
腐败分子
隐士
“隐士”就是指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 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出名, 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循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 穴砍柴,皆不可称为隐士。
古人的隐士情结
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
者在山,何殊异也。” 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 《南史· 隐逸》 天地闭,贤人隐 。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
著名的隐士——陈抟
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五代 末北宋初著名道士。亳州真源人 (今安徽亳州境内),一云普州崇 龛(今四川安岳境内)人。少聪颖 过人,及长,诗、礼、书、数、 方药之书无不通究,以诗名于后 唐,当时士大夫皆欲识之。曾应 进士第,值亲丧,睹世乱,乃散 家业,野冠草服游于京国间,以 山水为乐不求仕禄。后唐明宗赐 号“清虚处士”。后唐清泰间 (934—936)隐栖武当山九室岩, 服气辟谷二十余年。
9.不得已而隐,实际上从事最热心的政治,如明末清初的 顾炎武、黄宗羲等,他们“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清王 朝合作,实际上从事最激烈的反清斗争。石溪也如此,他 反清失败后,为了逃避迫害,隐于禅,但他终生都忠于明 王朝,终生反清,情绪十分激烈,一直没能静下来。
10.先隐居,基本上是真隐,但等待时机,等到时机就出 山,等不到就隐下去。如殷商时伊尹、汉末诸葛亮、元末 的刘基等。
3.半官半隐,如王维。开始做官,后来厌倦了,但 辞官隐居,生活没有保障,于是做官,却不问政 事,实际上过着隐居生活。
4.忽官忽隐,如元末明初时王蒙、明末董其昌。做 了几年官,又去隐居,朝廷征召,或形势有利, 又出来做官,做了一阵子官又回去隐居。
5.隐于朝,如东方朔。这种人身为官但思想已隐, 做官不问政事,“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 之心”随波逐流,明哲保身。
陶渊明
2、思想
任真安贫 自然顺化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 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南朝宋,开国国 君刘裕)后改名潜。东晋末年南朝宋初期诗人、 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 (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 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 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 辞》、《桃花源诗》等。
隐逸——心灵的归宿
谁不想失意时有自己一方净 土? 谁不想喧嚣的都市外有心灵 的归宿?谁不想与大自然互通彼 此?谁不想拓展灵魂的宽度? 大自然,是每个人心灵之母, 隐逸,是心灵的归宿。 愿大家能经常到自然中畅游, 远离都市的喧嚣,开拓心灵的宽 度!
著名的隐士——陈抟
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五代 末北宋初著名道士。亳州真源人 (今安徽亳州境内),一云普州崇 龛(今四川安岳境内)人。少聪颖 过人,及长,诗、礼、书、数、 方药之书无不通究,以诗名于后 唐,当时士大夫皆欲识之。曾应 进士第,值亲丧,睹世乱,乃散 家业,野冠草服游于京国间,以 山水为乐不求仕禄。后唐明宗赐 号“清虚处士”。后唐清泰间 (934—936)隐栖武当山九室岩, 服气辟谷二十余年。
感天地生 崇高的人 令人敬畏
感于天地人世不闻的隐士们
许由 伯夷
叔齐 俞伯牙 钟子期 荷蓧丈人 长沮 桀溺 楚狂接舆 渔父
在“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 隐”、在“达则兼济天下,穷 则独善其身”、在“天地闭, 贤人隐”思想的感召下,中国 最早的士人们选择了回归内心 的一方净土,与大自然相融于 一起,用冷眼甚至冷漠来面对 这个无道的让人痛、恨的世界。
隐士的精神的启示
1、学习他们那种觉醒的人生态度 2、学习他们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 3、学习他们栖身林泉、亲近自然、与天地融 为一体的那种艺术的、智慧的生命境界 4、学习他们“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的 以慈爱、善念关照生命的心界 5、学习他们随缘度化、普度众生的人生理想 与济世情怀 6、学习他们心辞统一的超脱尘世成就人世的 那种生命理想
诗歌的思想内容
1、描写田园风光 《归园田居》《饮酒》 “渊明在官场里混那几年,像一位‘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 千金小姐,强逼着去倚门卖笑。那种惭耻悲痛,真是深刻入 骨,一直到摆脱过后,才算得着精神上解放了。”——梁启 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 “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 迹者也。” ——萧统《陶渊明集序》 2、表现农村的劳动生活和在劳动中的真切体验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 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 园田居》其三 3、表现与农民的交往和亲切关系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 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 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二
白居易眼中的隐士
大隐——朝市 小隐——丘樊
中隐——留司官
于闹市中寻 山野之间 亦官亦隐
侯生、朱亥 陶渊明 东方朔
白居易喜欢“中隐” 的原因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游山玩水、赏菊爱花、饮酒一醉、高谈阔论 闭关独处、自由自在 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著名的隐士——文中子
文中子 王通(580—617),字仲淹,号文 中子,隋朝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 西省万荣县通化,一说山西河津)人, 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出身世代官宦人 家,父王隆,以学术见长,曾为国学博 士。王通从小受家学熏陶,精习《五 经》,传说他15岁时便开始从事教学活 动,18岁时有“四方之志,游历访学, 刻苦读书“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 此。”学问大有长进。隋文帝仁寿三年 (603)考中秀才后西游长安,见隋文帝, 奏上《太平十二策》、主张“尊王道, 推霸略,稽古验今,运天下于指掌。”
传诵名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小评:读陶诗,似品醇酒,嗅之清香,味之醇厚,待归于喉间, 泻于脏腑,直教人身心俱朗,甘为其掳。耕田除草,适性清闲, 乞讨街衢,也觉悠然;做官为吏,反而生厌。
6.假隐,如明代陈继儒。虽不做官,但好和官 家打交道,有人写诗讥笑他“翩翩一只云间鹤, 飞去飞来宰相家”。 继儒的草书
7.名隐实官,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人称陶隐士。 虽然隐居山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 “山中宰相”。
8.以隐求高官,如唐代的卢藏用(终南捷径)。
隐居的圣地—终南山
终南山自古就有隐逸的传统。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名人都 曾做过“终南隐士” 西周的开国元勋姜子牙,入朝前就曾 在终南山的磻(bo)溪谷中隐居;秦末汉初,有东园公、 夏黄公、绮里季、角里四位先生,年皆八旬有余,须眉全白 ,时称“四皓”,先隐居商山,后隐居终南;“汉初三杰”的张 良功成身退后“辟谷”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终;晋 时的王嘉、隋唐五代的新罗人金可记、药王孙思邈、仙家钟 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以及金元时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明 清时江本实等都曾隐居终南山。终南山历史上高僧辈出,缁 素云集,出现过智正、静渊、普安、静蔼、灵裕、虚云等多 位高僧大德。
4、表现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 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诅可待。——《读山海经》 其十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 己 ,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 冲长缆。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 ,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公知去 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遥 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咏荆轲》 “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 卫衔微术,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 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 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 加抑扬,更离真实。”——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题未定草 六》
著名的隐士——陈抟
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五代 末北宋初著名道士。亳州真源人 (今安徽亳州境内),一云普州崇 龛(今四川安岳境内)人。少聪颖 过人,及长,诗、礼、书、数、 方药之书无不通究,以诗名于后 唐,当时士大夫皆欲识之。曾应 进士第,值亲丧,睹世乱,乃散 家业,野冠草服游于京国间,以 山水为乐不求仕禄。后唐明宗赐 号“清虚处士”。后唐清泰间 (934—936)隐栖武当山九室岩, 服气辟谷二十余年。
艺术成就
平淡自然 朱熹说:“陶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朱子 语类》卷一百四十) 元好问评:“君看陶集中,饮酒与归田。此翁岂 作诗,直写胸中天。天然对雕饰,真赝殊相悬。” (《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
田园生活、平淡自然、顺应天理、顺从自然、简 洁含蓄
四、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闲情
赋并序》
五、陶渊明的意义和影响
李白说:“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寄韦南陵冰余 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杜甫说:“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 后汝期。” 《可惜》。 白居易说:“吾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题浔阳楼》。 苏轼说:“渊明吾所师”(《陶骥子骏佚老堂》二首其 一),又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与苏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