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两个必然的科学性与现实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工学院班级:09级机制三班

姓名:龙金贵学号:200940614304

课程论文题目:论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原理的科学性与现实性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评阅成绩: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蒋香凤

日期:2010年 12 月 15 日

论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原理的科学性与现实性

学生:龙金贵

(工学院09机制三班,学号200940614304)

摘要:150多年前,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基础上,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两个必然”。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历史的发展虽有曲折,但基本上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尽管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但“两个必然”的论断仍然放射出其原理的科学性与现实性的万丈光芒,昭示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马克思两个必然科学性现实性

“两个必然”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批判性和革命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可以说,全部马克思主义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然而,“两个必然”理论在当代又受到种种的误解、曲解和挑战。对这样一个直接关系到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真理性和当代中国改革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站在其科学性与现实性的高度进行新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一、“两个必然”原理的科学性

(一)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

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政治上要求形式上的自由民主、正义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相比,显然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一大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的性质,并没有消除人们在政治生活方面实际上的不自由、不平等、不民主、不公正的现象。其实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只是以一种新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取代了以往旧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而已。其次我们知道,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进而形成什么样的社会。同时,生产力又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它的时候,生产关系就一定会发生变革。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注定要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二)从社会政治制度及意识形态角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是在四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基本原则是私有制原则。私有制原则是整个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支柱,“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资产阶级最强烈要求保障的权利。正如列宁所说:“以前所有一切宪法,以至最民主的共和宪法的精神和

基本内容都归结在所有制这一点上。”第二个基本原则是“民主在民”的原则。这里的“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主要是指由选民每隔数年进行一次议会或总统选举或公民选票,以决定谁来统治、管理国家的政治形势。但是,这种民主形势并未改变国家权力实际上是直接或间接控制在资产阶级手中。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那样:“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第三个基本原则是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强调立法、行政、司法是行驶其职能。第四个基本原则是人权原则。强调“自由的和自主的个人”具有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力。由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正如列宁指出的:“资产阶级民主同中世纪制度比较起来,在历史是一大进步,但它始终是而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不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因此它在关于政治制度建设和实施的理论、观点、立场、方法等方面,都带有深刻的资产阶级的阶级印记和阶级偏见。而且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列宁说:“所有的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保存在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从而使他们顺从这种统治”。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正是通过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合理性、资本主义民主的普遍性等观点来实现其“牧师”的职能的。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要起着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为资产阶级的阶级剥削和压迫阶级作论等作用,因而其社会作用就开始走向反面,逐渐地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

(三)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剩余价值规律角度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它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中的基本矛盾,并造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而资本形成和增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剩余价值的不断生产和实现的过程。“劳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剩余劳动的创造——是资本的价值增加或资本的价值增殖的必要条件。因此,资本作为无限制地追求发财致富的欲望,力图无限制地提高劳动生产力并且使之成为现实”。反过来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要受到生产必须表现为资本的价值增殖这个规定性的限制。

具体地说,资本的价值增殖或剩余价值的实现依赖于生产过程向流通过程的转化,而资本离开生产过程重新进入流通过程时,立即就受到两种限制:

一是资本作为生产出来的产品受到现有消费量或消费能力的限制。资本的生产和积累本质上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它必然造成两极对立,即一方是少数的人不断积累财富,一方是为数众多的人不断陷入贫困,一边是发达国家越来越发达,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难以摆脱贫困的状态。这就造成了极其有限的消费能力,造成了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之间的巨大反差以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深刻对立。

二是作为新的价值,资本生产出来的产品受到现有等价物的量的限制,首先是货币量的限制。剩余价值的实现需要“剩余等价物”,正如产品作为使用价值受到的限制是他人的消费,产品作为价值受到的限制是他人的生产。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都是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生产,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世界市场弱组织性的对立,因而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