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核医学(第三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辐射能量在组织中的传递首先表现在物理水平 上,接着就是物理-化学、化学、生物学水平的高层 次效应。 射线的能量直接被DNA或其它功能性分子吸收, 而使生物分子发生化学变化。 溶液系统──作用于溶质分子,引起损伤; 生物机体──作用于活性分子(核酸、蛋白质), 使发生电离、激发或化学键断裂等,结构改变,引 起正常功能和代谢作用障碍;或直接破坏膜系分子 结构,干扰细胞器正常工作。
与生物效应存在一定关系,剂量大,效应显著, 但不是线性关系。
3.剂量率
一般情况下,剂量率越大,效应越显著;剂量率 达到一定程度,效应与剂量率失去比例关系。
4.照射次数
同一剂量照射,分次给予的生物效应小于一次给 予的效应,分层愈多,间隙照射时间愈久,生物效应 愈小。
5.照射部位
机体不同部位的敏感性不同,所产生的生物效应 也不同;腹部受照引起的效应最严重,依次为盆腔、 头颈、胸部,四肢最轻。
五、有效剂量(E)
当人体受到电离辐射时,同一个当量剂量对不同
器官或组织有不同的效应。表示在多个器官或组织同
时受照时,辐射对人体的总危害。
定义:人体各组织或器官的当量剂量乘以相应的 组织权重因数后的和。即: E W H T T ,R SI:J/kg,Sv 同敏感性。
T
考虑不同组织或器官对发生辐射随机性效应的不
2.剂量限制和潜在危险限制:对于个人受到
正常照射以及受到潜在照射危险加以限制。 注意要点: ①“限制”:对个人所受的来自所有有关获准实践的 综合照射的限制,以保证个人不会受到不可接受的健 康危险。 ②剂量限制是对个人所受的正常照射的限制,目的是 保证各项有关获准实践所致的个人总有效剂量和器官 或组织的总当量剂量不超过所规定的相应剂量限值。 ③危险限制是对个人所受的潜在照射的限制,目的是 保证各项有关获准实践所致的个人总潜在危险不超过 危险限值。 ④危险限值应与正常照射剂量限值所相应的健康危险 处于同一数量级水平。
二、致突变及致癌效应 1.致突变效应
引起了遗传物质的遗传密码的改变和染色体的结 构变化。 ①射线诱发的频率与辐射剂量成正比; ②没有剂量阈值,难以制定防护标准; ③效应可受或不受剂量率的影响; ④高LET辐射的效应大于低LET辐射。
2.致癌效应
辐射可以诱发几乎所有种系哺乳动物的所有组织 肿瘤的能力。既可以是致癌的始动因子,又可以是促 进因子。
旧单位:伦琴(R),1R=2.58×10-4C· -1 kg
只适用于能量在10keV~3MeV的X射线和γ射线照 射空气,不能用于其它射线和靶物质。
二、吸收剂量(D)
定义:单位质量受照物质吸收的任何电离辐射的
平均能量。即:D=dE/dm。
适用于任何类型电离辐射和被照射的任何物质。
SI:焦耳/千克,J/kg,专用单位:戈(瑞),Gy。
三、影响因素 (一)辐射源相关因素 1.辐射种类:电离密度、穿透能力
α射线,电离密度大,穿透能力弱,外照射损伤小, 内照射生物效应明显; β射线,电离密度小,穿透能力较强,内、外照射 均能引起明显的生物效应; 高能X射线、γ射线,穿透能力更强,会产生次级 效应,且能穿透深层组织,生物效应明显。
2.照射剂量
相关法律文件:
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449号《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1号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 2003年4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的国标 号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 标准》
3.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放射敏感性
同一细胞的不同亚细胞结构的放射敏感性存在较 大差异。 细胞核的敏感性高于胞浆; 细胞内:DNA>mRNA>rRNA和tRNA>蛋白质
第三节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电离辐射对人体可产生各种生物效应,按发生个 体可分为躯体效应、遗传效应;按辐射效应出现早晚 可分为近期效应、远期效应。 躯体效应:发生在被照射个体本身的,包括白内 障、白血病、生殖腺损伤、皮肤损伤等。 遗传效应:由于生殖细胞收到照射而损伤并体现 在其后代活体上的生物效应。 近期效应可分为急性效应、慢性效应;远期效应 一般发生在受照后数年至数十年。 ICRP60号出版物正式将辐射的有害效应分为随 机效应和确定性效应。
一、随机效应与确定性效应
随机效应:效应的发生几率与剂量之间是线性无
阈的关系。 从防护角度来说,不存在剂量阈值,包括了致癌 效应和遗传效应,即使很小的剂量,也可能诱发疾患, 不过发生几率很小。 因此,一切不必要的照射都应避免。 确定性效应:效应的发生几率和严重程度随剂量 而变化。 存在剂量的阈值,剂量越大,损害越严重。 包括眼晶体白内障、骨髓损伤的造血障碍、生殖 腺损伤的生育能力下降及皮肤良性损伤等。 在防护工作中,首要关注的是随机效应。
六、集体剂量与集体有效剂量
辐射的效应以一定的几率发生在某些个体上,并 非受到照射的每个人都会发生,评价群体所受的健康 危害时,引用S、SE。
S H N
S E Ei Ni
i
N:受某一辐射源照射的群体成员数 H :平均辐射剂量 Ei:群体分组i组中的平均有效剂量 Ni:该分组成员数 SI:人· 希(man· Sv)
第二节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作用
一、电离辐射的分类
1.来自百度文库接电离辐射:
与物质作用直接使物质电离或激发。
带电粒子:电子、质子、α粒子等。
2.间接电离辐射:
与物质作用不能直接引起物质电离,而使靶物质 释放直接电离粒子或引起核反应,能再度使物质发生 电离。 不带电粒子:X射线、γ射线、中子等。
二、电离辐射生物学作用原理 1.直接作用
四、寿命缩短
尚有争议,一般认为是辐射的致癌效应或其它效 应而使平均寿命缩短。
五、小剂量低剂量率的兴奋效应
低剂量的辐射对免疫系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对 生长发育、延长寿命、防癌、抗感染有有益的作用。 一般认为主要与T细胞亚群之间的平衡失调和淋 巴因子免疫放大网络被激活有关。
第四节 电离辐射防护安全标准
四、当量剂量(HT,R)
定义:特定种类及能量的辐射在一个组织或器官 中引致的当量剂量,即该辐射在组织或器官的平均吸 收剂量与该辐射权重因数(WR)的乘积。 即: HT,R= DT,R· R W HT,R:R类辐射在组织或器官T中所致的当量剂量 DT,R:R类辐射在组织或器官T中所致的平均吸收剂量 WR : R类辐射的辐射权重因数,反映不同种类及能 量的辐射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SI:焦耳/千克,J/kg,名称:希沃特,Sv 旧单位:雷姆,rem,1 Sv=100ram 以防护为目的,考虑不同类型辐射的相对危害效应
3.辐射安全与防护的最优化:考虑了经济和
社会因素之后,使个人受照剂量的大小、受照人数及 受照可能性均保持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水平。 ①对象:实践中特定源的防护与安全。 ②目标: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 ③约束条件:剂量约束值和危险约束值。 ④过程:从直观的定性分析到使用辅助决策技术的定 量分析,应以某种适当方法将一切有关因素加以考虑。 ⑤最终目的:对于正常照射防护,确定出最优化的防 护与安全措施;对于潜在照射的防护,确立同限制照 射大小及其可能性的原则,以及相应事故预防及其后 果缓解措施。
第三章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与放射 卫生防护
第一节 辐射防护常用量及其单位
剂量:某一对象所接受或“吸收”的辐射的一
种度量。指吸收剂量、器官剂量、当量剂量、有效
剂量、待积当量剂量、待积有效剂量等。
剂量率:单位时间内接受的剂量,表示辐射场
的强弱。
一、照射量(X)
定义:X射线或γ射线在单位质量空气中释放出来 的所有电子被完全阻止时,产生的同一符号离子的总 电荷,即:X=dQ/dm。 直接度量X射线和γ射线对空气的电离能力。 间接反应了辐射场的强弱。 SI:库仑· -1(C· -1) 千克 kg
三、对造血和免疫系统的作用
1.造血系统
抑制或破坏造血干细胞和增殖池细胞的增殖能力。
敏感性:
淋巴细胞>幼稚红细胞>幼稚单核细胞>幼稚粒细胞>巨 核细胞>各系成熟血细胞>网状内皮细胞与脂肪细胞 损伤出现早,且严重,修复能力较弱; 一旦造血系统辐射损伤,可导致造血功能低下、衰 竭,白、红细胞核血小板明显减少,从而诱发感染、 贫血、出血等并发症,甚至死亡。
H 2O H ,O H ,e q,H2,H 2O2,H3O , OH
辐射
a
破坏细胞膜、膜脂质过氧化,引起膜结构破坏; 蛋白质氧化、脱氢,使蛋白质失活、结构改变、 化学链断裂、蛋白质交联和聚合,影响蛋白质正常功 能; 糖链断裂、失活; 引起核酸损伤,造成细胞死亡。
一般来说,对于机体活细胞,电离辐射的两种作 用是同时存在的。
核酸大分子──引起碱基破坏或脱落、单链或双 链断裂、氢键破坏、螺旋结构出现交联,或核酸间、 核酸与蛋白质间出现交联。 蛋白质──引起蛋白质侧链变化,氢键、二硫键 断裂,导致胎链出现伸展,空间结构改变。
2.间接作用
辐射能量的传递是通过扩散的离子及自由基起作 用,被生物分子吸收,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主要产生大量高活性的自由基和活性粒子,造成 组织或细胞的损坏。
人体各种组织的放射敏感性
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和幼稚淋巴细胞)、 胸腺(胸腺细胞)、骨髓(幼稚红细胞、 高度敏感 粒细胞和巨核细胞)、胃肠上皮(特别是 小肠和胃肠隐窝上皮细胞)、性腺、胚胎 组织 感觉器官(角膜、晶状体、结膜)、内皮 细胞(主要是血管、血窦和淋巴管的)、 中度敏感 皮肤上皮(包括毛囊上皮细胞)、唾液腺、 肝肾肺的上皮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性腺的内分泌 轻度敏感 细胞)、心脏 不敏感 肌肉组织、软骨和骨组织、结缔组织
6.照射面积
当照射条件相同时,受照面积越大,生物效应越 明显。
7.照射方式
外照射:射线在体外作用于机体。 一般来说,照射条件相同时,多方向照射的生物 效应大于单向照射。 内照射:放射源或核素进入体内产生的照射。 受核素的物理化学性质、侵入途径、分布排泄特 点及物理和生物半衰期等影响。
(二)靶相关因素
旧单位:拉德,rad,1Gy=100rad
吸收剂量率:单位时间内的吸收剂量,Gy/s。 X与D的换算:D=33.84X
三、剂量当量(H)
国际辐射单位与测量委员会(ICRU)用以定义实 用量──周围剂量当量、定量剂量当量和个人剂量当 量。 H=D· N Q· D:组织中某点的吸收剂量 Q:辐射品质因数,区别不同类型射线相对危害效应 N:其它修整因数 与吸收剂量区别:D表征单位质量的介质吸收辐 射能量的多少,而H表征吸收上述能量对人体可能带 来危害的大小。限于辐射防护领域应用,不适用于高 于限值水平的事故照射。
放射敏感性:照射条件完全相同时,机体或其组 织、器官对辐射作用的反应强弱或速度快慢不同。反 应强,速度快,敏感性高。 1.生物种系的放射敏感性 种系演化越高,机体组织结构越复杂,其放射敏 感性越高。 敏感性随个体发育过程而逐渐降低。 2.不同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一般与细胞分裂活动成正比,与分化程度成反比。 一般以形态学损伤为标准,若考虑机体功能的反应, 则需另外考虑。
一、辐射防护的目的与基本原则
目的: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发生,限制随机性
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基本原则:
实践的正当性 剂量限制和潜在照射危险限制 辐射安全与防护的最优化
剂量约束和潜在照射危险约束。
1.实践的正当性:对于一项实践,只有在考虑了
社会、经济和其它因素之后,其对受照个人或社会带 来的利益足以弥补其可能引起的辐射危害,该实践才 是正当的,否则就不予以批准。 注意要点: ①利益与危害的比较是对同一实践而言。 ②涉及潜在照射时,正当性的判断会变得复杂,可能 需要在明确的政治指导原则或行政授权的前提下进行。 ③医疗照射实践的正当性判断应遵循专用准则。 ④除正当医疗照射实践外,通过活化或添加放射性物 质而使有关日用商品或产品活度增加的实践都是不正 当的,不应予以批准。
2.免疫系统
明显抑制先天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造成 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由于辐射对造血系统的影 响,使造血功能低下或抑制,新生成的免疫细胞受阻, 导致出血症状和并发感染,甚至死亡。 造成并非感染的因素: ①辐射使外周血细胞极度下降; ②机体的非特异免疫系统和特异免疫系统高度抑制, 机体失去对外界的抗病能力; ③病原微生物繁殖和入侵,致病作用增强。
与生物效应存在一定关系,剂量大,效应显著, 但不是线性关系。
3.剂量率
一般情况下,剂量率越大,效应越显著;剂量率 达到一定程度,效应与剂量率失去比例关系。
4.照射次数
同一剂量照射,分次给予的生物效应小于一次给 予的效应,分层愈多,间隙照射时间愈久,生物效应 愈小。
5.照射部位
机体不同部位的敏感性不同,所产生的生物效应 也不同;腹部受照引起的效应最严重,依次为盆腔、 头颈、胸部,四肢最轻。
五、有效剂量(E)
当人体受到电离辐射时,同一个当量剂量对不同
器官或组织有不同的效应。表示在多个器官或组织同
时受照时,辐射对人体的总危害。
定义:人体各组织或器官的当量剂量乘以相应的 组织权重因数后的和。即: E W H T T ,R SI:J/kg,Sv 同敏感性。
T
考虑不同组织或器官对发生辐射随机性效应的不
2.剂量限制和潜在危险限制:对于个人受到
正常照射以及受到潜在照射危险加以限制。 注意要点: ①“限制”:对个人所受的来自所有有关获准实践的 综合照射的限制,以保证个人不会受到不可接受的健 康危险。 ②剂量限制是对个人所受的正常照射的限制,目的是 保证各项有关获准实践所致的个人总有效剂量和器官 或组织的总当量剂量不超过所规定的相应剂量限值。 ③危险限制是对个人所受的潜在照射的限制,目的是 保证各项有关获准实践所致的个人总潜在危险不超过 危险限值。 ④危险限值应与正常照射剂量限值所相应的健康危险 处于同一数量级水平。
二、致突变及致癌效应 1.致突变效应
引起了遗传物质的遗传密码的改变和染色体的结 构变化。 ①射线诱发的频率与辐射剂量成正比; ②没有剂量阈值,难以制定防护标准; ③效应可受或不受剂量率的影响; ④高LET辐射的效应大于低LET辐射。
2.致癌效应
辐射可以诱发几乎所有种系哺乳动物的所有组织 肿瘤的能力。既可以是致癌的始动因子,又可以是促 进因子。
旧单位:伦琴(R),1R=2.58×10-4C· -1 kg
只适用于能量在10keV~3MeV的X射线和γ射线照 射空气,不能用于其它射线和靶物质。
二、吸收剂量(D)
定义:单位质量受照物质吸收的任何电离辐射的
平均能量。即:D=dE/dm。
适用于任何类型电离辐射和被照射的任何物质。
SI:焦耳/千克,J/kg,专用单位:戈(瑞),Gy。
三、影响因素 (一)辐射源相关因素 1.辐射种类:电离密度、穿透能力
α射线,电离密度大,穿透能力弱,外照射损伤小, 内照射生物效应明显; β射线,电离密度小,穿透能力较强,内、外照射 均能引起明显的生物效应; 高能X射线、γ射线,穿透能力更强,会产生次级 效应,且能穿透深层组织,生物效应明显。
2.照射剂量
相关法律文件:
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449号《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1号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 2003年4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的国标 号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 标准》
3.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放射敏感性
同一细胞的不同亚细胞结构的放射敏感性存在较 大差异。 细胞核的敏感性高于胞浆; 细胞内:DNA>mRNA>rRNA和tRNA>蛋白质
第三节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电离辐射对人体可产生各种生物效应,按发生个 体可分为躯体效应、遗传效应;按辐射效应出现早晚 可分为近期效应、远期效应。 躯体效应:发生在被照射个体本身的,包括白内 障、白血病、生殖腺损伤、皮肤损伤等。 遗传效应:由于生殖细胞收到照射而损伤并体现 在其后代活体上的生物效应。 近期效应可分为急性效应、慢性效应;远期效应 一般发生在受照后数年至数十年。 ICRP60号出版物正式将辐射的有害效应分为随 机效应和确定性效应。
一、随机效应与确定性效应
随机效应:效应的发生几率与剂量之间是线性无
阈的关系。 从防护角度来说,不存在剂量阈值,包括了致癌 效应和遗传效应,即使很小的剂量,也可能诱发疾患, 不过发生几率很小。 因此,一切不必要的照射都应避免。 确定性效应:效应的发生几率和严重程度随剂量 而变化。 存在剂量的阈值,剂量越大,损害越严重。 包括眼晶体白内障、骨髓损伤的造血障碍、生殖 腺损伤的生育能力下降及皮肤良性损伤等。 在防护工作中,首要关注的是随机效应。
六、集体剂量与集体有效剂量
辐射的效应以一定的几率发生在某些个体上,并 非受到照射的每个人都会发生,评价群体所受的健康 危害时,引用S、SE。
S H N
S E Ei Ni
i
N:受某一辐射源照射的群体成员数 H :平均辐射剂量 Ei:群体分组i组中的平均有效剂量 Ni:该分组成员数 SI:人· 希(man· Sv)
第二节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作用
一、电离辐射的分类
1.来自百度文库接电离辐射:
与物质作用直接使物质电离或激发。
带电粒子:电子、质子、α粒子等。
2.间接电离辐射:
与物质作用不能直接引起物质电离,而使靶物质 释放直接电离粒子或引起核反应,能再度使物质发生 电离。 不带电粒子:X射线、γ射线、中子等。
二、电离辐射生物学作用原理 1.直接作用
四、寿命缩短
尚有争议,一般认为是辐射的致癌效应或其它效 应而使平均寿命缩短。
五、小剂量低剂量率的兴奋效应
低剂量的辐射对免疫系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对 生长发育、延长寿命、防癌、抗感染有有益的作用。 一般认为主要与T细胞亚群之间的平衡失调和淋 巴因子免疫放大网络被激活有关。
第四节 电离辐射防护安全标准
四、当量剂量(HT,R)
定义:特定种类及能量的辐射在一个组织或器官 中引致的当量剂量,即该辐射在组织或器官的平均吸 收剂量与该辐射权重因数(WR)的乘积。 即: HT,R= DT,R· R W HT,R:R类辐射在组织或器官T中所致的当量剂量 DT,R:R类辐射在组织或器官T中所致的平均吸收剂量 WR : R类辐射的辐射权重因数,反映不同种类及能 量的辐射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SI:焦耳/千克,J/kg,名称:希沃特,Sv 旧单位:雷姆,rem,1 Sv=100ram 以防护为目的,考虑不同类型辐射的相对危害效应
3.辐射安全与防护的最优化:考虑了经济和
社会因素之后,使个人受照剂量的大小、受照人数及 受照可能性均保持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水平。 ①对象:实践中特定源的防护与安全。 ②目标: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 ③约束条件:剂量约束值和危险约束值。 ④过程:从直观的定性分析到使用辅助决策技术的定 量分析,应以某种适当方法将一切有关因素加以考虑。 ⑤最终目的:对于正常照射防护,确定出最优化的防 护与安全措施;对于潜在照射的防护,确立同限制照 射大小及其可能性的原则,以及相应事故预防及其后 果缓解措施。
第三章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与放射 卫生防护
第一节 辐射防护常用量及其单位
剂量:某一对象所接受或“吸收”的辐射的一
种度量。指吸收剂量、器官剂量、当量剂量、有效
剂量、待积当量剂量、待积有效剂量等。
剂量率:单位时间内接受的剂量,表示辐射场
的强弱。
一、照射量(X)
定义:X射线或γ射线在单位质量空气中释放出来 的所有电子被完全阻止时,产生的同一符号离子的总 电荷,即:X=dQ/dm。 直接度量X射线和γ射线对空气的电离能力。 间接反应了辐射场的强弱。 SI:库仑· -1(C· -1) 千克 kg
三、对造血和免疫系统的作用
1.造血系统
抑制或破坏造血干细胞和增殖池细胞的增殖能力。
敏感性:
淋巴细胞>幼稚红细胞>幼稚单核细胞>幼稚粒细胞>巨 核细胞>各系成熟血细胞>网状内皮细胞与脂肪细胞 损伤出现早,且严重,修复能力较弱; 一旦造血系统辐射损伤,可导致造血功能低下、衰 竭,白、红细胞核血小板明显减少,从而诱发感染、 贫血、出血等并发症,甚至死亡。
H 2O H ,O H ,e q,H2,H 2O2,H3O , OH
辐射
a
破坏细胞膜、膜脂质过氧化,引起膜结构破坏; 蛋白质氧化、脱氢,使蛋白质失活、结构改变、 化学链断裂、蛋白质交联和聚合,影响蛋白质正常功 能; 糖链断裂、失活; 引起核酸损伤,造成细胞死亡。
一般来说,对于机体活细胞,电离辐射的两种作 用是同时存在的。
核酸大分子──引起碱基破坏或脱落、单链或双 链断裂、氢键破坏、螺旋结构出现交联,或核酸间、 核酸与蛋白质间出现交联。 蛋白质──引起蛋白质侧链变化,氢键、二硫键 断裂,导致胎链出现伸展,空间结构改变。
2.间接作用
辐射能量的传递是通过扩散的离子及自由基起作 用,被生物分子吸收,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主要产生大量高活性的自由基和活性粒子,造成 组织或细胞的损坏。
人体各种组织的放射敏感性
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和幼稚淋巴细胞)、 胸腺(胸腺细胞)、骨髓(幼稚红细胞、 高度敏感 粒细胞和巨核细胞)、胃肠上皮(特别是 小肠和胃肠隐窝上皮细胞)、性腺、胚胎 组织 感觉器官(角膜、晶状体、结膜)、内皮 细胞(主要是血管、血窦和淋巴管的)、 中度敏感 皮肤上皮(包括毛囊上皮细胞)、唾液腺、 肝肾肺的上皮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性腺的内分泌 轻度敏感 细胞)、心脏 不敏感 肌肉组织、软骨和骨组织、结缔组织
6.照射面积
当照射条件相同时,受照面积越大,生物效应越 明显。
7.照射方式
外照射:射线在体外作用于机体。 一般来说,照射条件相同时,多方向照射的生物 效应大于单向照射。 内照射:放射源或核素进入体内产生的照射。 受核素的物理化学性质、侵入途径、分布排泄特 点及物理和生物半衰期等影响。
(二)靶相关因素
旧单位:拉德,rad,1Gy=100rad
吸收剂量率:单位时间内的吸收剂量,Gy/s。 X与D的换算:D=33.84X
三、剂量当量(H)
国际辐射单位与测量委员会(ICRU)用以定义实 用量──周围剂量当量、定量剂量当量和个人剂量当 量。 H=D· N Q· D:组织中某点的吸收剂量 Q:辐射品质因数,区别不同类型射线相对危害效应 N:其它修整因数 与吸收剂量区别:D表征单位质量的介质吸收辐 射能量的多少,而H表征吸收上述能量对人体可能带 来危害的大小。限于辐射防护领域应用,不适用于高 于限值水平的事故照射。
放射敏感性:照射条件完全相同时,机体或其组 织、器官对辐射作用的反应强弱或速度快慢不同。反 应强,速度快,敏感性高。 1.生物种系的放射敏感性 种系演化越高,机体组织结构越复杂,其放射敏 感性越高。 敏感性随个体发育过程而逐渐降低。 2.不同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一般与细胞分裂活动成正比,与分化程度成反比。 一般以形态学损伤为标准,若考虑机体功能的反应, 则需另外考虑。
一、辐射防护的目的与基本原则
目的: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发生,限制随机性
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基本原则:
实践的正当性 剂量限制和潜在照射危险限制 辐射安全与防护的最优化
剂量约束和潜在照射危险约束。
1.实践的正当性:对于一项实践,只有在考虑了
社会、经济和其它因素之后,其对受照个人或社会带 来的利益足以弥补其可能引起的辐射危害,该实践才 是正当的,否则就不予以批准。 注意要点: ①利益与危害的比较是对同一实践而言。 ②涉及潜在照射时,正当性的判断会变得复杂,可能 需要在明确的政治指导原则或行政授权的前提下进行。 ③医疗照射实践的正当性判断应遵循专用准则。 ④除正当医疗照射实践外,通过活化或添加放射性物 质而使有关日用商品或产品活度增加的实践都是不正 当的,不应予以批准。
2.免疫系统
明显抑制先天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造成 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由于辐射对造血系统的影 响,使造血功能低下或抑制,新生成的免疫细胞受阻, 导致出血症状和并发感染,甚至死亡。 造成并非感染的因素: ①辐射使外周血细胞极度下降; ②机体的非特异免疫系统和特异免疫系统高度抑制, 机体失去对外界的抗病能力; ③病原微生物繁殖和入侵,致病作用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