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表演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表演特征
作者:王思斯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12期
摘要:安徽花鼓灯是一种源于淮河流域的民间艺术,花鼓灯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了可靠记载。
花鼓灯表现了淮河流域的人民自娱性质的表演方式,在动作上体现了当地人日常劳作时的情形,表达了淮河儿女对于生活、对于未来的祝福之情。
花鼓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彰显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早在2006,花鼓灯就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其在我国文化领域中的分量。
关键词:花鼓灯;兰花;特征;表演
中图分类号:J72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5-0165-01
花鼓灯中有“鼓架子”和“兰花”两个角色,“兰花”是花鼓灯中女角的总称,细分下去为“大兰花”和“小兰花”两种,表演风格也大为不同。
由于该地区介于南北方之间,所以兰花的表演兼具了北方女性泼辣、粗狂、淳朴的形象和南方女性温婉、灵巧、可爱、活泼的形象。
而且,花鼓灯的表演特征有歌、舞、乐、戏,使花鼓灯的表演内容更为丰满,更增加了花鼓灯的观赏性。
一、花鼓灯的由来
由于记载资料较少,关于花鼓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可靠依据的是在宋代,在颍上、凤台等地①。
淮河两岸的人们会在大型节日之时,会敲着锣鼓、唱上几曲、舞着手中的绸扇、腰间系上绸带然后载歌载舞,为美好的生活庆祝,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传统,并形成了其特有的风格,在音乐、服装、造型、动作上都有自己的考究,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二、“兰花”的表演特征
1.腰部特征。
兰花的舞蹈特征总结来说就是:“刚柔并济”,这是由于花鼓灯的音乐节奏时快时慢所导致的②。
在节奏快的时候,兰花腰部的扭动频率就会加快,在不移动胯部的前提下,腰部随着鼓点的节奏进行前后左右的快速扭动,且具有律动性,一个鼓点一动,并非没有根据地乱扭。
而且,其扭动幅度也很大,比如“三道弯”,兰花的要在保持平衡的情况下,将身体的重心都几乎放在上半身,向左或者向右倾斜,仿佛立刻就要倒下,会突然抑住不动又能快速收回重心进行下一个动作,整个形体给人感觉十分活泼可爱。
在节奏慢的时候,兰花的扭动速度也随之放慢,但同样也会有大幅度扭动。
例如在做转身回头的动作时,腰部作为中段发力,上身和下身方向不一致,兰花的转身动作就给人“拧”的感觉,这时候的扭动就给人娇羞、腼腆的感觉。
在时快时慢不停转换的节奏下,使花鼓灯整个表演让人回味无穷。
2.步态特征。
花鼓灯节奏感的体现除了腰身,还有步态。
花鼓灯对于小腿力量的要求极高,经常要做到“溜的起,刹得住”。
在舞蹈过程中,兰花的步伐,有左右移动的“小碎步”,也有“后退步”,都要求兰花的步伐能快速“溜”起来,就如兰花中“簸簸箕”这个动作,移动速度快,步子又要迈的小,这就要求通过小腿的力量来加快迈步的频率,这样就使兰花移动时如风一般飘过,没有因为步子迈的大而形成高低错落的情况。
但是,在“溜起”之后又要及时“刹住”亮相,且身体要保持平稳,就又要求小腿能及时绷住站稳③。
花鼓灯对脚下功夫的要求,使其表演整齐有致,小巧灵动。
3.神情特征。
兰花分为“大兰花”和“小兰花”,这是出于年龄差异而区分的。
大兰花的表演比较温柔、端庄、稳重,在神情上大多是淡定自若的,一颦一笑都温柔妩媚,展现的成熟女性的一面。
小兰花的表演是俏皮、活泼、热情的,泼辣中带着羞涩,优美中又带着奔放,神情的变化就十分丰富了,时而娇羞、时而欢喜,大多表现的是小女生与男生在一起时的生活情趣。
兰花对于情绪变化的拿捏十分准确,在神情上的表达也就很到位了,使表演的氛围被带动,在幽默、平静中来回切换,即华美又淳朴。
4.造型特征。
兰花的服装颜色大多以红、绿、黄的亮色来搭配,为的是营造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表演氛围,也使表演更具张力和视觉冲击,与快节奏的舞蹈动作相辅相成。
也有以浅蓝、白、粉来搭配服装的,这种亮度较低的颜色,使表演又有另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从穿着上来看,兰花的上身大多穿着体现腰身的村姑服或者是大襟盘扣上衣,衣服上会印上颜色鲜艳的花卉图案等,下摆、门襟、袖口处会做一些刺绣处理,使兰花的造型更显精致。
下半身则是裤脚宽松灵动,布料飘逸的红彩裤、灯笼裤或裙子。
头发扎成全部扎在一头,看起来清爽、简单,有时会在头上带上球花。
花鼓灯的兰花造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道具,兰花左手要拿着方巾,右手拿着绸扇。
两者的布料都比较柔软,表演时飘逸流畅,也使兰花的情感表达更为准确。
在使用方巾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兰花手拿方巾招手时的活泼可爱。
在执扇这方面,兰花的情感在过扇子的收放中表达,拿扇捂脸时的娇羞,收起扇子时的豪放。
同时,扇子也增加了舞台效果,群舞时,兰花们晃动扇子为一排,灵动无比,或是兰花成簇团状,用扇子摆出花的造型。
三、结语
总而言之,花鼓灯中兰花的表演有情绪丰富的群舞,也有即兴的两人、三人舞。
在锣鼓的伴奏下,兰花的表演张弛有度,富有感染力,表现了淮河人民长久以来的文化信仰、审美观念、心理情绪等,是淮河两岸劳动人民凝结的文化结晶。
注释:
①任娜.对安徽花鼓灯女性角色“兰花”的探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7(02):52-56.
②张小春.“幽兰吐芳”——独具魅力的花鼓灯兰花舞[J].新闻世界,2015(07):211-212.
③陶苗苗.“兰花”的感受——安徽花鼓灯的风格特点[J].大众文艺,2014(08):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