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气致柔』看老子的养生思想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而腹作,精之至也;终
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腿嚣强 嚣蚕
张 兴 发
知和日常,知常日明,益 生日样,心使气日强。物 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 早已。”老子指出:婴儿虽
然骨骼脆弱,筋肉柔嫩,
可小拳头却握得很紧;‘他
不知道交合的事情,而小
生殖器却常常勃起,这是
因为精气充足的缘故。那
么婴儿为什么会精气充
沛且生命力旺盛呢?婴儿
相类似的名词。在老子思想中,对于“人欲”的节制。
是非常重要的。《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说:“罪莫大予
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他的这一认
识,是从他的“道”中体现出来的。《道德经》第三十四 章说:大道广泛流行,无所不至,无所不遍,它可左可
右,可上可下,可顺可逆,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向无
定向,形无定形,任其物性,顺其自然;它化生万物, 创造世界而不推辞,作出巨大成就而不自以为有功,
育群生。
.
故而老子说:“大道无形,生育(《清静经》)这里
所说的“无形”、“无情”、“无名”都是说明“道”的“清
静”,不但要“清静”,而且要。常清静”,要“真常应
_面而葺_幕面恧
墅
。中嗣过救
I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应常静”就是“清静”。 l在经中又叫“真静”,就是要“心无其心”、“形无其 I形”、“物无其物”,能够“唯见于空”,并且“观空亦
臣的。
根据老子这一
思想,后来道教建 立了返朴归真的内 丹修炼方法。其基 本原理为道(神)生 气,气生精,精生 形,是为顺生;内丹 修炼的目的是要形
蠡修 真 养 性
返精,精返气,气返
万方数据
道(神),是为返本还原,即逆生。由此道家道教总结 出了炼己筑基、炼精(形)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 虚、炼虚合道(粉碎虚空)的炼养过程。
三、啬宝精气——老子的养生途径 其实老子提出“无为”、“抱朴”、“寡欲”的目的还 是要求人们做到“清静”,根本目的还是要求们“深根 固祗”,实践“长生久视之道”。《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谓之 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 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就是说人在 日常生活中,如果做到了啬,就是遵循了道的要求。 那具体而言应该啬什么呢?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 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 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自今及占,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 众甫之状哉?以此。”(《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可见老 子要求人们效仿大道,啬宝人体之精。如果人不能遵 守道的规律,就会损耗精气,从小到大,从大到老,从 老到终,老子认为这是不道。老子说:“物壮则老,谓 之不道,不道早已。”(《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可以看 出这种现象常常会被人们所忽视,长久地存在也不 被人们重视,人们往往会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在声 色利欲中恍恍惚惚终了一生。 在道教炼养中,啬指爱惜保养之意。老子说:“治 人事天,莫若啬。”意为治理天下,奉敬上天,均要爱 惜精神,积累精力。因为精神不妄泄,就能够心德备 全;心德备全,就能够回归到自然的本性。治理国家 理应如此,修道者当然也应该这样,修炼若能啬,就 可以长生在世。因为“啬以治人,则民不劳;啬以治 身,则精不亏”。(高延第《老子正义》)《韩非子·解 老》也说:“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河上公 说:。啬,爱也。治身者当爱精气而不放逸。”(《老子河 上公注》)《老子想尔注》也说:万物皆含道精,精为道 之别气,而人则是精车,想要保住精气,百善当修。至 此啬宝精气成为道教修炼成仙的一个重要原则。 其实气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物,是构
自然,不染不着,不滞不留,外似浑浊,其性体湛然
常静。
这段话说的不仅是道家清静功夫,而且还是一
种生活方式,就是说,人处在一个纷繁芜杂的社会
里,如何去避开尘世,达到清静,那就要做静功,当
静功做到一定境界时,更要继续坚持下去,即会见
到光明。老子认为这都是“道”的表现。对此,《清静 经》则说得更直接了当,它说:“夫道者,有清有浊,
I空”,最后达到“湛然常寂”。
昼
然而,这里所说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
星其意与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相对,指遵循自然,
一按照天道自然的法则办事,不妄作为。简而言之就是 b天道自然无为,人法道也应当无为。老子所说的“无
望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治”才是“无为”的真正宗
旨。《老子河上公章句》说:“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
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无割。”
德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就像婴儿一样纯真;一个道德充备的人,就会回归到
纯朴的状态,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有道之人。因为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道德经》第七
十六章),所以无名大道是不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
它细微到最纯最朴的状态,天下没有不对之俯首称
Q中l司过教
老子在《道德经》第 十章中说:“专气致柔,能
如婴儿乎?”就是说人能
n
受
≯
吉
星 }k》R§%≥∞Hd《|%mi
罢
够积聚自己的元气达到 婴儿的状态,就可以实践 “长生久视之道”。为什么 呢?老子在《道德经》第五 十五章中说:“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 兽不据,鸷鸟不搏。骨弱
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
在《道德经》中,还有一个与它相对的名词,那就
是”浊”,并且还有着相生相化的关系,老子曾说过:
有道之士,性体圆明,湛然清澈,处于万物之中,与
天地浑然一体,民之所乐则乐,民之所忧则优,和光
同尘,没有什么区别。那么谁能除尽后天的七情六
欲,荡尽尘俗一切污浊,使其心宁静呢?只有返回其
先天的虚明体性,就如浊水慢慢而静,才能澄清而 重现。所以有道之士,身虽处尘俗之中,其性顺物而
万方数据
中田过教@
乐的对象而难以自拔,丧失了原本的自我,不知自
我原本为何种样态,甚而陷入人而非人之境。所以
老子提出最基本的养生方法是清静寡欲,即摒弃人
世间一切物欲的诱惑,进入最佳的养生境界。
老子清静寡欲的养生方法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n 皇
的涵义:
2 》
其一,清静无为。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就 一
》
整日哭号而声音不沙哑,
是因为他极度平和没有
欲望,精气不耗散的缘
故。婴儿无知无欲,无所 畏惧,元精充足,生命力
旺盛,毒虫不会咬他,猛
兽不会抓他,鸷鸟不会搏
击他。一个擅长养生的 人,所含养的元精能比得上初生的婴儿。人如果能
够做到平和无欲,就会懂得生命存在的法则;懂得了
生存法则,就是智慧明净;贪图性欲就会白招灾殃, 耗费精气,导致消精亡阳。人从幼年成长到壮年,会
朴”,如第二十八章说:“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可见
“朴”是道之本,人之性,物之情。上古之世自然古朴,
上古之人自然古朴,人生之初自然古朴。然而由于情
欲之弊,世人离道愈来愈远,身不得保,国不得治。道
教讲“抱朴”,就是去除后天之伪,复归于婴儿,复归
于朴素之道。
所以《道德经》说:圣人在天下,处处谦虚谨慎,
含藏内敛,不露锋芒,与百姓和光同尘,不论尊卑,不 分贵贱,对大家一视同仁,平等看待,其心与万民之
远日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化生万物之后,
又回归于道,就是返朴归真,是为逆生。人要效仿大
道,从哪儿来回哪儿去,所以人要回归到婴儿的状
态。正如《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所说:“知其雄,守其
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
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
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
就人体而言,道教认为人的心属火,比喻为汞、 性;肾属水,比喻为铅、情。汞性浮,容易飞,所以将 其比喻为心火,因为人容易发脾气,导致心火上 升。铅性沉,容易下降,所以将其比喻为肾水,因为 人的肾水容易下流,导致伤精败气。内丹炼养的目 的就是要使心火下降,薰蒸肾水;肾水上升,化气而 行。最终使心火不上升,肾水不下流,如是心肾相 交,水火既济,摄情归性,心合神凝,自然心火下降, 肾水上升,进而肾水化而为气,自下田,透谷道,穿 尾间,上夹脊,过玉枕,至泥丸,此为后升。再由泥丸 下鹊桥,过重楼,穿心至中田,回至下田,此为前 降。由此会将肾中的元精全部炼化成元气,这一阶 段便是炼精化气,是为内丹炼养的初级阶段,名为 初关,或为小周天工夫。内丹炼养认为这一阶段要 急速修炼,所以又称之为进阳火。等到阳气在下田 凝聚充足后,就要放慢速度行气,内丹炼养称之为 退阴符。此时就要将气团搬运至中丹田,并使心中 元神安置于气团中,内丹炼养称之为结圣胎,并将 其比喻成人间女子怀孕,需要十月怀胎,认为内丹 圣胎也要温养十月,内丹称之为十月关,为大周天 功夫。十月胎熟后,再将其搬至上丹田,继续温养, 内丹养生称之为炼神还虚。道教认为此段工夫需要 九年,一般称之为九年关。九年关后,道教认为可以 将元神移至顶门,可以冲关,移神出壳,称之为粉碎 虚空。至此内丹炼养成功,也就是返朴归真。如何能 够达到这种地步呢?接着老子又提出了清静寡欲的 养生方法。
养育了万物而不加以宰制;它不求名利,无私无欲, 可称它为“小”,万物归附它而它不白以为主,可称它 为“大”,由于它从来不自大,所以能够成就其伟大。 他说:“道”的伟大是说不完的,从大的方面来讲,是 万物归焉而不辞;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无欲”,但 圣人务小而不务大,而结果却能成其大。他认为“道” 的本来面目就是“无欲”,“无欲”的后果是成就了 “道”的伟大,所以他主张寡欲,“少私寡欲”是养生的 起码的要求。
地,当吸人第一口空气,吃人第一口奶汁的时候,便
落人凡尘世界,体内元精元气也就开始自然耗散。
随着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加,人赖以生存的元精元
气逐渐消耗,从幼儿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 到壮年,从壮年到老年,一朝元精元气耗尽,一命呜 呼,撒手人寰,这是顺生。老子认为这种现象是不可
取的,人应该像道一样“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为什么呢?因为道“强为之名日大。大曰逝,逝日远。
有动有静。”指出“清”和“浊”是“道”表现出来的两
个不同侧面。所以,在老子的宇宙观中,“清静”是
大自然最早的形态;在人生观中,“清静”是一种社
会生活方式。就清与浊这两个方面而言,后者必须
服从于前者,因为老子是本着法地、法天、法
道、法自然的宗旨来阐述大道的,所以人们的生
活方式也必须与自然相协调,这样才能以万物养
神,治国则有益万民。”可见“无为”既是修身处世的 原则,又是治理国家的政治准则。
其二,见索抱朴。《道德经》第十九章说:“见素
抱朴,少私寡欲。~朴”就是“朴素”的意思,《说文》
讲:“朴,木素也。”在《道德经》中“朴”字有时也作“敦 厚”来解释,如第十五章说:“敦兮其若朴。”有时也可
以当作“道”来理解,如第三十二章说:“朴虽小,天不 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有时也说成“归
心浑为一体,如初生婴儿之心,就是这个道理。那么
治世如何才能返于古朴呢?老子认为,要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这样才会民利百倍,民复孝慈,
盗贼无有。并说:“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
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三,少私寡欲。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
欲。”同时他还说过一些“无欲”、“不欲”等和“寡欲”
二、清静寡欲——老子的养生方法 老子认为人在生活中,会受到物欲、性欲、情欲 等各种欲望的干扰,而使人忧伤烦恼。老子说:“五 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 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第 十二章)青、黄、赤、白、黑为“五色”,宫、商、角、徵、 羽为“五音”,辛、酸、咸、苦、甘为“五味”,金银珍宝 为”难得之货”。在这里,老子为人们道出了一个虽 说简单、但并非人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道理:即过 分追求形而下的感官刺激与享乐,非但无益于人的 身心健康,反易使人的身心备受伤害,在各种各样 的奢侈享乐中,人的精神外驰而不知复返,迷于享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
章),这便是老子的宇宙观。既宇宙万物由道化生,
那么化生后的宇宙万物通过相滋相长后最终又到何
处去呢?老子认为会回归于道,与大道融为一体,即
三归二,二归一,一者,道也。这就解决了人们长期
困惑的问题,人究竟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人禀父
精母血孕育成形,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婴儿呱呱落
因为耗费元精而衰老,这是不合乎养生之道的。由
此可知,老子的养生思想起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
涵义。其一,回归到婴儿纯朴、柔弱的状态,即主张
返朴归真。其二,像婴儿一样天真纯洁、无知无欲, 即要求清静寡欲。其三,如婴儿般精气充足、精力充
沛,即倡导啬宝精气。
一、返朴归真——老子的养生主张
在老子看来,宇宙万物都是由道而化生,“道生
是浇人若清静,就会正确地去立身处世,如做人要 o
占j 正派,做官要公正廉明等等。在老子《道德经》中“清 三
静”、“无为”是两个颇相类似的范畴,同时,它和“寡
欲”也有着一定的联系,他们都是“道”的部分表
现。在后来的道教中常以它的“无为”或“寡欲”作为
一个连用的术语,如道经中所说的“清静无为”或
“清心寡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