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法的独立性(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商法的独立性(一)
所谓商法的独立性,至少涉及对三个问题的认识:一是是否存在形式上的商法或商法典;二是商法能否作为独立的部门法存在;三是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是商法包容经济法抑或经济法包容商法。
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认识,不仅直接影响到对商法学科性质、地位的认识,对商法学科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法治建设无疑也具有重要影响。
一、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形式商法的独立性问题
考察大陆法系国家民商法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自1807年法国实行民商分立的立法模式后的近百年中,大陆法系多数国家均仿法国立法模式,分别制定了自己的民法典与商法典,如德国、日本、西班牙、卢森堡、比利时、葡萄牙、荷兰、阿根廷、墨西哥等。
但进入20世纪后,以瑞士民法典的制定为开端,大陆法系国家均采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如瑞典、泰国、意大利、俄罗斯、匈牙利、蒙古、老挝等。
造成这种立法模式的变化,究竟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对于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的立法模式,早在我国清末法制改革和民国政府制定民法时就有过激烈争论。
由立法院院长胡汉民提交的《‘民商划一’提案审查报告书》集中阐述了民商合一的立法理由,这个议案议最终被民国议会通过。
其主要理由有:因我国历史关系,商人本非特殊阶级;因社会发展进步,认为民商合一有相当理由;民商合一为世界之最新发展趋势;人民在法律上应一律平等,不宜因职业而分别立法;什么是商行为,难以区分;商法仅系民法之特别法,分别立法重复之处甚多,如一方为商人,一方非商人,发生适用困难。
1日本学者我妻荣先生是民商分立的积极支持者,针对上述报告书曾作过精辟的论述。
他认为:民商分立是基于历史的沿革,是商法的特殊性沿革的结果;商法的进步性与立法修改难易没有关系;商法具有国际化趋势,为适应国际的发展仍有把商法作为特别法的必要;基本平等的理由而主张民商合一,实际上只是表面的观察;民商两法虽难于区别,但商法仍有其独立的范围;商法虽不如民法那样系统,但不能说商法不能有系统的法典;商法作为民法的特别法,如硬将商事原理纳入民法之中,则会发生适用上的困难。
2以后民法学者主张民商合一或民商分立,概莫以之为基础展开论证。
西方国家的商法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商人习惯法。
在欧洲中世纪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以农业种植和庄园经济为主导,封建法和教会法占据统治地位。
封建统治者采取的是重农抑商的统治政策,教会法更是严格限制商人的活动,认为商事买卖有背于基督伦理,禁止借本经商,反对高利贷。
进入11世纪以后,地中海沿岸的航海贸易逐渐繁荣,形成了商人较为集中的几大商业城市。
为了摆脱封建法和教会法对商事活动的限制,争取自由,商人们纷纷成立了自己的行会,即“商人基尔特”。
商人基尔特为了维护商人的利益,解决商人之间的纠纷,制定了仅适用于商人的行会规章,有自己的商事习惯和裁判规则,甚至成立了自己的商事法院。
这种商人习惯法历经11世纪至14世纪几百年的发展,对大陆法系各国的民商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世纪末,特别是16世纪后,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欧洲一些国家封建割据势力逐渐衰落,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教会法开始被废弃,统一的民族国家逐步形成,早期的自治城邦也已不复存在。
随着国家政权的日益强大,商事习惯法逐渐被国家的商事立法所取代。
最早进行商事立法的是法国。
1563年法国即已设立商事法院,并任命商人为法官负责处理商事案件。
1673年路易十四统治时期颁布《陆上商事条例》,1681年又颁布《海事条例》。
至法国大革命胜利后,拿破仑为了巩固胜利成果,继1804年制定民法典后,又于1807年制定商法典。
实际上,法国之所以实行民商分立,并非出于理性的认识与选择,主要是考虑到法国已有商事单行法100多年,既不将其废除,也不并入民法中,而是将其合并成商法典。
自《法国商法典》颁布后,欧洲大陆各国纷纷仿效,分别制定了各自的商法典。
这种民商分立体制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欧洲大陆各国在资本主义早期发展中所形成的商人特殊阶层及其特殊利益,以及源于中世纪的商人习惯法的影响。
进入20世纪以后,民商分立体制受到了第一次挑战。
最早提出民商合一理论的是1847年意
大利学者摩坦尼利(Mitanelli),从立法上得到承认的是1907年瑞士民法典。
受其影响,以后大陆法系各家大多采取这一立法体制,意大利原属民商分立,有1865年民法典和1882年商法典,后在1942年合并为新的民法典。
究其原因,乃是根植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商事活动的规模和程度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表现为:第一,人的普遍商化和商化的人。
商人直接成为工业家,商人企业化而进入生产领域;生产者直接成为商人,并直接为商业进行大规模生产。
第二,商业职能与生产职能融合为一。
商业了职能已从交换过程向生产领域渗透,商业职能不再局限于买卖,也向代理、采购、仓储、运输、居间、零售等职能发展。
第三,商人特殊阶层及其特殊利益的进一步消失。
与之相适应,出现了“从身份到契约”的立法趋势,要求削弱身份在商事活动中的影响,统一市场行为立法。
在我国,实行民商合一抑或民商分立,不是基于立法技术的原因,而是取决于社会经济生活的现实需要。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商品经济的观念、商人意识非常缺乏,商人权利未得到应有承认与保障,为此应通过商事立法来提高商人意识,规范商人行为,保障商人权利。
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需要统一的行为规则,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淡化身份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
尤其是面临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我们应该适应私权一体保护和建立大民事格局的要求,不分商人和非商人,通过民法典的制定来建立统一的市场行为规则,近年来的民事立法如合同法就体现了这一要求。
从立法技术层面来考虑,要制定形式上的商法典,则必须协调商法总论与分论的关系。
商法总论至少应包括商主体、商行为、商事登记、商号、商业账簿等,但这些制度能否统一适用于商法分论各项制度不无疑问。
公司、企业为主体,证券、票据为客体,保险为行为,破产为程序,海商着眼于地域范围,如果要将公司法、企业法、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海商法、破产法等商事单行法统一于商法总论之下,也会存在适用上的困难。
如果将商法具体制度与民法相连,则公司与企业法是民事主体制度的一部分,证券、票据是民法中物的特殊形态,破产是企业法人终止与偿债程序的特别规定,保险法是民法保险合同的扩展,海商法是陆上贸易的沿伸。
显然,民商合一更有利于民法与商法制度的内部协调。
二、民法与商法的区分:实质商法的独立性问题
民法与商法同为私法,商法的调整对象是民法调整对象的一部分,商法的基本原则来源于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中的各种基本制度是商法的依据。
总之,在民商合一的立法体制下,商法是作为民法的特别法而存在的。
但是,这并不妨碍实质商法的独立性,而是应当在民法典的统率之下通过制定商事单行法的方式使商法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实质商法的独立性,不仅是完善商法制度和体系、结构的要求,也是维护传统民法体系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必然反映。
实质商法的独立性源于民法与商法的调整对象、调整方法等方面的区分:
第一,商法有独特的调整对象。
商法调整的是商事关系,包括商事交易关系和商事组织关系。
从商法调整的交易关系来看,其具有以下特点:商事交易主体从自然人到商事公司;交易客体从特定物到种类物,从有形商品到无形的证券化、票据化的权利;交易目的从对标的物的实际利用到追求营利;交易关系链由短到长;交易特点从随机性到营业性;交易条件从任意到定型化。
从商法调整的组织关系来看,其规范的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人,包括商个人、商合伙和商法人。
其惟有通过商业登记依法取得经营资格才具有商事能力,从事商事活动。
第二,商法有独特的调整方法。
与民法注重自由和公平不同,商法更注重营利。
在各国商法中,无论是其商业登记制度、商业账簿制度、商业财产制度、商号制度,还是有关交易、代理、仓储、票据、证券、海商、保险等特别法规则,无一不考虑商事活动的营利性。
商法中有关利率、结算、税收、公示原则,以及交易公平、迅捷、安全、效益等原则,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商法强调营利目的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