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2历史教案6-4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课程标准】

说出辛亥革命后反对专制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一、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1、重点: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共和的斗争

2、难点:两次复辟发生及失败原因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建议】

本课内容是必修部分没有的内容,学生不够熟悉。所以,作为一节新课,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详细掌握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讨逆运动、护法运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从而认识辛亥革命后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导入新课】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后,孙中山所建立的民主共和制是否继续实行呢?我们先来看一幅漫画:《刀大杀人多》反映了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后,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经常用暗杀的方式来排除异己。这幅漫画,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那么,面对这种情况,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六单元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讲授新课】

思考: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1)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3)未改变社会性质。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目标一:请依据课本89页内容,概括分析二次革命的原因、经过、结果和性质。

一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

(一)袁世凯专权

1、对内:制造“宋教仁案”、武力镇压革命党人

2、对外:进行“善后大借款”(目的)

(二)“二次革命”(1913)

1、背景:袁世凯武力镇压南方革命力量

2、时间:1913年夏秋之际

经过:结合二次革命的形势图掌握概况

3、意义:革命派反袁世凯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4、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

A、主观:革命党人力量焕散;革命具有软弱

B、客观:袁世凯力量强大。

5、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二、“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

(一)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

1、对内:(五个步骤)

(1)武力镇压“二次革命”

(2)1913年10 胁迫国会选其为“正式”大总统

(3)解散国民党,取消国会

(4)1914年炮制《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临时约法

(5)炮制新的《总统选举法》

2、对外: 1915年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二)袁世凯的复辟活动

1、复辟的准备

(1)国内:

①授意亲信成立“筹安会”

②组织复辟“请愿团”,制造“民意”借口

(2)国外:帝国主义为其制造复辟舆论

古德诺《论共和与君主》

2、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洪宪帝制”

3过程:①强迫国会选其为“正式”大总统(1913)

②解散国民党和国会(1913)

③炮制《中华民国约法》《总统选举法》(1914)(补充《中华民国约法》的相关内容,强调这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最关键一步)

《中华民国约法》

袁世凯北洋政府于1914年公布的宪法性文件,又称“袁记约法”,它是军阀专制全面确立的标志。

共10章68条。该约法以确认袁世凯独裁为基本特征,取消了责任内阁制和国会对总统行政权力的一切牵制,实行总统独裁的政治体制,并赋予总统形同封建帝王一样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巨大权力。

④基本接受“二十一条”(1915)(补充《二十一条》相关材料)

⑤制造帝制舆论(1915)

⑥操纵国体投票,获“全票拥护”(1915)

⑦改元、登极(1916)

(三)护国运动(1915—1916年)

1、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

★袁世凯如何复辟帝制的?

①强迫国会选其为“正式”大总统(1913)

②解散国民党和国会(1913)

③炮制《中华民国约法》《总统选举法》(1914)

提出问题:《中华民国约法》与《钦定宪法大纲》的比较。

具体要求:从政体、最高政府机构、最高统治权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学习体会:通过比较,能发现《中华民国约法》与《钦定宪法大纲》无异,总统的权力膨胀到近似于皇权。

④基本接受“二十一条”(1915)

⑤制造帝制舆论(1915)

⑥操纵国体投票,获“全票拥护”(1915)

⑦改元、登极(1916)

★袁世凯之所以能在中国复辟帝制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辛亥革命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不彻底,社会上还存在着梦想恢复帝制的复辟势力。

主观原因是袁世凯窃取政权,掌握军队。

客观原因是帝国主义的支持和革命党人的软弱、涣散。

☆☆蔡锷(1882~1916)中华民国初年军事家。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898年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后留学日本士官学校。1904年回国,在江西、湖南军事学堂任教官。次年调广西,历任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陆军小学堂总办、新军协统等职。1911年调云南任37协协统。10月在昆明发动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见辛亥革命),被推

为总指挥,后任云南都督。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委以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职,加以笼络与监视。1915年袁图谋称帝时,蔡锷以赴天津诊病为由潜出北京,经日本抵昆明,12月宣布云南独立,通电讨袁,并组织护国军,任第一军总司令,举兵入川,屡败袁军。袁死后,任四川督军兼民政长。后赴日就医,不久病逝。遗著编为《蔡松坡集》。

2、经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