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欣赏_托尔斯泰人性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玛丝洛娃为什么拒绝聂赫留朵夫的求婚, 而和革命者西蒙松结婚? • 1 为了对方牺牲自我的爱情观。 • 2 西蒙松对她的爱基于现实的她以及共同 的生活和理想,而前者基于抽象的道德和 赎罪。 • 3 饱经沧桑的现实主义的态度。 • 她无法回到过去,追求纯粹的青春时代的 爱情。
• 《复活》中心主题: • 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在改造人和社会中的 重大作用,人只有在博爱和宽恕的精神归 宿中才能找到希望。 • 马丝洛娃因为宽恕而复活。 • 聂赫留朵夫因为道德自我完善而觉醒。 • 两者都因为牺牲自我的利他主义而找到了 新生的道路。一个赎罪和博爱,一个追求 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
• 经过了好几年充满痛苦的反省和沉思, 托尔斯泰最后确定了自己的看法。他 只相信那些仅仅在耶稣的言论中才能 找到的真理,同时认为耶稣言论的精 髓就包含在“勿抗恶”这一箴言中。 • 基督教的原则就是爱、谦卑、自我否 定和以善报恶,那么他就得义不容辞 地放弃一切享受,就得不辞劳作、经 受困苦,就得贬低自己、宽恕他人。
• 3 破坏了生活的爱与和谐 • 恶是历史进程中的人性和社会不可回避的 本质,在很大程度上,恶并非是矛盾的根 源,而是平衡的基础(比如剥削、买卖欺 诈等)。暴力抗恶,或者说抗恶本身具备 打破平衡的敏感性,它让人酿生各种阴暗 心理(比如仇恨、自卑、冷漠、厌世和暴 力倾向等),而无法积极健康的面对生活, 实现个人价值,拥有爱与和谐。
源自文库
• 在《复活》中他写道:“一个是精神的人, 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 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 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 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 影响者:孔子、耶稣、佛陀——利他主义 的最大思想影响者
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分析道 德的自我完善:
• 1 道德的自我完善切合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也符合共产主义对于人性的理想追求。 • 2 纯粹的强调利他主义过于理想化,既不符 合历史中的人性,也不符合具体的历史发 展。 • 人性:自我意识,私有意识。(家庭、事 业) • 历史最终是通过欲望野心驱使和发展的。
托尔斯泰主义
• 是指托尔斯泰的世界观(自由、战斗、悲观)发 生根本改变之后的一种思想体系。他站在 自由贵族立场上,幻想以改良主义来协调 贵族与平民的关系,医治俄国社会的疾病, 集中反映在他的晚期作品《复活》中。 • 一 道德的自我完善: • 认为私有财产、私欲是罪恶的根源,主张 废除私有财产,抛弃利己主义,投身到利 他主义中来。人的最大悲剧在于没有意识 到不能只为自己。
• • • • •
19世纪俄国最 伟大的作家, 和巴尔扎克并 称现实主义文 学中的最高峰。
生平
• 1828年托尔斯泰出生于距莫斯科不远的贵族庄园。 他出身名门,是彼得大帝时代承袭下来的贵族, 世袭伯爵。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逝父,从小 由姑妈照料长大。由于家境殷实,童年起就有家 庭教师精心照管他的生活和学习。16岁时,托尔 斯泰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系。学习劣等。三年后, 他中断学业,回家经营庄园。1851年,托尔斯泰 到他哥哥所在的军队当了一名下级军官,在高加 索地区参加了沙俄与土耳其的战争,英勇善战, 屡建战功。 这期间也赌博、酗酒、玩女人。
• 长篇的情节由两条平行而紧密联系着的线索构成: 一条是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的爱情、婚 姻和家庭故事;另一条是列文——吉提的生活和 精神探索经历。通过第一条线索,作者极为深刻 地揭露以政府部长卡列宁为首由上层贵族和大资 产阶级组成的上流社会的罪恶;正是这个上流社 会的虚伪,冷酷和腐败,造成追求资产阶级个性 解放和爱情自由的女主人公安娜最后卧轨自杀的 悲剧。另—条线索,作者通过列文的形象表达了 自己复杂的、自相矛盾的社会道德观点。列文这 个力图保持宗法制经济的庄园贵族,在资本主义 势力侵袭下的俄国现实面前惶恐不安。于是, 他—边进行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一边积极从 事经济攻革,企图找出一条使地主和农民“共同 富裕”的道路。这种阶级调和主义的改革的失败 使他感到悲观失望,甚至到了“濒于自杀”的境 地,最后作者让他归依宗教,在一个古老宗法制 农民身上领悟到人生的意义:“为上帝、为灵魂 活着。”
• 2 强制无辜者牺牲 • 我们不能以某种崇高的理由为前提,以牺牲自我 为前提,以未来的天国降临为前提而牺牲他人 (传统者)的幸福。 • 暴力革命的关于遥远将来的绝对幸福的抽象理想 扼杀了人对人的具体道德关系,扼杀了对切近的 当代人的关怀,也扼杀了当前世界中需要的爱这 种活的情感。革命者不仅勇于自我牺牲,还要求 自己的朋友、家人,从更广的意义上说是要求他 人也要自我牺牲,
暴力抗恶的问题:
• 1 衍生罪恶的连环 从人性的角度上,暴力抗恶并不能引导 人性走向光明,除了强制性的制服恶,它 事实上导致了人性的罪恶传播。 雨果:世间的法律,上帝的法律(爱的感化) 如何看待棍棒之下出孝子以及法律或群体暴 力的严惩? 1 爱的动机,动机的作用。 2 对恶的威慑力不等同于消除恶。
• 聂赫留朵夫的三个阶段。 • 一 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 • 信奉斯宾塞“正义不容许土地私有”的理论,把 继承父亲的土地送给了农民。他真挚地爱着姑母 家半养女半婢女的玛丝洛娃。 • 二 放纵情欲、走向堕落。(被上流社会同化) • 三 从忏悔走向复活。(认识到上流社会的丑陋) • 为玛丝洛娃四处奔走,还按"真理的原则"处理家 庭财产,最后在上帝那里找到了灵魂的归宿。
• 具体的历史发展,比如革命、市场经济、 国际政治不可逃避私欲。 • 恩格斯说:“性欲和暴力是历史前进的杠 杆。” • 其实不仅那些,占有欲(侵略、王权)、 腐败(政治垄断)、不负责任(婚姻制垄 断)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二 不以暴力抗恶 三 博爱和宽恕
• 溯源:基督教思想、雨果的人道思想、甘 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 不以暴力抗恶和宽恕的适用: • 1 可以感化的恶; • 2 抵抗无效果,暴力加剧损失的恶; • (比如玩弄性的恶) • 3 历史进程中不可回避或暂不可反抗的恶。
托尔斯泰基本的思想流变
• 托尔斯泰从少年时代起就不相信上帝了。但是到 了后来,当他开始认为自我也属于上帝的一部分 时,他才觉得生命会随着肉体的死亡而停止似乎 有点不可思议了。他一度曾坚信俄国东正教会, 但是很快又反感了,因为他发现那些神职人员的 生活和他们所宣扬的教义是不相符的。他开始接 近那些穷困、低贱和没有文化的信徒,而对他们 的生活观察得越深入,他就越相信,他们尽管带 有迷信色彩,却拥有一种真正的信仰; 对他们来 说,有这样的信仰是必然的,因为它使他们的生 活有了意义,他们只有靠它才能生活下去。

1862年9月,托尔斯泰和莫斯科宫廷事务所医 生的女儿索尼娅(东正教徒)结了婚。婚后,他 曾一度把身心灌注在对田产的照料管理上,但不 久他就把主要精力仍集中于创作,1862 年他写出 了中篇小说《哥萨克》。 • 1863-1868年,托尔斯泰经7次易稿写成了他的 第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宏篇巨著《战争与和平》。 • 1873-1877年间,经过12次的精心修改,托尔 斯泰写成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巨著《安娜-卡列尼 娜》。 • 1881年,托尔斯泰全家迁往莫斯科。在莫斯科 的生活促使作家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长篇杰作 《复活》就是托尔斯泰71岁世界观转变后的代表 作。

• 一九一O年十月二十八日,托尔斯泰经过长 期紧张的精神探索和激烈的思想斗争,最 终决定摆脱贵族生活,把财产交给妻子, 弃家出走,以期实现他“平民化”的宿愿。 结果中途得了肺炎,同年十一月七日死于 阿斯塔堡车站。依照作家生前的愿望,遗 休安葬在雅斯纳亚·波良纳—个悬崖附近, 坟上既没有十字架,也没有墓碑。
《安娜》中心主题
• 1 精神享乐和情欲满足的人生追求找不到希 望,只有建立在婚姻制度道德原则上的爱 情才可能幸福。安娜的悲剧隐含着道德的 自我完善的思想。 • 2 列文的经历说明宗教式的调和主义无法改 良社会,但心中的上帝和道德的自我完善 依然是人生的最高归宿。
• 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灵魂上的异同 点: • 一 都以基督教的美德和牺牲精神,即人性 和道德的完善作为最高追求。 • 二 托尔斯泰平和慈善,追求理想,陀思妥 耶夫斯基充满偏激的思想和痛苦的挣扎, 这跟两人陡然不同的一生有密切联系。前 者活在幸福安宁中。后者活在黑暗苦难中。
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分析勿 以暴力抗恶和宽恕博爱:
• 1 在精神文明和法制社会的建设上,单纯的 暴力反抗和复仇不符合和谐生活的需要。 (正) • 2 在历史的发展中,暴力革命和阶级斗争是 不可避免的历史职责。不以暴力抗恶是反 唯物历史观的。(反) • 3 在生活中,暴力反抗有时是必须的,宽恕 博爱反而不切实际,有甘于压迫的导向。 (反)
《复活》情节
• 生在牛棚,三岁时母亲死后便成了地主“半养女、 半家奴”的玛丝洛娃,刚长大成人就遭贵族少爷 践踏遗弃沦为娼妓,最后蒙冤进狱并被判刑流放 到西伯利亚服苦役。自私堕落的贵族地主聂赫留 朵夫后来在法庭上同玛丝洛娃相遇,看出受审的 正是自己侮辱过的女人,忽然“良心发现”,开 始了“灵魂大扫除”,为营救玛丝洛娃出火坑而 奔走,在一切努力失败后,又决定和她一起去流 放。玛丝洛娃受“忏悔” 后的聂赫留朵夫的精神 感召,终又“更深地爱上他”,但为了不拖累他 的前程,拒绝和他结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