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熹哲学的本体论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期末论文

论朱熹哲学的本体论思想

姓名:田俊

学号:2008021143

系别:政法系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年级: 0 8 级

指导教师:刘老师

2010年6月20日星期日

论朱熹哲学的本体论思想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政法系08级思政1班田俊学号:2008021143

【内容摘要】: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朱熹把“三纲五常”说

成是“天理”,他认为“天理”就是封建的政权,族权和夫权归结为神权。本文围绕“无极与太极”和“道与道体”进行展开分析。以更好的学习朱熹的本体论思想。

【关键词】:本体论;理;道;器。

一、无极与太极。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二性,物质第一性,世界的本源是意识。对于世界的本源问题,历史上各大学派众说纷纭。《老子》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道”产生天地万物,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阳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一,即“道”自生;一生二,即“道”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统一叫“冲气”,由阴气和阳气,冲气三者产生了万物,所以万物都含阴阳的对立,在在冲虚之中得到了统一。而朱熹对世界的本源问题另有解释。

朱熹认为: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无形无象的“太极”,朱熹对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作了发挥,把传统的阴阳五行说纳入理学唯心主义体系,构造出一套宇宙形成论,他把“无极而太极”解释为“无开而有理”。

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理论,他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万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际,分际甚明,不可乱也。”朱熹和二程一样,认为“理”是形而上之道,“气”是形而下之器,“理”是生物之“本”,气是生物之“具”,即形成万物的材料。朱熹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及人的产生,都是“理”和气“气”,“性”和“形”的统一,但是,他同时强调二者的区别,指出“形而上”和“形而下”分际甚明,不可乱来,,“理”是所以为是器者,不会造作,而“气”则能酝酿凝具生物。

朱熹对“理”深入考察,他在《大学或问》中,规定了“理”这一范畴的涵义,“至于天下之物,则必各有其所以然之故与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既有是物,则其所以为是物者,莫不各有其当然之则而自不容已,是皆得于天下之所赋,而非人之所能为也。”“理”有三层意思:一是物之“所以然之故”或物之“所以为是物者”二是物之“所当然之”,三是物之必然即“自不容已”者。朱熹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有应当遵循的准则,规范。而人的活动的准则也应有客观必然性,“理”作为“所以然之故”,既是动力因,又是目的因。当然,所以然,必然三者,在朱熹那里是统一存在于人的活动和自然界之中的,朱熹反复讲“不容已”“不可易”说事物的“理”皆得于天之所赋,而非人之所能为,他在这里强调了“理”的客

观必然性,只是这不是唯物主义的客观必然性,而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见解。朱熹认为就具体事物来说,“理”与“气”不相离,天下未有天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就是说天下不存在无理而有气,也不存在无气而有理,这两者之间是相互存在的,缺一不可,他认为,有“理”就有“气”,但理是事物之本,理气没有先后之分,如果一定要分,就必须说先有理;就理和气的关系来说,不会有天地之先,只有理先,有此理,就有此天地;就理和各种事物的关系来说,先有理,才有各种事物,他认为,还未有船和车时,就先有船和车的理,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在这里,朱熹企图用人制作器物的活动来类比自然界的造化,以说明万物的起源和生成,显然是不正确的,人们在造房子之前,确实需要先有房子的概念,但这不等于说房子的概念是第一性的,因为房子的概念归根到底也是本源客观实在的,而朱熹认为概念性的“理”是形成事物的最终根源,这就暴露了他的“天理”观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本质。

朱熹围绕“自无极而为太极”的说法展开争论,强调无极与太极的同一,反映出朱熹对周敦颐思想的发展,可以说,周敦颐的“自无极而为太极”是宇宙本源论,而朱熹的“无极而太极”则比较纯粹的宇宙本体论。关于“无极而太极”与“自无极而为太极”的争论,起于《宗史》所载《太极图说》与朱熹所著《太极图解》之间的差异,朱熹的《太极图说解》中所使用的《太极图说》中的开篇头一句为“无极而太极”,但是据宗史馆所撰《国史》的《周敦颐传》所载则是“自无极而为太极”,朱熹质疑作者道:“不知其何所据而增此‘自’,‘为’二字,其为前贤之累,启前学之疑,益以甚矣,谓当请而改之。”

朱熹反对“自无极而为太极”,强调无极而太极,说明他意识到以无极为世界根源无法解决“无中生有”的逻辑困难,他以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周敦颐的“无极”,将原有的宇宙本根论或本源论改为本体论。无极不在是无,太极也不在是宇宙起点而是天地万物的共同本性,所以无论阴阳还是五行,以至万物与人都具有自己的太极。他说:“所谓太极散万物,而万物各具太太极。”无极之太极与散为万物的太极,就像道体与具体事物的道理一样,是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统一,所以,具体事物中自己的太极虽然是太极,但又有稳中有各自的道理,需要具体分析,同时又不能拘泥于具体的道理而离开总体的太极,保持在个性与统一之中把握具体事物理解普遍规律。朱熹说:“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又说:“上天之载,无声无息,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这外复有无极也”。关于“太极”与“万理”的关系,朱熹认为,太极包含万理,万理分别完整地体现太极。

朱熹在《太极图说》中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而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舍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圣人定义以申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逼供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朱熹的理一分殊的“理”是即“太极”,“分殊”即“阴阳”,“五行”,“万物”,“万理”,他认为:“自其末以缘本”,则万物归结为五行,阴阳,最后归结为太极,即是万理归于一理。“自其本而之末”,则万物分有太极以为体,即是一理摄万理。所谓“则万物分有太极以为体,即是一理摄万理。所谓“分之以为体”并不是说万物在太极里面各取一部分,把太极分割了,而是说万物各有一定之分而又不同具有太极的整体。所以说“太极只是天地万物,对万物来说,万物有一太极。”他指出,不仅天地间万物自有个道理,而且整体的道得在各部分有其特殊性,类属的道理在各种,各个体也有特殊性。最后,他得出: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于一源,但所处的位置不同,其理也不同。他还认为:不仅人与物之理绝不同,而且君臣之理与父子之理,牛之理,马之理与草木之理也都不同。

朱熹“天理”观的又一基本内容是他提出了“物无无对”的学说。他认为“对”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形体上的相类或相反等等都是。他还认为,不仅两两相对,“一中又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