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7(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至今,翻译西方文 艺论著、文学作品及各类西方著作。 艺论著、文学作品及各类西方著作。 西方翻译史上大规模的翻译活动: 西方翻译史上大规模的翻译活动: 一为圣经的翻译; ◆一为圣经的翻译;
◆第三次
比较文学
方法论( 第七讲 方法论(二)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及方法论
二为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对古典作品的翻译; 二为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对古典作品的翻译;四、译介学 三为近四、五百年来欧洲各国文学的互译。 三为近四、五百年来欧洲各国文学的互译。 特别是20世纪以后,翻译得到空前发展,出现了大量的译作、 特别是20世纪以后,翻译得到空前发展,出现了大量的译作、翻译 20世纪以后 理论专著和翻译流派。 理论专著和翻译流派。 2、中外翻译理论的研究 、 ① 翻译的定义 中西学者对翻译的性质都有界定。 中西学者对翻译的性质都有界定。
名文学家。
贾公彦,唐州永年(今河北邯郸 贾公彦 歌德对翻译的定义 对翻译的定义, 歌德对翻译的定义,是“让外国的作家到本市东北)人。其生卒年月已难详 考,约当在公元六至七世纪之 唐朝儒家学者 唐朝 学者 国来” 让本国读者到外国作家那里去” 国来”,“让本国读者到外国作家那里去”。 间。唐朝 学者,经学家, 《三礼 三礼》学专家。 三礼
中国唐代贾公彦的《义疏》 中国唐代贾公彦的《义疏》对“译”的释义是:“译即易,谓换 的释义是: 译即易, 易言语使相解也。 易言语使相解也。”
比较文学
方法论( 第七讲 方法论(二)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及方法论
四、译介学
②翻译的价值 有两种分歧的意见: 有两种分歧的意见: 一是翻译是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 一是翻译是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 二是翻译是一门艺术。 二是翻译是一门艺术。 ③翻译的原则 近代以来中西学者都有独到见解: 近代以来中西学者都有独到见解: 18世纪英国翻译家塔特勒提出翻译三原则; 18世纪英国翻译家塔特勒提出翻译三原则;美国现代著名翻译家达 世纪英国翻译家塔特勒提出翻译三原则 奈提出翻译的四个标准——达意、传神、语言流畅、使读者有类似反映。 奈提出翻译的四个标准——达意、传神、语言流畅、使读者有类似反映。 ——达意 苏联学者费道罗夫提出语言的“等值翻译” 苏联学者费道罗夫提出语言的“等值翻译”。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比较文学
方法论( 第七讲 方法论(二)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及方法论
四、译介学
1、中外翻译史的研究 、 对翻译作历史的透视可以看出两种或数种不同的文学交流和影响 的全貌——一种文学在外民族和文化环境中存在流传的情况,以及一 一种文学在外民族和文化环境中存在流传的情况, 的全貌 一种文学在外民族和文化环境中存在流传的情况 种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吸收消化或排拒以外民族文学的情况。 种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吸收消化或排拒以外民族文学的情况。 翻译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翻译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按广义的解释,翻译包括以今译古和以内译外两个方面; 按广义的解释,翻译包括以今译古和以内译外两个方面; 按狭义解释,则仅指以内译外(或以外译内) 按狭义解释,则仅指以内译外(或以外译内) 翻译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翻译史的研究; 翻译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翻译史的研究;翻译理论的研 究;某些具有重要地位的译家、译品和翻译风格的研究;同一作品 某些具有重要地位的译家、译品和翻译风格的研究; 不同译本的比较研究等等。 不同译本的比较研究等等。
其次,理解的历史性构成了理解的前提条件。 其次,理解的历史性构成了理解的前提条件。 一部作品进入另一种文化语言之中,不仅有地域的差异,也具有跨越 历史时空的错位,错位导致的偏见,必然导致对传入的文学产生理解的偏 见,产生误读现象。 最后,文学误读缘于文化过滤, 最后,文学误读缘于文化过滤,文学误读体现于跨异质文明语境中的 各个层面——语言形式、意义偏差、意图谬误等。 根本变异还是滋生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因此翻译就是一种创 新,创新就是一种变异。肯定了创新的价值,也就肯定了误读的价值。误 读又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如:庞德对《长干行》的理解与翻译。
比较文学
方法论( 第七讲 方法论(二)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及方法论
四、译介学
④翻译的再创造理论 在西方,翻译通常被看成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在西方,翻译通常被看成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译作在经过译者的思维及个性化的处理之后, 译作在经过译者的思维及个性化的处理之后,不仅外形上发生了变 内在精神上也与原作产生某种差异,具有译者的个人理解和风格, 化,内在精神上也与原作产生某种差异,具有译者的个人理解和风格, 这就是译者的“再创造” 这就是译者的“再创造”。 译者在翻译中的创造性表现为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 译者在翻译中的创造性表现为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 无意识的创造性翻译——译者对异国文化的误解或误释而出现误译 无意识的创造性翻译——译者对异国文化的误解或误释而出现误译 —— 或漏译。在译介学中,它是研究不同文化和文学交流的切入点。 或漏译。在译介学中,它是研究不同文化和文学交流的切入点。 有意识的创造性翻译——有误译、增译、删减、节译、编译、 有意识的创造性翻译——有误译、增译、删减、节译、编译、转译 ——有误译 等形式。译介学的研究中将译本与原著加以对照 研究中将译本与原著加以对照, 等形式。译介学的研究中将译本与原著加以对照,考察两种文本有何变 ?(增 是何原因?效果如何? 异?(增、删、错、改、节、转、编)是何原因?效果如何?
方法论: 第七讲 方法论:比较文学研究的类型与方法
第二节 变异研究 二、译介学
二、译介学
译介学的名称出现于20世纪 年代 其真正勃兴是在20世纪 世纪90 译介学的名称出现于 世纪80年代,其真正勃兴是在 世纪 世纪 年代, 年代后期。 年代后期。1999年,谢天振出版专著《译介学》,这是我国第一部系 年 谢天振出版专著《译介学》 统梳理和阐释该学科渊源、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的著作。 统梳理和阐释该学科渊源、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的著作。 译介学是从媒介学中分支出的一个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事翻译研究。 译介学是从媒介学中分支出的一个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事翻译研究。 由于译介学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在国际文学交流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由于译介学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在国际文学交流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所以 它已成为比较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已成为比较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
1、什么是文化过滤? 、什么是文化过滤?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 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 响时,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 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 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 文化过滤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接受者的文化构成; 二是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 三是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2、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 、 在跨异质文明的文学交流与对话中,文化过滤是必然的。接受者的 语言、文化传统、时代语境、民族心理以及审美特质等因素势必对文学交 流与对话形成一定的制约作用。 一是现实语境、传统文化的过滤作用。 一是现实语境、传统文化的过滤作用。 接受者所处的现实语境和具备的传统文化决定着该历史阶段的人的思 想、行为和价值选择。 如:中国现代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流派,偏爱象征主义文学而冷淡未 来主义文学,一迎一拒,即文化过滤的作用。 二是语言差异的过滤作用。 二是语言差异的过滤作用。 文学交流以语言为载体,文学交流首先是语言交流,文化过滤作用首 先受制于语言,通过语言过滤后,一种外来文学才能进入本土读者的接受 屏幕中。
三是接受者个体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接受的文化过滤。 三是接受者个体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接受的文化过滤。 如:西方浪漫主义触发下形成的中国浪漫主义作家群体,都以追求个性解 放和自由为思想基调,但不同作家因个性特质的差异而有不同表现。鲁迅 的摩罗式的叛逆、超人式的激情;郭沫若的浪漫之火;郁达夫的感伤苦闷 与灰色。 3、文学误读 、 文化误读与文化过滤一样存在于文化交流的始终。“误读”概念由美 国文 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提出,他认为任何阅读都是一 种“误读”的批评。 首先,误读是文化过滤过程中诸多因素合力的产物 首先,误读是文化过滤过程中诸多因素合力的产物。“所谓文化误读, 就是研究主体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 另一文化系统的文学现象,从而产生理解上的错位,按我所需的加以切割、 加工,读出研究对象所没有的意义。”(黎跃进)
比较文学
第七讲 方法论:比较文学研究的类型与方法 方法论: 比较文学
第二节
变异研究
在文学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除了可以确定的实证性影响的因素之 在文学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 外,在文化过滤、译介、接受等作用下,还有许多美学因素、心理学因素 有许多美学因素、 有许多美学因素 和文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被传播和接受的文学 和文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 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异。 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异。 比较文学的变异学将变异性和文学性作为自己的学科支点,通过研 将变异性和文学性作为自己的学科支点, 将变异性和文学性作为自己的学科支点 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文学交流的变异状态,来探究文学变异的内在规 究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文学交流的变异状态, 律。 文学变异性的研究从五个层面进行—— 文学变异性的研究从五个层面进行 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 译介学 形象学 接受学 文学的他国化
比较文学
方法论( 第七讲 方法论(二)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及方法论
四、译介学
西方翻译理论有两种对立的意见:字面忠实、 西方翻译理论有两种对立的意见:字面忠实、传意忠实 中国的翻译理论相当完备,自成体系。 中国的翻译理论相当完备,自成体系。 佛典翻译时期有支谦、道安的直译和鸠摩罗什的意译的见解。 佛典翻译时期有支谦、道安的直译和鸠摩罗什的意译的见解。近代 支谦 的直译和鸠摩罗什的意译的见解 严复提出“ 严复提出“信、达、雅”的三原则。 的三原则。 五·四时期展开了关于直译、意译、硬译、死译的争论。郭沫若、 四时期展开了关于直译、意译、硬译、死译的争论。郭沫若、 林语堂、朱光潜、傅雷、钱钟书的观点,都是对信、 林语堂、朱光潜、傅雷、钱钟书的观点,都是对信、达、雅理论的继承 的观点 与发展。 与发展。 中国翻译理论自成体系,构成一个整体的四个阶段: 中国翻译理论自成体系,构成一个整体的四个阶段: “案本——求信——神似——化境”,本质是“信”,即对忠实的 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本质是“ ——求信——神似——化境 追求。 追求。
比较文学
方法论( 第七讲 方法论(二)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及方法论
我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翻译活动: 我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翻译活动:
四、译介学
东汉至隋唐,翻译佛学经典。 ◆第一次 东汉至隋唐,翻译佛学经典。
◆第二次 鸦片战 争至20世纪初 世纪初, 争至 世纪初,翻译西 方自然科学、 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著作,以及文学作品。 著作,以及文学作品。
比较文学
方法论( 第七讲 方法论(二)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及方法论
四、译介学
如林纾对《滑稽外史》中的增 林纾对 滑稽外史》 钱钟书认为 认为, 译。钱钟书认为,它增加了狄更斯 原有的幽默,读来令人捧腹。 原有的幽默,读来令人捧腹。
林译作品中增改歪曲 随处可见, 随处可见,这些错讹中最 林纾:(1852—1924年)中 林纾 年 具特色的成份往往更能引 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原名 起读者的兴趣。 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 起读者的兴趣。林纾正是 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 考虑了中国读者的期待视 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 野和欣赏习惯, 野和欣赏习惯,使其翻译 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 小说风行海内, 觉斋、烟云楼等。福建闽县 小说风行海内,对中国文 (今福州)人,我国近代著 坛和广大读者影响至大。 坛和广大读者影响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