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社区概念辨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674-1323(2011)-06-0035-04国际化社区概念辨析

杨 丽

(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随着“地球村”时代的到来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国际化社区不断增多,国际化社区建设成为我国城区建设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均将国际化社区纳入城市建设的重点范畴。但对于什么是国际化社区,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拟立足我国社区建设实际,从社区的概念、分类出发,通过与本土社区以及文明社区、和谐社区、安全社区的比较,对国际化社区的概念、要素、特点与建设进行梳理与探析。

一、社区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源自拉丁语,本意为关系密切的伙伴或共同体。首次将社区一词用于社会学研究的是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1881年,他将德文“gemeinschaft”(一般译为社区、共同体、团体、集体、公社等)一词首次用于社会学。1887年,他在社会学经典著作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社区与社会》,也译为《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共同体与社会》)中,进一步将“GemeinSChaft”与“GesellSChaft”进行对比分析,用来说明社会变迁的趋势和两种不同的社会团体。滕尼斯认为,“社区”主要存在于传统的乡村社会,是一个亲密无间、相互信任、守望互助、富有人情味的团体,人际关系以古老的自然意志为基础,连接纽带是血缘、感情、信仰、伦理。而“社会”是以个人意志、理性契约、法律等为基础而形成的缺乏情感交流和关怀照顾的团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学家罗密斯把滕尼斯的“社区”(Gemeinschaft)翻译成“Community”,英文中的“社区”(community)一词由此产生,主要指一起生活、工作的人的共同体。

中文“社区”一词,最早是费孝通先生1933年翻译“Community”时运用。费孝通先生在谈到“社区”这个术语的翻译时指出:社会是人际关系的综合,每一个社区是一个社会,而社会却不是社区;社区指在一个地方共同生活的人,而这群人之间的关系(即人际关系)构成社会。

现在,“社区”成为社会学中一个通用的范畴,但从滕尼斯至今,这个词的含义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界定,观点各异。据粗略估计,至今有关社区的定义多达140余种。1917年,英国社会学家麦基弗在其著作《社区:一种社会学的研究》中强调了社区的利益共同性和地域性。他指出:“社区必须建立在成员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利益共同体可以有意识地创造出来,但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的善或公共利益,或者一个团体所共有的一系列利益。”20世纪初,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美国社会学将社区定义为“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的汇集。但是,一个社区还不止这些。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概论》指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民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中一地域里,形成一个中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1]。1968年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第3卷谈到

[摘 要] 国际化社区,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包容各类文化和生活方式,不同国家、种族、民族背景的人能够和谐共处的城市社区;涉及人口、地域、环境、文化、制度等构成要素;与本土化社区相比,具有成员多国化、文化多元化、管理人性化的特征;文明、和谐、安全的社区常常具备较好的国际化社区建设条件。

[关 键 词] 社区;国际化社区;社区建设

[作者简介] 杨丽,法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研究方向:国际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与治理。

[基金项目]本文为北京市朝阳区委社工委、社会办资助课题“北京市朝阳区国际化社区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社区时,社会学家伯纳德和桑德斯将社区的定义概括为三种:(1)社区是居住于特定地区范围内的人口;(2)社区是以地域为界并具有整合功能的社区系统;(3)社区是具有地方性的自治自决的行动单位[2]

。1994年的《社会学词典》指出,社区这个术语,“至少指的是地理区域内人们的集合”。费林认为,一个令人满意的社区应当是一个“有能力回应广泛的成员需要,解决他们中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社区”[3]

。尽管各自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基本包含空间性、互动性与共同性三个基本要素。

简言之,社区与基于血缘关系而形成的亲属群体不同,指一般以地域为界,人们在地缘基础上通过互助、互动、合作形成共同利益、共同文化、共同制度、共同意识或价值观等的合作群体。在西方国家,很多社区自然形成。在我国的城市中,2000年以前,街道办事处管辖区域被界定为社区,2000年以后,居委会管辖区域被界定为社区。但不管是西方还是我国,绝大多数人都会与多个社区保持着联系,一方面是人们越来越不会永远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在地理上不断迁移;另一方面,人们居住的小社区通常隶属于更大的社区,这些社区同样影响人们的生活。有学者据此提出“量子城市治理”的思想。当然,本文所讨论的社区、国际化社区等相关概念等都是指与实体相关的社区,包括实体社区本身及以实体社区为凭借的网络社区,不包括网络虚拟社区。

二、城市社区

人们对社区内涵理解各异,社区研究重点也各不相同,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社区分类标准。随着社区研究的深入和社区本身的历史演进,社区分类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最为常见的是以社会关系特征、地理范围、主要生计方式、功能及综合各种指标作为分类标准。而农村社区、城镇社区、城市社区,就是按经济结构、人口密度、人口规模等综合指标进行的分类(三种社区的主要特点如表1):

农村社区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口为主的、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社区。

城镇社区,指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居民主要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社区。城镇社区是城乡连续体中的一个特殊类型,是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的过渡,因而兼有两类社区的特点。在人口要素上,它与城市社区较接近;在组织和经济结构式上,它又与农村社区的特征相类似;在服务设施、物质条件和管理水平上,它又介于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之间。

城市社区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以一定数量的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体,在居住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的地缘感(共同的地域观念、认同感和归属感)、组织制度、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以及相应的空间环境设施和服务体系的社会生活实体。与农村社区相比,城市社区具有人口数量多、密度高、异质性、流动性强、社会关系相对复杂、组织制度相对严密和社区文化相对多元等特点。对城市社区空间范围的界定,基本与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的界定一致,即“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做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三、国际化社区及其构成要素

(一)国际化社区的概念

根据国际惯例,外籍人口在城市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高低,是衡量城市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指标。据有关统计,纽约外籍居民比例占总人口的20%左右,香港地区约7.6%[4](P.4),上海约1%,北京约0.6%。由于外籍人士进入中国有一定程度的聚居行为,因而城市层面的外籍人口比例尚不能反映具体社区境外人口比例状况,而且人口比例也不是社区国际化的唯一衡量标准。

社区的硬件设施与管理水平是否科学、宜居、以人为本,是衡量城市国际化社的重要指标。要使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士和谐地生活在一起,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的硬件系统,以及社区管理模式应当向国际水准靠拢。应当指出的是,国际化社区不一定是最高端的社会阶层的聚居地,境外人士也有贫富差异与社会分层。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同样有收入不高的洋打工(如普通留学生以及在本国找不到工作的其他人士等)在这里寻找生存发展的机会。由此带来的是境外人士分布在城市各个社会阶层,所形成的国际化社区也是多层次的。

国际化社区是来自世界各国的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居住、工作、交往、休闲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城市国际化所带来的移民国际化的必然结果。学界对国际化社区的定义各不相同,本文认为,国际化社区,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社区中境外人士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相应的社区组织制度、服务体系、环境设施趋向国际标准,包容各类文化和生活方式,不同国家、种族、民族背景的人能够和谐共处的城市社区[4](P.5)。

表1 城市社区、城镇社区与农村社区的主要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