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尝试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尝试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在新时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然后提出尝试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自主思维、大胆表达、勇于尝试的天地。其次,文章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尝试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尝试教学思维思考思维发展创新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既是发展智力的前提,又是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随着社会信息的加速,复杂多变的社会对人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强烈呼唤学校教育应教会学生如何思维。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那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就是我们一直永恒不变的追求。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课,数学教学活动中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因素。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它在培养思维方面起着独到作用。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适时地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给学生创设自由思考的空间和自主探索的机会,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探索新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练习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在尝试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尝试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

力的有效途径。尝试教学法是我国学者邱学华老师创立的,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为主要目的一种创新教育模式,该教学法也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其本质是学习的自主和探究,而这正是当今社会对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它的实质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在尝试中创新。它的鲜明特征是“先学后教,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它改变了教师先讲学生再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课本和学生互相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进行尝试练习去初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行讲解。其核心就是要让孩子在自主、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兴趣盎然地探求新知,使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生命和谐发展的载体,各种主客体因素和谐统一的整体;让课堂教学焕发出师生生命的能量和活力,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塑造他们完整健全的人格。可见,尝试教学为学生思维发展创造最宽裕的学习时空,创造最优越的学习条件,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为一名好的数学教师,就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通过学生自身的操作、想象、推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兴趣,磨练意志,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让学生从“想试——会试——巧试”中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处理好尝试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下面

就此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与体会: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自主思维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从好奇心开始,好奇心使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由于儿童的尝试活动是受兴趣和需要支配的,激发和培养浓厚的学习数学兴趣是活跃思维的前提。只有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了兴趣,产生求知欲,才会积极去尝试。而作为教师,我们就要提供生动、新颖,富有童趣的生活实例或数学问题,诱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想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小故事、谜语、笑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闪趣,激发求知欲,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索思维。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先给学生讲小故事:“从前有个小孩,他已经16岁了,却只过了4个生日……?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思考,诱发了学生的探索思维。然后教师讲解“年、月、日”中“四年一闰”的情况,这样既有趣又自然,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又例如在教学“米、分米、厘米”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场白:同学们,学校要开一个小型运动会,体育老师征求大家的意见,可以设立那些比赛项目?话音刚落,大家纷纷举手提出自己最喜欢的体育项目:什么跳高、踢毽、跳绳、赛跑……真是五花八门。接着我提问:如果要测量跳高的高度要用到什么工具?“尺子”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那么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带的尺

子。”同学们都举起自带的尺子。“这是我妈妈量布用的皮尺,”“这是我画线用的直尺”,还有向体育老师借来的卷尺。这时我告诉他们这些尺子就是计量长度的工具。通过对教学情景的设计使同学们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对未知的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到宽松自由,不受压抑。只有在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有亲切感、安全感,才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思维潜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师生关系时认为,师生是共同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必须进行平等的交流,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要注意适时向学生倾注自己的爱。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手势、和谐的态度、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热情的赞扬等来缩短师生的心灵的距离,教师真诚的爱,才能创造真正乐学的环境,思维的空间。

在课堂上,为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学生答错了允许重答,答的不完整允许补充,没有想好允许再想,不清楚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补充,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让学生从内心说出六句

话:“我敢试”、“我能行”、“我认为”、“我想知道”、“我有意见”、“我有问题”。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思维氛围和空间,使课堂成为孩子们灵感涌动的空间。

3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和实践的关键因素,好的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揭示课题后,让学生看着课题谈谈:“你想知道些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分数的大小不变?”、“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提问,不仅使学生从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而且更能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自然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积极参与的热情,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新的发现,有所创造。尝试问题的出现,促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认识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产生尝试的欲望。疑是思维的开端,也是思维的动力。有时尝试问题提出后,不要急于回答,先让学生猜想。猜想是一种直觉思维的表现形式,是创新的先导。历史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经过合理猜想和大胆尝试得到的。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剪切拼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