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道品详细的内容及实践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題發表人:釋大寬(dakuan00) 2008/08/19 13:10:15


請大家回答一下:<37道品詳細的內容及實踐的方法>???

釋大寬 合十

發表人:乘潔(duoduo6996) 2008/08/20 09:46:21


师傅,弟子向您交作业呢!
三十七道品

道品,为梵语bodhi-pa^ks!ika之意译,又作觉支、菩提分,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的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按照这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循序渐进,依次修行,就能掌握佛所说的菩提之智,证得无上觉悟。
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

(一)四念处,又作四念住。
(1)身念处,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
(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
(3)心念处,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
(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二)四正勤,又作四正断。
(1)已生恶令永断。
(2)未生恶令不生。
(3)未生善令生起。
(4)已生善令增长。

(三)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
(1)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
(2)精进如意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
(3)念如意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
(4)思维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四)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
(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
(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
(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
(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
(4)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五)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恶成善。
(1)信力,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
(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
(3)念力,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
(5)慧力,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六)七觉分,又作七觉支、七觉意。
(1)择法觉分,能拣择诸法之真伪。
(2)精进觉分,修诸道法,无有间杂。
(3)喜觉分,契悟真法,心得欢喜。
(4)除觉分,能断除诸见烦恼。
(5)舍觉分,能舍离所见念着之境。
(6)定觉分,能觉了所发之禅定。
(7)念觉分,能思惟所修之道法。

(七)八正道,又作八圣道、八道谛。
(1)正见,能见真理。
(2)正思惟,心无邪念。
(3)正语,言无虚妄。
(4)正业,住于清净善业。
(5)正命,依法乞食活命。
(6)正精进,修诸道行,能无间杂。
(7)正念,

能专心意念正法。
(8)正定,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


發表人:釋大寬(dakuan00) 2008/08/21 16:19:14


<四念處>:
這個四念處非常重要!
世尊臨涅槃的時候,侍者阿難悲傷痛哭,不能自持。
這時候,阿那律尊者已證得阿羅漢果,所以身心安然,
不為所動。於是阿那律尊者提醒阿難:<既然世尊即將涅槃,
你在這裡哭也無濟於事,你應該趁著世尊還沒入涅槃,看有
什麼問題要趕快請問世尊才對呀!> 這一提醒讓阿難止住了
啼哭,問了四個重要的問題:

1.「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但結集經典時,應以甚麼為首呢?」

2.「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為師,佛入涅槃之後,我們以誰為師呢?」

3.「佛住世時,我們依佛而住,佛入涅槃之後,我們依誰而住呢?」

4.「佛住世時,惡性比丘,佛自調伏,佛入涅槃之後,我們應如何對待惡性比丘呢?」

待續......

釋大寬 合十


發表人:乘潔(duoduo6996) 2008/08/21 23:33:47


师傅,您的课没讲完,胃口被您吊起来了呀!请问《三十七道品》来自哪部经呢?请您告诉弟子,弟子就可以慢慢翻阅过瘾啦!谢谢师傅慈悲!

弟子乘洁顶礼叩谢师傅慈恩!

發表人:釋大寬(dakuan00) 2008/08/22 07:28:56


《三十七道品》来自哪部经呢?
並沒有特別一部經專門講《三十七道品》!
但是在許多經論中都會提到《三十七道品》,
所以如果叫一個初學佛的人來講《三十七道品》,
他一定說不出個所以然!

但如果是久學佛的老參,讀過許多經論,又加上自己修行的體驗,
就能夠把三十七道品講得頭頭是道,因為《三十七道品》是很基本
的一個佛理,而且是通大小乘的,其實是很好發揮的題目,可是等了
兩天沒人舉手發言,就只好由我老人家來現醜一下了!

不過,因為我打字很慢,時間又不多,所以沒辦法一下講很多,請見諒!

釋大寬 合十



發表人:妙羽(yeu7746) 2008/08/22 12:29:49


師父呀~若要講37道品詳細的內容很簡單只要網路貼過來即可,但偏偏您老人家又要講實踐的方法,這就有點難啦~我等佛門初學者那有什麼實證啊~當然就等著聽前輩們的經驗啦~師父啊~既然您已開口那就要講完哦~弟子們願樂欲聞~阿彌陀佛~哈~哈~故事没說完是不道德的哦~


發表人:乘潔(duoduo6996) 2008/08/23 00:24:16


妙羽师兄 您好!阿弥陀佛!

您对师傅说话用词要注意啊!师傅每天是很忙的!您知道吗他每天只能睡三个多小时的觉。他牺牲那么宝贵的休息时间给我们讲经,我们该无限感恩才是呀,怎能用不讲完就不道德这样的话说师傅呢?!学弟并没有故意责

难您的意思。师傅看了您的帖子,他是不会怪您的,因为师傅修为好,慈悲宽容!但作为他的弟子,学弟希望师兄以后在师傅面前说话要注意分寸,请您尊重师傅的慈悲付出好吗?

祝愿师兄 吉祥如意!

發表人:乘潔(duoduo6996) 2008/08/23 00:30:39


师傅呀,不是弟子不想发言,是因为根本不了解这部经呢!弟子是佛学海洋里的小虾米,目前还分不清东西南北呢,只有坐在您这艘大轮船上才安全,不会丢啊!

發表人:妙羽(yeu7746) 2008/08/23 12:13:57


慈悲的師父呀~弟子在此頂禮向您老人家深深懺悔,弟子不應您慈悲能容就常鬧您,只願您在嚴格修行下,能偶爾輕鬆一下,佛說修行宜適中不宜太緊也不宜太鬆;

雖您老人家不會見怪,但師兄說得對,在您面前,的確說話用詞要注意,只是弟子習慣將尊重放在心底,師父的開示皆謹記於心,您所規定的功課:施食,金剛經,普門品,大悲咒,修光明真言...等,皆有完成,這就是我對師父的尊重,並未因未謀師面就陽奉陰違,口說妄語說有完成,阿彌陀佛~弟子深深懺悔之~

發表人:妙羽(yeu7746) 2008/08/23 12:32:27


佛陀說:「我答覆你們的四個問題,你們好好記著:
1.我涅槃後,應依戒律為師。
2.我涅槃後,應依四念處安住。
3.我涅槃後,惡性比丘,應「默擯」(不與之往來談話)置之。
4.我涅槃後,一切經典首句應安「如是我聞」等證信的句子。」
~阿彌陀佛~

發表人:會腐爛的肉(pork1234) 2008/08/23 12:43:21


有一本"解脫的正道"好像是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的
內容有很詳細的介紹37道品

發表人:釋大寬(dakuan00) 2008/08/23 12:59:54


佛陀就回答阿難:
1.佛經一開頭,應該用<如是我聞>這四個字。
2.佛滅度後,佛弟子應該<以戒為師>。
3.佛滅度後,佛弟子應該依<四念處>而住。
4.佛滅度後,惡性比丘要用默擯的方法對治。

所謂<波羅提木叉為師,經首當安如是等,惡性比丘用默擯,四念處觀好修行>!

因為這是佛陀臨入滅時所交待的四件事,等於是佛陀臨終的遺言,我們身為
佛陀的弟子,要很注意才行,為什麼佛陀要說依<四念處>而住呢?

待續...

釋大寬 合十

發表人:妙羽(yeu7746) 2008/08/23 14:16:23


慈濟文化於1991年出過證嚴法師所著的<三十七道品講義>~

發表人:妙羽(yeu7746) 2008/08/23 14:28:52


請問師父,為什麼四念處有二種,有的說第二種不夠詳盡概括,故以第一種較好~
四念处,又作四念住。
一.
(1)身念处,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
(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
(3)心念处,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

(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二.
(1)觀身不淨
(2)觀受是苦
(3)觀心無常
(4)觀法無我

發表人:光鑫(ccj70336) 2008/08/23 17:27:24


大寬師父您好:
<我打字很慢,時間又不多,所以沒辦法一下講很多,請見諒! >
我建議這<37道品的內容及實踐??>還是請您錄音放到<網路資源分享>,您以為這樣的辦法如何呢?如果這辦法可行的話,那麼我再建議請有意願說說自己心得的其他法師一並放置<網路資源分享>。


發表人:妙羽(yeu7746) 2008/08/23 21:19:06


光鑫師兄好聰明哦~阿彌陀佛~只是師父老人家有時間錄嗎?

發表人:妙羽(yeu7746) 2008/08/26 12:01:11


師父大人,這四念處跟<空>有何關啊?怎麼弟子夢見一個比丘在黑板上寫上四念處後,就在四念處左下角寫一個空字,然後一直在空字畫圈圈好像要我注意,希望您老人家有空時將下文接下去,才不會讓我日思夜夢<四念處>~阿彌陀佛~


發表人:釋大寬(dakuan00) 2008/08/26 15:48:41


(這四念處跟<空>有何關啊?怎麼弟子夢見一個比丘在黑板上寫上四念處後,
就在四念處左下角寫一個空字,然後一直在空字畫圈圈好像要我注意!)

...嗯,你這麼有善根,不得了!
以下是四念處的重點,請背熟:

四念處=照見五蘊皆空

1.觀身不淨-破色蘊
2.觀受是苦-破受蘊
3.觀心無常-破想蘊,行蘊
4.觀法無我-破識蘊

釋大寬 合十

發表人:乘潔(duoduo6996) 2008/08/26 19:30:25


四念處 = 照見五蘊皆空
四念處原來是要結合心經一起看哪?!
那三十七道品後面的內容是否可以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即可呢?

發表人:妙羽(yeu7746) 2008/08/26 19:35:16


四念處=照見五蘊皆空~呆~亂夢也會矇到~太誇張了吧~
請問師父大人!還有其他的解答嗎?因為弟子根本不會打坐及參禪~阿彌陀佛~


發表人:妙羽(yeu7746) 2008/08/27 11:14:36


師父大人,我眼花了~昨晚花時間到網路去找四念處,但大部份的四念處都是在教人呼吸,觀身體不淨,好像是在參禪吧,没有像師父講得這麼精闢入理,直接了當!請問師父,這四念處=照見五蘊皆空,要去那裏找詳細資料看啊~

發表人:光鑫(ccj70336) 2008/08/27 13:49:00


四念處就是講四種觀念,我們修行人應該有四種觀念。這種觀念能夠建立在十善業道基礎上,就能夠得到莊嚴,這樣能夠『善能修習四念處觀』。所以,「修習四念處觀」要「善」修習,怎麼善?你能夠做到十善業道,你的四念處觀就叫做善修習。要不然沒有十善業,還在造十惡業,那個四念處觀不叫善,叫不善,不善修習,得不到佛法真實的受用。具體來說這四念處,

也就是四種觀念,第一條「觀身不淨」,第二條「觀受是苦」,第三條是「觀心無常」,第四條是「觀法無我」。

首先來講這一條,觀身不淨,這個講的是觀察我們的身體是個不清淨的東西,大家說是不是?你想想我們身體裡面裝的是什麼東西?每天雖然是洗澡,拿香水噴得香噴噴的,裡頭是臭烘烘的。你要不信你看看每天你大小便出來的味道,皮膚上毛孔出來的汗,兩天、三天沒洗澡那就不能忍受了,臭不可聞。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出來都是不淨,你看眼出眼淚,那是眼睛的排泄物,耳朵有耳屎,鼻裡有鼻屎,身,你看常流不淨,連意念裡都是骯髒。所以古人形容身體叫做一個臭皮囊,確實也不過分。而且這個臭皮囊比真的臭皮囊還要臭,為什麼?真的臭皮囊你覺得臭你肯定兩頭的口都紮上,不讓臭味出來。我們身體兩頭都開著口,所以真的比臭皮囊還要臭。真的看清楚,對這個身體就不執著了。

而且這個身體不是我,大家應該值得高興,雖然那麼臭,幸虧它不是我,要是我就慘了,這麼臭的我,它不是我。「我」是什麼?我是盡虛空遍法界,那是真我。所以,我們的身體能放得下,不會為這個身體去造作罪業,為了滿足它的欲望常行不善。殺生,為了滿足口腹,殺害眾生生命;偷盜,為了養活身體,做偷盜的事情;邪淫,為了滿足身體的欲望,幹這個惡業,這都是迷惑顛倒。假如真能夠觀身不淨,就不會起這些惡念,比如說要斷淫欲,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現在覺得很難斷,觀身不淨這條是個好方法。你看看這個身體流的這些膿屎,惡臭不堪,每個人都是這樣的,再漂亮的女孩子身體裡都是一樣的,再想想幾天沒洗澡身體臭不可聞。

如果病了,病在床上沒人照顧的時候,吃喝拉撒都在床上,身體由於惡臭,招了很多蒼蠅、小蟲,看那個樣子很可怕。重病的時候臉色蒼白,皮包著骨,真的像個骷髏一樣,頭髮蓬鬆的,原來的美色哪裡去了?再想想,到人死了之後,臭穢的東西在裡面發出臭味慢慢的散出來。他發霉了,他發酵了,招來很多小蟲在裡面開始滋生,然後咬出來,從皮膚往外咬,一個洞一個洞的出來,把你都嚇死了。原來的窈窕少女變成這個樣子,真的,哪怕是真的有欲火,一盆冷水澆頭,就冷卻下來。這就是佛門講的不淨觀,「觀身不淨」。這條方法很有效,有志於修行的人,特別是年輕人,不妨可以用這種方法,遏制自己的欲念。

第二條觀念,四念處第二條是「觀受是苦」,受就是感受、享受。我們很多人是追求享受,老實告訴你,你所享受的只有一個字,苦

,有什麼好享受?你想想一個人吃飽了,餓的時候他想吃,吃飽了之後你再讓他吃,吃不下撐著,那就苦了。這是從一個例子來說明,樣樣東西你以為是享受,真的給你享受,讓你十分充足的,當你過分,你就真的不敢再享受,證明所享受的都是苦。享受都是苦,更何況是說真正遭受痛苦,生老病死,那個真是苦,那叫做苦苦。苦苦裡面包含八種,剛才講到生老病死,還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五陰熾盛是指我們身體,這個身體總是不安,總是得病,這都是苦。

欲界裡有苦苦,還有壞苦,壞苦就是你保不住東西,任何東西都有成住壞空,身體有生老病死,萬物有成住壞空;行苦,行就是念念不住,牽引這個苦。在欲界裡三種苦,苦苦、壞苦、行苦具足。我們修行得禪定,上了色界天,色界天人他沒有苦苦,但是有壞苦,有行苦。上了無色界,禪定功夫很深了,不僅欲望斷了,色界天人斷掉欲望,他有色身,無色界人連色身都沒有,我們稱為靈界。靈界他沒有了苦苦,因為沒有身體,他就不會有身體的苦,也沒有壞苦,沒有身體他就不會有成住壞空的苦,可是他有行苦。念念不住,他不能保持,最後有一天定功失掉了,他還是命終墮落。這種境界留不住,為什麼?因為他有妄念,他妄念壓不住,起來之後念念不住生滅,所以他就會有所現的這種行苦。真的三界裡面苦是離不了的,所以佛告訴我們觀受是苦,要脫離三界。

第三條講的四念處,第三叫「觀心無常」,觀心無常是指觀我們的念頭,就是妄念。念頭無常,剎那剎那在生滅,停不下來。我們自己觀察一下自己的念頭,從早上起來睜開眼開始,晚上睡覺不算,那你更控制不住自己。從早上起來,一直到晚上睡覺前,這段時間你看你生了多少念頭。就不要說一整天,就說我們現在在講課當中,大家能不能聚精會神的聽?能不能夠堅持一個小時?這裡面有沒有打妄念?自己觀察自己就知道了,真的念頭生滅,控制不住自己,這是觀心無常。要知道這個動著的念頭是妄念,它不是真的,叫妄,妄就不真。真的是什麼?真的是我們真心,真心是不動。六祖惠能大師開悟以後,他講「何期自性,本不動搖」,它不動,動的是妄念。我們真正要回歸到真實,那就是把不真實的放下,妄念放下,真心自然現前。

大家如果能夠這樣觀察自己的妄心在動,就能夠有這種觀照力,起碼你能覺察到念頭在動,有的人都覺察不出來,那更慘。能覺察了,什麼時候覺察?往往我們在念佛的時候能覺察,為什麼?因為念佛的時候心清淨下來。就像

一湖水,本來很多風浪,現在沒有風了,浪就平息下來,但是還有一點小漣漪,你能看得很清楚,妄念在動。那是在念佛的時候,如果不念佛的時候,根本都覺察不出來。所以不要說要放下妄念,觀都觀不出來,觀心無常,你觀都觀不出來,那個就根本沒有修行。念佛的時候我們能觀察出來,聽經的時候也能觀察出來。聽的時候看看我「神」有沒有跑掉,聽漏了,聽漏了就說明你剛才起了妄念。所以聽經也要專心,不起心不動念的方法來聽,這個跟念佛的方法是一樣,修不起心不動念。不要老是尋思著剛才講的那句話是什麼意思?你這樣想的話就起心動念。所以聽經的時候就聚精會神聽,聽得懂就懂,聽不懂過去了,注重的是悟,悟是一下子現前,沒有一個過程。你要是思考一句話,咂這個滋味,咂著咂著才想明白,那種是起心動念了,那個聽經不會開悟的。所以觀心無常。

最後一個四念處,第四個是「觀法無我」。這個「我」就是指主體,就是一切萬法沒有主體,沒有自性,就是沒有主宰,這個意思。法包括宇宙萬法,就是一切的現象,眾生,有情眾生那是法,無情眾生也是法,樣樣都沒有一個主宰。為什麼?因為萬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所以它沒有一個主宰,它是各種因緣條件聚集的。比如說這支筆,這支筆由不同的成分構建,外殼是塑料,裡面有墨汁,還有一些有機玻璃等等,它是個組合體。你要把它拆開來說,這是個筆帽,一支筆你說哪支是它的主體?你不能說筆帽是剛才那支筆的主體,也不能說這支是主體,拆開來了,各有它自己那一部分,而每一部分又是因緣和合的。你這樣一直分下去,分到最後,物質都由分子、原子組成。原子又分,分到電子、原子核,再往下分,原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由什麼構成的?一直分到最後,到最後沒有了。《金剛經》裡面稱這種相叫「一合相」,萬法都是一合相,就是一個基本物質結構組成的。

物質是什麼?本空,沒有,是你的一個妄念,在科學家裡面講是一個磁場。所以愛因斯坦你看大科學家,他就知道,他說根本就沒有物質,只有什麼?只有「場」。物質是場強比較高的一種現象,場強比較低就是一般的真空,所以它沒有自性,不單沒有主體,沒有一個「我」,連物質本身都沒有,完全是一種妄念變現來的虛妄境界。所以說我們的身體就不能執著,真正懂得身體,你說那個是我?你說我鍾茂森,這個整體因緣和合就叫鍾茂森,那拆開了,你說我鼻子那塊叫鍾茂森,還是眼睛這塊叫鍾茂森?還是我的頭叫鍾茂森,我的胳膊叫鍾茂森?那一部分是?你一

追問,真的沒有一部分成為鍾茂森,非得眾緣和合起來才假名為鍾茂森,真的是觀法無我。這是個例子,通過這個例子你能夠推演,一切萬法都是這樣的。這樣你的執著就能夠放下,就不會有佔有的欲望,不會有控制的欲望,為什麼?你控制不到,了不可得。

這裡跟大家介紹了四念處,就是四種觀念,它們是我們修行人入門以後要修的,它也是建立在十善業道基礎上,這樣子就能夠落實了。



發表人:光鑫(ccj70336) 2008/08/27 13:57:03


問:「小乘的四念處,大乘的禪及密教的大手印,結論觀心法門,不知有何不同?如何得以截長補短,相輔相成否?」

答:宗派用的名詞術語不相同,用的方法不相同,但它的目標、方向、精神、義趣是相同。「四念處」是屬於禪,我們要清楚什麼是禪,《壇經》解釋得很清楚,六祖說:「外不著相是禪,內不動心是坐。」坐禪,內不動心叫坐,外不著相叫禪,祖師的話是從佛法裡面演變過來的,我們知道能大師是從《金剛經》開悟的,《金剛經》末後世尊教導須菩提「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禪,如如不動就是定,就是坐,所以祖師的話與經裡面的話是一個意思。用現在的話說,禪就是不會被外面境界誘惑,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無論是順境、逆境,決不受它動搖,決不受它干擾,這是禪。永遠保持著清淨心,決定不生妄想分別執著這叫定,這也叫坐,坐就是定的意思。這些法門是可以相輔相成,但是修行一定要一門深入,不能三門一起修,那個很難,因為一門裡面具足一切門。所以我們修學一定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適合我們現前的狀況,適合我們的工作,適合我們的程度,選擇這樣的法門修學就容易成就。


發表人:妙羽(yeu7746) 2008/08/27 14:11:55


光鑫師兄您好利害哦~四念處可以講得這麼詳細~
<萬法都是一合相,就是一個基本物質結構組成的。>師兄,請問一下,您不要笑我白痴哦~那是不是意謂諸佛菩薩其實只有一個並無分別,但因眾生根性習性不同,才有無量無數不同化身啊~

發表人:光鑫(ccj70336) 2008/08/27 15:18:11


師姐,我沒這麼利害啦~那是淨空法師說的,我只能幫忙找小範圍的問題找答案,因為大寬師父問的問題太大,三十七道品是全部的佛法,藏教的三十七道品、通教的三十七道品、別教的三十七道品、圓教的三十七道品,因此我沒辦法找到全部的答案,所以我很希望大寬師父能抽出空來錄音並放在<網路資源分享>。


<以下也是淨空法師說的,不知道有沒有您的問題有沒有解決?沒有的話我再找其它的解釋。>


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蓋心即是佛,佛即是眾生』,因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說『諸佛心內眾生,念眾生心中諸佛』。這個意思再說得明白一點,阿彌陀佛跟我們自己是一體,我們是阿彌陀佛心中之眾生,我們現在念佛是念我們心中的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阿彌陀佛與我們是一體,對於這句話、這樁事,你要是肯定了、認識了,然後你再想想,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是不是阿彌陀佛心中眾生?一切念佛人是不是都念自性當中的阿彌陀佛?於是我們又明白了一樁事情,那就是《華嚴經》所講的,情與無情同一體。你要是能悟入情與無情同一體,大概你不久就可以證得清淨法身,你確確實實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六七一轉,阿賴耶變成大圓鏡智,前五識變成成所作智;阿賴耶變成了法身,妙觀察、平等性變成了報身,前五識變成了千百億化身,轉八識成四智。這是真正悟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

發表人:妙羽(yeu7746) 2008/08/27 15:21:37


<情與無情同一體。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六七一轉,阿賴耶變成大圓鏡智,前五識變成成所作智;阿賴耶變成了法身,妙觀察、平等性變成了報身,前五識變成了千百億化身,轉八識成四智>師兄~有點難吔~您可不可以用白話些講啊~阿彌陀佛~

發表人:乘潔(duoduo6996) 2008/08/27 16:05:22


光鑫師兄辛苦啦!謝謝你找來的這些資料!阿彌陀佛!

發表人:光鑫(ccj70336) 2008/08/27 16:32:04


<情與無情同一體。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六七一轉,阿賴耶變成大圓鏡智,前五識變成成所作智;阿賴耶變成了法身,妙觀察、平等性變成了報身,前五識變成了千百億化身,轉八識成四智>
這裡面有一些專有名辭,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凡夫是用八識緣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分別、妄想。前面六識是心經上面的『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後面兩識中的末那識跟阿賴耶識應該比較少聽到,所以覺的比較難吧。這裡面所說的法也是不離四念處。學佛就是要能作觀,最好能夠轉自己的境界,前五識轉所作智,第六識轉妙觀察智,第七識為平等性智,第八識轉大圓鏡智,這樣的話就跟十方如來所證法身是一樣的了。(解釋的還算白話了吧)


<下面再看看淨空法師的說法>
在天台家所講「六即佛」裡是「分證佛位」,正等正覺。難在什麼地方?難在我們不肯捨識用根。識是分別心、執著心,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你要用這個心

就不行。《楞嚴經》教我們捨第六意識用妙觀察,捨第七識用平等性,這叫做「捨識用根」。能夠捨六、七,那你眼見色是見性見色性,這就叫明心見性。見性就是明心,你見到外面的色性那叫見性;聞性聞聲性,聞性也是明心,聞聲性也叫見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佛真的不難,成佛真的不需要很長時間,關鍵就是你明不明瞭、你肯不肯幹。你要是不懂,盲修瞎練,沒法子。這個東西不是盲修瞎練能夠修得出來的,是要如理、如教、如法的修學,功夫不間斷,很短時間就成就。古人所謂「一日暴之,十日寒之」,這個不能成就。


古人有幾句話很好,我們要記住,「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自作自受!所以造業要謹慎,為什麼?業的種子在阿賴耶識裡面決定不會忘掉,不會失掉。阿賴耶的倉庫是世出世間第一保險的地方,怎麼也不會丟掉的。千萬不要以為,我造了,大概沒什麼!第六意識想不起來,忘掉了,可是阿賴耶倉庫裡頭給你藏得好好的,一點也沒給你損壞。什麼時候因緣湊合,果報就現前。所以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一切的造作不得不小心。

發表人:妙羽(yeu7746) 2008/08/27 16:32:35


光鑫師兄謝謝您,可是我書讀不多,文言文對我很吃力,所以學佛以來都學觀念,覺得這個觀念很好,就直接<受>,可否麻煩您有空時以白話精簡方式幫我解答~阿彌陀佛~

發表人:妙羽(yeu7746) 2008/08/27 16:39:52


光鑫師兄~您是拜那位法師當入門弟子的~年紀輕輕的修為就這麼好~哇~以後真不得了~

發表人:釋大寬(dakuan00) 2008/08/28 07:03:35


光鑫 佛子:
以你這樣子答題的方式,可能會得到0分,
因為都是抄襲的!

本來出考題就是要看大家的程度,依自己的實力去回答,
抄襲的方式等於是作弊,投機取巧!

你相信嗎? 如果我遇到淨空法師,跟他請教:
請老法師回答一下:<37道品詳細的內容及實踐的方法>???
他一定不會照著你上面的貼文那樣子去回答,
所以,你這樣子斷章取義是不行的喔!

你引用:
(四念處就是講四種觀念,我們修行人應該有四種觀念。這種觀念能夠建立
在十善業道基礎上,就能夠得到莊嚴,這樣能夠『善能修習四念處觀』。)

這個四念處跟十善業有什麼關聯呢? 你憑什麼這麼說??

釋大寬 合十


發表人:妙羽(yeu7746) 2008/08/28 11:56:00


請問高手師父,這四念處=照見五蘊皆空,可是您老人家的修持心得,我每念一次就好像被位拿金剛劍的高手給砍一次~唉~不愧是高手中的高手,以後稱您盟主師父好了~

1.觀身不淨-破色蘊-砍
2.觀受是苦

-破受蘊-砍
3.觀心無常-破想蘊,行蘊-砍
4.觀法無我-破識蘊-砍
砍-砍-砍-砍得好啊~阿彌陀佛~

發表人:佛光普照(168168000) 2008/08/28 12:16:20


阿弥陀佛

發表人:光鑫(ccj70336) 2008/08/28 12:21:40


大寬師父您好:
我以為只要遇到問題重要的是能找出答案,遇到好的見知見解都可以學習,佛法跟世法有很大的差別,佛法希望能流通越廣越好,世法則會有所謂的智慧財產權,我將找到的資料貼上來也沒說這是我的觀念、見解、看法。我認為最好的答案是學孔老夫子一樣,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也學習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佛法全部都是古佛所說的,沒有一法是個人的知見,我很清處知到我還沒斷見思二惑,因此我貼上來的東西我希忘最好都是祖師大德的見解,這樣才不會容易說錯。我記得有句話的意思是說教錯一個字就要墮野鬼五百世身,說真的我很怕,我只能拿祖師大德說過的話貼上來,解同修的疑惑。


<這個四念處跟十善業有什麼關聯呢? 你憑什麼這麼說?? >
這不是我說的,是淨空法師說的,我只是如實的貼出來。華嚴經上說『一悟一切悟』,我相信法法圓滿,法法圓融,功夫深的一定可以大開圓解,但我還沒這個功夫,所以我沒辦法說出關聯,但我相信淨空師父一定有他的解悟,如果他老人家說錯,那麼他淨空師父也有他個人的果報。

如果佛法會有所謂的斷章取義,那麼懇請師父幫我解惑,<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所完成的,<印光大師文鈔精華錄>是印光大師寫的信當中所截取的內容,<論語>跟<印光大師文鈔精華錄>都不能算是本人所完成的,那麼這算是斷章取義嗎?

阿彌陀佛~

發表人:釋大寬(dakuan00) 2008/08/28 13:16:31


當我拿香板打人的時候,
我不是在打他的對或是錯,
我是在看他的起心動念,
起心動念就是不對!
落入貪瞋癡慢疑就是不對!

不過我也是看有點根基的我才會出手考試一下,
大概55分,還不錯,但是還要加油!

釋大寬 合十

發表人:光鑫(ccj70336) 2008/08/28 13:30:35


大寬師父您好:
<起心動念就是不對! 落入貪瞋癡慢疑就是不對!>
阿彌陀佛,弟子受教。起心動念必落二三,弟子曾看過廣欽老和尚教弟子的方法,非常讚嘆。

<這個四念處跟十善業有什麼關聯呢?>
弟子又起心動念了,雖悟卻誤,還是想分響一下自己的悟處,四念處是清靜身口意三業的理論,十善業是清靜身口意三業對治的辦法。

阿彌陀佛~

發表人:釋大寬(dakuan00) 2008/08/28 13:48:53


(四念處是清靜身口意三業的理論,十善業是清靜身口意三業對治的辦法。 )

不對!不對!

十善業是人天乘的修法,而四念處是大小乘的修法,
所以,十善業是四念處的基礎!

另外,因為十善業是五戒的開展,所以十善業本身也可以說是一種<戒>,
而四念處是屬於<定,慧>,<止,觀>,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名三無漏學,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十善業也是四念處的基礎!

釋大寬 合十

發表人:光鑫(ccj70336) 2008/08/28 13:53:38


阿彌陀佛~

發表人:至璿(icacbob) 2008/08/31 04:04:09


37道品詳細的內容及實踐的方法:內容師兄們己說得很清楚。
實踐心得未學愚昧略述如下:
(1)觀身不淨 :沒想過身淨或不淨的問題,因還無法如此深入的觀想。
(2)觀受是苦 :也沒想過,受與欲是很想近的東西,即然還在欲望之中那何能觀受是苦。
(3)觀心無常 :是這幾天才有的体會,要有念頭放下,才有一點感覺。因為放下會有種很像輕安的覺,那時才有心念無常的体會。
(4)觀法無我 :基本上法有我或無我是其次,問題在我自己心中有沒有法的存在。無我-不是那麼容易体會的至少我完全体會不到,反而常常感到有個我存在。為何說心中有沒有「法」呢?那是心中如果有目標,例如:一心實踐十善道的話,那就可以說是一個法,因為時時的以十善道為準則則會自然契入,那就沒有所謂的有我、無我的問題了。

個人愚見以八正道來入手會比較順暢,而八正道入手的方法就是親近善知識及深入經藏,唯有如此才不會走徧,慢慢的就會實踐37道品的內容。

愚痴未學略述 合十


發表人:至璿(icacbob) 2008/09/06 02:50:11


上次愚痴末學大發言論說了三十七道品應以八正道入手,在此在補充四念處個人實踐所得:
四念處中末學以「觀心無常」稍有體會後才能開始理解法師大德們所解釋的內容。

為何-心無常
心念無時無刻的遷流變化,無一時停止,正如經中所言一剎那中有八萬四千生滅(當然禺痴的末學沒那麼利害拉),但心真是川流不息如流水。有如此體會後末學在念佛時比以往更能安住(但還差得非常非常非常的遠,仍努力學習中)。也想起之前有一位禪宗高僧大德所說的一句禪語:「不理它」-末學早期有緣親近一位禪宗大德,禪坐時未學問大德打坐該如入手?大德回答:「不理它」,再問原由,依然回答不理它(當時心想:明明有很多方法如-大小止觀、數息等..為何此位高僧會這樣回答我,書中好像沒有這個「不理它」的方法)......呵呵!愚痴的末學到最近才有體會。 原來因心念不曾休息你如何「觀」它.....。念佛時因有此小小的心得故能有一點安住於佛號中。但只能維持幾秒而已。
保持這觀念在日常生活應用而體會了-生活即

修行,修行即生活,生活、修行不二。如果分開會覺得非常累....修行累,生活更累,不分別它們則生活即修行。因心無常故。

身不淨、法無我、受是苦:雖有所知但還沒有心得感想,以後如果有的話在請諸位大德指導。

以上純屬個人愚見,沒有貶低任何一種方法之意。
愚痴末學 合十


發表人:乘璦(sheng6877) 2008/12/22 09:26:25


智慧的乘潔師兄:
您說:四念處 = 照見五蘊皆空 四念處原來是要結合心經一起看哪?!
那要怎麼看?可否請您教教師弟啊~

發表人:伴僧常染俗(ike42ws) 2008/12/22 10:35:27


│就┆"┆七┆請┆的┆極┆一┆深┆這┆調┆品┆慈┆就┆的┆同┆的┆講┆附│
│吧┆一┆之┆問┆功┆一┆法┆也┆三┆意┆編┆濟┆有┆人┆樣┆十┆的┆帶│
│ ┆法┆一┆師┆夫┆生┆通┆不┆十┆味┆成┆以┆明┆來┆的┆善┆大┆一│
│ ┆通┆品┆父┆ ┆也┆無┆見┆七┆很┆詩┆前┆顯┆使┆東┆法┆概┆提│
│ ┆萬┆而┆單┆ ┆圓┆量┆底┆要┆美┆歌┆有┆差┆用┆西┆ ┆就┆地│
│ ┆理┆已┆修┆ ┆滿┆義┆ ┆淺┆ ┆ ┆把┆別┆ ┆在┆ ┆是┆藏│
│ ┆徹┆ ┆任┆ ┆不┆ ┆世┆可┆ ┆很┆三┆ ┆效┆不┆ ┆菩┆十│
│ ┆"┆也┆何┆ ┆了┆恐┆尊┆淺┆ ┆好┆十┆ ┆能┆同┆ ┆薩┆輪│
│ ┆的┆會┆三┆ ┆一┆怕┆開┆ ┆ ┆聽┆七┆ ┆功┆程┆ ┆等┆經│
│ ┆成┆有┆十┆ ┆品┆窮┆示┆要┆ ┆曲┆道┆ ┆用┆度┆ ┆級┆所│



發表人:妙羽(yeu7746) 2008/12/22 12:16:38


半僧老師,,太好了,終於看到您出現在這邊了,打從師父一開這<37道品的內容及實踐>時,末學就一直在等您,腐爛的肉...等高手級來回答,但高手都惦惦吔....

發表人:伴僧常染俗(ike42ws) 2008/12/22 18:11:06


│ ┆ ┆ ┆ ┆ ┆ ┆ ┆ ┆ ┆ ┆ ┆別┆嗎┆看┆筆┆驚┆ ┆那│
│ ┆ ┆ ┆ ┆ ┆ ┆ ┆ ┆ ┆ ┆ ┆再┆ ┆能┆觸┆嘆┆總┆塊│
│ ┆ ┆ ┆ ┆ ┆ ┆ ┆ ┆ ┆ ┆ ┆隱┆ ┆引┆ ┆他┆是┆爛│
│ ┆ ┆ ┆ ┆ ┆ ┆ ┆ ┆ ┆ ┆ ┆遁┆ ┆來┆拋┆深┆龍┆肉│
│ ┆ ┆ ┆ ┆ ┆ ┆ ┆ ┆ ┆ ┆ ┆囉┆ ┆腐┆我┆刻┆非┆不│
│ ┆ ┆ ┆ ┆ ┆ ┆ ┆ ┆ ┆ ┆ ┆ ┆ ┆肉┆這┆宛┆池┆是│
│ ┆ ┆ ┆ ┆ ┆ ┆ ┆ ┆ ┆ ┆ ┆ ┆ ┆中┆坨┆轉┆中┆等│
│ ┆ ┆ ┆ 

┆ ┆ ┆ ┆ ┆ ┆ ┆ ┆ ┆ ┆的┆爛┆的┆物┆閑│
│ ┆ ┆ ┆ ┆ ┆ ┆ ┆ ┆ ┆ ┆ ┆ ┆ ┆珪┆糞┆博┆ ┆凡│
│ ┆ ┆ ┆ ┆ ┆ ┆ ┆ ┆ ┆ ┆ ┆ ┆ ┆玉┆ ┆通┆我┆品│

發表人:濯塵(aa1990) 2008/12/22 20:23:29


此版高手甚高,那塊肉,哦!不是,是腐爛的肉師兄,末學相很久了,哼!哼!此外還有edward,妙妙,及願與佛心相印...等牟尼網站創版時的元老級高手,怎都不出手呢?嗯~還有最近的新銳如倒茶師兄及慧源師兄....可有興趣來出一手呢?啊!對了!還有一位就是乘瑷的口中的大師兄,乘潔師兄呢?來!來!別客氣!版主大人在忙不在家,大家儘量出招吧!呵!呵!

發表人:會腐爛的肉(pork1234) 2008/12/24 00:04:17


其實末學只不過是個生死凡夫,版上精通佛法的大德應該很多,末學本想多聽聽各位善知識的開示
師父開這個題目,應該是要我們三十七道品的解門對應行門,問題是末學沒啥"行"可言
況且三十七道品總攝一切法門,含無量義,這就叫末學為難了
不過還是略談一二請各位大得指教
前面師父已經先開了個四念處,今天末學就從念佛法門略談跟五根的關係:

信佛不妄語,信佛願無虛發,法信僧名信根。
修念佛正行名進根。
念佛不斷名念根。
攝心不亂名定根。
一心念佛,念而無念名慧根。

修淨土法門的人都知道,如果僅僅持名,沒發願,不得往生。但是如果沒有信,而能發願,無有是處
所以信可以啟願,以願導行
念佛人天天一心念阿彌陀佛,念到沒有貪瞋癡至少伏貪瞋癡,則與佛相應必然往生
念佛憶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與諸位大德共勉

發表人:乘璦(sheng6877) 2008/12/24 08:07:21


請問大德們,曾聽過一句話就是<修四念處是要完成七覺支..>這是什麼意思啊?

發表人:會腐爛的肉(pork1234) 2008/12/24 18:41:26


仁者:修四念處是要完成三十七道品

發表人:乘璦(sheng6877) 2008/12/24 19:14:17


修四念處是要完成三十七道品~四念處那麼重要啊!難怪,師父要開題講~會腐爛的肉師兄,可不可以請您多講些,造福我們這些初學者~

發表人:伴僧常染俗(ike42ws) 2008/12/25 11:26:35


這塊異度空間掉落的腐肉既出 誰與爭鋒 果然人間美味
請大德多法施 天外腐肉對我們的慧命是很滋養的

大德此暱稱是有深修不淨觀的體悟嗎 嘻

發表人:乘璦(sheng6877) 2008/12/27 20:21:33


<腐肉既出,誰與爭鋒>哇!能被美面如來如此推崇,真不簡單!拜託,仁者,敬請多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