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0五年级语文上册25 古人谈读书课件(0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
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
岂不到乎?
——[宋]朱熹
作者简介
朱熹 (1130—1200),字 元晦,号晦庵,世称朱文公。宋 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 家、教育家、诗人。朱熹著述甚 多,有《四书章句集注》《通书 解说》《周易读本》等。
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
不可。
句意:有恒心 的人就绝没有办不 成的事。这三个方 面缺一不可。
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曾国藩提出读书人读书要具备哪些 条件?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
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志气
见识
恒心
2.“志”“识”“恒”分别对读书人 有哪些重要性?

有志则不甘心居下游。
背诵指导:背诵文言 文,应先把译文记住,再 根据译文背诵课文。还可 以结合句式特点或者文中 的关键词语来背诵。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指导:理解全文的大意要从整体入 手,先将课文读通读熟,再对照课文中 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文言文的语法特点 结合起来,理解全文大意。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 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清]曾国藩
作者简介
曾国藩 (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 文正,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 人物之一。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 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 大。有《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
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泛指知识阶层。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 第三要有恒。 恒心。
课后习题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朗读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停顿,读 准节奏。文言文句式长短不一,意思也相对不容易 理解,因此为了正确地把握停顿,读准节奏,我们 除了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之外,还应掌握一些简单的 语法知识,如辨别词性、划分句子成分等,更准确 地掌握停顿。其次要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
口岂不到乎?
要紧、重要。
难道、怎么。
句意: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 想既然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 会不到位呢?
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朱熹认为读书有哪“三到”?其中
哪一到是最重要的?
心到、眼到、口到。 心到最急。
2.朱熹是怎样论证“心到”在读书中的重要性的?
课外练习
1.自己试着翻译课文,并在理解课 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课文。
2.搜集其他关于读书、学习的名句, 与同学交流并分享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1.敏而·好(h√ào hǎo)学,不耻下问。
2.心既到·矣(y√ǐ nǐ)。
3.如井蛙之窥(ɡuī ·
k√uī)天。
二、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敏而·好学。( B )
A.优点多 B.喜好
C.容易
2.学而不厌·。( A )
A.满足
B.厌烦
C.憎恨
3.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C )
A.流动
同“智”,智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句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 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记住
教诲。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满足。
句意:默默地记住,反复地体会 所学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知满足, 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
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理一理:这三句话分别写了什 么内容?
◎ 陶渊明“会意”读书法:陶渊明读书时注 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 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 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 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观其大略” 是指不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 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课堂练习
一、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说。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曾经。
句意:我曾经说过: 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 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 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随意。
句意: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 看仔细,既然思想和眼睛不集中,就只能随随 便便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 能长久。
不倦。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
宋代 读书方法 口到。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三 曾国藩
清代
读书态度
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 有识,第三要有恒。
课文主题
本文节选的是古 人关于读书的言论, 告诉了我们一些行之 有效的读书方法,相 信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拓展发散
古人关于读书的名句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战国]孟子
你还知道哪些《论语》中论述读书、学习的 名句?并说一说它们揭示的道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要持之以恒。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要养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融汇新旧知识,获得新的感悟。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
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
句意: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 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
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
无识者也;
下等,劣等。
句意:有志气就决不甘心居下游; 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因为一 点儿心得就自满自足,就像河伯观海、 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表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北宋]苏轼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来自百度文库
——[南宋]朱熹
名人读书的方法
◎ 欧阳修“计字日读”法:即每日定量计字, 日积月累,就能将一部部书籍背熟。
◎ 鲁迅“五到法”:“五到”即心到、眼到、 口到、手到、脑到。其中“手到”是指边读书 边做笔记;“脑到”是指善于动脑,勤思考, 多分析。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有恒者则无不成之事。
3.曾国藩引用两则寓言的作用是什么?
( 井目 蛙光 窥短 天浅

河伯观海 (盲目自大)
阐述读书人要有见识的道理。
比较阅读
作者(出处) 朝代 主要内容
重点句子
一 《论语》 二 朱熹
春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习方法、是知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态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
统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课件
同学们,你做好上课的准备了吗?
囊萤映雪
点击图片 观看视频
25 古人谈读书
字词识记
读一读
chǐ



zhì



写一写
耻诲谓诵岂 恒窥皆缺
仔细观察下列两组字,说说它们的区别。
岂、窥、皆
上下 结构
耻、诲、谓、诵、恒、缺
左右 结构
课文品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B.流水
C.等级
三、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知__道__就__是__知__道__,__不__知__道__就__是__不__知__道__,__这__ 才__是__真__正__的__智__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____既__然__思__想__和__眼__睛__不__集__中__,__就__只__能__随__随__便__ 便__地__诵__读__,__绝__对__不__能__记__住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
因果推断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 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心不到
眼不到
记不能久 反面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最急”
反问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 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 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 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 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指导:课文中的读书方法虽好,但不 一定适合所有的人。每个人的学习情况不 一样,大家要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 的读书方法,这样读书才能有效率。
示例:朱熹所提倡的“三到”读书法使 我受益匪浅。我每次读书时容易走神,对书 中的内容记得不深刻。采用“三到”读书法, 集中精力于书本,眼睛认真地看每一个字, 嘴巴随着眼睛的移动而大声诵读,这样一遍 下来,我竟然记住了绝大部分内容。
——《论语》
助读资讯
《论语》 儒家经典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 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 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 思想。与《大学》《中庸》《孟 子》合称“四书”。
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聪敏。
向地位、学问不如 自己的人请教。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喜好。
以……为耻。
句意:勤勉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地位比 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说一说:你能分别用三个四字 词语概括这三句话的内容吗?
3.议一议: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道理?
理一理:这三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学习态度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对待知识的态度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
说一说:你能分别用三个四字词语概括这
三句话的内容吗?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勤奋好学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谦虚诚实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持之以恒 )
议一议: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道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习要不耻下问,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变 更多的“未知”为“已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