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 第六章 课程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课程论
第一节 课程的意义、地位和历史发展 第二节 课程编制的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 我国中小学课程和教材
第一节 课程的意义、地位和历史发展
?一、课程的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课程”一词一般指学校里教学科目的总 称,或者学生功课的总称。
在英文文献中,“课程”( curriculum )一词是从希腊文演 变而来的,原意是“跑马道”( racecourse ),引申为学业 进程或教学进程。
?2.其次,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实践状况的变化会直接导 致课程内容的变革。如社会实践在规模、范围、侧重点和发 展速度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导致学校课程的变化。科技革命、 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的潮起潮落,无一不对课程内容的变革 产生不可抗拒的巨大影响。
阶级的巩固和加强,变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学校课程的主体
结构,在两千多年里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变革。直到清末
废科举之前,学校课程仍然只是“四书五经”,甚至在废
科举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学课程还以读“经”为主。
?以赫尔巴特的论述为例阐述近代资产阶级课程范围之广泛 程度:
? 赫尔巴特认为课程的基础是人类六类主要的兴趣:经验 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同情的 兴趣、社会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根据经验兴趣,课程便 包括自然、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根据思辨兴趣,便 有了数学、逻辑和语法等学科;根据审美兴趣,便有文学、 音乐、美术等学科;根据同情兴趣,便有本族语文和外语; 根据社会兴趣,便有历史、政治、法律等学科;根据宗教 兴趣,则有神学。赫尔巴特开列的这些学科内容基本上反 映了近代资产阶级学校课程体系的全貌。
?三、课程的历史发展 1.在我国奴隶制社会高度发展的西周:
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备的学制体系。那时的学校课程 主要包括宗教、政治、军事、伦理、礼仪等方面的内容。如 “六艺”“六仪”“三德”,等等,同时也涉及饮食、服饰、 手工技艺和度量衡方面的知识,以便培养出来的人能更有效 地为奴隶主阶级管理经济、聚敛财富服务。其中“六艺”, 即“礼、乐、射、御、书、数”是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培养 统治阶级成员的“文韬武略”的基础。
课程的定义反映着各家各派的课程观,同时也反映人们对 教育和学校、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知识和社会的看法。 而且,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这也会在他们各自的课程定义中打下某种印记。
?二、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
课程是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和设 计、亦即课程方案(或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中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教学就是按照课 程所提出的计划,由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各种学习活动,实现 课程所规定的各项教学目标的过程。课程是教学的依据,也 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基本要素。
大了教育对象,丰富了教学内容,顺应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趋势。但封建教育仍然是狭隘的、片面的,既不重视自然
知识的传授,也不关心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有些
教育家(如墨子)曾主张把手工业生产知识引入学校课程,
但在后来,由于儒家在教育上占据了支配地位,这种主张
便被窒息了。孔子所建立的儒家课程体系,经过汉唐统治
?2.其次,课程的历史性表现在它的民族性上。人类文明的长 河是由世界各民族文明发展的川流汇集而成的,而各个民 族在特定的条件下长期独立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独特的 文化形态。反映到课程上,使之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3.其三,在阶级社会中,课程就其整体性质来说,具有显著 的阶级性,因为它始终处在统治阶级的控制之下,并首先 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它的内容必然要受统治阶级价值 体系的约束,服从于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只有在消灭了 阶级对立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课程才真正有可 能直接为全社会的发展需要服务,真正跟人们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运动紧密地接合起来。
?(二)由于人类文明永远处在发展和进步之中,人类的认 识和实践活动处在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无限的接近中, 代表着人类认识和实践成就的课程也处在永无休止的变革 和更新之中。
?1.首先,课程要反映一定的历史时期中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新 水平,要及时地把人类不断取得的新的认识和实践成就吸收 到课程内容中来,并将在新的条件下已经失去原有价值的陈 旧的和错误的内容排除出去。
?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是为实现学校教 育的各项目的服务的。而课程的内容又对教学过程有着直 接的制约作用、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选择,都要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内容的性质和特点。课程所提出 的内容和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前提,但是,这只是计划中的 东西,只有在教师和学生围绕着这些内容和目标展开教学 活动时,客场才算付诸实施了。
校教育了。最后一点是教育内容的加深、加宽和丰富。孔
子继承了古代的教育内容,“以六艺教人”并加以充实,
以《诗》《书》《礼》《易》《春》《秋》为基本课程,
全面向学生传授政治、伦理、礼仪、文学、历史、音乐和
军事等各种知识,培养全心全意维护封建统治的贤能之才。
?3.封建社会:
?
与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相比,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扩
? 目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还在深入发展,只要我们善 于吸收外国的有益经验,并从他们的失误中记取教训,结 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艰苦细致的探索,一定能够建立 起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课程体系。
?纵观课程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一)1.课程是从人类认识和实践成就的遗产中为培养新一 代而精选出来的,因而它也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一样,具 有鲜明的历史性。首先,课程的历史性表现在它受人类文 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它的内容的深刻性、丰富性和系统 性上,都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 身的认识水平,反映着人类的生产斗争、社会变革和科学 实验的实践活动的状况。
?2.春秋战国:
?
以孔子为首的诸子百家对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首先
是打破了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一统天下,兴办私学,大
大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对教育的垄断权。其次是扩大了
教育对象。孔子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墨、名、
法等其他各家也有相似的变革,使教育对象从贵族阶层扩
Leabharlann Baidu
大到更为广阔的范围,新兴地主阶级和平民都可以接受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