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为外语的汉语学习者

合集下载

二语习得顺序研究综述

二语习得顺序研究综述

2014.02学教育61二语习得顺序研究综述熊媛媛(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乐山614100)[摘要]习得顺序的研究热潮兴起,与心灵主义学派反驳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背景息息相关。

习得顺序研究主要探讨语言习得顺序的学习过程及其规律,成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及八十年代初期的研究重点。

一系列学者争相讨论了习得顺序研究中的种种热点问题及争论焦点。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梳理出英语及汉语中习得顺序研究的大致脉络。

[关键词]二语习得;习得顺序;语素;句法结构一、引言二语习得研究内容丰富,而其中的习得顺序研究一直是被广泛关注且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

领域内一些优质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

然而人们对语言习得本质的认识和深化正受益于这些理论佐证,它有效推动着二语习得研究的进程。

本文力图回顾母语习得顺序研究、英语和汉语分别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顺序研究相关的过程及结论,以及该研究热点存在的理论争议等。

二、母语习得顺序研究要研究二语习得顺序,就不能不先探讨关于母语的习得顺序研究。

最早对母语的习得顺序进行研究的是国外学者。

比较著名的有罗杰?布朗所作的关于英语语法语素的习得顺序研究。

布朗的研究始于1962年秋,他以3名美国儿童为对象,进行了持续5年的研究,试图一探儿童对14个英语语法语素的习得情况。

他以所谓“平均句长”概念作为标准,将儿童语言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

结果发现语素习得从第二阶段开始出现,其中一些语素的习得可持续到第五阶段。

同时,这3名美国儿童对14个语法语素的习得顺序方面存在惊人的一致!如:最先学会的都是动词的现在进行时态,最后学会的是系动词的缩写形式。

布朗认为语素在语法和语义方面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其习得顺序,与该语素出现频率无关。

他进一步认为,对于学习同一语言的儿童来说,母语知识的习得顺序基本固定不变。

此外,威莱尔斯.J 和一些学者采用横向研究方法,考察了21名英语儿童习得14个语素的情况,以这些语素使用的准确度作为标准来排列语素顺序,研究结论与布朗的研究相似,进一步证实了布朗的发现。

母语为汉语的日语学习者格助词“に”的误用分析

母语为汉语的日语学习者格助词“に”的误用分析

3 “
J ●
图2
6 蛊 履 擘供 南毫} ・书 . 3.% .蔓b; 3 : 3 7 溘 2蕞 m 摹盖 ● b1 5.% . . 3 : 3 8 上森 批 仆性中 ●1b _ 二 ‘ . . 9.% 3 3 9 盏 器詈 ”寸 j ・ ・ b . 9.% 3 3
题如下图所示 。分 别是 :图l :格 助 I “二 — c ”的 州法难吗 ;幽2 J :为什 么觉 得难 结粜 :其 中有 % ( l 的 人感到 难 ,凶i 有必 要探 讨 , 幽 】 i i 『

学之 前没有学 爿过 日语 , 入大学 以后才开始学 习日语的 臼语专业学 考 生 学 习 日语的时间 为:一 年和一年半。每周学习 日语的时间平均在 l个小时 以上 ,日语水平相 当于 日语能 力测 3 l J c级和2 级之 间。
事典 》 没『 的题 目一共2 个,如下所示 u J t P
是 o 。标 识. ‰ 打上



・ ‘ b. :

芷 瞢 ■寨
帕 比州
9 8% 6 6 8. 7%
二_ 一 姆扣 々 中. (荨点站柬

J j
三畸 一 蛄 圭 々 圭干 .

“二 【”的多样化意思
九 《 以 广辞苑第五版 》 、 《 基础 H本 语文法 》、 《 语辞典 第 国
三版 》. 《日本 语教育事典 》为基础 ,对 “二”的意思进行 了总结 , c 并 引用了相应的例 , 。 u J
I 2 3 动作 作用的R的

1 军 譬譬旁 盖 ”: 4 罱蔷薹 嚣睾 1 参 }“ 5 气 菩

艳 的生活 童 碾t
13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本文概述《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在教授非汉语母语者汉语语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挑战和关键要素。

随着全球汉语学习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汉语语法教学成为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首先将对汉语语法教学的总体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等。

随后,文章将重点分析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常见的难点,如语序的复杂性、时态和语态的多样性、量词和名词的搭配等。

文章还将探讨一些教学重点,如基础语法的掌握、句子结构的理解以及语法规则的灵活运用等。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重点和难点,本文旨在为汉语教师提供一些实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汉语语法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词类的教学:汉语的词类繁多,各类词在句子中的功能、位置、搭配等都有其独特之处。

因此,教授学生如何正确识别和使用各类词,是语法教学的首要任务。

例如,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别、名词和量词的搭配等,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

句型的教学:汉语的句子结构有其独特的规律,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定中结构等。

教授学生如何构建和理解这些句型,是语法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这些句型的基本结构和用法,以便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虚词的教学:汉语中的虚词,如介词、连词、助词等,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句子中起着重要的语法作用。

虚词的使用往往决定了句子的语法关系和意义。

因此,虚词的教学也是语法教学的重点之一。

语法规则的讲解与练习:除了上述的具体内容,语法教学还需要注重规则的讲解和练习。

通过系统的语法规则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汉语的语法体系;通过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熟练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这些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效果。

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这些重点知识。

留学生汉语学习中“口”和“嘴”的教学思考

留学生汉语学习中“口”和“嘴”的教学思考

留学生汉语学习中“口”和“嘴”的教学思考作者:肖丽莉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3期摘要:“口”和“嘴”在单独成词的时候,表示意思是相同的,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口”和“嘴”不能简单地作为同义词解释给汉语学习者,因为二者都具有多个义项。

在不同的义项上具有各自独立的语用,不能互换;在相同的义项上,也表现出语用上的明显差异,体现在两个词在感情色彩、构词能力、使用范围等方面的差别。

这类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本文针对汉语学习者“口”和“嘴”使用中产生的偏误进行考察、整理、分析归纳偏误类型,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口”“嘴”偏误汉语中词汇系统复杂、数量庞大,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语素而不是词,由于外国学生缺乏汉语语感,常常理解不当、使用出错、记忆困难等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中“口”和“嘴”两个词的教学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案例来分析汉语学习者对此类词使用偏误产生的原因,探索一些有效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方法。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口”和“嘴”的使用偏误情况根据汉语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资料调查收集整理,发现留学生在使用“口”和“嘴”时常出现如下偏误:(一)表示发声和进饮食的器官时混用情况例如:某泰国学生说:“老师,这两天我生病了,长了嘴疮。

”正确的表达应该是:“老师,这两天我生病了,长了口疮。

”(二)表示说话、言语、口头表达时发生混用情况例如:一个以色列学生问老师,“口”即“嘴”,能不能说:“我亲嘴对你说?”。

正确的表述只应该是:“我亲口对你说”。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口”和“嘴”的偏误致因分析(一)从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分析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由于其本国语言、本国文化对学习目的语有干扰作用,以及他们自身有限的目的语知识对新的知识的干扰。

在学习中,学习者由于缺乏语言学的知识和学习外语的经验,因此,会自觉地和不自觉地形成自己对知识理解的一套固有的学习策略,致使他们在学习汉语时,以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或观察事物的角度和范围去学习目的语。

新时代汉语口语

新时代汉语口语

新时代汉语口语
近年来,汉语口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汉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语言,母语或外语学习者都需要精通汉语口语,才能更好地与中国的人民交流、合作。

那么,如何提高汉语口语呢?
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口语练习机会。

比如,利用语音软件练习音标或发音,参加口语班或俱乐部,与汉语母语者进行交流等等。

只有不断地练习,才能真正地提高口语水平。

其次,我们需要学习地道的汉语表达方式。

除了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外,掌握地道的汉语表达方式也非常重要。

这涉及到语气、语调、交际、习惯用语等方面。

只有使用地道的汉语表达方式,才能更加自然、流畅地交流。

此外,记忆一些实用的口语表达也是提高汉语口语的关键。

比如,问路、订酒店、讨价还价、约会等日常交际场景,都需要用到一些常见的口语表达。

将这些表达记忆起来,并灵活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交际场合和语境。

最后,要多多听、多多说、多多读、多多写。

这是提高汉语口语水平的必要条件。

只有不断地接触和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汉语口语的精髓,成为一名优秀的汉语口语者。

总之,提高汉语口语需要坚持不懈的练习、学习和运用。

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积累,我们一定能够掌握地道的汉语表达方式,自信地与汉语母语者进行交流,更好地了解和融入中国文化。

越_韩_英母语者习得汉语表人词语的比较研究_刘娅莉

越_韩_英母语者习得汉语表人词语的比较研究_刘娅莉

收稿日期: 2012-12-25 作者简介: 刘娅莉( 1981- ) , 女, 四川成都人, 博士,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为汉语作为二语 习得、 教材研发。
* ①
[12 ][p. 1-8 ] 鉴于汉语词和短语界限的模糊性, 也由于二语者无法区分词和短语, 我们采用陆志韦( 1957 ) 、 董秀芳 [1 3][p. 126]
2013 年 9 月 第 11 卷第 5 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Sept. , 2013 Vol. 11 No. 5
越、 韩、 英母语者习得汉语表人词语的比较研究
刘娅莉
(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 东亚语言与文化系, 加利福尼亚 戴维斯 95616 ) [ 摘
*
要] 文章对越、 韩、 英语母语者习得表人词语进行了个案描写和群案测试 。 研究发现: 在提
表1 越南语母语者 亲属法 职业法 前替法 后替法 韩国语母语者 亲属法 职业法 前替法 后替法 英语母语者 亲属法 职业法 前替法 后替法 1. 38 0. 81 1. 52 0. 38 1. 86 1. 03 1. 72 0. 69 初级 0. 88 2. 27 1. 23 0. 19
师: 小偷。 < 生: oh, <小偷, 小孩 >, 护士, 工程师, 警察, [农 人, means farmer, 同学, 同 屋 >, 美 国 人, 老 , [ , yes, < 儿童, 人] 明星, 唱歌星 ] 儿子 >, 女儿, < 同志, < 老师, 妹妹, 弟弟, 同事, 同, 同 …… >, 老 ,like Harry Potter, < 美容师, 魔法师] 伴 >,And[ [ , and, [ 女士, 女人 >, 白人, 黑人 ] 男生, 女生, 学 , yes, [ <小姐] , s all. 空姐, 小人 >。That’ 生] 发展到 1 年的时候, 该学生使用亲属法 2 次, 职业法 2 次, 前替法 7 次, 后替法 7 次。 可见, 使 用频数上, 亲属法和职业法增长不多, 但前替法和 后替法增长明显。 三、 基于群案测试的发展特征 经大样本测试, 三类学习者 4 种提取法的使 ① 用频数如表 1 :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

然而,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词语偏误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现象,探究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解决策略。

学习汉语对于外国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与许多其他语言存在显著的差异。

例如,汉语的声调对词义有重要影响,而印欧语系则没有;汉语的词汇中,一词多义和同音异义现象较为普遍。

汉语的语法结构与许多其他语言也不尽相同,例如修饰语和中心语的顺序、动词和宾语的关系等。

这些难点使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面临诸多挑战。

词语偏误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一个常见问题,它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词语偏误会导致沟通不畅,甚至产生误解。

例如,学生可能会将“不好意思”和“对不起”混淆,虽然在某些情况下它们的意思相似,但在某些场合下,它们的使用是不同的。

词语偏误会影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学生可能会因为不知道某个词的正确用法而避免使用它,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表达效果。

词语偏误还会影响学生的成绩。

在考试中,学生可能会因为使用错误的词语而失去分数。

外国学生出现词语偏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母语干扰:学习者往往受到母语的影响,习惯性地使用母语的语法和词汇,从而造成词语偏误。

缺乏语境:在特定的语境中,学习者可能不知道某个词的正确用法,导致使用错误。

文化差异: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学习者可能不理解某些词汇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某些场合下使用不恰当的词语。

词语偏误的类型也有很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同义词混淆:例如,“全部”和“都”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却不能。

声调错误:例如,“大”和“呆”虽然看起来很像,但它们的声调是不同的。

词性错误:例如,“快乐”是一个形容词,但学习者可能会错误地将其用作动词。

语境错误:例如,“请勿打扰”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短语,但学习者可能会在不适当的时候使用它。

中文母语对日语学习者的正负迁移

中文母语对日语学习者的正负迁移

中文母语对日语学习者的正负迁移日语中有着大量的汉字,其在字形和字义方面,和中文汉字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但中文和日语中的汉字并不是完全能一一对应的。

字形上的简繁差异显而易见,但有些一笔之差却是难以察觉的。

因此,字义上的差异更是需要认真比对,找出重合和相异的地方,同时尽可能增强其正迁移作用,降低其负迁移作用。

标签:正迁移;负迁移;字形;字义1字形差异的原因及类别1.1原因中日汉字在笔形方面产生差异主要是由于日本在汉字传入时就一直沿用当时的字形,并利用汉字的象形意义创造出新的属于日本自有的汉字。

而中国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字体不断发生演变,而每种字体的字形也产生差异。

在新中国时期,经过各方面专家的整合整理,于1964年发布《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对6196个汉字的字形(笔画与结构)进行了规定,从而形成我们现在使用的简体字。

1.2中日常用汉字字形差异类别中日常用汉字在字形方面的差异主要分为结构方面与笔形方面的差异。

结构上的差异:结构上的差异往往一眼就可看出,有些变化较小,有些则完全不同。

变化小的如“将一将、铁一鉄、稳一穏、庄一荘”,完全不同的如”辨一弁、斗一闘、惊一蔫、丰一豊”。

笔形上的差异:改曲笔为直笔:例如中国把带有曲笔“呉”这一部分的汉字都改为直笔“吴”。

包括“误”、“娱”等。

而日本还保有其繁体字形“誤”、“娛”。

丢弃不重要的笔画:例如中国把“呂”、“宮”中的撇去掉,改成了“吕”、“宫”。

而日本则保留原本的字形,再如日本写做“換”、“喚”,我国则简化成“换”、“唤”。

而中文汉字“每、海、黑、增”等字中的“两点”,日文汉字则改成了“一横”。

2中日常用汉字字义差异的原因及类别2.1原因日语汉字是通过当时的日本留学生及商贸人士等带回日本的,他们将自己对某些汉字的理解带入日本,所以其汉字的字义大多并不准确,或者只传入了该汉字的某一些字义,并不完整。

其中一部分汉字在传入日本之后,与日本当地的风俗民情相融合,给予了它不同于中文中的新含义。

汉语教学的特点和汉语教学法(刘珣)学习资料

汉语教学的特点和汉语教学法(刘珣)学习资料

汉语教学的特点和汉语教学法(讲稿)北京语言大学刘珣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已有六十多年历史,进入汉语加快走向世界的新时期也已八九年了,要问起我们所主张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理念是什么?在这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盛行的时代,我们所认同的对外汉语教学法又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早有答案。

一、重视第二语言教学的一般规律对外汉语教学作为整个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共性;也应该与世界第二语言教学相接轨。

特别是居于第二语言教学领先地位的英语教学的经验和研究成果,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第二语言教学的一般规律,原则上也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

1.第二语言教学的新理念第二语言教学的专家们提出过很多新的理念。

本文认为其中最重要的、适合于汉语教学的,主要是:培养交际能力——第二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交际,要培养学习者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不是仅仅掌握语言知识;强调互动运用——语言是一种能力,能力就需要在“用中学”,学了才能用;讲只能讲懂,练才能练会;重视认知规律——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互相促进;语言学习是认知活动,是智力活动。

特别是对逻辑思维能力强的成人学习者,必须强调以理解为基础,重视语言规则的掌握;体认多元文化——了解目的语文化才能得体地运用目的语;通过文化对比,才能更好地认识母文化,增强多元文化意识;突出学生主体——语言学习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学习者本身,特别是他的动机、态度和学习策略。

2.要研究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西方学者们提出的新教学理论也很多。

本文认为用来诠释学生如何学习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用来诠释什么是教师的教学的“后方法理论”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两个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不是由外部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对当前事物加以主动理解而自己建构的。

只有主体自我建构的知识,才能真正得到内化。

而个人对知识的建构,又必须借助于外界的环境,发生在与他人的交往(合作、磋商、调整、修正)当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案例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案例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案例对外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语言偏误。

这些偏误可能来自学习者的母语干扰,也可能是对汉语语法、词汇使用的误解。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对外汉语学习者常见的偏误案例,希望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

1. 词语搭配偏误。

在对外汉语学习中,学习者常常会出现词语搭配偏误的情况。

比如,一些学习者会将“开车”误写成“开机”,将“吃饭”误写成“吃面”,这些都是因为母语的影响,导致了对汉语词语搭配的误解。

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来纠正这些偏误,同时也需要注重对词语搭配的积累和实际运用。

2. 语法结构偏误。

另外,在学习汉语语法的过程中,学习者也会出现一些语法结构偏误。

比如,一些学习者会将“我去了商店买东西”误写成“我去了商店买了东西”,这是因为在一些语言中,动作的完成与否是通过动词的变化来表示的,而在汉语中则是通过副词或者语境来表示的。

因此,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来纠正这些偏误,同时也需要注重对汉语语法规则的学习和掌握。

3. 词汇用法偏误。

此外,词汇用法偏误也是学习汉语的学习者常见的问题之一。

比如,一些学习者会将“高兴”误写成“开心”,将“晴天”误写成“大太阳”,这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出现了偏差。

因此,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听力练习来纠正这些偏误,同时也需要注重对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综上所述,对外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语言偏误。

这些偏误可能来自学习者的母语干扰,也可能是对汉语语法、词汇使用的误解。

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来纠正这些偏误,同时也需要注重对词语搭配、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的学习和掌握。

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提高汉语表达能力。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1.语言迁移: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会产生影响,这就叫语言迁移。

2.音位:在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叫音位。

3.书面语:书面语是文字产生以后才出现的语言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它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4.国际音标:国际音标是目前国际上最为通行的音标,它根据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的原则制定,音素和标写音素的符号一一对应,没有标音含混的缺陷,能够比较精确地记录世界上各种语言的语音。

1.元辅音分析法:元辅音分析法是以元辅音为基本分析单位的一种音节结构分析方法。

音节结构可氛围V、C-V、V-C、C-V-C等四种不同结构类型。

例如,汉语普通话中的[i](一)、[t‘i](题)、[an](安)、[t‘an](谈)等四个音节分别属于这四种基本类型。

2.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表示某一类语法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如词类形式、组合形式、虚词形式,就是语法形式3.义项: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一个词有几个义项,是根据词所反映的对象的多少确定的。

例如,“凉”既可以表示“温度低”,也可以表示“灰心或失望”,因而是两个义项4.外语教学的听说法:听说法是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刺激——反应”学说影响二产生的外语教学法;听说法基本上不使用本族语教学,不大进行语言对比,一般也不讲语法规则;这种教学法在读写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较弱。

1.语言获得:主要是指掌握一种母语,特别是儿童掌握自己母语的过程。

2.双语现象:指某一语言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

3.借词:是指音和义都是借自外语词,又叫外来词。

4.词组:实词与实词之间具有直接联系的相对独立的词群。

1.区别特征: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言特征叫区别特征。

音位之间的对立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区别特征之间的对立,音位的辩义功能归根结底是由区别特征担负的。

汉泰语中定语的语序差异及泰国学生汉语定语习得研究以清迈皇家大学二年级教育班为例

汉泰语中定语的语序差异及泰国学生汉语定语习得研究以清迈皇家大学二年级教育班为例

综上所述,泰国学生在汉字习得方面既有其独特的方法和优势,也存在一些困 难和挑战。WALLAK大学作为泰国高等教育的佼佼者,其在汉字教育方面的努 力和尝试具有代表性。通过深入研究其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不仅可以为该 校提供有益的教学建议,还可以为整个泰国乃至其他国家的汉字教育提供借鉴。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尤其在东南亚地区, 汉字的传播与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文化 的传播,越来越多的泰国学生选择学习汉字。WALLAK大学作为泰国的一所知 名学府,其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尤为突出。本次演示旨在探讨WALLAK大学 学生在汉字习得方面的特点和问题,以期为未来的汉字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为了更好地理解泰国学生的汉语定语习得情况,我们对清迈皇家大学二年级教 育班的100名泰国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在 初级阶段就出现了定语语序的错误,而且随着学习的深入,这种错误并没有明 显改善。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母语的干扰、教材 的不足以及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此外,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也是影响学生习得效果的因素之一。传统的语法翻译 法注重语法规则的讲解和记忆,但缺乏实际语境中的运用。这使得学生在实际 交流中难以正确运用定语语序,导致沟通障碍。
综上所述,泰国学生在汉语定语习得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为了提高泰国学生 的汉语定语习得效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实际运用的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际语境的模拟,让学生 在真实的语境中练习定语的运用,以提高其语言交际能力。
3、加强练习。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悉汉语定语顺序的使用规 则,提高他们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

中国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

中国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

中国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摘要】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中国方言对外语语音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主要原来在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母语,使得人们在语言发音、词意掌握、语境理解等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而外语与方言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学习外语语音的时候难免会受到母语的影响。

特别是在英语语音学习的过程中,中国的汉语拼音与英语字母之间有着一定的共性,很容易受到汉语方言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语言迁移理论的阐述,简要分析了方言对英语元音、辅音学习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的学习建议,以提高学习者学习英语语音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国方言;英语语音;语言迁移;建议【作者简介】马骁,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在英语学习中,每一个学习者最大的愿望莫过于能够说一口标准、流利的英文,而英文发音是否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英文学习水平和成果的重要参考。

但是现实情况是,由于受到方言的影响,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语音的时候通常会遇到很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英语发音问题。

有的学习者会比较苦恼,方言作为自己的母语,很难做出改变,而英语作为外来语言,要想真正地掌握英语,就必须从自己的发音做起,所以学习英语语音的难度比较大。

这种母语影响外语语音学习的情况受到了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和研究,有的学者已经把研究焦点集中在方言和国际音标,哪一个才是影响英语语音学习的主要因素。

客观来讲,国际音标是针对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母语的学习者制定的通用标准,这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对于中国学习者而言,要想提高英语语音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就要努力找到中国方言与英语语音学习的契合点,找准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语言发音进行纠正,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加顺利地学习和掌握英语语音。

一、语言迁移理论迁移(Transfer)本身是心理学上经常讨论的一种理论或观点,主要指的是在学习某种文化的过程中,学习者由于本身具备某种知识系统,而会影响其习得的新知识或新技能。

在外语学习的研究领域中,迁移理论经常适用于母语对外语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就是语言迁移。

浅谈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浅谈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浅谈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学习任何一门外语,母语都会对其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

所谓母语迁移,就是指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母语对所学语言的影响。

在语言学习中,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分为负向迁移和正向迁移两种。

其中,正向迁移,是指对学习有利的语言习惯迁移,在母语与目的语有相同的形式时会出现这种情况;负向迁移,它是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的不符合目的语规则的用法。

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避免母语的负迁移,以便更为高效地学习外语,学好外语。

一、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负迁移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负迁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语音负迁移把walk念成walker,把blow念成below,其原因是由于汉语(普通话)里面没有以/p/,/t/, /k/等辅音结尾的字,也没有/bl/, /gr/等辅音群。

另外,因为受各种乡音的影响而不分/n/和/η/, /n/和/l/等情况也长期存在着。

2、词汇负迁移词汇负迁移有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的混用;冠词、连词、介词等多用少用或误用;形容词与副词混用;词义的误用;单复数的混用;动词不同形式的误用。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错误例子:a.Mr.Smith is a rich man who like collect-stamps.b.It’s clear that there is a big hole on the wall.c.He is teacher.例a.英语中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其后谓语应发生相应变化,但是汉语中却没有这种语法现象。

所以“like”应改为“likes”。

例b.原句译作汉语应为“很明显墙上有个大洞”,学生受汉语影响把“在墙上”错译为“on thewall”,但是英语习惯用法应该用“in the wall”。

例c.受汉语影响学生常常漏用冠词或不定冠词,所以正确说法应该是“He is a teacher.”3、语法负迁移下列句子的正、误翻译体现了英、汉在否定词的用法、动词的含义及时态、介词的用法、词性的变换等语法规则和习惯表达上的不同。

4 外汉概论 之四 第四讲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概述

4   外汉概论 之四 第四讲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概述




并非所有第一语言的语言项目都跟第二语言不同。如一 些简单动词谓语句,汉语和英语相同:我学习法语。I study French. 在类似情况下,可以把第一语言中的形 式转移到第二语言中。学习只是发现两种语言中相同的 实现手段。学习者不需要克服顺抑制。 语言迁移(transfer)一定会发生。一语和二语间的区别会 产生顺抑制,出现负迁移,并导致偏误。一语和二语相 同时会产生正迁移,不仅不出现偏误,还会促进学习。 不少人认为,若偏误受到容忍,就会演化为习惯。一般 都认为偏误可以避免。于是开始尝试预测偏误的产生。 通过对比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认定二者区别,用于 预测偏误可能出现的范围。并在这些地方进行适当的课 堂练习,使学习者克服第一语言的负迁移。
第四讲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对比分析 偏误分析 中介语及其变异 二语习得的自然发展途径 输入与互动 学习者个体差异 学习者的策略 语言普遍性假说
第一节
对比分析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 对比分析的内容
3. 对比分析遭遇的批评
4. 对比分析的发展 5. 汉外对比分析

习惯如何形成的,有多种解释: Watson的古典行为主义认为,刺激诱发 (elicit)反应。刺激的发生达到足量的频率, 反应就形成惯例并转化为无意识行为。 Skinner的中期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反应比刺 激重要。反应发生后,若有一个特定行为强化 它,就可能促进习惯的形成。学习一种习惯, 可以通过模仿(imitation)或强化(reinforcement) (根据学习者反应的适当与否给以奖励或惩罚, 直到只发生适当反应为止)。
“习惯”和“偏误”是两个重要概念。

母语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母语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母语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母语思维方式作为母语文化的心理层面,影响中介语输出,不可避免的产生母语迁移,对学生英语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因此在外语教学中不能忽视客观存在的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觉进行思维转换。

标签:母语思维方式;母语迁移;英语学习;影响;对策一、引言母语迁移(language transfer)是语言学的热点问题,也是争议颇多的课题。

它是指学习者将母语的某个成分或结构移植到外语学习中。

母语迁移可以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包括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有的是对二语学习有促进作用的正迁移,有的是阻碍和不利于二语规范化的负迁移。

不仅母语的语言形式和意义会对中介语(interlanguage)有影响,与母语相关的文化也会迁移到外语学习中,促进或阻碍外语学习的过程。

英语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输出过程,它同时也是一个用英语这门外语来展现作者的思维,观点和态度的认知过程。

语言表达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词汇,语法和句子的组合,更多的体现了包括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心理层次的内容。

所以,英语表述中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很多体现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表达和语言结构。

本文试图探讨汉语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二、母语思维方式和母语文化文化是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人自出生后所学到的一切,如语言,言行方式和内容,信仰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根深蒂固的文化内涵,尤其表现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

人从出生那一刻就开始接受本族文化的熏陶,可以说,人的所思所想无一不受其本族文化或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根深蒂固的影响是产生文化冲突(culture shock)的根本原因,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最大障碍(戴炜栋,张红玲,2000)。

文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

而语言表达往往是受精神层面的文化影响的,尤其是思维方式这种心理层面的文化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对外汉语教学法期末复习资料

对外汉语教学法期末复习资料

对外汉语教学法复习要点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法总论1.涵义:对外汉语教学法是实现对外汉语总目标和总任务、落实教育基本原则的方法。

2.理论支柱:(一)语言学原理:语言学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法的主要理论支柱。

(二)心理学原理(三)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主要是对教育的心理学方面进行科学研究,为教育提供心理基础。

,第二章对外汉语教学法流派(一)语法翻译法:以语法为基础,用母语来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

也称为翻译法、传统法、古典法。

主要通过翻译手段,最终主要培养了第二语言的读写能力。

1.代表人物:奥伦多夫2.理论基础:机械主义语言学3.教学原则和特点:(1)以语法教学为中心,强调系统语法的学习。

(2)语言材料的内容以能否突出某种语法形式为准。

(3)运用学习者母语进行课堂教学。

《(4)以阅读和书面翻译为主。

(二)直接法:1.定义:是以目的语为教学语言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法。

2.理论基础:语言学观点:语言是习惯,语言的运用是靠感觉和记忆而不是思维。

心理学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方式和动物一样,是刺激与反应直接连结,否认意识在其中的作用。

3.基本原则:(1)直接联系:目的语与它所代表的事物直接联系,排斥母语和翻译;(2)以口语为基础:先听说,后读写(3)模仿为主,重复练习¥(4)句本位原则: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整句学、整句用,而不是从单音、单词开始。

(5)用归纳法教语法:先感知,再以模仿、操练、记忆为主主动形成习惯。

(6)以当代通用语言为教材:学习生动的、活的语言(三)听说法:1.含义:把听说放在首位,主张先用耳听,后用口说。

反复进行口头操练,最终能自动化地运用所学语言材料的一种外语教学法。

2.代表人物:拉多、弗里斯。

3.理论基础(1)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语言学/(2)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4.基本原则:(1)听说领先。

(2)反复实践,形成习惯。

(3)以句型为中心。

(4)排斥或限制母语。

(5)对比语言结构,确定教学难点。

汉语语义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汉语语义对汉语学习的影响

汉语语义对汉语学习的影响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人的母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语言之一。

随着中国的崛起,汉语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

学习汉语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门选项之一。

除汉字的学习外,作为学习汉语过程中的内在因素,语义对汉语学习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汉语语义的特点语义是指词语和语言结构上承载的意义。

汉语语义具有独特的特点。

汉语的语义是一种抽象性非常强的语言,它着重于推理和比喻,使用隐喻和象征等方式去表达晦涩难懂的话题。

汉语的语义是一种基本的概念语言,很难用直观的方式去解释清楚,因此学习者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来理解汉语语义。

二、“象形文字”和词汇汉字是汉语语义的一种表现方式,它通过图像来表达一定的含义,这是汉语语义的一个独有的特点。

例如,“山”字就有“山有高低,形成山脉”的含义。

“心”字代表“爱心、思维”等。

另外,在词汇的表达上,汉语语义更加细腻、多样,包括了具体、抽象、拟人、比喻等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

例如,“鹰”字有“神鸟”的比喻,“守护”一词有“保护、照顾”等多重含义。

三、汉语语义对汉语学习的影响1.理解经典文化中华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对汉语语义有深刻的影响。

学习者只有通过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汉语语义的传统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进行汉语的交流和理解。

在学习汉字的同时,也可以鉴赏经典诗词、文学作品和文化象征,以此加深对汉语语义的理解。

2.避免语言误解汉语语义中有许多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产生误解的界限。

例如,“日前”和“今日”在语义上是有一定差异的,如果没有理解这些细微的区别,学习者就有可能产生错误的理解或误解。

另外,有些词汇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含义也会发生变化,给语言交流带来困难。

因此,汉语学习者需要深入掌握汉语语义,避免产生误解。

3.丰富汉语表达汉语语义的丰富和多样可以让学习者更加灵活地运用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

例如,在口语中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同一个含义,以达到更加精准地表达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语为外语的汉语学习者摘要: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在研究领域,语言学习理论得到普遍重视,这一时期,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上。

本文主要对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的语际偏误研究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掌握外国留学生的学习特点,为教学提供方便。

关键词:语际偏误中介语偏误分析一.偏误分析的理论基础作用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介绍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科德把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分为失误和偏误两钟。

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理论,语言学基础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二.分析偏误的作用(1)通过偏误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习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及其所达到的阶段。

(2)通过偏误分析,研究正可以了解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目的语的,有助与了解学习者在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策略和步骤.(3)通过偏误分析,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检验对所学的语言规则的假设。

三.偏误的来源第二语言学习者偏误来源是多方面的,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这里就是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学习环境影响等五个主要方面影响。

我搜集了近几年来几所大学交流学院学习的一些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的汉语书面作文60篇,对这些汉语作文进行了分析,共发现语篇的衔接偏误201个。

如图所示:从偏误原因来看,语际偏误的数量最多,比率最大,这个结果与前面所述的red ellis的研究结果(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中母语因素引起的偏误比率的平均值是37.71%)比较接近,者反映母语对而语习得的影响普遍性。

因此,语际因素对中介语语篇语法的影响是对外汉语研究者必须很重视的一个问题。

四.语际偏误的类型语际因素以何种放回影响中介语语篇语法呢?下面以英语者母语者的一些典型的汉语语篇语法偏误为例,介绍集中几种英语为母语者一些典型的汉语语篇语法偏误。

1.空项影响英语和汉语的语言项目并非一一对应,有些语言项目英语中有,汉语中没有,有些项目英语中无,汉语中有。

这种情况可称作空项,这种影响可称作空项影响。

(一)英语有,汉语没有。

英语中有关系代词,关系代词有明确的指称对象,而汉语中没有关系代词这种语言形式。

关系代词的语义功能在汉语中一般是通过指示代词,人称代词和词汇复现等手段表达的。

例如:(1)this umbrella was left by john ,who was a moment ago.这把雨伞是约翰丢在这儿的,他刚才到这儿来过。

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常常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

他们不能正确使用指称方式,如下例:(2)我们先去法兰克福,然后做火车去科隆。

因为要游览的地方很多,我们要在那个城市停留五天。

(科隆)we will first go to frankfort,and then take a train to cologne,where we will stay for only five days,for we will have many places tovisit.在(2)句中的“那个城市”即可指称“法兰克福”,又可指称“科隆”,出现了指称不明的偏误。

这个问题需要通过词汇复现的方式解决,即用“科隆”或“法兰克福”代替“这个城市”。

不定代词英语不定代词one出现频率高,用法灵活.它还可以通过ones,the one等形式表示复数,特指等。

汉语没有类似的语言形式,其语义功能是通过词汇复现“的”字结构形式实现的。

*there are many beautiful dresses in that shop,finally i chose a red one.那个商店卖很多漂亮的衣服,我最后选择了红色。

(一件红色的)这句话的偏误可使用“的”字结构解决。

(二)汉语有,英语没有有些语言项目在汉语中存在,在英语中却不存在,或者其相应的语义功能在英语中以其他方式表示。

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必须把他们作为安全的项目进行学习,这种情况也容易出现偏误。

例如出现在主语后的但也能接连接词在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而英语中却没有这类用法。

在汉语的复合句中,单音节连接词无论是出现在第一分句,还是出现在第二分句中,都只能出现在分句的主语后。

如:你要不愿意去的话,我就一个人去。

(出现在第一个分句和第二句的主语后)这里气候很好,冬天也不冷。

(出现在第二个分句后)母语为英语的学生经常在这方面出现很多偏误。

请看下面例子:*去加人都吃完了,才妈妈开始吃。

(妈妈才开始吃)mother began t eat only when all the family finished eating.*如果你不同意的话,就你别去。

(你就别去)don’t go if u don’t agree.2.对称影响对称影响是指母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语法,语义和语用上与目的语某个语言项目完全相同。

如英语的i’ve和法语的“j’ai”.英汉两种语言红衔接地方的对称项目很少,常见的有表示并列的列举方式,如:“first…second…third…”第一……第二……第三……”等。

英语和汉语中对称的语言项目系的难度不大偏误情况少,但是也不能输绝对没有偏误。

请看下面的例子:*首先整糯米,半熟,然后拿出放在一个锅里。

其次把椰浆,姜黄煮开。

(接着)first ,braise sticky rice to half ripe. then take it out and put it into a pot. afterthat ,heat the coco juice and ginger water to boil.“其次“用于距离事项,只是次序较厚后的,次要的人或事物,这里被错误地用来表示程序。

3.非对称影响非对称影响是指虽然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某个语言项目,打而这并非一一对应,而是呈现出一堆多或者多对一的情况。

1)英语中一个语言项,对应于汉语多个语言项。

or 与“还是,或者,否则”英语中的or大致与汉语中的“还是,或者,否则”对应。

汉语只三个词的使用事有分工的,或者说其分布是互补的。

“还是”表示选择,多用于疑问句:“否则”表示转折,用于第二句的开始,前面必须有预设句。

留学生在学习这三个连接词的时候,不容易分清他们的区别,容易出现偏误。

请看例子:*我也不知道该告诉他或者不告诉他。

(正:我也不知道该告诉他还是不应该告诉他。

)i don’t know whether i should tell him or not.*q:你喜欢喝什么汤?a:我喜欢牛肉汤,还是鸡汤。

(或者)q:what soup do u like ?a:i like beef soup or chicken soup.*我们必须努力学习,或者我们找不到工作。

(否则我们找不到工作)4.准对称影响准对称可被视为介于对称与非对称之间的一种情况,值得是英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与汉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大体是对称的,但在具体应用上却存在一些差异。

准对称影响一有两类情况。

1)汉语英语都有,语义功能相当,用法不同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语义功能相当但用法不同的语言项目,是造成语际偏误的主要原因。

这里英语的and与汉语的“和”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and 应用的范围光,即可连接词语,又可连接句子,使用时不受限制。

”和“应用的范围较小,一般用于连接名词;连接其他词性的时候有一定的限制。

(吕叔湘,2999;266);不能连接两个句子。

在这一点上留学生极易出现偏误:*办公室的环境比较有意思和年轻人在他们的工作上比较出色。

(办公室的环境比价有意思,年轻人在他们的工作上比较出色。

)the environment in the office is interestingand the young people there work excellently.*我们的教室很大和很干净。

(我们的教室很大,很干净。

)第一个句子是连个小分句,第二个句子连接两个形容词不全是双音节的。

所以都不能用“和”。

2)语义功能,语言形式和句法分布基本相同,但应用频率存在差异。

在语义功能上,this与“这”对应,that与“那”对应。

但在具体运用时,英语额汉语的这对只是代词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使用频率上。

根据《英国和美国英语词汇使用频率》(longman,1982)和《汉语词汇的统计与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的统计,that与this 砸英语中的使用频率“这”与“那”在汉语的使用频率如下(引自朱永生等,2001:31)在汉语语篇中,多用“这”指称上文中别人的话或者提到的事:而在相同情况下,英语多用that。

试比较: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 (shakespeare :hamlet)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

再者,在汉语语篇中,“这”和“那”在表达时空距离时往往受心理或视觉的影响,这就英语造成模棱两可的情况:而英语的距离概念比较接近实际的时空远近距离因此,尽管this “这”that与“那”在语义功能和形式上基本一样但什么时候用“这”什么时候用“那”留学生常常搞错。

这有进一步影响“这里”“那里”“这么”“那么”的用法。

请看下面语篇衔接偏误的例子:*去年的蔬果产量没有今年水果产量那么多。

(去年的水果产量没有今年的水果产量这么多)。

the fruit yield of this year was more thanthat of last year.例句中“多”指的是今年。

是近指,应用“这么”。

总结:偏误现象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我们只能尽量的掌握留学生的偏误现象,在讲课的过程中避免留学生所出的问题,尽可能把他们的错误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1]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2]周小兵朱其智等《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3]刘松浩《第二语言习得导论—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4]刘月华潘文娱等使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01[5]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