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生活中的历史第十四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小队细觅文化遗迹第十四讲

有了摩天大楼,有了风驰电掣的磁悬浮列车,但对先民用过的陶罐、对前人镌刻的碑铭,我们永远心存敬畏。因为那是我们城市的根基,因为那是走向现代的起点,因为那里有破解当代文化的密码。我们的考古小队就要出发:去考察六千年的崧泽,六百年的浏河,去寻找与世界著名钢铁企业宝钢的名字连接在一起的历史纪念碑。

崧泽见证文化黎明

1957年发现的崧泽遗址位于青浦赵巷镇崧泽村,面积约15万平方米。考古工作者曾在此进行五次科学的考古发掘,共发现了148座墓葬,出土了大量玉器、陶器以及居住遗迹、制作石器场地遗迹。

崧泽遗址上层是西周印陶文化;中层是新石器时代墓葬群,是太湖流域同类文化中的典型,故称崧泽文化;下层为马家浜文化,属母系社会时期,是上海发现最早的文化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

青浦历史悠久,7000年前已经成陆,是上海成陆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崧泽遗址的发现和挖掘,把上海的古文明史推到了6000年前。

上海新石器时代的文物精品和典型器物绝大多数出土于青浦,种类齐全、器

型丰富;地层清楚、鉴定精确。迄今为止,青浦区内共发现12处古文化遗址。

马家浜文化时期,青浦先民以种植农作物、捕鱼、狩猎为基本生产活动。在崧泽遗址下层的灰坑内出土了许多稻谷遗存,证明6000多年前的上海人已懂得人工栽培水稻,当时的上海已出现了原始农业。

1 崧泽村古文化遗址 7 果园村古文化遗址

2 福泉山古文化遗址 8 凌家角古文化遗址

3 寺前村古文化遗址

9

淀山湖古文化遗址 4 金山坟古文化遗址 10

乐泉村古文化遗址 5 刘厦村古文化遗址 11 骆驼墩古文化遗址 6

千步村古文化遗址

12

西洋淀良渚文化木井遗址

崧泽遗址中炭化的稻谷种子

青浦古文化遗址分布图

崧泽遗址下层还出土了不少骨镞等狩

猎工具和大量堆积的兽骨。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鉴定专家鉴定,水产品有蚌、蛤、青鱼、乌龟,野生动物有梅花鹿、四不象、獐、獾等。地处水乡沼泽的青浦地区,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水产捕捞成为当时重要的食物来源。

那时原始饲养业已经产生。崧泽遗址出土的猪骨经鉴定表明,6000年前先民们开始人工饲养家猪。

2004年4月,考古人员在一灰坑内发掘出土了一只上有红彩的陶塑小猪。小猪圆咕隆咚,肥头肥脑,

双眼鼓突,吻部前拱,腹圆鼓下坠,四腿短短,憨态可掬。

出于生活的需要,青浦先民学会了制作各种陶器,制陶工艺主要采用泥条盘筑法。水井开凿也是先民的一项重要发明。崧泽遗址下层发现的两口水井,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水井。水井的开凿和使用体现了文明的进步,为人们的定居生

崧泽遗址中出土的鹿角

崧泽陶塑小猪

知识链接

马家浜遗址位于嘉兴市南湖乡天带桥村马家浜,1959年3月开始发掘。遗址文化层分为上下两层,出土的骨架有30具;陶器以釜类为主、牛鼻式器型为特征,鼎形器极少,有一定数量的红衣陶。同时,还发掘出大量兽骨、鱼骨和菱等炭化物。从出土文物分析,马家浜遗址距今6000多年,属新石器时代(中期)。学术界称之为马家浜文化。

活创造了条件。

崧泽遗址下层出土有釜、豆、牛鼻式器耳、炉箅等陶器,手捏成型。胎壁厚重、质地粗糙、品种单调、素面少饰。烧制温度低,多为夹砂红褐陶,也有少量

泥质红陶。

约5000

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人们掌握了慢轮修整技术制作陶器,并能运用犁耕技术开展农业生产。

陶器造型多样,朴素美观,纹饰主要采用压划和镂刻的方式。崧泽陶器代表了我国新石器时代一种成熟且极具特色的制陶工艺水平,反映了上海先民的审美情趣。

这一时期,青浦先民还掌握了治玉的技艺,并赋予某种宗教意义和精神寄托,为我国古代用玉第一个高峰——良渚文化的到来和礼玉制度的孕育奠定了基石。

崧泽文化的玉器,利用火山碧玉制成,将玉料切割成片状后加以琢磨,有的

泥条盘筑法

马家浜文化陶釜、陶豆、牛鼻式器耳(用于栓系绳索)

石犁

红陶盆形大鼎 釜形红陶鼎

走进历史

新建的青浦博物馆南翼展厅陈

列了从上海成陆开始,包括青浦崧

泽和福泉山等古文化遗址出土的精

美文物,讲述了古代上海从马家浜、

崧泽、良渚、马桥文化到春秋两汉

悠远而多彩的历史,告诉观众青浦

是上海古文明的发源地。有兴趣同

学们可以去参观。

鸡心形玉琀

浏河再见郑和出海

明朝前期,为了发展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远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历亚

非37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伟

大壮举,并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对外交流作出

了杰出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浩大。1405年第一

次下西洋时,从刘家港出发的船队首尾相连长

达10里,共有大海船62艘,随行的水手、士

兵等有27800多人,其规模远远超过了哥伦布

发现美洲时的船队。

刘家港作为郑和七下西洋的启锚地被永久地载入史册,当年这座长江入海口的小镇,见证并记录了一段恢宏壮阔的历史。

太仓紧靠上海,与上海一河之隔。浏河,本应为娄江、娄河,因吴语“娄”和“刘”语音相近才改字。唐宋时刘家港是娄江的出海口,浏河镇当年是一个居民不满百户的沿海村落。随着长江入海口的逐渐东移,慢慢岸阔水深,流清沙少。元朝起成为长江三角洲上惟一的良港,也是我国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被誉为“六国码头”和“天下第一码头”。

浏河是离明都南京最近的港口,水路仅712里。郑和的宝船由南京下关龙江船场开出,顺长江而下,不到两日就可在此与其他大批船只会合、编组。宽阔的娄江足以停泊大型宝船和各种船只,便于人、财、物的集中以及朝廷官员的往来,减轻京师的压力。

公元1393年,朱元璋在太仓浏河北岸南码头建仓库91座,库房919间,收贮苏、松、杭、嘉、湖等府交纳的粮食数百万石,名叫“海运仓”,俗称“百万仓”。同时这里又是明朝丝绸织业、棉纺织业的中心。因此,郑和船队下西洋所载的粮食、丝绸、布匹以及其他生活、贸易物资在浏河可就地提取和采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