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城镇体系总体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州市城镇体系总体规划(2001-202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市域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全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推进合理有序的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促使城镇发展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按照国家、湖南省规划主管部门的要求,特制订《永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 2001-2020 )》。

以下称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宏观指导和调控永州市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市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的基本战略、方针和政策。

市域内各县城镇体系规划必须与本规划相协调。

本规划指导全市各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三条编制本规划的基本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 .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和《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3 .《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
4 .《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5 .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第四条本规划的范围为永州市行政区域范围。

包括芝山、冷水滩两区和祁阳、东安、双牌、道县、江华、江永、宁远、新田、蓝山九县,总面积 2.24 万平方公里。

第五条本规划期限为 2001-2020 年,其中:
近期 2001-2005 年;中期 2006-2010 年;远期 2011-2020 年。

第六条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黑体字条文。

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镇体系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七条本规划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永州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城镇发展战略
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第八条永州市城镇发展的总目标是:将永州市建设成为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良、经济繁荣、人民富裕、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名副其实的“锦绣潇湘”。

第九条经济与产业发展目标
1 .调整产业结构。

近期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巩固提高第一产业,突出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力争 2005 年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到 25 :35 : 40 。

中远期实现第三产业占绝大比重的“三二一”序次的产业结构。

2 .构筑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格局。

近期初步建立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基本框架,形成绿色食品、林产品深度加工、制药、旅游和高新技术五大支柱产业;中远期逐步形成绿色产业群和生态城市群;远景形成以绿色经济为标志、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体系。

3 .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 ,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以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绿色产业加快发展;搞活流通,开拓绿色产品市场;加快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4 .坚持环保效益型工业发展方向,走工业强市之路。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培植新兴工业。

高度重视发挥信息技术的渗透、催化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5 .着力开发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和新的增长点来对待,尽快把永州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大力发展商品流通业,规范和发展房地产市场,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文化传媒业等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交通运输、社会服务等传统行业。

6 .经济发展目标
( 1 )近期( 2001-2005 年):到 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372 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 10% ,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 25 : 35 : 4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800 美元左右。

( 2 )中期( 2006-2010 年):到 2010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602 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 10% ,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 20 : 38 : 42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100 美元以上。

( 3 )远期( 2011-2020 年):到 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503 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 9.5% ,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为 15 : 40 : 4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2800 美元左右。

第十条社会发展目标
1 .推进城乡一体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注重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行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

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建设要遵循生态优先原则。

2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福利化社区。

城镇体系建设要统筹安排各档次级别的教育、文化、卫生、休闲、旅游、娱乐、福利等多种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经济和社会保障系统,形成具有较高水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民族团结、文明礼貌、安定祥和、福利健全的新社区。

3 .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 1 )规划近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 ‰以内,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达到 50% ,高等教育同龄人入学率达到 12% 左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城镇失业率控制在 5% 以内,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 30% 以上。

( 2 )规划中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 ‰以内,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达到 70% ,高等教育同龄人入学率达到 20% 左右,进一步完善卫生服
务和医疗保健体系,人均拥有医疗病床数达到 3 床 / 千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 40% 以上。

( 3 )规划远期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5 ‰以内,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达到 90 % ,高等教育同龄人入学率达到 40% 左右,人均拥有医疗病床数达到 5 床 / 千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 50% 以上。

第二节城镇化发展战略
第十一条城镇化总体战略
建立城乡人口有序流动机制,加快第二、三产业集聚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市,培育和发展若干主导产业,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协调、规模有序、职能明确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第十二条技术政策
1 .极核发展战略
大力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极核”作用,提高“发展极核”对周围地区的势差辐射作用,带动周围县镇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完善中心城市功能,突出服务,增强实力,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发挥好区域性经济、信息、商贸、文化和科教中心的作用。

同时,结合永州实际,重点培育次级中心极核,促进市域城镇发展。

2 .非均衡发展战略
以点轴开发模式为基本依据,非均衡式重点充实扩展城镇发展主次轴线。

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要积极稳妥,突出重点,强化功能,增强特色。

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优先发展沿江、沿路、沿边城镇和中心城市的卫星城镇。

同时,要支持小城市向中等城市发展。

县以下建制镇发展,重在提高质量,适当控制数量。

在每个县(区)选择 2-3 个现有基础条件较好的建制镇作为重点,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3 .多元发展战略
在整体和谐的框架下引导各个城镇职能自然、有机、可持续和多元发展,宜工则工,宜贸则贸,重视各个城镇的个性特点,努力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

同时应注重各城镇间的协作配套,将多元化的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和产业综合发展相结合,形成特色突出、竞争力强、与当地经济紧密相联的区域性特色经济,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健康稳步全面发展。

4 .城乡一体化战略
充分发挥城市与农村的优势,加强城乡交流,全方位地推进城乡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实现城乡经济发展联动,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

在北部经济区中心边缘,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

5 .可持续发展战略
正确处理推进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注意资源综合利用和节约耕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控制人口适度增长,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第三节城镇化水平
第十三条市域人口规模
到 2005 年全市总人口达到 584 万人左右,城镇总人口达到 193 万人左右;到 2010 年全市总人口达到 605 万人左右,城镇总人口达到 242 万人左右;到 2020 年全市总人口达到 636 万人左右,城镇总人口达到 305 万人左右。

第十四条市域城镇化水平
2005 年城镇化水平达到 33% ;
2010 年城镇化水平达到 40% ;
2020 年城镇化水平达到 48% 。

第四节市域产业空间布局
第十五条产业发展战略
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逐步形成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格局。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农业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跨越。

近期产业发展重点是形成绿色食品、林产品深度加工、制药、旅游和高新技术五大绿色产业支柱。

第十六条产业调整和发展重点
1 .第一产业: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2 .第二产业:调整壮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努力培植新兴工业;积极稳妥地发展建筑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3 .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搞活商贸流通业和交通运输业;完善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大力发展文化广电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

第十七条经济区划与产业空间布局
永州市产业空间布局分为北部经济区、西南经济区和东南经济区。

1 .北部经济区:由冷水滩、芝山、祁阳、东安、双牌五区县组成,以市区为中心,强化聚集辐射功能,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区域性商业、贸易、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强化城市辐射功能。

2 .西南经济区:由道县、江华、江永三县组成,以道县为中心,利用自然资源优势,突出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林业和农林产品加工业。

3 .东南经济区:由宁远、蓝山、新田三县组成,以宁远为中心,利用毗邻广东的区位条件,突出发展加工型产业,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第三章城镇体系空间布局规划
第一节空间布局结构
第十八条城镇总体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四轴两片”的空间布局结构,通过两主两次四条轴线,加强南北两个
次区域的联系,带动市域城镇的协调发展,形成“强化中心极核,核心圈层与外围圈层分工协作”的极核圈层体系。

第十九条市域城镇空间布局
以阳明山为界,将市域城镇划分为南北两个次区域:北区包括冷水滩、芝山、祁阳、东安和双牌五区县;南区包括道县、江华、新田、宁远、蓝山、江永六县。

第二十条极核圈层体系
以永州市区为中心极核,以南北两个次区域构成核心和外围两个圈层,规划通过中心极核的辐射和带动,以及核心与外围圈层的分工协作,推动永州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完善。

第二十一条点轴发展体系
城镇发展主轴:
1 .“东安——中心城市——祁阳”发展轴:
沿湘桂铁路、 322 国道、衡昆高速公路的东西向城镇发展主轴线。

2 .“中心城市——双牌——道县——江永”发展轴:
沿洛湛铁路、 207 国道、太澳高速公路的南北向城镇发展主轴线。

城镇发展次轴:
1 .“中心城市——宁远——蓝山”发展轴:
沿永连公路的南北向城镇发展次轴线。

2 .“道县——宁远——蓝山”发展轴:
沿厦昆高速公路、贵福铁路、 1806 省道和 1863 省道的东西向城镇发展次轴线。

第二节等级规模结构
第二十二条城镇等级结构 `
市域城镇等级分为五级 :
1 .市域中心城市( 1 个):永州市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辐射全市。

2 .市域二级中心城市(
3 个):道县城区(道江镇)、祁阳城区(浯溪镇与黎家坪镇)、宁远县城(舜陵镇)。

其中道县城区是市域副中心,南区中心城市;祁阳城区是北区副中心城市;宁远县城是南区副中心城市。

3 .县域中心城市( 6 个):东安县城(白牙市镇)、双牌县城(泷泊镇)、新田县城(龙泉镇)、蓝山县城(塔峰镇)、江永县城(潇浦镇)、江华县城(沱江镇)。

4 .县域重点城镇(片区中心城镇)( 26 个)
冷水滩区:黄阳司镇、上岭桥镇。

芝山区:珠山镇、富家桥镇。

祁阳县:白水镇、文明铺镇、金洞镇。

道县:寿雁镇、祥霖铺镇。

宁远县:柏家坪镇、禾亭镇、水市镇。

东安县:芦洪市镇、石期市镇。

双牌县:五里牌镇、江村镇。

蓝山县:楠市镇、所城镇、新圩镇。

新田县:骥村镇、新圩镇。

江永县:桃川镇、夏层铺镇。

江华县:白芒营镇、大圩镇、码市镇。

5 .县域一般城镇:其他建制镇,共 87 个。

第二十三条城镇规模结构
规划期末市域内将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大城市 1 个,中等城市 2 个,小城市 7 个, 1-5 万人城镇 44 个, 1 万人以下城镇 68 个。

1 .大城市( 50-100 万人):中心城市( 70 万人左右);
2 .中等城市( 20-50 万人):祁阳城区( 35 万人)、道县城区( 25 万人);
3 .小城市( 5-20 万人):宁远县城( 15 万人)、东安县城( 15 万人)、江华县城( 12 万人)、新田县城( 12 万人)、蓝山县城( 10 万人)、双牌县城( 8 万人)、江永县城( 6 万人);
4 . 1-
5 万人城镇 44 个:珠山镇、黄阳司镇、白水镇、寿雁镇、桃川镇、潘市镇、观音滩镇、羊角塘镇、文明铺镇、金洞镇、涛圩镇、石羊镇、大坪塘镇、金盘圩镇、仙子脚镇、祥霖铺镇、蚣坝镇、普利桥镇、花桥街镇、竹山桥镇、大庙口镇、石期市镇、井头圩镇、芦洪市镇、骥村镇、码市镇、白芒营镇、大圩镇、大路铺镇、楠市镇、竹市镇、富家桥镇、邮亭圩镇、柏家坪镇、水市镇、禾亭镇、九嶷山镇、夏层铺镇、粗石江镇、新圩镇(蓝山)、所城镇、枧头镇、大忠桥镇、八宝镇。

5 . 1 万人以下城镇 68 个:江村镇、五里牌镇、茶林镇、新圩镇(新田)、清塘镇、水口镇、上岭桥镇、接履桥镇、金陵镇、新隆镇、梅花镇、四马桥镇、白马渡镇、河路口镇、桥头铺镇、小圩镇、湾井镇、清水桥镇、毛俊镇、水口山镇、黄田铺镇、石岩头镇、菱角塘镇、紫溪市镇、端桥铺镇、鹿马桥镇、新圩江镇、大盛镇、花桥镇、牛角坝镇、伊塘镇、高溪市镇、蔡市镇、逥龙圩镇、允山镇、上江圩镇、东田镇、太平镇、冷水镇、天堂镇、中和镇、仁和镇、鲤溪镇、横塘镇、南桥镇、龚家坪镇、文富市镇、大村甸镇、茅竹镇、黄泥塘镇、进宝塘镇、肖家村镇、大庆坪镇、梳子铺镇、石山脚镇、凼底镇、平福头镇、何家洞镇、麻江镇、理家坪镇、千家峒镇、横塘营镇、土市镇、太平圩镇、大桥镇、浆洞镇、贝江镇、湘江镇。

第三节职能结构
第二十四条城镇职能结构
1 .综合型城镇( 24 个)
永州市区、祁阳城区、道县城区、宁远县城、东安县城、江华县城、新田县城、蓝山县城、双牌县城、江永县城、珠山镇、富家桥镇、黄阳司镇、白水镇、文明铺镇、芦洪市镇、石期市镇、寿雁镇、祥霖铺镇、桃川镇、柏家坪镇、楠市镇、白芒营镇、码市镇。

2 .商贸型城镇( 81 个)
上岭桥镇、普利桥镇、金洞镇、潘市镇、大忠桥镇、江村镇、五里牌镇、夏层铺
镇、水市镇、禾亭镇、骥村镇、枧头镇、新圩镇(新田)、大圩镇、涛圩镇、石羊镇、清塘镇、水口镇、竹市镇、接履桥镇、邮亭圩镇、井头圩镇、花桥街镇、竹山桥镇、金陵镇、新隆镇、梅花镇、四马桥镇、白马渡镇、小圩镇、大路铺镇、湾井镇、清水桥镇、毛俊镇、水口山镇、黄田铺镇、石岩头镇、菱角塘镇、紫溪市镇、端桥铺镇、鹿马桥镇、新圩江镇、大盛镇、花桥镇、牛角坝镇、伊塘镇、高溪市镇、蔡市镇、八宝镇、逥龙圩镇、允山镇、上江圩镇、东田镇、冷水镇、天堂镇、中和镇、仁和镇、鲤溪镇、横塘镇、南桥镇、龚家坪镇、文富市镇、大村甸镇、茅竹镇、黄泥塘镇、进宝塘镇、肖家村镇、大庆坪镇、梳子铺镇、石山脚镇、凼底镇、平福头镇、何家洞镇、麻江镇、理家坪镇、横塘营镇、太平圩镇、大桥镇、浆洞镇、金盘圩镇、贝江镇。

3 .边贸型城镇( 7 个)
羊角塘镇、所城镇、新圩镇(蓝山)、大坪塘镇、粗石江镇、仙子脚镇、土市镇。

4 .工矿型城镇( 6 个)
观音滩镇、蚣坝镇、太平镇、桥头铺镇、河路口镇、湘江镇。

5 .旅游型城镇( 4 个)
九嶷山镇、千家峒镇、茶林镇、大庙口镇。

第四节主要城镇规划布局要点
第二十五条中心城市发展规划
1 .市域中心城市
永州主城区:湘南西部中心城市,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湘粤桂三省结合部的交通枢纽。

规划期末城市人口 70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 77 平方公里左右。

总体布局为“带状组团式”结构,冷水滩城区和芝山城区分别构成城市的主次中心,岚角山作为主次中心连线上的独立组团,沿湘江风光带和联城道路合理布置城市用地和生态用地,将冷水滩、芝山、岚角山组织为一个有机整体,严格控制机场周边和高速公路两侧的发展,保护生态空间。

2 .市域副中心城市
道县城区(道江镇):市域副中心城市,市域南部的交通枢纽,以皮革、冶炼、食品、建材为主导产业的工贸型城市。

规划期末城市人口 25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 26 平方公里左右。

城区强调内涵发展,紧凑布局,控制南北,发展东西,形成“三片一点”的总体结构,三片为城北、城东和老城片,一点为濂溪山庄。

第二十六条县域中心城市发展规划
1 .祁阳城区(浯溪镇与黎家坪镇)
衡(阳)永(州)中部地区以建材工业、旅游业、商品流通为主导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中心城市。

规划期末城市人口 35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 38.5 平方公里左右。

城市发展方向主要向主城区西部和沿 322 国道跨湘江向南发展,东南部在七里桥镇的基础上、北部在黎家坪镇以及现有工业区基础上适当发展。

城市结构为以322 国道、湘江为生长轴线,形成一主(浯溪组团)二副(黎家坪组团、城南组团)一点(东风工业点)的空间结构。

2 .东安县城(白牙市镇)
湖广经济区腹地的中心城镇,以建材、冶金、机电和高附加值农副产品加工业为
主导,具有地区特色风貌的工贸型山水城市。

规划期末城市人口 15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 15 平方公里左右。

城市发展方向以向东、向南发展为主。

发挥政府搬迁对新区及紫溪河南岸开发的带动作用,通过道路建设加强老城区与新区的联系形成一城两片整体发展的格局和“一体两翼三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

3 .宁远县城(舜陵镇)
市域南部区域的次中心,以工业和旅游业为基础,经济繁荣、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山水城市。

规划期末城市人口 15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 16 平方公里左右。

规划期内以建成区为依托,主要向南部、西部发展,北部逍遥岩组团适当发展。

规划以老城区为中心,西部和北部工业区为组团,形成“一主两副”的布局结构。

4 .江华县城(沱江镇)
重点发展以开发地方资源为主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具有瑶族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规划期末城市人口 12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 13 平方公里左右。

规划期内以建成区为依托,重点向西部、西南部发展,适当向北部发展,形成以建成区为中心的“三星拱月”的组团式结构形态,将城区分为县城中心区、刘家坝分区、鲤鱼井分区、火车站分区四大综合区。

5 .新田县城(龙泉镇)
以卷烟、化工、食品、医药和建材为主要产业的现代生态园林城市,永郴衡边境的边贸城市。

规划期末城市人口 12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 13 平方公里左右。

城区依托旧城,向西发展为主。

新区是规划期内建设的重点,通过政府搬迁带动新城区的开发,注意处理好永郴公路等过境交通与城区发展的关系。

6 .双牌县城(泷泊镇)
永州主城区的主要卫星城,以农林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基地和以森林风景为主的山水城市。

规划期末城市人口 8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 9 平方公里左右。

根据县城地形地貌特点,城市用地发展方向主要是向东、向南和向北发展。

洛湛铁路火车站从城北工业区通过,城区发展“东扩北延”,中心往东移。

城市结构为两片及三点一线的带状串连城市布局形式。

两片为主城区和城北工业区,城北工业区是主要工业区,以三类工业为主;三点即火车站区、河东区和水库区,火车站区是主要交通中心,河东区为副工业区,以二类工业为主。

7 .蓝山县城(塔峰镇)
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湘粤边境贸易城市。

规划期末城市人口 10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 10 平方公里左右。

规划期内城市用地向西发展为主,形成“一片一点”的组团式布局结构。

“一片”包括城南旧城区,城北建材、石材工业区和城西新区。

“一点”指七里江工业区。

8 .江永县城(潇浦镇)
县域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工业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并积极发展冶金、建材工业,加快特色旅游开发。

规划期末城市人口 6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 6.5 平方公里左右。

县城用地发展方向以向南、向西为主。

形成“二轴三带四组团”的结构,二轴指沿五一路与环城路两条发展主轴线,三带指潇水河两岸沿江绿化带和周边山体组成的山林风景带,四组团指县城内四大功能区。

潇浦组团为县城核心组团,是县城商业中心;城北组团为政治中心与教育中心;城东组团为工业基地;城西南组
团为综合组团。

规划 1862 线改道,从城区外围通过。

第二十七条重点发展城镇
冷水滩区:黄阳司镇、上岭桥镇。

芝山区:珠山镇、富家桥镇。

祁阳县:白水镇、文明铺镇、金洞镇。

道县:寿雁镇、祥霖铺镇。

宁远县:柏家坪镇、禾亭镇、水市镇。

东安县:芦洪市镇、石期市镇。

双牌县:五里牌镇、江村镇。

蓝山县:楠市镇、所城镇、新圩镇。

新田县:骥村镇、新圩镇。

江永县:桃川镇、夏层铺镇。

江华县:白芒营镇、大圩镇、码市镇。

第五节市镇建制调整
第二十八条设市(镇)规划
1 .设市规划
规划期内祁阳县与道县均将达到设市标准,规划发展为县级市。

2 .城镇撤消
规划期内冷水滩区岚角山镇、仁湾镇、珊瑚乡纳入中心城市。

祁阳黎家坪镇、下马渡镇、七里桥镇纳入祁阳城区,撤消城镇建制。

道县万家庄乡、富塘乡、东门乡纳入道江镇,撤消城镇建制。

3 .乡改镇
芝山区:大庆坪乡、梳子铺乡、石山脚乡、凼底乡
双牌县:茶林乡、何家洞乡、麻江乡、理家坪乡
宁远县:九嶷山乡
江永县:千家峒乡
道县:洪塘营乡
蓝山县:土市乡、大桥乡
新田县:大坪塘乡、金盘圩乡
江华县:贝江乡
4 .城镇合并
冷水滩区:杨村甸乡并入普利桥镇。

祁阳县:三口塘镇并入大忠桥镇,梅溪镇并入潘市镇,石鼓源乡并入八宝镇,金洞林场的一镇六乡整合形成新的金洞镇。

东安县:川岩乡、水岭乡并入白牙市镇。

双牌县:尚仁里乡、塘底乡并入泷泊镇,平福头乡并入五里牌镇,永江乡并入何家洞镇。

道县:审章塘乡并入祥霖铺镇。

蓝山县:太平圩乡并入新圩镇,祠堂圩并入楠市镇。

新田县:冷水井乡并入骥村镇,知市坪乡并入大坪塘镇,高山乡并入新圩镇,陶岭乡并入新隆镇,十字圩乡并入金盘圩镇,三井乡并入石羊镇。

江华县:大石桥乡并入涛圩镇,务江乡并入东田镇,花江乡、湘江乡并入水口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