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三者病因、诱因及治疗区别

合集下载

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三者病因、诱因及治疗区别

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三者病因、诱因及治疗区别

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三者区别脑梗死和脑出血鉴别诊断脑梗死的种类很多,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脑血栓形成(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脑梗”)2、脑栓塞3、腔隙性脑梗塞定义1、脑血栓形成:为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改变(如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变狭窄,或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最终完全闭塞,引起某一血管供血范围内的脑梗死,称为脑血栓形成。

2、脑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侧枝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3、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是由于脑实质内动脉血管破裂致使血液流出形成血肿,在颅内造成急性占位性病变,俗称脑溢血,属于“脑中风”的一种,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一种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

病因1、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且患者常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

脑血栓形成的10个简单的危险因素,依次是高血压病、吸烟、腰臀比过大、饮食不当、缺乏体育锻炼、糖尿病、过量饮酒、过度的精神压力及抑郁、有基础心脏疾病和高脂血症,但以上大多数危险因素都是可控的。

脑梗发病年龄一般比脑出血略高,多在55~65岁之间。

2、脑栓塞:病因根据栓子来源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原因不明的。

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患者多伴有心脏方面的疾病,如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塞、心肌病、心脏手术、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粘液瘤等。

非心源性脑栓塞多见于主动脉弓和颅外动脉(颈动脉和椎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斑块破裂及粥样物从裂口逸入血流,能形成栓子导致栓塞;同时损伤的动脉壁易形成附壁血栓,当血栓脱落时也可致脑栓塞;其它少见的栓子有脂肪滴(多见于骨折病人,但骨折病人引起肺栓塞最多见)其他还有空气、肿瘤细胞、寄生虫卵、羊水和异物等,所以脑栓塞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

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概述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CT)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由于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而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病因和发病机制1、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

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高血压等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下段、椎动脉上段,椎一基底动脉交界处,大脑中动脉主干,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等。

其它病因有非特异动脉炎、钩端螺旋体病、动脉瘤、胶原性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头颈部外伤等。

2、某些脑梗死虽经影像学证实但很难找到明确的病因,可能的病因有血管痉挛、来源不明的微栓子、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蛋白C、S异常、抗凝血酶缺乏等。

病理改变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主干,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前动脉、椎一基底动脉等。

闭塞血管内有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炎性改变、血栓形成或栓子。

脑缺血一般形成白色梗死,梗死区脑组织软化、坏死,伴脑水肿和毛细血管周围点状出血,大面积脑梗死可发生出血性梗死。

缺血、缺氧性损害可引起神经细胞坏死和凋亡。

病理生理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性损害十分敏感,缺血30秒钟脑细胞即发生不可逆性损害,1分钟后神经元停止活动,缺血超过5分钟发生脑梗死。

缺血或神经元损伤具有选择性,轻度缺血某些神经元丧失,完全持久缺血时各种神经元、胶质细胞及内皮细胞坏死。

脑缺血后血流恢复的有效时间即再灌注时间窗,如果脑血流再通超过此时间窗,脑损伤可继续加重,引起再灌注损伤。

其机制为:自由基过度形成和自由基瀑布式连锁反应、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细胞毒性作用和酸中毒一系列变化,导致神经细胞损伤。

临床表现(一)一般症状:本病多见于50~6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有的有糖尿病史。

常于安静时或睡眠中发病,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

有些患者病前已有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发作。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区别之欧阳道创编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区别之欧阳道创编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区别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

临床上统称为脑梗塞。

两者症状相似,常易混淆,但两者病因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的区别:(1)脑血栓形成多发生在中年以后,起病缓慢,常于数十小时或数日内病情达到高峰。

一般在发病前有先兆症状。

而脑栓塞多见40岁以下的青壮年,起病急骤,数秒钟至2~3分钟,症状便全部出现,且多无前躯症状。

(2)脑血栓形成是由于脑血管自身的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软化、坏死而产生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一系列中枢神经症状。

而脑栓塞则是由于脑血管被血流中所带来的固体、气体、液体等栓子阻塞而引起,发病在脑内,病根却在脑外。

(3)脑血栓形成常在安静和睡眠状态下发病,醒来后发现自己不能随意活动或失语。

脑栓塞发病前常有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病史,突然发病。

(4)脑血栓形成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等病史。

脑栓塞既往病史多种多样,但主要见于心脏病、术后、外伤等。

(5)脑血栓形成以半身不遂和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多无意识障碍或头痛、呕吐等。

脑栓塞发病后常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失语、偏瘫等临床表现。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靠诊断方法,是脑血管造影,它可以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

但脑血管造影有使病情加重的危险,一定要慎重,不可盲目检查。

脑出血和脑梗塞的区别:脑出血和脑梗塞性质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因此,需及早明确诊断。

在没有条件进行CT或核磁共振检查的情况下,可按以下几条鉴别:(1)脑出血病人多有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病史,而脑梗塞病人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心脏病史。

(2)脑出血多在情绪激动或用力的情况下发病,脑梗塞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

(3)脑出血发病急、进展快,常在数小时内达高峰,发病前多无先兆。

而脑梗塞进展缓慢,常在1~2天后逐渐加重,发病前常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4)脑出血病人发病后常有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血压亦高,意识障碍重。

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三者有啥区别

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三者有啥区别

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三者有啥区别作者:夜鹰来源:《健康博览》2017年第06期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三者通常共享名字:脑中风、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

那它们到底是不是一回事?从现场识别与急救的角度讲,三者并无不同。

无论是脑血管破裂还是脑血管堵塞,都是脑功能的损害,导致意识与运动功能障碍,严重者导致脑疝、呼吸循环衰竭。

因此,一旦患者出现神志、言语、运动功能障碍,就有可能是三者之一,就需要即刻取得医疗救治。

清醒者,早就医或呼叫急救车:昏迷且有呼吸者,侧卧位,不要喂任何东西,包括药物和水,等待急救车到来。

从致病机制讲,三者是有明显不同的,在医院内的救治手段也不同。

脑出血是血管的破裂出血,血肿压迫脑组织,引发功能障碍。

脑血栓形成是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狭窄,斑块破裂在原位形成血栓,堵塞血管,造成脑功能损害。

脑栓塞与脑血栓形成致病机制都是血管的堵塞。

但脑栓塞患者血管阻塞的栓子是来自其他地方例如颈内动脉或者心脏,脱落之后随着血流堵塞在脑血管。

而脑血栓形成是指血栓在堵塞部位原位产生。

因此,脑出血的救治原则是止血、清除血肿,解除脑组织压迫。

而脑血管堵塞(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的救治原则是溶解血栓,让堵塞的血管再通。

止血与溶血,治疗方向刚好相反。

至于脑梗死、脑梗塞这两个词,说的都是脑血管堵塞,可理解为其包括了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从发病过程与征象上,有程度不一的差别。

脑出血多出现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年轻人脑血管先天畸形破裂出血也有发生。

患者发病突然,头痛呕吐多见,快速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脑栓塞多见于心脏病、房颤患者,栓子在心脏形成,脱落之后随血流堵塞在脑血管,发病突然,多表现为偏瘫,语言、活动障碍。

脑血栓形成多见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可有前驱短暂脑缺血发作,常于安静或睡眠中发病。

小灶的脑出血可能与脑栓塞、脑血栓形成并无症状上的分别。

而大面积的脑栓塞或脑血栓形成造成快速的颅内压增高引发意识障碍,在症状上也难与脑出血鉴别。

如何区分脑出血和脑血栓?

如何区分脑出血和脑血栓?

如何区分脑出血和脑血栓?脑血栓发作前有哪些“信号”?如何区分脑出血和脑血栓?非常容易啊,做个头颅CT就知道了!当然,我想题主不是想听到这样一个答案,“都做头颅CT了,我还问你干什么?”但是,没办法,脑出血和脑血栓单从症状上是不能完全区分的。

脑部症状的特点是哪个脑区损坏就出现哪个症状,与是出血造成的还是梗死造成的关系不大。

因此,即使最有经验的神经内科医生如果单凭症状诊断,也有可能出错,因此,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做个头颅CT是最简单、易行、可靠的鉴别方法。

如果说一定要从症状区分一下的话,可能有这么几点可做一点提示作用。

不过,还是强调,单凭症状诊断一点也不可靠。

1.脑出血往往头痛多见,而脑血栓头痛不那么常见;2.脑出血起病相对更急一些,有一部分脑血栓可能有一个进展过程,也有一下子就很重的;3.脑出血多在活动中发病,尤其是突然用力或情绪激动时出现,脑血栓则不一定,睡眠中,休息时,活动中都有可能出现。

不管脑血栓还是脑出血,发病前一般没有什么所谓“先兆”。

极少一部分人,脑血栓发生前可能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现象提示很可能要脑血栓了!不过既然绝大部分脑血栓都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脏原因造成的,那么,如果有动脉粥样硬化或者心脏病,那么就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加强预防吧!多年来的研究证实,合理的控制“三高”,改善生活习惯,适当的服用他汀和阿司匹林,还是对脑血栓有预防作用的。

如果觉得本文有用,欢迎关注及点赞!21赞踩 5评论分享举报医学莘四川省人民医院医师健康领域创作者04-17 22:49 关注脑出血与脑血栓统称为脑卒中,前者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引起,后者是由于血栓堵塞脑血管引起。

那么,如何区分脑出血与脑血栓,脑血栓发作前有哪些信号?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脑出血与脑血栓的病因不同、诱因不同o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为高血压,通常发生于劳累或情绪激动时,此时血压急剧升高,超过血管所承受的压力,发生脑血管破裂引起;o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通常发生于安静或夜间休息时,此时血压较低,血流缓慢,脑血管狭窄处易形成血栓,堵塞脑动脉。

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三者区别

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三者区别

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三者区别说到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这三种疾病,大家应该很熟悉,它们都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相互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区别,其中脑血栓形成又可以称之为“脑梗”,且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都是脑梗死当中常见的类型,此外,还有腔隙性脑梗塞,其也是脑梗死当中的类型,而腔隙性脑梗塞则会引发脑出血。

说到这里,我估计大家会听的云里雾里,还是不明白它们究竟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区别?那好,我们先介绍一下这三种疾病的各自定义,再讲述它们的区别。

1.脑血栓形成定义脑血栓形成又称“脑梗”,是脑梗死当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其主要是指因为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管腔狭窄闭塞、血管增厚以及血栓形成,使得脑部中的血液流通情况异常(减少或中断),最终导致局灶性神经系统因脑组织缺氧或者缺血呈现出功能缺损情况。

该疾病的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此外,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血液系统疾病等也会造成该疾病的产生。

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无力、口眼歪斜、头晕、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

该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会影响自身的生活质量。

常见的并发症为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情绪异常以及压疮等。

2.脑栓塞定义脑栓塞是指血液当中的栓子随着血流进入了脑动脉,从而使得血管受到堵塞,使得侧枝循环处于不能代偿的情况,最终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的情况,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该疾病好发于存在房颤、风湿性心瓣膜病的患者身上,此外,年龄、骨折、妊娠等也是该疾病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年长,患病几率越高。

3.脑出血定义脑出血主要是因非外伤引起的实质性血管破裂的疾病,病死率较高,又称“脑溢血”,是脑卒中疾病当中的一种,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的严重性脑部并发症。

该疾病的发生与脑血管疾病有关,例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以及血管软化等,通常发病于突然费劲用力或者情绪激动时。

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头痛、呕吐、昏迷以及嗜睡等。

患有该疾病后,及时接受治疗,很多患者自身也会存在认知障碍、言语障碍以及运动障碍等后遗症。

脑梗塞、脑血栓、脑出血的区别

脑梗塞、脑血栓、脑出血的区别

脑梗塞、脑血栓、脑出血的区别发布时间:2021-12-28T08:23:23.802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8期作者:杨芳[导读] 很多人分不清什么是脑出血,什么是脑血栓或脑梗塞,常把这三种疾病混淆,甚至认为其是一种疾病。

其是这三者虽然都是脑血管疾病,但却不是一种疾病,其临床表现、发病机理都各不同杨芳彭州市丹景山镇卫生院四川省彭州市611941很多人分不清什么是脑出血,什么是脑血栓或脑梗塞,常把这三种疾病混淆,甚至认为其是一种疾病。

其是这三者虽然都是脑血管疾病,但却不是一种疾病,其临床表现、发病机理都各不同。

基于此,本文为各位读者讲讲脑出血、脑血栓、脑梗塞,以便各位正确区分这三种疾病,进而给予正确治疗。

一、何谓脑出血、脑血栓、脑梗塞?(1)脑出血(ICH):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脑出血是病死率最高的一种病症,是指非外伤、原发性脑实质出血,其在急性脑血管病中占比20%-30%,大多数患者出血部位处于大脑半球,少数病人出血部位处于小脑、脑干等部位。

①病因:基本病因有烟雾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炎、血液病、瘤卒中、梗死后出血、抗凝治疗、脑淀粉样血管病、溶栓治疗等。

诱发因素包括生活方式、医学等风险因素,其生活方面的风险因素包括狂欢、肥胖、酗酒、超重、接触二手烟、吸烟、食用管制类药物(甲基苯丙胺、可卡因)等,而医学方面的风险因素包括高胆固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高血压(>130/80mmHg)、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心力衰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心律失常、心脏感染等)。

②临床症状:大多数脑出血病人无前兆症状,少数病人会出现肢体无力、头晕、头痛等先兆症状。

于此同时,大部分病人无明显的早期临床症状,少数病人会出现肢体无力、头痛、头晕等症状。

但一般情况下,数分钟或数小时之后患者就会出现各种典型症状,表现为四肢麻木、面部麻木、理解困难、说话困难、头痛、行走困难、视力障碍等,且出血部位、出血量决定了临床症状的轻重。

脑溢血引起的原因

脑溢血引起的原因

脑溢血引起的原因引起脑出血的病因很多,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血液病、脑外伤、抗凝或溶血栓治疗、淀粉样血管病等引起的脑出血。

根据病因分类如下。

1.根据血管病理常见有微动脉瘤或者微血管瘤、脑动静脉畸形AVM、淀粉样脑血管病、囊性血管瘤、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脑膜动静脉畸形、特异性动脉炎、真菌性动脉炎、烟雾病和动脉解剖变异等。

2.根据血流动力学有高血压和偏头痛。

血液因素有抗凝、抗血小板或溶栓治疗、嗜血杆菌感染、白血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3.其他颅内肿瘤、酒精中毒及交感神经兴奋药物等。

4.原因不明如特发性脑出血。

此外,有些因素与脑血管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是导致脑血管病的诱因:①血压波动:如高血压患者近期没有服用降压药物,或生气着急等,引起血压增高,以收缩压升高尤为重要。

②脾气急躁或情绪紧张:常见于生气、与人争吵后。

③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食盐过多、体重过重。

④过分疲劳:如体力和脑力劳动过度、排便用力、运动。

1.脑出血的发生机制在发生机制上,实际上每一例脑出血并不是单一因素引起,而可能是几种综合因素所致。

高血压形成脑出血的机制有许多说法,比较公认的是微动脉瘤学说。

一般认为单纯的血压升高不足以引起脑出血,脑出血常在合并脑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发生。

1微动脉瘤破裂:因脑内小动脉壁长期受高血压引起的张力影响,使血管壁薄弱部位形成动脉瘤,其直径一般500μm。

高血压患者的脑内穿通动脉上形成许多微动脉瘤,多分布在基底核的纹状动脉、脑桥、大脑白质和小脑中直径在100~300μm的动脉上。

这种动脉瘤是在血管壁薄弱部位形成囊状,当血压突然升高时,这种囊性血管容易破裂造成脑出血。

2脂肪玻璃样变或纤维坏死:长期高血压对脑实质内直径100~300μm小穿通动脉管壁内膜起到损害作用,血浆内的脂质经损害的内膜进入内膜下,使管壁增厚和血浆细胞浸润,形成脂肪玻璃样变,最后导致管壁坏死。

当血压或血流急剧变化时容易破裂出血。

脑梗塞、脑血栓、脑出血(脑溢血)的区别?

脑梗塞、脑血栓、脑出血(脑溢血)的区别?

脑梗塞、脑血栓、脑出血(脑溢血)的区别?脑梗塞、脑血栓、脑出血(脑溢血)的区别?提要:最近有很多人想问一下,脑梗与脑血栓、脑出血有什么区别?不一一回答,这里只做简要的回答。

一、脑梗塞:脑梗(infarction of the brain ),脑梗塞是脑动脉阻塞后出现相应部位脑组织的破坏,可伴发出血。

发病机制为血栓形成或栓塞,症状的性质因病变累及的血管不同而异。

病因: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

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

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中医的认识及治疗原则:本病中医称中风,由于发病后一般意识清楚,因此多属中风中经络。

关于中风的病因学说,唐宋以前多以“外风”学说为主,以“内虚邪中”立论,如《金匮要略》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

如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归类提出“真中”、“类中”,其中有外邪侵袭而引发者称为真中,无外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类中。

张景岳又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二、脑血栓: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的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

临床上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

发病原因: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它是由于脑血管壁本身的病变引起的。

脑血栓形成一般起病较缓慢,从发病到病情发展到高峰,多需数十小时至数天。

这种病常在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生。

一些病人往往睡前没有任何先兆症状,早晨醒来时发现偏瘫或失语,这可能与休息时血压偏低、血流缓慢有关,但也有一些在白天发病的病人,常有头昏、肢体麻木无力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前驱症状。

脑出血、脑血栓、脑梗塞、脑中风的鉴别诊断

脑出血、脑血栓、脑梗塞、脑中风的鉴别诊断

脑出血、脑血栓、脑梗塞、脑中风的鉴别诊断许多人得了脑血管病,分不清是哪一种,常把脑血栓说成脑梗塞,脑出血说成脑血栓等。

虽然这都是脑血管疾病,但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不同,治疗也各异。

脑出血是脑血管破裂后,血液渗入脑实质引起的临床症状,病情较急,一般较脑血栓、脑梗塞严重。

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其次是脑血管畸形、先天性动脉瘤等。

脑出血常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一般有跌倒、昏迷、偏瘫、呕吐等症状,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还可有面肌瘫痪、嘴歪及流口水等。

出血部位不同表现不同。

脑血栓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内膜炎以及血液粘稠度高,导致脑血管局部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起的症状。

脑血栓形成起病较缓慢,往往在睡眠或休息时发病。

部分病人症状起初较轻,以后逐渐加重,甚至有病后2~3天达到高峰的。

患者昏迷较少见,一般症状较轻,可有偏瘫及单侧肢体瘫痪,也可能有失语症,有的病人有头或肢体麻木等症状。

脑梗塞是血管其他部位的栓子如心脏病的附壁血栓,主动脉、颈动脉等的血栓呈动脉硬化斑块脱落,盆腔及下肢静脉血栓脱落,骨折时脂肪栓子等运行到脑部引起血栓塞时出现的症状,多发生于心脏病病人。

该病发病急,常引起失语症及右上肢为主的偏瘫感觉障碍,但很少有昏迷出现。

治疗脑出血常用止血剂疗法。

对脑出血病人应尽可能避免搬动,保持安静,防止再出血。

目前采用手术治疗脑出血有一定效果。

对脑血栓及脑梗塞采用扩血管治疗。

应用外血管药物可改变局部缺血及促进症状迅速缓解,愈后较好。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故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

发病后,患者很快进入昏迷状态;并有脉搏洪大而缓慢、呼吸深而慢、面部潮红、视神经乳头水肿等颅内高压表现;多数伴有中枢性高热。

由于出血部位不同,其神经定位表现也不相同:(1)内囊出血最常见主要是出现"三偏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

脑血栓与脑栓塞的区别是什么

脑血栓与脑栓塞的区别是什么

脑血栓与脑栓塞的区别是什么日期:目录•引言•脑血栓与脑栓塞的基本概念•脑血栓与脑栓塞的发病机制•脑血栓与脑栓塞的临床表现•脑血栓与脑栓塞的治疗方法•脑血栓与脑栓塞的预防措施•研究结论•参考文献引言0102研究背景尽管它们都被称为“脑中风”,但在发病机制、症状和治疗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而脑血栓和脑栓塞是两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研究目的•提高公众对脑血栓和脑栓塞的认识,了解两者的区别及各自的防治方法。

脑血栓与脑栓塞的基本概念脑血栓通常是由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导致血管壁损伤,引起血小板凝聚和血液凝固。

脑栓塞是指外部血管的栓子脱落,随血流进入脑部血管,堵塞血管,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功能障碍。

脑栓塞通常是由于心脏疾病、骨折、外科手术等导致外部栓子脱落,随血流进入脑部血管。

脑血栓与脑栓塞的发病机制脑血栓是指脑血管内的血液凝固形成的栓塞,通常是由于血管壁损伤、血管狭窄、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因素导致。

脑血栓的形成通常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关,这些疾病会导致血管壁损伤、血管弹性下降,从而容易形成脑血栓。

脑血栓的发病机制脑栓塞的栓子来源主要有心源性栓子、血管源性栓子、脂肪栓子和空气栓子等。

其中,心源性栓子是最常见的栓子来源,主要与心脏疾病有关,如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等。

脑栓塞是指外部血流中的栓子或异物进入脑血管,堵塞血管,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栓塞。

脑栓塞通常是由于心脏疾病、手术、血管损伤等因素导致,这些因素会导致血液中的栓子或异物形成,从而容易形成脑栓塞。

脑栓塞的发病机制脑血栓与脑栓塞的临床表现脑血栓可能导致患者突然失语,尤其是右利手者,失语现象更为明显。

突然失语突然眩晕短暂性视力障碍脑血栓患者可能会出现突然眩晕的症状,尤其是在清晨起床时,眩晕现象较为常见。

脑血栓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短暂性视力障碍,包括视力模糊、视野缺损等。

030201脑栓塞可能导致患者突然抽搐,尤其是伴有意识障碍的抽搐现象更为明显。

脑血栓与脑栓塞不是一回事

脑血栓与脑栓塞不是一回事

脑血栓与脑栓塞不是一回事脑血栓与脑栓塞是两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们都是由于血管内的血栓形成导致的,但是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脑血栓和脑栓塞虽然都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但是它们的原因、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都有所不同。

本文将对脑血栓与脑栓塞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这两种疾病。

一、脑血栓脑血栓是由于颅内动脉或静脉内的血栓形成,导致血流受阻,脑组织缺血缺氧,使得脑细胞遭受损害或死亡。

脑血栓的形成通常是由于以下原因引起的:1.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壁变薄,容易发生斑块形成,从而引起血栓形成。

2. 高血压:高血压会使得动脉壁发生变化,易于形成血栓。

4. 血液高黏滞度:血液高黏滞度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5. 血液凝固功能异常:如血浆中凝血酶生成不足或纤维蛋白溶酶生成过多。

6. 脑出血:血块从血液中脱落,阻塞了小血管,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

脑血栓的症状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言语不清、肢体活动障碍等,严重者会出现失语、偏瘫。

预防脑血栓的方法包括改善生活方式,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和高糖的食物,保持血压稳定,定期监测血糖和血脂,保持体重适中,有规律地进行锻炼等。

定期进行脑血管超声检查也是预防脑血栓的重要手段。

治疗脑血栓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和手术两种,药物治疗包括抗凝血药、溶栓药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等,手术治疗主要包括介入手术和外科手术等。

对于脑血栓的治疗应及早进行,以免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

二、脑栓塞脑栓塞是由于脑血管内血栓或脂肪栓子等引起的急性血液循环障碍,使得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

脑栓塞的原因主要包括:1. 动脉粥样硬化:使得斑块脱落形成栓塞。

2. 心脏瓣膜病变:心脏瓣膜病变可导致栓子从心脏进入脑血管。

3.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可导致心脏内血栓形成。

脑血栓和脑栓塞都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们都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但是两者在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对于脑血栓和脑栓塞,我们要及时了解相关知识,加强预防意识,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减少发病的风险。

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
2 .脑栓塞:起病急骤,常有心
脏病史,有栓子的来源如风心病, 冠心病,心肌梗死,亚急性细菌 性心内膜炎,特别是合并心房纤 颤。
鉴别诊断
3.颅内占位病变:某些硬膜下
血肿、颅内肿瘤、脑脓肿等也可 呈卒中样发病,出现偏瘫等局限 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有时颅内 高压征象并不明显,可与脑梗死 混淆,CT/MRI检查不难鉴别。
6.外科治疗

如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颅内 外动脉吻合术、开颅减压术等对 急性脑梗死病人有一定疗效。大 面积脑梗死和小脑梗死而有脑疝 征象者,宜行开颅减压治疗。
7.一般治疗
①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控制感染 ②进行心电监护(>3d)以预防致死
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病后24— 48小时Bp>200/120mmHg者宜 给予降压治疗;血糖水平宜控制 在6—9mmol/L;注意维持水电 解质的平衡。
织变化不明显,可见部分血管内皮 细胞、神经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肿 胀,线粒体肿胀空化; ②急性期(6~24小时):缺血区脑 组织苍白和轻度肿胀,神经细胞、 胶质细胞及内皮细胞呈明显缺血改 变;
脑缺血性病变的病理分期
③坏死期(24~48小时):大量
神经细胞消失,胶质细胞坏变,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巨噬细 胞浸润,脑组织明显水肿; ④软化期(3天~3 周):病变区 液化变软;
表1脑梗死与脑出血的鉴别要点
脑梗死
发病年龄 起病状态 起病速度 高血压史 全脑症状 意识障碍 多为60岁以上 安静或睡眠中 十余小时或1~2天症状达到高峰 多无 轻或无 通常较轻或无
脑出血
多为60岁以下 活动中 数十分钟或数小时症状达到高峰 多有 头痛、呕吐、嗜睡、打哈欠等颅 颅高压症状 较重
鉴别诊断
脑缺血性病变的病理分期

脑梗塞 脑栓塞的区别

脑梗塞 脑栓塞的区别

脑梗塞脑栓塞的区别脑栓塞属于脑梗塞的一种症型。

脑梗塞包括:脑血栓、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和多发性脑梗塞,还有小中风。

都属于缺血性脑血管意外,与脑出血的治疗方法截然相反。

1、脑血栓(血栓性脑梗塞)又名脑血栓形成,属于脑梗塞的一种。

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腔逐渐狭窄乃至完全闭塞所引起的疾病。

由于脑血管内有血栓形成,使局部脑组织供血不足,进一步软化、坏死。

根据脑内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症状亦不同。

脑血栓是中风发病率最高的,占全部中风病例的半数以上,多发生在55-65岁的中老年人身上,男性多于女性。

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

初期可有肢体麻木、无力、头晕、头痛等表现,2-3日内可出现半侧肢体失灵、失语、意识障碍、昏迷等情况,严峻者造成死亡。

脑血栓与脑出血的临床症状有许多相似之处,极易混淆,但治疗方案截然相反,前者需溶血,后者需凝血。

脑血栓预后比脑出血要好,但一部分病人也会留有偏瘫等后遗症。

2、脑栓塞(栓塞性脑梗塞)脑栓塞与脑血栓的差异很大。

它的原发病不在脑内,而是身体其他部位(多为心脏与四肢血管)形成的“栓子”进入血管后,流入脑动脉血管,堵塞了管腔,从而发生脑栓塞,使脑组织局部发生缺血、软化,引起与脑血栓形成的相同后果。

什么是“栓子”呢?有血凝块、脂肪、空气、心脏瓣膜上的赘生物等。

脑栓塞发病率也很高,发病年龄以20-40岁的中青年为多。

它起病急,多无先兆,症状和脑血栓形成相似,有头痛、呕吐、意识不清、偏瘫等症状。

病人如有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疾病史,患脑栓塞的可能性比其他人要多。

3、脑腔梗(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别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

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

临床上患者多无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仅有稍微注重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痛头昏、眩晕、反应迟钝等症状。

临床疾病脑血栓形成、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治疗要点及健康教育

临床疾病脑血栓形成、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治疗要点及健康教育

临床疾病脑血栓形成、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治疗要点及健康教育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是颅内外动脉由于动脉血管壁发生病变,或血液有有形成分聚集使血管腔变狭窄,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而引起相应供血区的脑动脉障碍,临床常表现为偏瘫、失语。

病因与发病机制(1)病因:①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的原因,常伴有高血压。

高血脂、糖尿病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②脑动脉炎,以颈动脉、大脑中动脉多见,如钩端螺旋体感染引起的脑动脉炎。

③先天性血管畸形,如动脉狭窄、肿瘤等。

④血液的高凝状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脱落引起的栓塞。

发病机制:在颅内、外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在睡眠、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情况下,出现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而致血管内有形成分的聚集、黏附、沉着,形成血栓引起动脉管腔狭窄,最终引起完全闭塞。

受累血管供血范围内的脑组织局部急性血流中断、缺血、软化、坏死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表现。

诊断与治疗要点(1)诊断要点①中老年人,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有TIA病史。

②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或逐渐加重。

③发病时意识清醒,而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局部病灶体征明显。

④结合头部CT及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2)治疗要点①早期溶栓治疗:脑血栓形成后,尽快使用溶栓药物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早期治疗时指发病后3-6小时以内,经 CT证实无出血病灶,应用溶栓药物给予超早期溶栓治疗。

其目的溶解血栓,迅速恢复梗死区血流灌注,挽救尚未完全死亡的脑细胞,力争超早期恢复脑部血供。

尿激酶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多的溶栓药,可渗入血栓内,同时激活血栓内和循环中的纤溶酶原,故可起到局部溶栓作用,使用全身处于溶栓状态;链激酶先于纤溶酶原结合复合体,再将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

②防止脑水肿:发病48小时至5日内为脑水肿高峰期。

脑水肿可加剧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应尽早防治。

常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滴,每6~8小时一次。

脑出血相关知识拓展

脑出血相关知识拓展

脑出血相关知识拓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脑出血是指脑部血管破裂导致出血的情况,由于脑部的神经结构非常复杂,一旦发生脑出血,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脑出血可以分为原发性脑出血和继发性脑出血两种类型,原发性脑出血是由于脑部血管本身的病变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如高血压、血管瘤等;而继发性脑出血则是由于外伤、药物、疾病等因素导致脑部血管受损引起的出血。

脑出血是一种急性病症,发病突然,病情危重,应尽早进行紧急处理,以减轻脑损伤,保护患者生命。

下面将从脑出血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拓展。

一、病因1. 高血压:高血压是造成脑出血的主要病因之一,长期高血压会使脑动脉壁结构发生改变,容易破裂导致脑出血。

2. 动脉瘤:脑部的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脑出血病因,当动脉瘤破裂时会引起脑出血。

3. 血栓形成和破裂:脑血管内的血栓形成和破裂也是导致脑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

4. 血管炎性疾病:如脑动脉炎、硬化性动脉炎等疾病也会增加脑出血的发生风险。

二、症状1. 剧烈头痛:脑出血常伴有剧烈的头痛,通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头痛,不同于偏头痛或神经性头痛。

2. 意识障碍:脑出血患者可能出现昏迷、意识模糊、嗜睡等症状,甚至出现肌张力障碍。

3. 言语障碍:脑出血导致的脑部功能损伤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言语能力,出现言语表达困难或言语混乱的症状。

4. 运动障碍:脑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表现为肢体无力、瘫痪、步态不稳等症状。

三、诊断1. 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病史、家族史等信息进行初步判断。

2. 影像学检查:常规采用脑CT或MRI检查,以确定脑部出血的部位、大小和范围。

3. 脑血管造影:对于疑似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情况,还可以进行脑血管造影确诊。

四、治疗1. 保持通气道通畅: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及时给予氧气辅助呼吸。

2.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予以镇痛、抗惊厥、降压等治疗。

脑梗塞、脑血栓、脑出血的区别

脑梗塞、脑血栓、脑出血的区别
持之以恒的健康生活,才会让卒中远离我们。
脑出血前的几个信号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也称出血性脑卒中。 在西方国家约占卒中的10%~15%,在我国可占到20%~30%。急性期病死率约为30%~40%,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高的。脑出血发病凶险,病情变化快,致死致残率高。那么如何提早预知呢?下
5.使用激素的女性:绝经期的激素替代治疗以及避孕药中,都含有雌激素,长期使用会增加血栓的风险。所以激素替代治疗者年龄不应超过55岁,疗程不宜超
过5年。使用避孕药的女性在35岁之后,建议停止服用避孕药,而使用其他方式避孕。
6.戒除烟酒: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饮酒会使血压升高,两者都是造成脑卒中的风险因素。所以吸烟者应当戒烟,并且要避免吸入二手烟。酒精对人一点好处都
4.出现头晕的症状
病人会感到周围环境不停旋转,站立不稳或是晕倒在地。这些表现可是一过性的,也可反复出现或是愈发严重。
5.暂性视物模糊
视力出现问题,眼前发黑或眼睛有重影出现,看东西模糊。以后可自行恢复正常,或出现失明。
6.突然出现一侧身体麻木
很多脑出血发生前会出现一侧身体无力、活动不便,手持物掉落,嘴歪、流涎,走路不稳等症状。
以下。对于发生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极高的人,则应控制在2.0mmol/L以下。
3.血糖:对于有糖尿病的人,需要把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后血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值不超过12mmol/L,糖化血红蛋白在7%以下。
4.房颤:有近一半的脑梗患者,是因为房颤造成的。所以对于有房颤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房颤,以及引起房颤的心脏疾病。
8.饮食:饮食上要限制盐和脂肪的摄入,每天盐量控制在3~6克之间,脂肪在25克以下,避免食用动物性脂肪和内脏。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粗粮等食物,

脑血栓ppt课件

脑血栓ppt课件

04
脑血栓的康复与护理
康复训练
肢体功能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关节活 动、肌肉力量训练等,以恢复患
者的肢体功能。
语言训练
针对脑血栓后语言障碍的患者,进 行语言训练,包括口语表达、听力 理解、阅读和书写等方面的训练。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教授患者日常生活技能,如穿衣、 进食、洗漱、如厕等,提高患者的 生活自理能力。
03
04
均衡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 食习惯,增加蔬菜、水果、全
谷类食物的摄入。
适量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 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
或游泳等。
控制体重
保持体重在健康范围,避免肥 胖。
戒烟限酒
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以降低 脑血栓风险。
控制危险因素
控制高血压
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 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
脑血栓ppt课件
目 录
• 脑血栓概述 • 脑血栓的预防 • 脑血栓的治疗 • 脑血栓的康复与护理 • 脑血栓的预防与控制案例分析
01
脑血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脑血栓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炎等原因,导致脑部血管内 血栓形成,引起脑组织缺血、缺 氧甚至坏死的一种脑血管疾病。
分类
根据血栓形成的部位和程度,脑 血栓可分为颈内动脉血栓、大脑 中动脉血栓、脑干血栓等。
脑血栓的典型症状包括偏瘫、失语、偏盲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眩晕、恶心、 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诊断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和 实验室检查(如血液检查等)进行诊断。脑血栓的确诊需要依靠病理学诊断。

脑梗和脑出血的鉴别表

脑梗和脑出血的鉴别表

脑梗和脑出血的鉴别表脑梗(中风)和脑出血(出血性中风)是两种常见的中风类型,它们在发病年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检查方式、治疗方式、预后和预防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是一份脑梗和脑出血的鉴别表:一、发病年龄脑梗:通常发生在老年人,尤其是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

脑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患者。

二、发病原因脑梗:通常由于血管堵塞(栓塞)引起,栓塞是由于心脏内的血栓或其他部位的栓子脱落进入脑血管造成的。

另外,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等血管疾病也可能导致脑梗。

脑出血:通常由于血管破裂引起,常见的原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畸形等。

三、临床症状脑梗:起病急骤,可能出现突然的头痛、眩晕、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症状。

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梗塞的部位和范围。

脑出血:起病较急,可能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症状。

与脑梗相似,但出血引起的症状通常更为严重。

四、检查方式脑梗:通常采用脑部CT或MRI检查,以显示梗塞的部位和范围。

脑出血:通常采用脑部CT检查,以确定出血的部位和范围。

MRI检查对出血的诊断不如CT敏感。

五、治疗方式脑梗:一般采用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和血管扩张剂治疗。

如果病情严重,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脑出血:通常采用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等对症治疗,必要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六、预后脑梗:预后因个体差异较大,取决于梗塞的部位和范围以及治疗的效果。

一些患者可能留下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

脑出血:预后通常比脑梗更为严重,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

即使得到及时治疗,也可能留下后遗症。

七、预防脑梗和脑出血的预防措施相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血压和血糖: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导致脑梗和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控制血压和血糖是预防这两种疾病的重要措施。

2.健康饮食:饮食健康对预防脑血管疾病非常重要。

建议多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全谷物,以降低胆固醇水平。

同时,要减少高脂肪和高糖食物的摄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三者区别脑梗死与脑出血鉴别诊断脑梗死的种类很多,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脑血栓形成2、脑栓塞3、腔隙性脑梗塞定义1、脑血栓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改变(如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变狭窄,或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最终完全闭塞,引起某一血管供血范围内的脑梗死,称为脑血栓形成。

2、脑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当侧枝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3、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是由于脑实质内动脉血管破裂致使血液流出形成血肿,在颅内造成急性占位性病变,俗称脑溢血,属于脑中风一种,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一种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

病因1、脑血栓是最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且患者常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

脑血栓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吸烟、腰臀比过大、饮食不当、缺乏体育锻炼、糖尿病、过量饮酒、过度的精神压力及抑郁、有基础心脏疾病和高脂血症。

脑梗发病年龄一般比脑出血略高,多在55-65岁之间。

2、脑栓塞根据栓子来源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原因不明的。

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患者多伴有心脏方面的疾病,如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塞、心肌病、心脏手术、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粘液瘤等。

非心源性脑栓塞多见于主动脉弓和颅外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斑块破裂及粥样物从裂口逸入血流,能形成栓子导致栓塞;同时损伤的动脉壁易形成附壁血栓,当血栓脱落时也可致脑栓塞;其它少见的栓子有脂肪滴其他还有空气、肿瘤细胞、寄生虫卵、羊水和异物等。

所以脑栓塞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

3、脑出血最常见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最多见于伴有高血压疾病的老年患者,常因诱因有用力、情绪激动等,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青年人也可发病,这类患者多伴有先天性颅内血管畸形。

病因简述1、脑血栓形成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基础疾病长期作用使脑血管形成粥样硬化,导致脑动脉狭窄或闭塞进而使相应脑组织缺血坏死。

2、脑栓塞是机体产生的栓子在血液中流动时堵塞脑血管引起血管闭塞,侧支循环常很难迅速建立,从而引起该动脉供血区产生急性脑缺血,进而该动脉供应脑组织缺血坏死。

3、脑出血患者多有高血压病,且血管较脆,在某些诱因下血压突然升高使脑内脆弱的血管破裂引起出血。

诱因(一)脑血栓形成。

本病好发于中年以后,多见于55-65岁以上患有动脉粥样硬化者,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

通常病人有前驱症状,如头昏、头痛等;约有1/3的病人病前曾有TIA史。

多数病人在安静休息时发病,不少病例在睡眠中发病,次晨被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体瘫痪。

典型病例在1~3天内达到高峰。

除脑干与大面积脑梗死外,大多数病人意识清楚。

神经系统体征因脑血管闭塞的部位及梗死的范围而不同,常见有失语、偏瘫等。

(二)脑栓塞。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青壮年多见,起病急骤,常无前驱症状,数秒至数分钟症状发展至高峰,多属完全性脑卒中为其特点,为发病最急的脑卒中。

个别病人可在数天内呈阶梯式进行恶化,系由反复栓塞所致。

约4/5的脑栓塞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特别是大脑中动脉,病人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或局灶性癫痫发作等,严重者因颅内压升高至脑疝、昏迷而死亡。

基底动脉系统表现为眩晕、复视、交叉瘫或四肢瘫、共济失调、吞咽困难及构音障碍等,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导致四肢瘫、突发昏迷。

大多数病人伴有风心病、冠心病等基础病变症状和体征。

(三)脑出血。

症状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血肿大小以及患者的一般情况等有关,通常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突发头痛、恶心呕吐、言语不清、小便失禁、肢体活动障碍和意识障碍。

位于非功能区的小量出血仅仅表现为头痛及轻度的神经功能障碍,而大量出血以及大脑深部出血、丘脑出血或者脑干出血等可以出现迅速昏迷,甚至在数小时及数日内出现死亡。

各部位出血一般表现如下:基底节出血:可出现突发肢体的无力及麻木,语言不清或失语,意识障碍,双眼向出血一侧凝视,可有剧烈疼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小便失禁症状;丘脑出血:常破入脑室,病人有偏侧颜面和肢体感觉障碍,意识淡漠,反应迟钝;脑桥出血:小量时可有出血一侧的面瘫和对侧肢体瘫,而大量时可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四肢瘫痪、眼球固定,危急生命;小脑出血:多表现为头痛、眩晕、呕吐、构音障碍等小脑体征,一般不出现典型的肢体瘫痪症状,血肿大量时可侵犯脑干,出现迅速昏迷、死亡。

诊断(一)脑血栓形成1.本病患者多为高龄病人、有高血压等病史:2.发病前有TIA,在安静休息时发病为主,症状逐渐加重;3.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而偏簧、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明显等特点。

4.结合CT检查:脑血栓形成24小时内CT多正常,24小时以后模死区出现低密度灶。

有条件时可行MRI检查,能较CT更早发现模死灶,而且能清晰显示CT显示较差的脑干、小脑部位模死灶。

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血栓形成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

(二)脑栓塞。

本病任何年龄均可诱发,以青壮年较多见,病前多有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及大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

脑栓塞患者多起病急,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高峰,多数患者有神经系统体征,可表现为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头颅CT在发病24小时内可无明显异常,但脑CT扫描阴性不能排除脑栓塞,发病24-48小时后可见栓塞部位有低密度梗死灶,边界欠清晰,并可有一定的占位效应。

头MRI有助于早期发现小的栓塞病灶,对于脑干和小脑病变的显示MRI要明显优于CT。

(三)脑出血1、50岁以上中老年有高血压史病人,在情绪激动及活动时突然发病。

2、迅速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症状,伴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3、CT检查:临床疑诊脑出血时首选CT检查,可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发病后即可显示边界清楚的新鲜血肿,并可确定血肿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破入脑室。

治疗脑血栓形成治疗防治实行个体化原则(一)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治疗原则:力争3~6小时内就诊溶栓,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积极防治感染并发症。

1.超早期溶栓目的溶解血栓,恢复梗死区血供,挽救缺血半暗带,防止缺血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伤,可很大程度上改善预后。

⑴静脉溶栓疗法:常用药物尿激酶,目前应用最多溶栓药。

⑵动脉溶栓疗法:通过在DSA直视下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栓部位,可能对出现症状3~6小时的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卒中病人有益。

溶栓治疗必须在发病后6h内超早期给予,若能在发病后3h内用药更为理想,尽快使用溶栓是治疗成功关键,但因溶栓有引起出血等并发症危险而危及生命,严格掌握溶栓适应症与绝对禁忌症,应监测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等。

2.控制血压使血压维持在比病人病前稍高的水平,除非血压过高收缩压>29.3kPa(220mmHg),一般急性期不使用降压药,以免血压过低而导致脑血流量不足,使脑梗死加重。

血压低者可加强补液或给予适量药物以升高血压。

3.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应尽早防治,常用的药物为甘露醇、10%复方甘油等。

4.改善微循环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

5.抗凝治疗对临床表现为进展型脑梗死病人,可选择应用抗凝治疗,但有引起出血的副作用,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对出血性梗死或高血压者均禁用抗凝治疗。

6.血管扩张剂脑梗死急性期不宜使用或慎用。

7.高压氧治疗。

8.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未选择的急性脑梗死病人发病48小时内用阿司匹林,可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但溶栓或抗凝治疗时不要同时应用,可增加出血风险。

9.手术治疗开颅切除坏死组织和去颅骨减压。

(二)恢复期治疗。

患肢运动和语言功能的训练。

脑栓塞治疗:包括脑部病变及引起栓塞的原发病两方面。

脑部病变的治疗与脑血栓形成相同。

由于心源性脑栓塞的充血性梗死区极易出血,故抗凝治疗必须慎用,甚至即使使用也应待急性期(5~7天)过后较宜。

原发病的治疗在于根除栓子来源,防止脑栓塞复发。

主要为心脏疾患的手术治疗,如心间隔缺损的修补、心瓣膜分离术、瓣膜移植术、心脏肿瘤手术等、细菌性心内膜炎的抗生素治疗、减压病进行高压氧舱治疗等。

脑出血的治疗急性期治疗的重要原则是:防止再出血、控制脑水肿、减低颅内压、维持生命机能和防治并发症。

(一)高血压的处理。

一般不应使用降血压药物。

收缩压超过200mmHg时,可适当给予作用温和的降压药物如味塞米等。

急性期后,血压仍持续过高时可系统地应用降压药。

(二)控制脑水肿,降低领内压。

脑出血可引起脑病,危及生命,控制脑水肿,降低领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立即使用脱水药,常用20%甘露醇静点,配合味塞米静脉注射,交替使用以减少甘露醇用量,也可用10%甘油静脉滴注,必要时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有助于减轻脑水肿,但不作为常规应用。

(三)止血药和凝血药。

如合并消化道出血或有凝血功能障碍时,止血药应用可能发挥一定作用。

临床上常用有6-氨基已酸(EACA)、对基节酸(抗血纤溶芳酸,PAMBA)、氨甲环酸(止血环酸)、卡巴克络(安络血)、酚磺乙胺(止血敏)、仙鹤草素等。

(四)手术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