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隆升对西北地区降水量变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环境管理)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环境管理)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其发展趋势2003年6月2日“自然环境演变”课题组从自然历史角度看西北地区水资源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干旱化的问题,干旱化历史也反映了水资源的演化历史,研究西北地区古气候的演化规律,有助于揭示干旱化的强度、分布、转化和演变特征。

一、古气候演变(一)第三纪(距今7000万~300万年)开始的青藏高原隆升改变了东亚的地理与气候格局远古时期的喜马拉雅地质运动对我国地质构造面貌产生了重大影响,造成古地中海消失、青藏高原升起,塑造了我国的现代地势格局。

1.西北地理格局的形成喜马拉雅山地质运动在我国西部表现为受印度板块向北移动的影响,以挤压、褶皱和隆起为主,形成山系与盆地相间排列,奠定了“三山两盆”的地貌形态。

早第三纪(距今7000万~2500万年),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发生海侵,形成与古特提斯海相连的喀什海湾,而其他地区均已成陆,其中包括准噶尔、柴达木、藏北盆地和内蒙古一带的戈壁盆地等陆相盆地区,以及古天山、古祁连山和晋陕高地等山区。

到早第三纪晚期的渐新世(距今4000万~2500万年),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帕米尔地区碰撞拼合,西部海湾消失,塔里木盆地与古地中海分离,形成统一的内陆盆地。

晚第三纪(距今2500万~300万年),在印度板块向北的强烈挤压下,青藏高原急剧隆升。

西北地区因此受到强烈的南北向挤压,盆地急剧下沉,天山、昆仑山快速隆升,并向盆地挤压逆冲,形成了大量的逆冲推覆构造。

在东部甘陕一带,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挤压刚性的鄂尔多斯地块,在地块边缘受力区形成了六盘山脉,而在鄂尔多斯地块西北和东南两侧分别形成了类似“压力影”的拉张盆地,即银川、河套与汾渭盆地。

进入第四纪(距今250万年)后,青藏高原以及各盆地周围的山脉强烈隆升,在塔里木盆地山前堆积了3000多m的西域砾岩,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

柴达木盆地早期为一巨大的淡水湖泊,晚期湖面减小变咸。

在准噶尔盆地,早期的艾比湖和玛纳斯湖为淡水湖泊,南部山前为西域砾石,盆地中部开始出现沙漠,晚期湖泊变咸,沙漠扩大。

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影响

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影响

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影响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影响秦为胜青藏高原位于北纬25°~40°,东经74°~104°之间,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它的边界,向东是横断山脉,向南和向西是喜马拉雅山脉,向北是昆仑山脉。

它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全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部分地区,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地域单元、地理位置、地质结构、气候特征,独特的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它在人类生存环境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青藏高原是中华民族的源头之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详地之一。

在华夏文明史上流传千古的伏羲、炎帝、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和夏禹等都是古羌人。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藏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对中华民族乃至全球未来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意义。

作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已成为继南、北极之外又一个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不仅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部分,而且对全球气候波动也可能起到触发器和放大器的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升使地球大气环流系统由准天文风系转变为季风系统,直接影响到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发展格局,它的动力和热力效应使其成为亚洲和北半球大气系统的控制区。

这里广阔的冰川,为古气候学和冰川学研究提供了素材,它对世界气候特别是东亚季风的影响巨大,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动力阻挡作用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占据对流层中低部,犹如大气海洋中的一个巨大岛屿,对于冬季层结稳定而厚度又不大的冷空气是一个较难越过的障碍,南亚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相比偏高原因是北有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脉阻挡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侵入。

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东亚季风区的形成,青藏高原对夏季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的北上,有巨大的阻挡作用。

中 国大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如何

中 国大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如何

中国大西北高原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如何中国的大西北高原地区,包括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等地,是一片广袤而独特的土地。

其气候的变化不仅影响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的气候格局产生着重要影响。

那么,这一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究竟如何呢?从温度方面来看,大西北高原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升温趋势。

过去几十年间,平均气温逐渐上升。

这种升温不仅改变了当地的热量条件,也对农牧业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冬季,气温升高使得寒冷期缩短,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严寒对牲畜和农作物的威胁,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一些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

而在夏季,气温的升高可能加剧干旱的程度,给农业灌溉和水资源管理带来更大的压力。

降水的变化趋势在大西北高原地区较为复杂。

总体而言,部分地区的降水量有所增加,但降水的分布并不均匀。

一些区域的降水增多,为植被生长和生态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另一些地方降水依然稀少,干旱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善。

这种降水分布的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大了水资源调配和生态保护的难度。

气候变化还导致了大西北高原地区冰川和积雪的变化。

随着气温的升高,冰川退缩、积雪减少的现象日益明显。

冰川作为重要的淡水资源储备,其退缩不仅影响到河流的径流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例如,依靠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其流量可能会在未来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影响下游地区的用水和生态平衡。

大西北高原地区的气候干燥,大风天气较为频繁。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大风的强度和频率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这对于土壤侵蚀、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产生了影响。

土壤侵蚀加剧,不仅会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还会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而沙尘暴的增多,则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以及区域的空气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气候变化对大西北高原地区的生态系统也带来了巨大挑战。

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威胁,植被的生长周期和分布范围发生变化。

一些原本适应干旱条件的植物物种可能会减少,而新的物种可能会逐渐入侵。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试阐述青藏高原隆升的主要过程及其引起的季风气候的演化过程,并阐述青藏高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气候、地貌、水文有哪些影响?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在之前的地史学课上有过了解,现在结合查找的文献资料,这个隆升过程可以分成三阶段:(1)断离隆升阶段大约在 40一50Ma 之前 , 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后,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其相对运动的速度从10cm/a降至5cm /a(2)挤压隆升阶段印度大陆同欧亚大陆的碰撞和俯冲板片的断离可能改变青藏高原下局部区域上地慢物质运移的图式,但是它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全球尺度地慢对流的基本格局。

印度大陆仍以5cm/a的速度向北推进、挤压欧亚大陆板块。

在其挤压下青藏高原继续隆升 , 地壳不断增厚,同也不断缩短(3)对流隆升阶段欧亚大陆和印度大陆碰撞后,高原下部上地慢稳定的流场又开始活跃,新的对流格局主要受推进的印度大陆和塔里木地块的控制,下降流中心仍然处于塔里木地块之下,对流上升流也保持在高原的中部地区可以看到当受挤压的岩石层停止增厚以后,再次增长的上升流将使原来下移的等温线很快地向上推移,它意味着增厚的岩石层被很快减薄,其过程大约为10 - 15 Ma。

减薄过程是从高原中部区域开始的,地幔下部的热物质上升,推动和支撑着岩石层向上隆起。

同时,增长的热流动将很快地把青藏高原下部那一部分在挤压隆升过程中被“挤入”软流层的岩石层下部搬离。

同时,均衡力的作用将直接导致青藏高原一次的快速隆升,这就是所谓的对流隆升。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三阶段模式》(傅容珊李力刚黄建华徐耀民)季风气候的演化,我根据《青藏高原隆起及海陆分布变化对亚洲大陆气候的影响》(陈隆勋刘骥平周秀骥汪品先)的观点季风气候的演化过程可以概括为:隆起初期 , 由于海陆分布和海陆热力差异的作用,冬季开始出现弱的中纬NE风和比较明显的热带NE 季风,高空出现弱的两支西风急流及东亚沿岸弱的东亚大槽。

夏季则出现弱的低空SW季风和高空反气旋。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与变化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与变化

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与变化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拥有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变化。

本文将从降水、温度和风力三个方面探讨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与变化。

一、降水青藏高原地处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和冈底斯山的腹地,是亚洲大陆内陆极地气团和热带气团相互作用的区域。

由于高原的高海拔和复杂的地形,青藏高原的降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东南部和中部地区年降水量较多,呈现出春夏季集中、秋冬季稀少的特点,降水主要以夏季的暴雨和冬季的雪为主。

而西部和北部地区降水相对较少,主要以冬季的降雪为主。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青藏高原的降水分布出现了一些变化,部分地区的降水量有所增加,导致山区的冻土融化、冰川萎缩等现象加剧。

二、温度青藏高原的气温差异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

高原的平均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下降,呈现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逐渐降低的趋势。

由于高原地处亚洲大陆内陆,受到季风气候和副热带高压的共同影响,北部和西部地区的气温较低,冬季极端低温可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以上。

而东南部地区的气温较高,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0摄氏度以上。

另外,由于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和绝对高度,高原上的日照时间较长,辐射量较大,气温的日较差也较大。

三、风力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风速最大的地区之一,也是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

由于高原地处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冈底斯山脉的交汇点,青藏高原形成了独特的地形气候条件,导致强风频繁出现。

每年春季到秋季,高原上经常出现强烈的西南风和西北风,尤其是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山谷地带,风速可达每秒30米以上。

这种强风不仅对高原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也为风能利用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总结而言,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与变化主要表现在降水、温度和风力三个方面。

高原地区的降水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而近年来的气候变暖导致部分地区降水量有所增加。

高原的气温差异较大,山地地区气温较低,平原地区气温较高,而日照时间较长的高原气温的日较差也较大。

青藏高原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青藏高原崛起前的情况第一阶断: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的高原,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到2.8亿年前,现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

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

(山上那些沉积岩和三叶虫、海葵、石菊等水生物化石,都向我们证明2000万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受其影响北部也就是现在我国的新疆地区也不会如此干旱,相对应是比较湿润的气候。

第二阶断:随着陆地的隆起,在海拔比较低,地面比较平坦时,现今的青藏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一片亚热带沙漠(15~30°纬度带上,由于高空常有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气流下沉,全年干旱,因而几乎都是沙漠带。

如:北半球的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塔尔沙漠、墨西哥沙漠;南半球的纳米布沙漠、卡拉哈里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和阿格卡玛沙漠等);我国沿海地区可能是不明显的小范围季风气候区(由美国气候可看出这一点)。

西南季风对印度的影响也应该是沿岸狭长地带。

青藏高原崛起后的情况对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黄土高原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崛起,夏季,我国的西北地区由于受高原所阻夏季风不能到达,则形成了更加干旱少雨的荒漠气候;冬季,随着西风带南移,青藏高原阻挡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北支西风急流大致位于北纬40°左右,北支与大陆高压连成一片,二者复合,势力强大,使高原以北的西北内陆地区冷空气集积更快,冷高压势力更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化更大;又由于高原的阻挡,使高原北侧的南疆和河西一带,冬季干冷;。

强盛的冬季风,特别是近地层风速增大为黄土搬运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

同时高原西侧和北侧严重地干旱化,这些地区沙漠随高原隆升而广泛发育,为维持黄土堆积和成土作用提供了物质保证,从而使黄土高原形成并造成沙漠不断向东扩展趋势。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地理的环境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地理的环境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地理的环境-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和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摘要综合介绍了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北半球大气定常行星波建立、区域和全球气候变迁及环境演化的影响,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指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亚洲季风形成气候变迁环境演化古气候模拟1引言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隆起是地球演化史上一起重大的自然历史事件,高原隆起不仅对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与环境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气象学研究[1~3]表明,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活动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地质时期东亚季风的变迁,必须考虑高原隆起的作用。

多年来有许多科学家从各种角度揭示了高原隆升的地质事实,但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不同来源地质观测资料的局限性,使人们对于高原隆起的历史及过程至今仍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参见李吉均的介绍[4])。

然而,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季风和全球气候及环境演化具有重大影响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地学科学家的共识。

鉴于青藏高原在亚洲季风、全球气候乃至整个地球系统中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高原隆升再度成为地学界关注的热点。

2高原隆起对大气环流的影响2.1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亚洲季风区是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区[5]。

季风区雨热同季,利于植物的生长,养育着众多的人口(中国和印度为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

分析发现,亚洲季风系统中存在着三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南亚季风[6]、东亚季风[7]和高原季风[8]。

以下仅简单讨论南亚季风和高原季风的形成。

东亚季风的形成则在5.1节中专门讨论。

2.1.1南亚季风的形成Flohn[9]最早指出青藏高原在大尺度南亚季风中的重要性。

后来Manabe 等[10,11]利用大气环流模式(GCM)进行了有山、无山的对比试验才使得这一问题得到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气候的影响
的影响,西风在这里分支绕行,汇合东流,形成了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
分支:冬半年,对冬季风发生分支;对西风发生分支
动力作用——分支作用
2.2.2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分支作用;屏障作用
分支作用:夏半年,对西南季风发生分支
动力作用-屏障(阻碍)作用
西南暖湿气流受阻,高原边缘降水丰富
夏季西北地区形成少云雨的干热天气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
按照地理学的地带规律,我国长江中下游是干旱荒漠区,但是由于青藏高原的形成,海洋和陆地的气压梯度更大,夏天吸收大量的水气登陆,使这里形成全球典型的季风区气候。否则长江中下游就会如同开罗所在的北非一样是不毛之地。
谢谢!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对近地面气流起屏障作用
夏季高原内部干旱化
此外,印度半岛北部较少受冷空气的影响,有利于热低压的维持因此冬季印度比同纬度温度高气压低,年较差小。
热力作用
青藏高原面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有强大的热力差异,这对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热力作用。 1夏季:高原就像一个巨大的火炉,空气受热上升,拉动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前来补充,带来丰沛的季风降雨。 2冬季:高原就像一个巨大的冰块,空气冷却下沉,并由高原涌向印度洋这就加剧北方冷空气南下的势力,从而使得冬季风强大。 冬季由于高原地区海拔3-4Km高度形成一个冷高压,使高原空气向外流动,成反气旋环流,这必然加强临近地区的下沉气流,加强地面高压,从而加强有海陆分布所引起的冬季风环流,夏季形成热低压,邻近地区空气流入高原,叠加在高原东侧地区的季风之上,增强了邻近地区低压的强度,加强了季风环流。
青藏高原的空间特征: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气候的影响
面积大,东西3000km,南北1500km,占中国陆地1/4,南北占西风带宽度1/3

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的影响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雄踞在亚洲的中部,位于我国的西南部。

它南起27°N,北止40°N,纵跨纬度13°;总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

地域之广阔,地势之高峻,是世界上其它高原所无法比拟的。

如此雄姿,不仅使它本身形成了非地带性的高原气候,而且由于它的存在,对我国其他地区的气温、降水、水文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首先,在冬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南移。

由于高大的青藏高原的存在,使三四千米以下的西风气流分成南北两支急流。

北支在高原西北部形成西南气流,给高原北侧,新疆中部的天山地区带来一定的湿度。

当这支气流再绕过新疆北部以后和南下的极地大陆气团汇合,转为强劲的西北气流,使我国冬季风的势力增强,并向南伸展得很远。

南支气流在高原的西南部形成西北气流,使本来就很干燥的南亚西北部雪上加霜,更加干燥(在世界气候类型图上,那里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当这股气流绕过高原南侧以后,又转为西南气流,掠过我国的云贵高原以后,继续向东北方向运动,直至长江中下游地区。

这股来自低纬度的暖性气流又往往是造成我国江南地区“暖冬”天气的重要因素。

这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汇合东流,形成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

这支西风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卫星云图上所看到的过往我们上空的云,总是自西向东运动,其动力就是这股西风)。

与此同时,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和汉中一带,恰在这南北两支气流之间,风力微弱,空气稳定,成为“死水西风南支气流消失,夏季风迅速向北推进,气旋活动频繁,我国东部季风区自南向北先后进入雨季。

到了10月以后,西风又逐渐南移,南支西风气流又重新出现,夏季风复退,冬季风又控制了我国东部南北。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阻挡,我国大部分地区均能受到盛行西风带的影响,如是那样,我国的气候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其次,由于青藏高原本身所产生的明显的热力作用,这种热力作用直接影响着东亚的季此中心一方面使高原南侧的西风南支气流得到加强;另一方面,这个低这个热低压又强烈吸引着来自南亚地区的西南暖湿气流,使西南季风的势力加强,给江南北部、江淮地区送去大量的降水。

论述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论述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论述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中国的重要地理特征之一。

它的隆起对中国的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大气环流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得大气环流发生了变化。

高原上空的气压较低,周围地区的气压较高,形成了一个气压梯度。

这个气压梯度会引起大气环流的变化,使得季风气候更加明显。

同时,高原上的冷空气也会向周围地区流动,影响了气温和降水。

2.影响降水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的降水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原上的气流会受到地形的影响,形成了一些气流的上升和下沉。

这些气流的上升会形成云层,从而促进了降水的形成。

同时,高原上的冷空气也会影响到周围地区的降水。

3.影响气温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的气温也产生了影响。

高原上的气温较低,周围地区的气温较高,形成了一个温度梯度。

这个温度梯度会引起大气环流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周围地区的气温。

二、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的意义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促进了农业生产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的农业生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高原上的气候条件适宜牧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适宜一些特殊的农作物的种植。

这些都为中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2.影响了水资源的分配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的水资源分配产生了影响。

高原上的降水会形成一些河流和湖泊,这些水资源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高原上的冰川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3.影响了生态环境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

高原上的生态环境独特,有很多珍稀的动植物资源。

同时,高原上的冰川也是全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对于中国和全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论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的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青藏高原隆升指的是青藏高原地区隆起的地质现象,这个过程已经持续了好几千万年。

青藏高原因此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地区,也是全球最大的高原和第三极。

青藏高原隆升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生物多样性随着海拔的增加,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逐渐增加。

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珍稀植物区域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这些动物物种包括藏羚羊、藏野驴、雪豹和熊猫等,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气候变化青藏高原隆升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原的隆升导致了大气的不断上升,产生雨水并将其输送到内陆地区。

这种现象被称为高原效应,它在全球温室效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青藏高原还对亚洲的季风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亚洲东部的季风雨带中心,降雨量在高原地区比平原地区高出两倍以上。

青藏高原的降雨量对整个亚洲的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水文循环青藏高原也对水文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原的隆升导致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在推动青藏高原的同时,也推动了亚洲的水生态系统。

这种现象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水文循环以及水资源的流动,有助于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以及保护地下水资源。

此外,青藏高原还是三大河流之一的长江和黄河的水源地,对中国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

地震和地质灾害青藏高原隆升还可能引起地震和地质灾害。

高原区域往往处于板块边界的交界处,因此地震和常规地质活动的风险比较高。

青藏高原的隆升也会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往往给当地的居民和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严密的防范工作。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高原区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质系统,有着广泛的影响,从生物多样性到气候变化,再到水资源和地质灾害。

对于保护这一地区的环境和生态系统,我们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并加强管理政策,以确保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和持久稳定。

青藏高原隆升总结:地质现象与大气环境之间的关系

青藏高原隆升总结:地质现象与大气环境之间的关系

青藏高原隆升总结:地质现象与大气环境之间的关系青藏高原隆升是指在地质历史上,青藏高原以及其周边地区地壳隆起的过程。

这个过程始于3300万年前,至今仍在继续。

青藏高原隆升对于地球科学、大气科学、气候变化和生态学等多个领域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本文中,将探讨青藏高原隆升与地质现象、大气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质现象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大、最高的高原之一,其面积达到了270万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的区域占到了高原面积的三分之二。

青藏高原隆升是指在地质历史上,青藏高原以及其周边地区地壳隆起的过程。

地质学家认为,青藏高原隆升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撞向亚洲板块而导致的。

在这个撞击过程中,岩石被压缩,并随之形成了一系列地质现象,如地震、岩浆喷发、火山爆发等。

二、青藏高原隆升与大气环境之间的关系随着青藏高原隆升的进行,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青藏高原隆升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气压变化青藏高原隆升导致高原上空的大气压力增加,并随之形成高气压系统。

这个高气压系统会影响周围的大气环流,从而导致风向和风速的变化。

2. 降水及气候变化青藏高原隆升会影响降水的分布和数量,并随之影响周边地区的气候。

高原上空的大气压力增加会影响大气环流,使得降水发生的地方发生变化。

此外,由于高原处于高纬度地区,因此青藏高原隆升还会影响全球气候,使得全球温度变化发生变化。

3. 地形、土壤和植被变化青藏高原的地形、土壤和植被都受到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隆升后,青藏高原的地形变得更加陡峭和岩石裸露,植被覆盖受到影响。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青藏高原隆升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隆升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显著。

其主要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变化青藏高原隆升会导致大气环流的变化,从而影响全球气候。

青藏高原隆升还会导致本地区气温变化、降水量变化等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隆升极其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隆升极其环境效应
• 一般认为有如下4次强烈上升期
• 20.1~18.3MaB.P.
• 10.95~9.6MaB.P.
• 3.6~2.6MaB.P. • 0.78MaB.P.~至今
高原上升的证据
• 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在 喜马拉雅山南麓发现了高山栎、 毡毛栎等植物化石。根据植物 现代生境和化石保存位置高度 对比,徐仁认为藏南地区上新 世晚期以来上升了3km。
• 中国藏东南降雨量分布 与藏东南的水汽通道有 很大的关系。
干旱河谷是四周被相对较湿润 环境包围的较干旱河谷下部, 其中以横断山脉中段,北纬28 至30度最为典型。
青藏高原山地垂直带类型的分布模式
谢谢!
青藏高原隆升极其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
• 青藏高原概况 • 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与证据 • 青藏高原隆升与我国现代地貌轮廓的形成
• 青藏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
• 高原隆升对全球气候环境的影响 • 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环境因子的影响 • 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自然环境区域分异的影响
• 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阿 萨密邦的乞拉朋齐却成 为了世界的雨极。
• 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 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
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
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 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 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
三趾马动物群对比同样 证明了以上结论。
• 印度河冲积扇快 速沉降开始时间 早于2500万年, 表明青藏高原隆
升是在晚第三纪 (距今2330万 年~距今164万年) 才开始的。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摘要: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是一个十分复杂,倍受地球科学家关注的问题。

他被认为是刚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青藏高原是由6个地体相继增生到亚洲大陆上的一个组合,这些地体之间的边界被5条缝合带所限定。

造山作用自北向南相继变年轻。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环境变迁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随着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高寒草原开始退化,造成中国西北地区大面积的荒漠化,成为制约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关键字:青藏高原;隆升;环境变迁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于中国西部环境变迁起了决定性的影响,现今中国西部大陆构造格架,包括盆-山地貌与盆地地貌的形成都和青藏高原隆升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同时,对于青藏高原整体初次隆升时间的认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它牵涉到对古近纪期间和中新世以后中国西部广袤领域地球动力学与气候、环境的认识。

至于形成现今高原面貌即主夷平面的末次隆升时间,不仅涉及全球气候变迁、我国西部干旱气候与大规模沙漠化行程时间,还牵扯到中国西部构造变形与盆-山地貌形成的时间。

1新生代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在第三纪经过两次隆升与夷平的旋回,导致第三纪中期我国环境变化剧烈。

3.6mabp以来高原整体阶段性快速隆升,对高原本身以及我国西部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

高原隆升过程的争论20世纪70年代末,李吉均[1]认为,青藏地区在上世纪中晚期,地面平均海拔在1000m以下,自上新世晚期和第四纪早期才开始强烈隆升。

9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这一观点相继提出挑战,对隆升的加速时间存在重大分歧[2]。

有学者主张,青藏地区在14mabp时已达到最大高度并发生东西向拉伸塌陷,其后水平高度开始降低[3]。

更多学者则认为青藏地区在8mabp以前已达到现今高度,其根据是:当时阿拉伯海上涌流增强,表明印度洋季风出现或增强[4];波特瓦尔高原气候变干,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5];拉萨西北羊八井地堑垄断裂活动发生在8mabp前后[6]。

青藏高原气候与冻土状况变化分析

青藏高原气候与冻土状况变化分析

青藏高原气候与冻土状况变化分析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原面积最广的高原,也是地球上最大的冻土区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候和冻土状况变化非常引人关注。

本文将从气候和冻土两个方面来分析青藏高原的变化。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青藏高原的气候状况。

青藏高原的气候受到喜马拉雅山和山脉的阻隔,形成了典型的高原季风气候。

该地区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气候区域。

东部气候温和湿润,夏季多雨,冬季多雪,气温变化较小。

西部气候干旱寒冷,降水量少,气温波动大。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第一方面,降水量的变化。

青藏高原降水量多年来一直呈现波动的趋势。

根据太阳辐射的变化,青藏高原的降水模式也在逐渐改变。

近十年来,高原东部的降水量逐渐增多,而西部则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

这种变化对于高原地区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来说都是有一定影响的。

第二方面,气温的上升。

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的影响尤为明显。

数据显示,青藏高原的平均温度在过去几十年里上升了约1.5摄氏度,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近两倍。

由于气温上升,高原上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导致冰川退缩、湖泊面积减小,进一步影响到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平衡。

以上是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大致情况,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冻土状况的变化。

首先,冻土退化。

青藏高原的冻土属于高寒地区的永久冻土,是该地区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主要稳定因素之一。

然而,随着气温的上升,青藏高原的冻土状况正在发生变化。

冻土融化速度增加,导致土壤结构疏松,水分渗透性增强。

这对于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都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冻土下沉。

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冻土下沉现象在一些地区十分严重。

冻土下沉对于当地的建设和基础设施造成威胁,同时也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

最后,冻土退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冻土是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石,其退化将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131210005 天文雷晗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大部分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

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中国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都曾有过地壳升降。

在2.8亿年前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地区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称为特提斯。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在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升,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

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

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加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上升了约2000米,这对我国地理格局和气候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从地理格局上说。

青藏高原的隆升造成了它自身的高海拔,从而在整体上造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分布,促进了我国三层阶梯地理格局的形成。

奇高海拔低气温所造成的多冰川特性为亚洲诸河流提供了丰富水源,于国内而言,它塑造了整个中国的山水系统,是长江与黄河的源头所在,高海拔影响了河流的流向,辅助塑造了河流沿岸地形地貌,也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南下气流,客观上部分造成了黄土高原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 控制试验设计 本文所用模式为 NCAR 的 CCM3, 模式垂直方
向采用 P- R坐标, 共 18 层; 水平方向采用三角形 截断 42 波( T42) , 约相当于 2. 5b经度 @2. 5b纬度。 模式积 分时间 步长为 20 min。控制 试验( 或 简称 CTL 试验) 中模式所用地形、陆面特征和海陆分布 等资料均取 实况; 海温 取实测资 料, 每 1 个月耦 合一次; 其它模式资料如植被类型、冰雪资料等也
季降水产生了影响。
3. 2 夏季降水变化 从 E05 试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TL 试验夏季降水率差值图( 图
3a) 上可以看到, 在高原隆升以前, 西北地区降水较 现在明显偏多, 最大降水偏多中心位于西北地区东 部, 中 心 值 可 达 2 mm # d- 1 以 上。 区 域 平 均 E05 试验 西北 地区 夏季 降 水率 较现 在约 增加 0. 5
摘 要: 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地质历史上一次重大的 地质事件, 中国对 西北干旱气 候与环境 的形成和 演
变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 CCM3 模式模拟了高原隆升前和隆升至临界高度 时, 西北 地区的降 水与
现在的差 别, 从而初步探讨了高原隆升对西北干 旱区气候变 化的影响。结 果表明, 高原隆升 对西北 地
E2mail: fan_gzh@ sina. com
68
高 原气 象
22 卷
包括陆地水文循环过程和地形重力波参数化的 9 层 GCM, 通过有、无地形试验的对比分析表明, 青藏 高原是通过激发夏季风环流而影响中亚干旱的, 即 与低层相对干燥的反气旋式流动、中亚的下沉气流 以及风暴路径的北移密切相关。此外, 地形也减少 了进入大陆内部的水汽输送和地表蒸发, 因而对周 围干旱的形成有贡献。
有鉴于此, 本文设计了两个高原隆升不同阶段 的数值模拟试验: 一个是将 28. 125b~ 151. 875bE, 0b~ 67. 5bN 范围内( 此范围较青藏高原实际范围明 显偏大, 这主要是因为地形高度降低后, 会在降低 地形高度的边缘地区产生较大的地形梯度, 此地形 梯度会对其周边气候产生虚假的影响。为了消除这 种影响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的表现, 根据文献[ 14] 的 做法, 将地形降低范围扩大) 的地形高度分别降低 到原地形高度的 50% ( 图 1a) ( 记作 E50) 和 5% ( 图 1b) ( 记作 E05) 。其中试验 E50 研究的是高原隆升 至临界高度( 高原主体平均高度约为 2000 m) 时对 西北地区干旱气候的影响; 试验 E05 研究的是没有 青藏高原时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模拟试验所用模 式及模式的其它参数均同 CTL 试验。模式模拟结 果也与 CTL 试验进行了比较, 从而探讨青 藏高原
图 2 西北地区平均 E05- CT L( a) 和 E50- CTL( b) 降水率差值
1 为月平均值, 2 为季平均值, 3 为年平均值 Fig. 2 Differences of regional mean precipitation rate for E05- CTL( a) and E50- CTL( b) . 1 for monthly
巨大的地形高度在西北干旱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 试验结果分析
3. 1 春季降水变化 从 E05 试 验减 CTL 试验春季 降水差值图( 图
略) 上可以看到, 在没有青藏高原巨大地形情况下, 我国西北大部分地区降水都较现在偏多, 仅西北南 侧地区略有减少。最大降水率偏多中心位于新疆东 部, 中心值达 1. 2 mm#d- 1以上。区域平均 E05 试 验西北地区( 80b~ 105bE, 35b~ 45bN) 春季降水率较 现在约增加 0. 4 mm#d- 1( 图 2a) , 即在高原隆升前, 西北地 区春季 降水较 现在约 偏多 37 mm ( 格 点平 均) 。我国东部、南部、高原地区的降水率明显减 少, 最大减少中心位于成都平原附近, 中心值可达 - 6 mm#d- 1以上。从 E50 试验减 CTL 试验春季降 水差值图( 图略) 上可以看到, 高原主体隆升至临界 高度( 高原主体平均高度约为 2000 m) 时, 西北地 区春季降水较现在仍然以增加为主, 但增加幅度相 对于 E05 试验有所减弱, 最大降水率中心仍位于新 疆地区, 但中心值仅为 0. 8 mm# d- 1以上。区域平 均 E50 试验西北地区春季降水率较现在约增加 0. 3 mm # d- 1 ( 图 2b ) , 即 在 高 原 隆 升 至 临 界 高 度时( 约相当于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早期) , 西北地
现代高原气象学研究[1, 2, 7~ 9] 表明, 包括中亚 和我国西北在内的高原邻近地区的干旱气候, 与过
山气流的绕流( 高原的动力作用) 以及夏季高原上升 气流在高原外围的补偿性下沉( 高原的热力作用) 有 关。一些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了青藏高 原隆升对中纬度干旱气候形成的重要作用[10] 。虽 然 Hahn 等[ 11] 在有、无地形 的数值试验研 究过程 中, 得出青藏高原的存在减轻了西北干旱的推测, 但这是一个尚有争议 的、不很成 功的模拟 试验结 果[ 12] , 其推测被 Broccoli 等[10] 的另一 次数值试验 结果所否定。Broccoli 等[10] 的数值试验研究是有关 高原隆升对亚洲中纬度干旱区气候形成影响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P458. 1+ 21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中国西北干旱区是世界典型温带荒漠分布区之 一, 在世界干旱区气候及生态环境研究中颇具代表 性, 其气候与环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一直是科学家 们研究的主要对象。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新生代以来 亚洲大陆发生的最重大的地质事件, 隆升的高原在 动力和热力上对东亚乃至北半球的大气环流产生了 巨大影响[ 1] 。一般认为, 高原隆升是干旱区干旱气 候环境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吴统文等[ 2] 认为, 深 居内陆和青藏高原地形的作用是西北干旱区形成的 大背景。大量的地质证据揭示了亚洲中部及北美内 陆自晚新生代以来气候在向着干旱化方向发展[3] 。 李克让[4] 指出, 在晚第三纪时高原隆升高度不高, 我国甘肃、新疆一带还多是草原, 山区较湿润, 有 森林存在。天山西部和北部为暖温带阔叶林或针阔 叶混交林。准噶尔盆地西部的玛纳斯湖与艾比湖, 柴达木盆地等为广 阔的湖盆地。即使在塔里 木盆 地, 四周山地降水较多, 许多源于昆仑山、帕米尔 和天山的流水, 汇集形成水量充足的塔里木河, 东 流入盆地东端的罗布泊[5] , 盆地内水网稠密, 有一 定数量的植被。这种水网密布、湖泊众多的情况,
工作中最为细致的。他们利用一个具有较高分辨率 ( 相应的经纬度网格距为 2. 25b经度 @3. 75b纬度) ,
收稿日期: 2003206204; 改回日期: 2003208225 基金项目: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高原气象开放实验室基金;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人才引进项目( KY/ LX2002082801) 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 范广洲( 1970 ) ) , 山东即墨人, 博士后, 副教授, 主要从事气候数值模拟、陆气相互作用和水资源等的研究
mean, 2 for season mean, 3 for annual mean
70
高 原气 象
22 卷
区春季降水较现在约偏多 28 mm, 但较高 原隆升 前( E05 试验) 却已有所减少, 可见青藏高原隆升至 临界高度时已经对西北地区春季降水产生了影响。 我国中东部及高原西部降水较现在仍然明显减少, 但减少幅度较 E05 试验 已显著减弱。这表明 高原 隆升至临界高度时, 其动力绕流作用和热力作用已 经开始显现, 亚洲季风系统开始建立, 并对我国春
图 3 E05 试验减 CTL 试验( a) 和 E50 试验减 CTL 试验( b) 夏季降水率差值 F ig. 3 Precipitation rate differences for E05- CTL ( a) and E50- CTL ( b) in summer
第 22 卷 增刊 2003 年 10 月
高 原气 象
PLATEAU METEOROLOGY
文章编号: 100020534( 2003) 增20067208
Vol. 22 Suppl. October, 2003
青藏高原隆升对西北地区降水量变化的影响
范广洲1, 2, 程国栋3
( 1. 中国气象局 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72; 2.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地球环境科学系, 四川 成都 610041; 3. 中国科学院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甘肃 兰州 730000)
刘晓东等[14] 通过大气动力学、热力学 及气候
学研究指出,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存在一个临界高 度( U 1. 5~ 2 km) 。当高原隆升突破这一临界高度 时, 才开始对大气产生强烈的作用, 从而造成大气 环流、大气热力结构、亚洲区域以及全球气候等的 一系列巨大转变。其他的研究[15] 也指出, 高原隆 升至 1000~ 2000 m, 即晚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初 期, 高原以东平原地区干热气候结束。高原隆升至 2000~ 3000 m, 即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晚期, 高原 以东 地区冬季 干冷, 夏季 湿热, 季风 气候逐渐 形 成, 西北、华北地区降 水减少, 尤其是 西北地区, 逐渐变干, 开始出现沙漠。张耀存等[16] 通过数值 模拟研究也说明了高原隆升的临界高度问题的重要 性。这 些研究表明, 高原 高度在 2000 m 左右时, 是其对气候产生巨大影响的临界高度。因此, 研究 没有高原存在以及高原高度在 2000 m 左右时期西 北地区气候特征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不仅在塔里木盆地, 而且在我国西北广大地区和青 藏高原那时都相当普遍。到中更新世晚期, 高原及 西北众多的山脉已隆升至相当高度, 这时的准高原 面在青藏高原地区达到 3000 m 左右, 对水汽的阻 滞作用十分显著, 下沉气流强盛, 致使我国西北大 部分地区出现大片荒漠。在北疆发现当时已有仅分 布在石质戈壁和沙漠边缘的古植物: 黑琐琐、白琐 琐、黄麻等, 在南疆则出现大片沙漠[ 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