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一 详细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壁激动时间(VAT)
V1
V5
QRS波起点到R波峰垂直线之间的水平距离
四、心电轴
一般指平均QRS电轴,是心室除极过程 中全部瞬间综合向量进一步综合而成的总向 量,总方向,总趋势,常与其中最大向量方 向一致。
正常范围0-90度。
心电轴目测法
振幅法
查表法
心电轴临床意义
正常心电轴0°~+90°。
激刺
③与探查电极 的方位和心肌除极 的方向所构成的角 度有关,夹角愈大, 心电位在导联上的 投影愈小,电位愈 弱。
0
0
本图红色箭头表示心电动力线,该电力线与各探测电极之间构成不 同角度。各探测电极虽然距离相同但角度不同,所以获得的电力强度也 不一致。绿色垂线代表电力强度。垂线向上为正;垂线向下为负。
六、 心电图各部分正常范 围及其变化的主要意义
(一)P波
①形态:多数导联呈钝圆形,有时可有轻微切迹 , 切迹双峰间距<0.04s。 ②方向:P波方向在Ⅰ、Ⅱ、aVF、V4~V6 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置,其余导可呈倒置、双 向或低平。 ③时间:P波宽度≤0.11s。 ④电压:肢导联<0. 25mv,胸导联<0.2mv,V1 导联P波为双向时,其负向波称为V1导联P波终末电位 (PtfV1),正常人PtfV1<-0.04mm.s的绝对值(负向 波的振幅与时间的乘积)。
二、心电向量
1、心电向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这种既具有强度,有具有方向性 的电位幅度称为心电“向量”。通常 用箭头表示其方向,而其长度表示电 位强度。心脏的电激动过程中产生许 多心电向量。由于心脏的解剖结构及 其电活动相当错综复杂,致使诸心电 向量间的关系亦较复杂。
2、向量计算方法
同一轴的两个心电向量的方向相同者, 其幅度相加;方向相反者则相减。两 个心电向量的方向构成一定角度者, 则可应用“合力”原理将二者按其角 度及幅度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取 其对角线为综合向量。可以认为,由 体表所采集到的心电变化,乃是全部 参与电活动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按上 述原理所综合的结果。
临床上诊断后壁心肌 梗塞还常用 V7 ~ V9 导 联; V7 位于左腋后线 V4 水平处; V8 位于左 肩胛骨线 V4 水平处; V9 位于左脊线 V4 水平 处。诊断右心病变 (例如右室心肌梗 塞),有时需要选用 V3R ~ V6R 导联,电极 放置右胸部与 V3 ~ V6 对称处。
QRS
正常QRS波群
低电压:6个肢体导联中每个QRS波群正向波
与负向波的电压绝对值之和均小于0.5mv,和(或) 每个胸导联的QRS波群正向波与负向波电压的绝对 值之和均小于0.8mv。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 身水肿、心肌损害、胸腔积液、气胸、少数正常人 等。
Q波:除aVR导联外,其它导联正常Q波<
P T
V1
V1位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
V1位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
QRS
P T
V1
V2
V2位于胸骨左缘第4肋间
V1位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位于胸骨左缘第4肋间
QRS
P T
V1
V3 V 2 V3位于V2与V4两点连线的中点
V1位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位于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位于V2与V4两点连线的中点
形态与电压
胸导联:正常人V1及V2导联为rS型,R/S小于1;V 5、V6导联呈qR、qRs、Rs、R型,R/S大于1;V3、 V4导联呈RS型,R/S接近1。从V1至V6,R波逐渐 增高至最大, S波逐渐变小。 RV1<1.0mv、RV5<2.5mv、RV1+SV5<1.2mv RV5+SV1<4.0mv(男)或3.5mv(女)。 肢导联:Ⅰ、Ⅱ、aVF联主波常向上、aVR导联QR S波群主波向下,余变化较多。 RaVR <0.5mv;RaVL <1.2mv,RⅠ<1.5mv,RaVF < 2.0mv,RⅠ+R Ш<2.5mv。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复 极
1
2
3
0
4
就单个细胞而言,在除 极时,探测电极对向电源 (即面对除极方向)产生向 上的波形,若背向电源(即 背离除极方向)则产生向下 的波形,若探测电极在细胞 中部则记录出双向波形。
探测电极部位和波形与心肌除极方向的关系
电穴 (-) 除极方向 电源 (+)
复极过程与除极过程 方向相同,但复极化过程 的电偶是电穴在前,电源 在后,因此记录的复极波 方向与除极波相反。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①最早出现的幅度较小的P波 ,反映 心房除极的过程 ;②PR
四、心电图导联体系
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并通过导 联线与心电图机电流计的正负极相连, 这种记录心电图的电路连接方法称为 心电图导联。电极位置和连接方法不 同,可组成不同的导联。在长期临床 心电图实践中,已形成了一个由 Einthoven创设而目前广泛采纳的国际 通用导联体系称为常规12导联体系。
QRS
P T
V1
V4位于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
V2
V3
V4
V1位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位于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位于V2与V4两点连线的中点 V4位于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
QRS
V5位于左腋前线V4水平处 P T
V5
V1
V2
V3
V4
V1位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位于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位于V2与V4两点连线的中点 V4位于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 V5位于左腋前线V4水平处 V6位于左腋中线V4水平处 P T
- +
电穴
除极 电源
除极时, 电流自电源流 入电穴,并沿 着一定的方向 迅速扩展,直 到整个心肌细 胞除极完毕。
激刺
此时心肌细胞膜内带正电荷, 膜外带负电荷,称为除极状态。 由于细胞的代谢作用,使细胞膜 又逐渐复原到极化状态,这种恢 复过程称为复极过程。 复极与除极先后程序一致, 即先除极的部位先复极,但复极 化的电偶是电穴在前,电源在后, 并缓慢向前推进,直至整个细胞 全部复极为止。



外 膜
本图所显示的就是心内膜和心外膜除极过程:
探测电极置于心外膜。除极时,从心内膜开始,然 后,心外膜才开始除极,两者除极方向相反。由于 内膜先除极,探测电极所记录为正向波。



外 膜
本图为实验条件下,心肌细胞先除极的部位先复极,故使内膜先复极 完毕,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在实验的条件下,由 于复极与除极的程序相同, 即电穴在前电源在后,故 在单极电图所记录的复极 波 (T 波 ) 与除极波 (QRS 波 群)方向相反。
T
需要注意,在正常人的心电图 中,记录到的复极波方向常与除极 波主波方向一致,与单个心肌细胞 不同。这是因为正常人心室的除极 从心内膜向心外膜,而复极则从心 外膜开始,向心内膜方向推进,是 因为心外膜下心肌的温度较心内膜 下高,心室收缩时,心外膜承受的 压力又比心内膜小,故心外膜处心 肌复极过程发生较早。
V1导联
mm mm S
P波终末电势示意图
正常心电图
(二)P-R间期
意义
心 率 在 正 常 范 围 时 , 正 常 成 人 P - R 间 期 0.12 ~ 0.20s。与年龄、心率有关。老年人及心 动过缓的情况下,P-R间期可略延长,但不 超过0.22s。
(三)QRS波群
时间
正常:成人 0.06 ~ 0.10s,最宽不过 0.11s 。 V 1 导联VAT< 0.03s,V 5 导联VAT< 0.05s。
当细胞一端的细胞膜受到刺 激(阈刺激),其通透性改变, 使细胞内外正、负离子的分布发 生逆转,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出 现除极化,使该处细胞膜外的正 电荷(钠离子)迅速进入细胞膜 内,此时该处细胞膜外呈负性电 位,而其前面尚未除极的细胞膜 外仍带正电荷,从而形成一对电 偶。
除极
电穴
电源
电源(正电荷)在前, 电穴(负电荷)在后。
P波振幅测量以P波起始前的水平线为准; 测量QRS波群,J点、ST段、T波、U波 振幅,以QRS波起 始水平线为参考水平,如果QRS波起始部 为一斜线,应以 QRS波起始点作为测量参考点; 测量ST段移位时,以QRS波起始水平线为参考水平,通常 取J点(QRS波群终末与ST段起始的交接点)后60-80ms处 测量 。 四、心电图各波时间 的测量 一般规定,测量各波时间应自波形起点的内缘至波形 终点的内缘。正向波从基线的下缘测量,负向波从基 线的上缘测量。
2、胸导联
属单极导联包括V1~V6导联。检测之正电极应 安放于胸壁固定的部位,负极连接“无干电极” 或称中心电端。胸导联检测电极具体安放的位 置为: V1 位于胸骨右缘第 4 肋间; V2 位于胸骨 左缘第 4 肋间; V3 位于 V2 与 V4 两点连线的中点; V4位于左锁骨中线与第五肋间相交处;V5位于 左腋前线V4水平处;V6位于左腋中线V4水平处。
QRS
V6
V5
V1
V2
V3
V4
红、黄、绿(黑)
红、黄、绿、棕(褐 )、黑、紫
第二节
心电图测量方法 与正常心电图
一、心电图记录纸的组成
走纸速度25mm/s,标准电压1mv=10mm
定准电压
1mv 10mm
1mv
5mm
二、心率的计算
计算法:60/R-R(或P-P)间距平均值(S)
三、心电图各波振幅的测量
A A-V V
正常心电活动始于 窦房结,兴奋心房 的同时经结间束传 导至房室结(顺序 传导在此处延迟 0.05 ~ 0.07S ) , 然后循希氏束→左、 右束支→普肯耶纤 维顺序传导,最后 兴奋心室。这种先 后有序的电激动的 传播,引起一系列 电位改变,形成了 心电图上的相应的 波段。
A A-V V



外 膜
加温
由于心外膜温度高于心内膜,故交换速度加快,使其复极先于心内膜 结束,致使T波主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一致。这也是正常心肌形成的 除极、复极状态。
2、体表采集到心脏电位强度影响因素
①与心肌细胞数量(心肌厚 度)呈正比关系
左图为右室心肌的电动力强度
右图为左室心肌的电动力强度
②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 细胞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关系
心电图
第一节 心电图基本知识
心脏 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 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 织传到体表。心电图是利用心电图机 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 电活动变化的曲线 图形。
一、除极与复极过程的电偶学说
1、除极的电偶学说:
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时, 膜外排列阳离子带正电荷, 膜内排列同等比例阴离子带 负电荷,保持平衡的极化状 态,不产生电位变化。
A
+
B B
+
C C
A
B
C
A
3、心脏传导系统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由窦 房结、结间束(分为前、 中、后结间束)、房室结、 房室束、束支(分为左、 右束支,左束支又分前分 支和后分支)以及普肯耶 纤维)构成。心脏的传导 系统与每一心动周期顺序 出现的心电变化密切相关。
正常心电活动始于 窦房结,兴奋心房 的同时经结间束传 导至房室结(顺序 传导在此处延迟 0.05 ~ 0.07S ) , 然后循希氏束→左、 右束支→普肯耶纤 维顺序传导,最后 兴奋心室。这种先 后有序的电激动的 传播,引起一系列 电位改变,形成了 心电图上的相应的 波段。
电轴右偏见于正常婴幼儿、垂直位心脏、肺气肿、 右室肥大、左后分支阻滞、广泛心肌梗死。 电轴左偏见于横位心、左室肥大、左前分支阻滞 等。
五、钟向转位 指心脏沿长轴(从心尖部向心底观察)发生顺时 针或逆时针的转动。 正常V3、V4导联R/S大致相等,为左右心室过度波 形。 顺钟转---V3、V4出现在V5、V6 逆钟转---V3、V4出现在V1、V2
0.04s,电压小于同一导联R波的1/4。V1、V2 导联不应有q波,可呈QS型。超过正常范围的Q 波为异常Q波。
1、肢体导联
包括标准导联:Ⅰ、Ⅱ、Ⅲ及加压单 极肢体导联aVR、aVL、aVF。标准导联 为双极肢体导联,反映其中两个肢体 之间电位差变化。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属单极导联,基本上代表检测部位电 位变化。肢体导联主要放置于右臂 (R)、左臂(L)、左腿(F)。
在每一个标准导联正负极间均可画出一 假想的直线,称为导联轴。为便于表明 6 个导联轴之间的方向关系,将Ⅰ、Ⅱ、 Ⅲ导联的导联轴平行移动,使之与 aVR 、 aVL 、 aVF 的导联轴一并通过坐标图的轴 中心点,便构成额面六轴系统。此坐标 系统采用±180°的角度标志。以左侧为 0°,顺钟向的角度为正,逆钟向者为负。 每个导联从中心点被分为正负两半,每 个相邻导联间的夹角为 30°。对此测定 心脏额面心电轴颇有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