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的心理卫生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含义

老年期心理卫生指的是老年期的个人或群体的心身健康、人格健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的平均寿命急剧增加,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老年人的心理卫生问题受到普遍关注。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

社会生活中的紧张刺激会使老年人形成种种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心身健康。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与机体老化和疾病有关的心理反应。机体老化引起的皮肤变皱失去弹性、脂肪增加、视力减退、听觉迟钝变聋、动作反应迟缓、记忆力减退、心智锐敏度降低等,以及脑组织细胞萎缩、色素沉着、钙和脂肪沉着增多和坏死灶等退行性变化,都是各种心理活动衰退的生物学基础。老年人患各种疾病也明显增多,常见的有心血管、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等,其中一些能直接影响老人的心理功能。例如,脑动脉硬化并发的脑组织供血不足会引起记忆减退,严重的将使老人变成痴呆;视听感知力的减退也会影响老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以及和他人的接触交往。疾病也会对老人发生一些间接的心理影响。例如,有些老人由于长期患病,造成经济上和生活自理上的困难。行动不便与生活圈子缩小反过来又使老人产生年老无用、是别人的累赘等想法,进而出现孤独、抑郁、厌世等情绪。此外,对自身健康的考虑,往往也是老年人常见而又颇难排解的心理问题。

②退休和社会职能变化造成的心理问题。例如老年人退休后离开有较多人际交往的环境而回到狭小的家庭,使生活内容和节奏发生巨大变化,不少人会因此产生烦躁、抑郁,感到茫然、无所事事,导致某些身心障碍。一般来说,老年人适应这种情境或重建新的生活秩序需要一年左右。持有不同的工作和生活态度的人对退休的反应和适应是不同的,如愿意多有闲暇时间或乐于从事家务的人往往对退休持欢迎态度。社会应该宣传退休是老人完成其社会职责后的光荣退役,组织多方面关心退休人员的生活;家属也应给以支持、体贴、安慰,共同为之安排新的生活秩序,帮助老人顺利地适应这一转折。

③家庭变故与家庭关系的改变。以核心家庭为主的美国,只有不到20%的老人与亲属同住。老人中女性丧偶的约占50%,男性占20%,其中很多人(约占28%)是独自生活,约有5%的老年人住在各种形式的养老院里。根据调查,中国老年人有60~90%与儿孙共同生活,其中大部分是三代同堂。老夫妻俩单独生活或独居的仅占10~30%左右。由于子女一旦因结婚或工作离家,作母亲的失去了多年为之操劳的对象时,许多老妇产生孤独、抑郁等情绪障碍。在中国,儿女结婚以后,不少仍和父母同住,老年人,尤

其是老妇既有儿女照料,也还承担操持家务、养育孙辈的责任;既有依靠也有寄托,可促进积极的心理状态。但也有部分家庭由于关系复杂产生种种矛盾导致心理紧张,也是老年人心理卫生工作的对象。子女夭折、挚友死亡,特别是丧偶给老年人以重大的精神刺激,往往会引起严重的情绪障碍,如呆木、渴念死者、抑郁等。这时,亲友的及时安慰和关注、退休老人的集体活动能起缓解作用。

④生活贫困导致的心理紧张。美国有七分之一65岁以上老年人的年收入在贫困线以下,其中独居老年人(主要是女性)贫困的更多,几乎占一半。孤独和贫困是老年人的重大精神压力。中国老人的生活水平虽然较低,但他们的生活大多有保障,所以他们有安全感。也有少数老人因经济困难造成负担、或因经济问题引起家庭纠纷增加精神压力。

老年人精神障碍常是多种精神紧张刺激交互影响、积累加剧的结果。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尤其是有自杀企图者,病前曾经历多种精神紧张。据统计,美国65岁以上老年中有明显精神障碍(包括机能性和器质性)的约占15%。人们还发现,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发病情况与婚烟状况和居住环境有一定关系,结婚者发病率最低,鳏寡者较高,分居或离婚者最高。居住老人院的又远比家居者发病率高。据调查,中国老年人中患严重老年性痴呆症者较少,抑郁症和神经官能症者较多,其发生又多与过去病史有关。

生活满意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参加某种有意义的活动,如工作学习、从事书画、园艺或家务劳动;结交知心朋友建立新的社会联系;家庭关系融洽和睦、互助互爱都是老年人心理卫生的重要基础。

老年期的心理卫生

(2006-08-08 13:34:50)

转载

分类:心理卫生

按国际惯例,老年期是指65岁以上的人群,我国规定指60岁以上的人群。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超过1.2亿,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一个国家。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已经进入老年社会,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老年期的身心特点

1.生理功能衰退:人体衰老是涉及全身性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退行性改变,既有形态的改变,又有功能的下降;既有随年龄逐步出现生理性衰老的特点,又可能有因老年病

影响而出现病理性衰老的表现。外表上,老年人皮肤松弛、面部皱纹增多,出现棕褐色老年斑;毛发稀疏、两鬓斑白、最后成白发银须;体形方面,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可引起脊柱压缩性骨折,身高普遍下降、甚至出现躯干弯曲、驼背;身体各系统、各器官会发生程度不一的器质性或功能性改变,其中肾、心、肺等重要器官的储备能力下降较明显;老年人常有远视(老花眼)、视力减退、视野变小、老年性白内障,听力下降,肌力减弱、动作缓慢、手脚抖索等现象,给老年人带来烦恼和不便,产生老化感。

2.老年期心理变化:因大脑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发生变化,脑细胞减少、脑组织萎缩、容积缩小,脑血流量比青壮年期减少五分之一,脑功能下降、可以发生一系列心理上的改变。

①记忆能力下降(近期记忆保持效果差、近事易遗忘,但远期记忆保持效果好,对往事的回忆准确而生动;机械记忆能力下降,速记、强记困难,但有意记忆是主导,在理解性、逻辑性记忆方面并不逊色);②智力改变(老年人的晶化智力易保持,而液化智力却下降,老年人解决问题的能力随年龄而下降);③情绪改变(情绪趋向不稳定,常表现为易兴奋、易激惹、喜唠叨、常与人争论,情绪激动后的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④性格改变(由于抽象概括能力差、思维散漫、说话抓不住重点,学习新鲜事物的机会减少,故多办事固执、刻板;有些老年人由于自我中心,常常影响人际关系,乃至夫妻感情;进入老年后两性出现同化趋势,男性爱唠叨变得女性化,女性更爱唠叨)。

(二)老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1.孤独心理: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生活学习从紧张有序转向自由松散状态,子女离家(空巢现象),亲友来往减少,门庭冷落,信息不灵,出现与世隔绝的感觉,感到孤独无助,甚至伤感。

克服孤独心理状态的对策:①认识孤独带来的危害(老年人的孤独与封闭常会加快老化的过程,认识孤独会带来伤害是克服孤独的第一步);②加强人际交往(离退休后应尽可能保持与社会的联系,量力而行、发挥余热;只有走出家门,加强人际交往,才能找到生的意义、生的乐趣)。

2.权威心理:离退休的实质是人的社会功能的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社会角色的转变。许多老人难以适应而产生“离退休综合征”,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心情抑郁焦急。个人的经历和功绩易使老年人,尤其是男性产生权威思想(要求晚辈听话与尊重,否则就生气、发牢骚),常因此造成矛盾和冲突。老年人的行为及各项操作变得缓慢、不准确、不协调,为此苦恼又不服气。

对此,应注意的对策:①善于急流勇退(老人要经常看到年青人的长处,大力扶持年青人走上领导与关键岗位,让年轻人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成长起来);②找回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每位老年人都会曾有的兴趣爱好,但年轻时“有闲无钱”、中年时“有钱无闲”,只有到了老年才“有钱有闲”,也到了该享受人生的最佳时间。离退休后应培养自己的享乐能力,找回自己的兴趣爱好);③坚持用脑(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坚持学习、坚持科学用脑,有利于减慢心理的衰老进程,而且能继续为社会做贡献)。

3.恐惧心理:人生的终结是死亡,老年期最大的恐惧是面对死亡。老年人常常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给晚年生活带来痛苦和不便;因为体弱多病而常会想到与“死”有关的问题,并不得不做出随时迎接死亡的准备,常表现出惊恐、焦虑、抑郁、睡眠障碍;有些老年人表示并不怕死,但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死?一般老年人都希望急病快死,最怕久病缠绵,为此四处求医,寻找养生保健之术。

(三)老年期心理卫生的应对

1.确立生存与死亡的意义:有意识地迎接死亡的来临,只有对死亡有思想准备、不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