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社会性软件的应用与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社会性软件的应用与建议
工具,即学习内容管理平台的建构手段。
形式服务于内容,只要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效果对学习者学习有效,我们就予以采用,否则不能采用。
LCMS (Learning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学习内容管理系统) 的效益何在?事实上,就在于能够有组织的、有效率的、快速的开发、组合、重整 eLearning 所需的内容。
“管理”本身的活动就是计划、组织、规划、控制,而 LCMS 管理的对象则是 Learning Objects (学习对象),如此就可以清楚的理解LCMS 的真正任务。
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信息技术广泛而充分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过程中用好教学软件,充分发挥教学软件的效益,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需要,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教学软件是一种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但不能代替教师。
在应用上不能简单地把教学软件只作为一种演示工具,应该努力将教学软件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一)、相关理论与实践
1、社会性软件的概念
所谓社会性软件(socialsoftware),是指能够帮助人们汇合、联系与合作的电脑中介传播工具。
人们借助这类软件来发展个人兴趣、进行社会交往。
社会性软件对学习的影响:社会性软件提供了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扩展了个人和组织者的学习空间,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性软件在人们终身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能帮助学习者将学习过程与交流合作、学习与工作融合在一起,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知识积累与协作学习。
社会性软件的核心思想是一种聚合产生的效应,“六度关系理论”应用于信息传播是通过“社会性软件”方式实现的。
这些软件支持人们建立更加互信与紧密的社会关联。
如Blog 就是其中一种,因为Blog写作所需要的个性和延续性,已使Blogger这种典型的物以类聚的生态形式越来越像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圈。
那么究竟哪些是社会性软件,哪些社会性软件适合应用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中呢?最直观的社会性软件如QQ、MSN、BBS、E-mail等,而在教育培训和知识管理领域,这两年发展最迅速的社会软件有Blog和Wiki等。
2、隐性知识的内容结构
关于“管理自己”、“管理他人”、“管理任务”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耶鲁大学斯腾伯格和
瓦格纳等在对隐性知识进行研究中提出,认为:管理自我(self-Managing)在工作相关情景中,关于取得管理绩效的自我激发和自我组织的知识;管理他人(Managing others)关于管理下属和与同伴交往方面的知识。
管理任务(Managing tasks)关于管理和完成任务的正确方法的知识。
这三种类型的隐性知识对一个人的成功是特别重要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隐性知识的内容结构。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人们要凭借学习工具来提升管理自我的能力、管理他人的能力和管理任务的能力。
3、QQ 、 MSN 等即时通讯软件
QQ 、 MSN 等即时通讯软件作为使用频率最高的网络软件已经突破了作为技术工具的极限,被认为是现代交流方式的象征,并构建起一种新的社会关系。
这些软件是迄今为止对人类社会生活和学习改变最为深刻的一种网络形态,可以使得 E-Learning 中的师生或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可异地同步交流并即时反馈。
4、E-mail 、 BBS 等异步通讯工具
E-mail 、 BBS 等异步通讯工具是以网络和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导入E-Learning 中的,使课堂教学的结束成为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开始。
学生们利用 E-mail 提交作业或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可同时在 BBS 中对问题或疑惑展开探讨并最终达到学习目的。
网络环境下的同步和异步的相互结合可帮助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通过这些交互、合作与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Blog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中的应用
目前,随着教育信息化实践的深入,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工作环境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会采用Blog作为学习和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
把Blog引入教学后,能充分发挥其教育特性,使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获得更为有效的交流方式和知识共享方式,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整合效应。
Blog——作为个人观点和智慧的个人出版工具,面对互联网和博客圈(Blog是很正式的出版工具,一个标题也许就会让我们费上许多时间去思考和设计)。
关于学习笔记或反思日记的管理,目前最流行的就是blog。
Blog 是最近几年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并为人们认可的一种较典型和成功的社会性软件,它是个人出版和聚合类型的社会软件。
学习者在博客环境下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回溯引用和回响、留言及评论的方式来进行的。
Blog 是一种低门槛的网络学习平台 ; 它的个性化共享提高了 E-Learning 学习成员个体的自觉性和整体的合作性,它以时间为序的组织方式
体现了 E-Learning 学习者学习的过程,记录了学习者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便于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的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以及提炼出成果,便于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评价,它的个性化收藏夹可帮助学习者对网络中获取的资源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
6、Notebook--更多的是面向自己,除了作为网络信息的网摘外,还可以作为积累想法、学习心得、思想沉淀的工具,成熟的观点则推向博客。
(任何零散的思想火花都可以即时放到Notebook相应的笔记本里)
7、Twitter--面向互联网和朋友圈,满足每个人随时随地想说几句的需求,更多的是加深和朋友的联系沟通,让人感觉时时刻刻在旁边都有无数的朋友,在这些看似自言自语的发布中,随时都可能闪出思想火花。
有火花不妨推到Notebook里记录和积累起来。
任何想说的话都可以马上发布,无需考虑安一个什么样的标题。
对于Blog里成熟的观点,需要在平时零零散散向别人说一说,Twiter则是不错的选择,当然还可以通过其它IM工具、文章评论、群组讨论等。
8、WIKI协作共创知识库及平台
Wiki 也是一种基于共创的网站,每个人都可以修改网站上的页面数据。
个人表达的观点、内容还可以WIKI相对完整地构成与展示。
与 Blog 不同的是, Wiki 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可以有多人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对建构内容丰富的知识库和创新型的知识平台也非常有效,可方便地在学习群体中创造出成型的知识,能有效地提高组织中的个人基于 E-Learning 的学习能力,体现网络环境下人们对分享知识和共创知识的追求。
9、收藏夹的管理工具
关于收藏夹的管理工具有:365key、Delicius、Furl、Spurl,这四个工具都是在线、具有分享功能的收藏夹。
当然您也可以使用一些桌面的收藏夹工具,如LinkStash等。
网络收藏夹容易受网速的限制,但是好处是能够分享,能够在大千世界中碰到跟你关注相同的同类站点;而桌面本地收藏夹则易于整理,没有网速限制等因素影响。
10、RSS新闻阅读器
blog已经成为网络上个人主要写录分享的工具,与之相应的技术是rss,rss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基于xml的格式规范,但是基于rss格式规范开发的新闻阅读器则彻底地改变了网络信息的阅读方式。
你可以选择订阅自己的阅读rss文件对象,大量节约了访问网站所需要的链接时间。
国内的“看天下新闻资讯阅读器”就是一款相当不错的阅读软件。
11、可视化图形思考:概念图和思维导图
人的大脑除了具有时间维度逻辑思维能力之外,还有具有空间维度的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优势,直观思维关注的是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形象思维关注的是事物的属性。
如果说语言文字是逻辑思维的工具,那么“图”就是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可视化工具。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教学中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图”在教学设计中内容分析环节、学生学习过程中阶段性小结、学习资料整理、学习过程中进行可视化的思考、读书或开会过程的记录分析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用图进行可视化思考,时常会让你体验到创新的火花在闪烁。
12、课程制作工具—Acce-Lerator
英国培训基金会(Training Foundation)推出的电子化学习产品Acce-Lerator。
这项英国产软件是专为没有任何e-learning培训人员、教师和学习内容专家提供的简便易用的课程开发工具。
Acce-Lerator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工具软件,它的一大特色是还能够容教学设计、屏幕艺术、学习元件设计助手(LODA)等为一体,方便培训人员快速开发课程。
产品由学习专家设计,开发人员只是负责软件的实现。
13、内容与技术衔接:让“车”上“路”——丰景多媒体网课制作编辑系统
基于国内市场需求,中关村数据科技适时推出了国内第一套从传统教室到网络课堂一步完成网课制作的编辑系统——丰景多媒体网课制作编辑系统。
“这是在中关村数据科技搭建远程教育平台的基础上的又一突破,可以充分解决在远程教育领域中存在的‘有路无车’的问题。
授课教师可以直接将课程内容传送到网上,不需要考虑过多过深的制作技术,同时,这种网课制作过程也从根本上保证了课程内容的质量,使学员和使用者可以完全地感受到网络教育的好处。
”据了解,丰景多媒体网课制作编辑系统是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多媒体网课制作编辑专利产品。
该系统利用专利软件将个人电脑、投影仪、摄像机、录像机和普通的白色书写板变成自录的演示系统,并采用PowerPoint幻灯片、白色书写板板书、三维物体形象和动画等视听综合手段,实现多媒体内容宽带学习效果。
能够在个人电脑或多路存取计算机上使用超文本浏览器和视窗媒体,使网上资源、视频和在线讨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其系统工具能帮助指导教师在任何课堂环境中制作流动的多媒体课件,并通过微软办公软件Office2000、视频网络课程制作软件和课程编辑等多个专利软件制作出生动丰富的课件内容。
这样,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就可以完成网上课件的制作,大大缩短了网上课件的制作周期,并解决了课件内容与课件制作之间的连接问题。
据秦力平介绍,中关村数据科技还为丰景多媒体网课制作编辑系统建立了一整套服务体系,包括远程教育平台服务、课件内容制作服务、数据存储和安全服务、系统维护服务等,并将根据用户特点和要求的不同,为其定制一套适
合的解决方案,将用户从繁琐的技术中解脱出来,专注于其核心工作。
关于邮件管理和通讯录的管理以及及时通讯工具的就不一一展开介绍,总之,技术越来越人性化,别小看一个小小的工具,有时却能够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和体验,这就好比自行车总比人的两条腿走路走得快、汽车又比自行车跑得快一样,技术为人所用时,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式,特别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学习与创新的密不可分,我们更需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借助学习共同体的这种分散互联集思广益学习模式,加速和变革我们的学习步伐!
(二)、基于本课程(在线课程设计)的工具使用评价与建议
本课程(在线课程设计)使用的社会性软件有Blog、WiKi、课程论坛、QQ、E-mail等等。
能满足教学、学习与交流的需要,评价如下:
维度1、风格统一:很好
维度2、屏幕布局:很好
维度3、易识别性:很好
维度4、导航与定向:很好
维度5、链接标识:较好
维度6、电子书签:较好
维度7、内容检索:较好
维度8、操作响应:较好
维度9、操作帮助:很好
有人说,以前网络教育的发展是“路不够”,现在是“有路无车”,主要指的是课件制作问题。
“有路无车”并不是说我们的课件制作内容不够丰富,而是在内容与制作上的衔接没有搞好。
目前的课件制作,大多是由授课教师提供内容,制作则是由那些负责技术的人员来完成。
教师不熟悉计算机制作的技术,而制作人员也不了解授课的内容,两者之间并没有完全地紧密联系起来,这就造成了课件内容的滞后性。
同时,目前的网课制作存在一个误区,制作人员似乎更加专注于技术方面的展示,将网课的创意等方面看得过分重要,而忽略了课程内容的关键作用,这个误区就造成了对使用者实际需求的偏差。
如何将社会性软件更有效的运用到整合中以及运用到整合的什么环节,仍是我们需要关心的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应用教学软件于教学过程中是一件难度更大、更复杂的事情。
它涉及到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的深化改革,以及包括软、硬件在内的教学环境,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参与,其中
关键是教师。
第一,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有锐意改革的意识和决心。
转变观念首先要转变角色,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学生则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
第二,用好教学软件。
教师要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并制定本学科的“整合”教学计划(计划的时间以一学年为宜,最短也不能少于一学期)。
这个计划要有明确具体的目标,要对教学内容、策略、模式、媒体等方面进行宏观合理的规划(例如,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什么教学方法配以什么教学环境等),使之形成有机的结构和优良的环境。
第三,精心选择教学软件。
选择教学软件要站在教学活动的全局高度,全面考虑教学思想、内容、方法、手段、模式、媒体、学生状况等各方面的关系。
一般说来应遵循如下原则:
(1)要先了解软件,认真地浏览和分析与教学相关的软件;
(2)选择与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相符合的软件;
(3)选择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相符合的软件;
(4)选择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的软件;
(5)选择思想健康、科学性强、从形式到内容都符合教育教学规范的软件。
第四,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抓住三个要点,其一,在先进的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设计;其二,在视听教育理论与信息传播理论的指导下,对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软件进行优化组合,以创设最佳的教学环境;其三,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统筹安排、调控参与教学过程的主要因素。
这些主要因素就是教学思想、内容、模式、方法、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技术环境(包括各种媒体、计算机、网络资源等软、硬件设备)等。
第五,要正确认识教学软件。
教学软件是一种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但不能代替教师。
在应用上不能简单地把教学软件只作为一种演示工具,应该努力将教学软件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