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三言二拍”爱情故事中的“逾墙”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说“三言二拍”爱情故事中的“逾墙”现象

摘要:逾墙”中所指的的“墙”,不仅仅是男女主人公为尽其欢娱而必须要逾越的那道现实的阻隔彼此的墙,更多的是他们内心里由社会法则和伦理秩序所构筑的难以逾越道德之墙。作者通过借助这些为情“逾墙”的男男女女所要表达的是劝诫世人“无逾我墙”。

关键词:三言二拍逾墙

一、引言

“墙”作为建筑构造的一部分,预示着与外界的隔离,本身就有维护自我独立空间、防止外界侵扰的功能。在中国古代文化层面上,“墙”又是秩序与规矩的象征,是孟子曾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在这里,“墙”一词成了世人必须遵守的社会法则和礼教秩序的代称,“具有了强烈的社会文化功能” [1]。

在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社会,男女间的自由恋情问题一直是伦理纲常所禁止的行为,由此也形成了一系列诸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教规则,为男女之大防构筑了一道道德约束之墙。在这种文化环境下,“逾墙”也就成了违背伦理纲常的罪行了,“被蒙上了一层伦理色彩” [1]。然而,在以“三言二拍”为代表通俗文学中,男女间的私会往往与“逾墙”联系在一起。男女双方一旦两情相悦、双双相慕,而又得不到社会、父母(多半是父母)的认可,往往会通过一方逾墙与另一方相会的方式得到自我的满足。这种有墙

阻隔再有男女主人公逾墙相会以成其欢的爱情模式在历代的爱情故事中所见不鲜。本文以“三言二拍”为例,尝试从对逾墙行为的不同处理方式、“逾墙”对故事本身的意义以及逾墙行为的道德主旨三个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

二、对“逾墙”行为的不同处理方式

1、成就姻缘

在“三言二拍”中,作者往往超越了传统严酷的的伦理规则,对出于真心相慕的男女主人公报以同情,使其通过逾墙相会,并经历一番波折,够终成眷属,成就美满的婚姻。如以下两则故事情形:“反闭园门,倚梯近墙,屏立以待。未久,夕阳消柳外,瞑色暗花间,斗柄指南,夜传初鼓。浩曰:‘惠寂之言岂非谑我乎?’语犹未绝,粉面新妆,半出短墙之上。浩举目仰视,乃莺莺也。急升梯扶臂而下,携手偕行,至宿香亭上。”[2](《警世通言》第二十九卷《宿香亭张浩遇莺莺》)

“幼谦等到其时,踱到墙外去看,果然有一条竹梯倚在墙边。幼谦喜不自禁,摄了梯子,一步一步走上去,到得墙头上,只见山茶树枝上有个黑影,吃了一惊。却是蜚英在此等侯,咳嗽一声,大家心照了。攀着树枝,多挂了下去。”[3]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九《通闺闼坚心灯火闹囹圄捷报旗铃》)这两则故事中,男女主人公张浩与莺莺、张幼谦与罗惜惜虽然都有逾墙偷欢的行为,但由于二人彼此倾心相慕,即便在事情败露后,也彼此生死与共、不离不弃,因而得到时人的谅解周全,最终得以成

就了姻缘。

2、劝诫世人

在“三言二拍”中,作者在促成真心相慕男女的同时,也对那些纵情于色的逾墙行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意在劝诫世人洁身自好,正如作者在《喻世明言》第一卷《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开篇说的“休逞少年狂荡,莫贪花酒便宜”。同样是“逾墙”相会,下面两则故事则是人死情亡的结局。

“语罢,既曛黑,象乘梯而登,非烟已置重榻于下。”[4](《警世通言》第三十八卷《蒋淑真刎颈鸳鸯会》)

“任君用外边凝望处,见一件物事抛将出来,却是一条软梯索子,喜得打跌。将脚试端,且是结得牢实,料道可登。端着木板,双手吊索,一步一步吊上墙来。”[5]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三《任君用恣乐深闺杨大尉戏宫馆客》)在这两则故事里,女主人公非烟及太尉诸姬妾都是有夫之妇,彼此的逾墙行为显然仅是出于满足欲望的需要,是伦理纲常所不能容的,也没有任何可以曲宥之处,因而结局都是人死情了。作者借此无非是要劝诫世人莫贪图一时欢娱以致殒身丧命。

三、“逾墙”对故事本身的意义

1、“墙”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在“三言二拍”的这些逾墙故事中,“逾墙”中所指的的“墙”,不仅仅是男女主人公为尽其欢娱而必须要逾越的那道实实在在的阻隔彼此的墙,更多的是他们内心里由社会法则和伦理秩序所构筑的难

以逾越道德之墙。从这层意义上看,“墙”一词就具有了象征意义。

现实的墙其实很容易逾越,我们从这些逾墙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现实的墙一把梯子就足以逾越,而心中之墙则需要内心反复的思想斗争,以《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为例,张浩与莺莺由最初相见到逾墙相会,中间经历最初相见难舍到老尼惠寂传信,再到莺莺令乳母白于父母未许,再到张浩异梦等诸多波折才使得莺莺逾墙来会,这期间二人的心理也是挣扎不定,过了一年后二人私情难耐才逾墙相会。倘二人一开始就寄希望于逾墙寻梯,定不至迁延一年有余。

在《醒世恒言》第二十八卷《吴衙内邻舟赴约》中吴衙内逾舟会秀娥亦是如此,二者虽相隔之物不同,然同时受外物阻隔,不过一个是墙一个是舟,其实质则相同无异,舟可谓墙之变体。

2、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1)为后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墙既有阻隔、分离之意,一般才子佳人徒手定然难以逾越,需借助外物扶持,多是木梯,男女主人公借此行事,初时自是谨慎,久后必有所疏漏,况且木梯并非细小物什,隐藏不便,事情多因此败露。以此可引出下文,为故事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把故事引向高潮。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三《任君用恣乐深闺杨大尉戏宫馆客》:“竟不想不曾系得秋千索子,却是下去不得,这边没了梯子,又下来不得。”

[5]任君用起初借软梯逾墙偷欢,后来就是因为没了梯子而导致事情败露败、殒身丧命。

(2)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由于相会的男女双方彼此有高墙的阻隔,因此双方约好相会日期一旦有变则很难互相告知,很容易造成误会的情形,有助于增加故事情节的悬念,激化双方的矛盾,给读者以跌宕起伏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如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九《通闺闼坚心灯火闹囹圄捷报旗铃》中张幼谦接到罗惜惜的信号前来相会,然而“等了多时,并不见墙里有些些声响,不要说甚么竹梯不竹梯。等到后半夜,街鼓将动,方才闷闷回来了。到第二晚,第三晚,又复如此。白白守了三个深夜,并无动静。”[3]作者多费笔墨设置这样的悬念,就是为了强化故事的戏剧冲突,无形中就达到吸引读者注意力、引发读者阅读下文兴趣的效果。

四、逾墙行为的道德主旨

在“三言二拍”诸多爱情故事中,其故事发展模式往往是男女主人公由最初的相会相慕通过逾墙以成其欢,已达到长相厮守的美满结局。然而我们从这些爱情故事中不难发现,作者所设置的“逾墙”情形并非是要表示对这种“逾墙”行为的支持与鼓励。相反,作者是要通过这些情形表达自己“止淫奔”的目的。如在《警世通言》第三十八卷《蒋淑真刎颈鸳鸯会》中卷首即借一对男女主人公逾墙私会而致双双毙命的故事警戒世人,下文又借蒋淑真这样一位肆意纵情不能自拔的女子的荒唐一生来告诫世人要戒淫戒色,以表达“皓齿蛾眉,伐性之斧”的劝鉴。由此可见,作者通过借助这些为情“逾墙”的男男女女所要表达的不是鼓励逾墙,相反而是要达到自己劝诫世人“无逾我墙”的目的。从这层意义上讲,作者使诸男女的违背礼制的“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