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的词汇化及其过程中的两个问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然”的词汇化及其过程中的两个问题-汉语言文学

“果然”的词汇化及其过程中的两个问题

孙倩

摘要:“果然”一词由最初的“形容词加后缀”的形式,最终定型为一个双音节的副词(或连词),其过程是曲折而漫长的,虽从整体上符合了词汇化的某些规律,但其中有某些细节格外值得关注。本文在对该词词汇化过程梳理的基础上,试图对其中的几个问题做出解释。

关键词:果然词汇化语义分析

一、“词汇化”的界定和分类

“词汇化”作为一种语言演变的过程,最早被Kurylowicz(1965)提出,并将其视为一种与”语法化”相反的过程,即派生形式语法化为屈折形式,然后又词汇化为派生形式。吴福祥(2003)则将其解释为虚化程度较高的成分变为虚化程度较低的成分。国外学界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除“词汇化”(lexicalization)外,又将此过程称为“脱语法化”(degramm aticalization)、“再语法化”(regramm aticalization)等。国内对“词汇化”的理解和解释也不尽相同。吴福祥认为国内学者对词汇化的研究大多属于广义的范畴,即一个非词汇的语言成分(如音系成分、语义项、句法成分、形态成分及语用成分)演变为词汇成分的过程,而另有一狭义的词汇化范畴只指语法成分(形态标记、虚词以及结构式)演变为实义词的过程。

有关词汇化的分类,沈家煊(2004)首先从共时和历时的两个方面进行剖析:共时层面主要指“用词表达某个概念”,历时层面则又分为两种:一是指词缀变为词,与语法化过程相反;二是指词的组连变为词的演变,这个过程则相对普遍

并且常与“语法化”的过程相重合。董秀芳(2002)又从动态、历时的角度,将语法化的过程分为三类:一是从短语降格为词,这成为了双音词的最主要来源;二是从由语法性成分参与形成的句法结构中衍生而来;三是从本来不在同一个句法层次的跨层结构中脱胎而来。

“果然”一词的词汇化过程,按照吴福祥的划分明显属于广义的范畴,再结合按沈家煊的分类则应归之于“词的组连变为词的演变”这一类,并且正如其所料,“果然”的词汇化正是建立在“果”的实词虚化,即语法化的基础上的。如按董秀芳的分类则应大致归为第一类,即属于短语降格为词的范畴。

二、“果然”一词的演化过程

“果然”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作副词,表示事情的不出所料;偶尔用作连词,表假设。而“果然”一词首见于历史文献时(《庄子·逍遥游》:“三餐而反,腹犹果然。”)的意义与此相去甚远,其后的用例也大部分与《庄子》初例不同,而明显属于另一条更漫长的演变线索,并且后者才是现代汉语“果然”词义形成的真正源流,“果然”一词的词汇化过程是断裂为两条线索的。

首先从构成该词的两个语素来分析:

“然”本为“燃烧”义,后假借为指示代词,相当于“如此”,后又虚化为形容词词尾。王力(2005)认为,“然、若、焉、而、尔”都是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在作形容词词尾时,五字是同源的。

“果”的词义则相对复杂得多,其词义引申、发展的过程大致如下:(注:出于简洁需要,第二条引申链未列举完,只列举到形容词用法,副词、连词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和虚化得到的,下文作做具体说明)

“果”与“然”在“果然”一词中的地位并不平等,“果”作为词根语素,承

担着整个词的主体含义,因此在此有必要结合实际用例作具体分析,根据北大郭锐语料库收录的“果”字先秦时期的304条用例,其中51条(有15条为《管子》中重复句式所用)采用本义;采用第一条引申链意义的只有2例(“美”义和“饱”义各一例);采用第二条引申链意义的用例则共计151条,占了绝大多数。然而在这151条用例中,“果”字的含义和用法也差别极大,主要表现在同样用作副词时意义的差异:其中一义为“最终地”,另一义为“果真,果然”(即下文提到的“副词‘果’加指示代词‘然’”中“副词‘果’”的含义),而后一义应该是在前一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得到的。

由上图可明显看出“果”字的词义引申过程明显分为两条线索,深入而言则其分别是在转喻和隐喻两种词义引申的机制下发生的。笔者认为“果然”一词的演化过程之所以分为两条线索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此,以下分别述之。

(一)形容词(果)+词尾(然)

该种情况即上文提到的《庄子》中“果然”初例的用法,“然”表示对情状的描摹,整个词义为“饱足貌”,根据语料库所收语料,先秦只有《庄子》中一例,《庄子》之后的类似用例较为罕见,共收集到3例,现列于下:

(1)羹藜含糗,果然满腹。(《全梁文》)

(2)饭讫盥漱已,扪腹方果然。(白居易《长庆集·夏日作》)

(3)论与僧各食一蒂,腹犹果然。(段成式《酉阳杂组·玉格》)

由上例可看出,“果然”一词表“饱足”义的用法是相对稳定少变的,然而在现代汉语中则一般不再见到“果然”的此种用法,并没有像其他“然”尾形容词(如“淡然、黯然”等)保存至今,因而该条线索虽开始较早,但进展不大,且最终断折。

(二)副词(果)加指示代词(然)及其词汇化的过程

该情况是建立在“果”字词义引申的第二条线索之上,并以“果”字的语法化为前提的。上文提及,“果”字在先秦语料中的用法较为复杂,其中用作副词的语例较多且内部差异较大,而该结构中副词”果”的含义为“果真”,整个结构可大致译为“果真如此”。以下是已虚化为副词的“果”连接指示代词“然”结构的词汇化过程。

1.副词“果”加指示代词“然”单独作“VP”结构

六朝(不含)之前的语料中,“果然”的该种用法全部单独用作“VP”结构(共6例),表示对前文某种推测的肯定性交代(少数用于假设):

(4)乃召其堂下而谯之,果然,乃诛之。(《韩非子》)

(5)吾固疑其不就狱。果然。(《史论·前汉纪》)

需要说明的是,“果然”单独作为“VP”结构的用法并不限于六朝以前,后世由于仿古或取词简略等原因也有大量类似的用法,后文对此也有更详细的解释。

2.独立性下降,演变为副词

六朝时期,虽然“果然”的大部分用例仍是独立用作“VP”结构(7/13),但已出现“果然如此”(《三国志》)的用法,可以视为“果然”单独作“VP”结构能力弱化的表现,其后则更明显地开始连缀行为动词,唐代语料中已经大致可被界定为副词:

(6)果然群黎翕集,所在康宁。(《唐文拾遗》)

(7)法师言:见是没?和上言:果然不见!(《神会语录》)

(8)果然胡寇从燕起。(白居易《华原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