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工开物》读后感

《天工开物》这本书大概都和我一样是从中学的历史课上知道的,这本书记载了很多东西,初读此书只是觉得书里的内容很杂,结合着书里的图片读着读着就觉得很有意思了。

查阅了一下资料才知道天工开物意思是

自然力和人工的配合、自然界的行为和人类活

动的协调,通过技术从自然资源中开发产物,

以显示出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科学思想的核

心意义是以“天工”补“人工”开万物,或者是借

助于自然力和人力的协调,通过技术从自然界

中开发万物。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

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

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

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

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

力相配合。《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

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它对中国古

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

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收录了农业、手工业、

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

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尤其是机械,更是有详细的记述。在国外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并附有121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如:此书在世界上第一次记载炼锌方法;“物种发展变异理论”比德国卡弗·沃尔弗的“种源说”早一百多年;“动物杂交培育良种”比法国比尔慈比斯雅的理论早两百多年;挖煤中的瓦斯排空、巷道支扶及化学变化的质量守恒规律等,也都比当时国外的科学先进许多。尤其“骨灰蘸秧根”、“种性随水土而分”等研究成果,更是农业史上的重大突破。《天工开物》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既有大量确切的数据,又绘制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图。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

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我国古代物理知识大部

分分散体现在各种技术过程

的书籍中,《天工开物》中也

是如此。如在提水工具(筒

车、水滩、风车)、船舵、灌

钢、泥型铸釜、失蜡铸造、

排除煤矿瓦斯方法、盐井中

的吸卤器(唧筒)、熔融、提

取法等中都有许多力学、热

学等物理知识。此外,在《论气》中,宋应星深刻阐述了发声原因及波,他还指出太阳也在不断变化,“以今日之日为昨日之日,刻舟求剑之义”(《谈天》)。他的著作都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如在“五金”卷中,宋应星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地论述锌和铜锌合金(黄铜)的科学家。他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这是我国古代金属冶炼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大规模炼锌的国家。宋应星记载的用金属锌代替锌化合物(炉甘石)炼制黄铜的方法,是人类历史上用铜和锌两种金属直接熔融而得黄铜的最早记录。特别是,宋应星注意从一般现象中发现本质,在自然科学理论上也取得了一些成

就。首先,在生物学方

面,他在《天工开物》

中记录了农民培育水

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

研究了土壤、气候、栽

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

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

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

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

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

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

“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把我国古代科学家关于生态变异的认识推进了一步,为人工培育新品种提出了理论根据。在物理学方面,新发

现的佚着《论气·气声》篇是论述声学的杰出篇章。宋应星通过对各种音响的具体分析,研究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规律,并提出了声是气波的概念。宋应星为提供了采煤技术的可贵资料。他按煤的块度和火焰等物理性状及用途将煤分为明煤、碎煤、末煤等类,在当时是较为先进的分类。在谈到挖煤后,宋应星还谈到了“煤气”。宋应星所说的“煤气”,就是现在煤矿中俗称的“瓦斯”,它是在煤炭生成过程中伴生的气体混合物,主要成分有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虽然没有颜色,但是容易燃烧,对人体有毒害作用。宋应星在谈到南方采煤时,介绍用中空的巨竹管插入井下,将地下瓦斯借竹管引出地面,是一个简便有效而且经济的安全措施。宋应星介绍的另一个安全措施是在井下设“支护”(即巷道支板),从他的记载中可以知道明代采煤技术已经基本解决了井下掘煤的两项最首

要的作业问题。与此形成鲜

明对照的是,欧洲在18世纪

时还没有妥善解决瓦斯通风

的问题。书中更是记载了不

少中国人民的创造发明,如

以煤炼铁、用活塞风箱鼓风、

直接将生铁炒成熟铁、以生

铁与熟铁合炼成钢等等。宋

应星记载说,在生铁炼成之

后,如果想再把生铁变成熟

铁,就在冶铁炉旁挖一个方

塘,趁热使铁流入塘内,加

入泥粉做为溶剂,并由几个

人用柳棍快速猛搅,从而加速生铁中碳等成分的氧化作用,以炒成熟铁。这种把冶铁炉和冶铁设备串联使用的连续作业方法,可以减少炒铁时的再熔化过程,降低炒铁时间和生产成本。宋应星在记载炼钢时说,先把打成薄片的熟铁捆起来放入炉中,上面放生铁,再用涂泥草鞋盖顶,炉温升高后,生铁水能自上而下地均匀渗到熟铁中去,取出来锻打。再炼再锻就会成为好钢。这种方法比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灌钢”技术更先进,能够均匀地渗碳和更充分地脱去杂质。与宋代的炼钢技术相比,也有独到之处:不用泥封,而用涂泥草鞋盖上,使生铁在还原气氛下逐渐溶化,使大部分火焰反射入炉内,提高炉温。由于不是把生铁块嵌在盘绕的熟铁条中,而是放在捆紧的熟铁薄片上,用生铁含碳高,熔点低的特点,使生铁液均匀灌在熟铁片夹缝中,增加生熟铁的接触面,便于均匀渗碳,这是中国灌钢法的一大改进,这种改进的用生铁及熟铁合炼成钢的设备原理,成为近代马丁炉的始祖。《天工开物》练纯锌的文字记载比欧洲要早,所以,宋应星对金属锌(“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