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19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抗日战争时期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大肆征购军粮和拉夫,造成田 地荒芜,人口外流,农民流离失所。农业生产衰退,粮荒严重。
4、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
(1)抗日战争时期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开展大生产运动,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8、“文革”期间 社会动荡,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9、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国家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 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加,已经跃居世界 首位。
三、专题知识链接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因此,经济重心的转移 主要表现为农业重心的转移。
(二)衡量农业发展的指标
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2.水利工程的兴修和水患的治理; 3.农作物的栽培、推广、引进和种植区域的扩大; 4.荒地的开垦和农业产量的提高; 5.社会人口的增殖; 6.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区域化;
(三)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1、对手工业和商业的影响
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物品丰富,一方面有利于 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并为手工业发展提供原料、 市场和劳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农业 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内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等。
4.科技因素:
天文历法的进步、农学著作等。在中国古代,农 事又称作“时事“,农务又称作“时务”。可见农耕 劳作 与时节换移关系密切。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古 代劳动人民在天文历法方而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此外,农业的发展还包括前代基础、自然环 境、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因素。
(2)原因:
南方自然条件好;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 社会环境;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南方农业劳动力增 加,并且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生产技术;统治者为保证国用, 调整政策,重视生产的发展;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宋等朝代) 对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有一定影响。
(3)特征:
第一,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 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
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主要特征:①微弱、稀疏;②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 ③发展水平低;④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
(2)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发展表现:①范围扩大;②部门增多;③手工工场规模扩பைடு நூலகம்。
缓慢原因:
①封建剥削沉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②地主、商人剥削所得钱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
中国农业经济的 发展历程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一)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
1.生产力因素: 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
农业劳动力的迁移、 劳动对象的扩大等。
2.政治因素:
土地政策的调整、赋税制度的调整、社会政 治环境的影响、统治经济的重视、以及中国古代 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等。
3.农业交流程度:
第二,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 最突出。
第三,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宋等朝代)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 一定的影响。
2、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1)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前提条件:在农业、手工业新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时间地点:明朝中后期(15世纪末)、江南地区。 产生部门:丝织业等手工业生产部门。 出现过程:(略),关键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
粮棉等增产有限。
7、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提高公有化程 度, 扩大公有化规模;片面地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 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完全违背 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历史唯物主义 的基本原理,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结果严重挫伤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1960年冬开始, 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错误。1962年,召开七千人 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从1962年起, 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1)过程: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地域性转变经历了 一个发展过程 。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淮河 流域,但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与之接近。隋唐前 期,全国经济繁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 移,到南宋时江南经济超过北方,完成南移。明清 时期,江南经济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 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解放战争时期
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
5、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 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大规模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 产。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并有所发展,到1952年底,农业生产超过 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
6、“一五”计划期 间 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但因受自然灾害影响,
(2)如果盲目过度开垦将造成环境的破坏,如,隋唐时 期由于围湖造田和大量开垦山地,使自然生态平衡 遭到破坏,清朝更为严重。因此,要协调农业发展 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对文化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会对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5、对中外交流的影响
农业的发达会为外交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二、近现代农业的艰难发展
1、清朝晚期
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自然 经济逐步解体,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在外国资本主义和 本国封建势力双重压榨下,农民大量破产。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造成农 村的普遍粮荒。国民政府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 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
2、对稳定社会秩序的影响
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稳定、富足。农民与土 地的紧密结合,必然会稳定社会秩序,避免农民起义 和农民战争。“无农不稳”即是这个道理。农业和政 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3、对社会风气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1)“衣食足而知荣辱”,农业的发展会促使社会风气的 改观和人们信仰的进步。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大肆征购军粮和拉夫,造成田 地荒芜,人口外流,农民流离失所。农业生产衰退,粮荒严重。
4、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
(1)抗日战争时期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 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开展大生产运动,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8、“文革”期间 社会动荡,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9、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国家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 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加,已经跃居世界 首位。
三、专题知识链接
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因此,经济重心的转移 主要表现为农业重心的转移。
(二)衡量农业发展的指标
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2.水利工程的兴修和水患的治理; 3.农作物的栽培、推广、引进和种植区域的扩大; 4.荒地的开垦和农业产量的提高; 5.社会人口的增殖; 6.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区域化;
(三)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1、对手工业和商业的影响
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物品丰富,一方面有利于 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并为手工业发展提供原料、 市场和劳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农业 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内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等。
4.科技因素:
天文历法的进步、农学著作等。在中国古代,农 事又称作“时事“,农务又称作“时务”。可见农耕 劳作 与时节换移关系密切。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古 代劳动人民在天文历法方而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此外,农业的发展还包括前代基础、自然环 境、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因素。
(2)原因:
南方自然条件好;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 社会环境;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南方农业劳动力增 加,并且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生产技术;统治者为保证国用, 调整政策,重视生产的发展;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宋等朝代) 对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有一定影响。
(3)特征:
第一,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 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
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主要特征:①微弱、稀疏;②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 ③发展水平低;④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
(2)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发展表现:①范围扩大;②部门增多;③手工工场规模扩பைடு நூலகம்。
缓慢原因:
①封建剥削沉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②地主、商人剥削所得钱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
中国农业经济的 发展历程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一)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
1.生产力因素: 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
农业劳动力的迁移、 劳动对象的扩大等。
2.政治因素:
土地政策的调整、赋税制度的调整、社会政 治环境的影响、统治经济的重视、以及中国古代 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等。
3.农业交流程度:
第二,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 最突出。
第三,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宋等朝代)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 一定的影响。
2、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1)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前提条件:在农业、手工业新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时间地点:明朝中后期(15世纪末)、江南地区。 产生部门:丝织业等手工业生产部门。 出现过程:(略),关键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
粮棉等增产有限。
7、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提高公有化程 度, 扩大公有化规模;片面地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 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完全违背 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历史唯物主义 的基本原理,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结果严重挫伤了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1960年冬开始, 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错误。1962年,召开七千人 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从1962年起, 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1)过程: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地域性转变经历了 一个发展过程 。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淮河 流域,但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与之接近。隋唐前 期,全国经济繁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 移,到南宋时江南经济超过北方,完成南移。明清 时期,江南经济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 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解放战争时期
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
5、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 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大规模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 产。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并有所发展,到1952年底,农业生产超过 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
6、“一五”计划期 间 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但因受自然灾害影响,
(2)如果盲目过度开垦将造成环境的破坏,如,隋唐时 期由于围湖造田和大量开垦山地,使自然生态平衡 遭到破坏,清朝更为严重。因此,要协调农业发展 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对文化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会对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5、对中外交流的影响
农业的发达会为外交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二、近现代农业的艰难发展
1、清朝晚期
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自然 经济逐步解体,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在外国资本主义和 本国封建势力双重压榨下,农民大量破产。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造成农 村的普遍粮荒。国民政府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 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
2、对稳定社会秩序的影响
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稳定、富足。农民与土 地的紧密结合,必然会稳定社会秩序,避免农民起义 和农民战争。“无农不稳”即是这个道理。农业和政 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3、对社会风气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1)“衣食足而知荣辱”,农业的发展会促使社会风气的 改观和人们信仰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