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和射频消融手术成功率
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

【 e w rs R d fqec t t li , etc a aht i K y od 】 air uny a e r ao V n u r r y ma oe c h e a tn b i rl r h 【 u o ade 】 D pr e a io , e l H st og a , ogu , u gogP v A t r drs h s s eam n o Cr o g Po e opao D ng n Dnga G a dn r - t tf dly p ̄ il f u n n o
i c 2 01 RC n e5 3 8 P
di1 .99 ji n 17 —32 .0 90 .2 o : 3 6 /. s .6 1 3 X 20 .20 8 0 s
李 大强
广东 东 莞
黄
虔
熊
斌
卫展杨
黄庆宁 : 东莞市人 民医院 4 0 2 302
5 3 1 208
张家明 : 武汉协和医院
湖北武汉
( 上 页) 接
吸困难 , 端坐呼吸 、 咳嗽 、 咳粉红色泡 沫痰 。BP P机械通 J iA
流动力学基本稳 定 ; ③元误吸 、 严重消化道出血 、 频繁呕吐 和 呼吸分泌物不易咳出者 ; ④能够耐受鼻面罩治疗者 。呼吸支
持治疗对急性左心衰是非 常有效的 , 我们建议在用药物抢救
L a in HU N in X O i , t l /D qa g, A G Q a , I NG Bn e a
【 摘 要 】 目的 观察 室性 心律失常射频 消融 治疗 的效果。方法 1 例 室性心律 失常 患者 , 中 9 8 其 例
为 右 心 室 流 出道 室 早 , 为 左 心 室 间 隔部 室早 , 4例 5例 为 左 心 室特 发 性 室速 。分 别 采 用起 搏 标 测 或 起 搏 与 激
儿童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

特 发 性 室 性 心 动 过 速 (do a i v n i lr ii t c e tc a p h ru
时可 以无 自觉症状 , 而一 部分 患者可 以出现低 血压 、 休 克 、 至 晕 厥 。成 人 射 频 消 融 治 疗 Iv 甚 L T成 功 率 约 8 % ~9 %[ 0 0 。儿 科 的 射 频 治 疗 较少 报 道 。我
临 床 论 著
儿 童左 心室 特 发 性 室性 心 动 过 速 临床 特点 及 射频 消融 治疗
林 利 袁 越
( 要] 目的 : 摘 观察儿童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doa i l t etclr ah cri V 的 ii t c e nf ua cyadaI T) p h fv i t L 临床特征和射频导管消融 (ai rqe c a e ralt nR C 治疗 的效 果。方法 :6例 Iv rdo eunyct t ba o F A) f he i 5 L T患儿行
( . % )rc re c dd r gfl w—pp r da d2 w r u c sfl e ltd 55 e urn e ui ol u ei n ees ce s l ra ae .Co cu in:R CA h shg n o o uy b n lso F a ih 【
S c e sr t n e c mp iai n n te t n o L . u c s a e a d fw o l t s i r ame tfrI VT c o
[ ywod ] Ii a i l etcl cya i; ai rq ec a e r bao ; r y mi; hl Ke r s d pt c e vnr ua t h cr a R do eun yct t l i A r t a C i o h f t i ra d f h e a tn hh — Nhomakorabea心 内科
射频消融术与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比较

射频消融术与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比较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是指心脏室壁处的心肌细胞产生异常的、不协调的电活动,导致室内频繁或连续发生心律失常,甚至会引起心跳骤停等严重后果。
目前,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与射频消融术。
那么,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到底如何呢?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罗洛尔)、钠通道阻滞剂(如利多卡因、奎尼丁)和氟卡因类药物(如硫酸替卡因、普鲁卡因胺)。
这些药物能够通过抑制心肌细胞内钠离子流入和钙离子流出等机制,减少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从而达到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
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对不同的药物作用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其次,许多药物会产生副作用,如引起心肌抑制、偏头痛、胃肠道不适等。
而且,药物治疗的效果难以预测,有些患者可能需要反复尝试不同的药物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此外,长期使用药物可能会引起耐药性,从而降低治疗效果,甚至产生不可逆的后果。
射频消融术射频消融术是一种通过导管穿刺技术将高频电能传输到室壁心肌细胞上,烧灼异常的心肌细胞以消除室性心律失常的方法。
该方法不仅能够精确定位室性心律失常的病灶位置,而且治疗效果较为明显,患者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心律。
射频消融术也存在一些优点。
首先,该方法对大部分室性心律失常有效,且治疗效果可持续很长时间。
其次,射频消融术对患者的身体损伤较小,术后恢复周期也较短。
最重要的是,射频消融术能够有效解决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提高治疗成功率。
然而,射频消融术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该方法需要高超的技术和设备支持,且手术风险较大。
其次,射频消融术对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和病灶位置有更高的要求,不同的心律失常可能需要不同的消融方法,同时,由于心脏解剖结构的差异,部分患者可能无法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
此外,术后还需要严密的随访和监护,以及对消融术产生的新一轮室性心律失常进行管理和干预。
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培训课件

分左右
02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室性心律失常定位原理
定高低
初步定位病灶高低可根据下臂导联(II、III、aVF)的QRS主波方向 • 高位起源:II、III、aVF主波为正 • 底位起源:II、III、aVF主波为负 • 中部起源:II、III、aVF有正有负
03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诊断治疗
分支折返性室速(心脏正常传导系统参与)
• 左/右流出道室早/速
特
• 分支型室速
发 性
• 二尖瓣/三尖瓣室早/速
室 早
• His旁室早/速
/
速
• 心外膜室早/速
• 其它部位室早/速
03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流出道室早/速的标测与消融
RVOT与LVOT定位对比
03
01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室性心律失常的危害
为什么需要处理室性心律 失常?
心脏性猝死是最常见、最凶险的死因
01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心律失常的危害
病例: 26岁女性以心悸,易疲劳以及心功能低下入院;心脏彩超显示 扩张性心肌病及LVEF:43%; 心脏监示:24小时有25000到 56000个室性早搏。室性早搏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的室性早 搏(左束支传导阻滞 , inferior axis)。
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新进展PPT课件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并发症预防
为了预防射频消融治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规范手术操 作、加强术后管理等。
并发症处理措施
尽管采取了预防措施,但射频消融治疗仍有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心包填塞、心脏穿孔、血栓形成等。一旦出 现并发症,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心包穿刺引流、心脏修补、溶栓治疗等,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柔性导管
使用柔性材料制造导管, 增加导管在心脏内的适应 性和稳定性,提高消融精 度。
冷却电极
在电极周围设置冷却系统, 降低消融过程中的温度, 减少心肌组织损伤。
能量传递方式优化
高频能量
采用高频交流电作为消融能量, 提高消融效率,减少心肌组织损
伤。
脉冲能量
使用脉冲式能量传递方式,减少能 量在心肌组织中的停留时间,降低 心肌损伤风险。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心律失常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 肌病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药物 使用(如洋地黄类药物等)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等。
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酗酒、缺乏运动以及精神压 力等不良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可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病风险。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05
临床实践与效果评估
适应症范围扩展情况
射频消融治疗适应症范围不断扩展
从最初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等简单心律失常,到心房颤动 、室性心动过速等复杂心律失常均可采用射频消融治疗。
射频消融治疗适应症扩展的原因
随着射频消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以及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射频消融治疗 的适应症范围逐渐扩展。
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 治疗新进展ppt课件
Carto-3指导下左心室分支性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

Carto-3指导下左心室分支性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佚名【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5(30)9【摘要】目的:探讨左心室分支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及左心室分支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i tachycardia,VT)的心电生理特点及导管射频消融术的疗效。
方法选取左心室分支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36例,其中 PVC 5例,VT 31例,在 Carto-3指导下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
结果5例PVC 患者射频消融成功率100%,31例 VT 患者中,2例患者术后复发,最终成功34例,成功率94.4%。
结论 Carto-3指导下行分支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and ventriculai tachycardia(VT)from the left ventricular fascicle,and the efficacy of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Methods Analysis was performed in 36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from the left ventricular fascicle, including 5 cases of PVC and 31 cases of VT.We did RFCA under Carto-3 guidance.Results The success rate of 5 cases with PVC was 100%.The success rate of 31 cases with VT was 94.4%.Conclusion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of VT from the left ventricular fascicle under Carto-3 guidance has the advantages of more success rate with a low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总页数】4页(P1018-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相关文献】1.室性期前收缩的体表心电图定位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心大静脉不同部位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J], 林加锋;李嘉;李岳春;季亢挺;殷日鹏2.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室性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研究 [J], 邓俊萍3.三维电标测指导下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临床研究 [J], 王吉佳4.三维电标测指导下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评价 [J], 刘广交;李平;张博;钟晓芬;李琳;黄涌;林斌;黄志华5.CARTO指导下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特发性左心室乳头肌室性期前收缩的效果观察 [J], 朱遵平;杨文聪;贾国良;朱永宏;阳军;林祥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射频消融术与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比较

射频消融术与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比较1. 引言1.1 研究背景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能会导致心源性猝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目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方法主要包括射频消融术和药物治疗。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介入性治疗方法,通过导管在心脏内部施加高频电流,使异常传导径路或异位起搏点被破坏,从而恢复心脏的正常电生理机能。
药物治疗则是通过药物调节心脏电活动,阻断异常传导途径或抑制异位起搏点的活动,达到治疗的目的。
射频消融术和药物治疗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但究竟哪种治疗方法更有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因此,本研究旨在比较射频消融术和药物治疗在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方面的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射频消融术与药物治疗在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方面的效果差异,为临床医生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通过比较射频消融术和药物治疗的优缺点、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旨在找出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法,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通过本研究的比较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选择,为患者提供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束。
2. 正文2.1 射频消融术的原理与方法射频消融术是一种通过利用射频能量来摧毁异常心脏组织的方法,从而恢复心脏正常的节律。
其原理是利用射频导管传输的高频电流产生热能,使异常的心脏组织局部受热、凝固、坏死或焦炭化,最终实现导管尖端与心脏组织的精确接触并实施靶点的热消融。
射频消融术的方法包括导管插入、定位、螺旋导管放置、心房内心室电图检测、刺激试验、有无节律的鉴别、解剖结构定位、靶点确认、绝对位置定位、射频消融等。
在操作过程中,医生需要对导管插入技术、射频消融技术有充分的了解,同时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进行操作。
2.2 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抗心律失常药、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等。
非结构性心脏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现状

出现 的浦肯野电位可 以定位早 搏在浦肯野 纤维上 的起源 部 位 。以室早最早起始 点和浦肯 野 电位 为消融靶 点。采用 温 控 消融或灌注导管消融 , 有效消融终 点为放 电后室早 消失 。
2 消 融 术后 室早 消失 , 用抗 心律 失 常 药 物 , 访 2 2 4例 停 随 4± 8
2 7例特发性室颤患者行射频 消融术 , 中 2 患者 已植 入 其 4例 I D, C 但反复发作室颤 , 药物效果差。手术在室颤发作后数天
内进行 , 以便能够 定位 自发性室性 早搏 ( 简称 室早 ) 的起 源 部位 , 采用 2到 4极多极导管进 行标测 , 接或在起 搏下 标 直
测 激 动 出现 的最 早 位 置 可 确 定 为 室 早 起 源 部 位 。 室 早 之 前
① 价格 昂贵 , 电池耗竭 ; 只能对抗 已经发生 的心律失常 , ② 不
能预防发作 ; ③反 复放 电对患者 造成不适 等 , 引起心理 疾 易 病… , 而且有 些特发 性室颤 患者对 ID无效 。近年来 研 C 究者们 开始尝试射频消融 治疗恶性室 性心律失 常并取得 了
一
余) 随访结果 , 例 于随访 4个月 内复发 , 次消融后 5例未 7 再
征和短 Q T综合 征等 引起 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 取得了 良好效果 , 能有效减少 恶性 室性心律失 常发生 , 并减少埋 藏
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放电 。 [ 关键 词] 心血 管病学 ; 非结 构性心脏病 ; 综述 ; 室性心律失常 ; 导管消融 , 射频 电流
D I 1 . 9 9 ji n 1 0 2 5 . 0 0 0 . 0 O :0 3 6 / .s . 0 7— 6 9 2 1 . 3 0 3 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位置与射频消融成功率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是指不伴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亦排除了代谢或电解质异常、遗传性心脏疾病的室性心动过速。
IVT可以起源于心内膜、心肌以及心外膜[1]。
而最常见的起源部位是右心室流出道和左室间隔面中后部(即左后分支的浦肯野纤维网处)[2]。
尽管多数预后是良好的,少数患者依然有猝死的潜在风险。
有资料显示,发生在医院外猝死幸存者中5-10%为无器质性心脏病和体表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原发性室颤所致。
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根治性技术目前已经成为IVT获得根治的首选治疗方法。
基于RFCA技术的成熟和对心脏性猝死发生机制的深刻认识,国内外已经积极的使用这一手段治疗IVT,预防可能猝死的风险。
标测的手段也日益更新。
只要手术中能够成功标测到起源部位,成功率可以达到90-95%,复发率大约只有5%,而并发症小于1%。
手术的成功率及近、远期复发率同IVT起源部位还是紧密关联的。
1.心室流出道Ito等[3]将流出道分为六个部位:右室间隔部、右室游离壁、临近希氏束区、左室心内膜、左冠窦和远离左冠窦的左室外膜。
1.1右室流出道IVT最常见的起源部位是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RVOT),高达80%以上[4]。
右室流出道是一个几乎垂直的管状结构,上至肺动脉瓣,下至三尖瓣。
Chinushi等[5]早在上世纪90年代即对13例源自右室流出道的IVT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9例起源游离壁,4例间隔部,手术成功率达100%。
经过18个月的观察,仅有1例复发。
Rodolfo Ventura等[6]进行了长达10年左右的随访,在71例射频消融的病例中成功率82%,但是长期随访还有30例复发,平均复发时间5.13年。
43例复发及手术不成功患者中有20例再次手术,之后未再复发。
遗憾的是未能够对RVOT再进行细分。
彭健[7]等对86例RVOT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ECG均为左束支阻滞图形,额面电轴向下。
采取起搏标测的方法,手术成功率达到100%,随访过程中有5例复发,经再次手术成功消融。
吴晓羽等[8]在2004年至2007年间对84例RVOT患者进行消融,其中间隔部起源69例,游离壁起源15例。
失败者游离壁4例,间隔部1例;复发游离壁7例,间隔部5例。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11例采用了非接触激动标测系统Ensite 3000进行标测的,在该系统的指导下全部消融成功,与传统的标测方法相比较消融策略更具合理性,特别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内膜激动模式。
陈刚等[9]总结925例IVT患者中RVOT为486例,间隔面起源的占78%,游离壁起源的占10%,起源于间隔面和游离壁之间部位占12%。
采用心内膜标测结合起搏标测进行射频消融,即刻成功率89.3%。
IVT若起源于临近希氏束的部位,则有不能成功消融的风险,但是在先进的标测系统引导引导下,也可以被成功消融[10]。
1.2左室流出道左室流出道的前上边界是心室肌,后下则是二尖瓣的前叶。
相比右室流出道,左室流出道的手术成功率是低的,尤其是起源于心外膜的和冠状动脉窦[11]。
1.2.1左冠窦起源于左冠窦的IVT有的时候心电图表现酷似典型的RVOT,但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消融不成功,在左冠窦消融成功,这在手术中进行标测时需要特别仔细[12,13]。
在吴晓羽的病例中左冠窦一共16例,有3例手术失败,3例复发[8]。
Ito等[14]也报导25例手术,17例成功。
.左冠窦起源的早搏较右冠窦的多,而无冠窦的则更为少见,原因是无冠窦的下部有结缔组织,阻止电活动直接传递到心室。
1.2.2左室顶端左室顶端是指由前降支和左旋支划分的,位于左室口以上,包括大部分左心室上部的心外膜[15]。
起源于左室顶端的IVT是非常少见的一种类型,可能是由于触发活动引起的。
由于常规标测及消融都是从心内膜开始,所以这种往往来源于心外膜的IVT对于射频消融是一种挑战。
Daniels等[16]从138例病人中发现了有12例起源于左室顶端的IVT,其中10例曾行心内膜的RFCA均失败。
最终进行了心外膜标测和手术,也只在9例病人中取得了成功。
Obel等[17]报道了5例该类型IVT,也是在多次手术后才最终找到起源点并进行消融。
Yamada等[18]将这种IVT根据起源点同大静脉的位置划分为易消融区和不易消融区。
27例病人中处于易消融区的22例患者中有18例取得成功,而处于不易消融区中的5例均失败。
1.3肺动脉肺动脉中也存在有电活动的心肌组织,当自律性异常或触发活动时也会导致室性心律失常,而在体表的心电图检查中QRS波形态同RVOT非常相似。
在这类患者进行手术时往往先从右室流出道处进行消融,结果都不成功,甚至进行了心外膜的标测也未能明确起源点[19]。
Timmermans等[20]报导了6例源自肺动脉瓣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病人的射频消融,5例成功,1例在随访期间出现了复发。
Tada等[21]报道了12例患者,都先在右室流出道进行了失败的消融,消融过后QRS波的形态出现了改变,再对肺动脉进行了成功的标测并成功消融。
2.左室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LVT)的起源位置比较分散,主要源于左后分支区域,陈刚等[9]报导66.5%,还可起源于左前分支区域和临近希氏束部位等。
既往研究表明的折返是主要原因,同时还存在兴奋间隙和慢阻区[22,23]。
当最早的心室激动心电图形态同12导体表心电图吻合时,成功的定位可以保证成功的消融[24]。
在彭健等[7]射频消融病例中,ILVT的成功率较右室流出道低,陈刚[9]的研究中两者相差不多。
He B等[25]对ILVT进行了经桡动脉的RFCA,手术成功率达到了100%,而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等多项指标较经股动脉的手术显著缩短。
在手术中不能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例中,chen等[26]采用EnSite 3000 3D标测技术进行标测,在垂直于左后分支窦性心律激动点上1cm处进行线性消融,6例患者均取得成功。
在随后一年左右的随访期间亦无复发。
MA等[27]对于这些术中不能够诱发VT的病例直接以左后分支阻塞为消融成功的标准,39例全部消融成功。
随访中只有1例一年后复发,同时在体表心电图上左后分支阻塞的表现消失。
针对ILVT的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使用更先进的标测技术才能取得较高的手术成功率[28]。
Shin等[29]采用EA标测系统对术中不能诱发VT的患者进行消融治疗,以释放能量时心室的重复性电反应为评判标准,成功的对11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术后随访2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
张晓星[30]等对57例维拉帕米敏感性左室特发性室速患者进行射频消融,以窦性心律时产生左后分支阻滞和/或室速不再被诱发作为消融成功终点。
57例中41例室速诱发条件稳定(71.9%),9例诱发条件不稳定(15.8%),7例不能被诱发(12.3%)。
27例出现完全性左后分支阻滞改变(47.4%),30例为不完全性左后分支阻滞(52.6%)。
1例1年后室速再发,左后分支阻滞消失,重复消融直至再次出现左后分支阻滞,术后室速未有再发。
3.临近房室瓣环起源点临近二尖瓣环和三尖瓣环的IVT是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亚组[31,32]。
机制可能是由于触发活动或自律性升高导致,基础研究还表明可能同心脏的结构发育异常有关[33]。
病例最初发病的表现同典型的流出道IVT非常相似,但体表心电图仍有不同的表现。
张劲林等[34]报导19例起源于二、三尖瓣环附近的IVT,手术中使用心室程序刺激,无一例诱发室速,进一步证实机制是非折返性的。
进行了成功的标测后19例消融手术都取得了成功。
国外也有多个个案报导源自房室瓣环附近的IVT,只要标测成功消融手术均能成功[35,36]。
4.乳头肌在正常心脏情况下起源于乳头肌的IVT也是一个少见的亚群,起源于后乳头肌较前乳头肌多见。
对于RFCA则是一个挑战,主要由于起源点位于乳头肌的深层,虽然只有一个起源点,但是由于乳头肌复杂的组织结构,激动传导出来往往表现为多种形态的QRS波形。
标测时找到准确的起搏点后,常规能量下的心内膜消融却经常不能成功,需要消融得更深、更广。
Yamada等手术中19例起源于乳头肌的IVT患者中有17例常规能量下消融失败。
[37,38,39]5.结语虽然在常见部位如ROVT等射频消融手术已经很成熟,手术成功率已经达到90%左右,但是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还有许多困难。
这主要是由于室性心动过速的不持续性、多源性、折返的易变性,以及手术中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消融的穿透力不够等众多因素造成[40,41,42]。
随着病例增多、手术经验积累、更先进、更方便的标测方法出现,手术成功率一定会逐渐提高。
1 Marmar Vaseghi, Kalyanam Shivkumar. Catheter Ablation of IdiopathicVentricular Tachycardia[J]. 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 2010, 3: 219-221.2 Klein LS, Shin HT, Hackett FK, et al.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of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n patients without structural heart disease[J]. Circulation, 1992, 85: 1666-1674.3 Ito S, Tada H, Naito S, Kurosaki K, Ueda M, Hoshizaki H, Miyamori I, OshimaS,Taniguchi K, Nogami A.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ECG algorithm for identifying the optimal ablation site for idiopathic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tachycardia[J].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03, 14(12): 1280-1286.4 Altemose GT, Buxton AE. 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J]. Annu RevMed,1999, 50: 159-177.5 Masaomi Chinushi, Yoshifusa Aizawa, Kazuyoshi Takahashi, Hitoshi Kitazawa,Akira Shibata.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for idiopathic righ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and long termoutcome[J]. Heart, 1997, 78: 255-261.6 Rodolfo Ventura, Daniel Steven et al. Decennial follow-up in patients withrecurrent tachycardia originating from the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electro physi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response to treatment[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 2007, 28, 2338–2345.7 彭健, 阮发晖, 杨溶海等. 不同类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6(8): 1152-1153, 1162.8 吴晓羽, 谷宏越, 梁兆光, 张妹等. 射频消融治疗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评价[J]. 中华医学杂志, 2007, 87(38): 2685-2688.9 陈刚, 张奎俊, 陈新等.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9, 13(2): 92-97。